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良渚遗址群

|大遗址考古的理念|

1985年的8月,刘斌第一次来杭州。他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是班上分到最南边的学生,此前,他从来没到过南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4—1988年的部门设置中,业务室为一室(古建文保)、二室(史前考古)、三室(历史考古)、四室(瓷窑址考古)。牟永抗是二室的室主任,成员有王明达、杨楠、芮国耀、刘斌,另在吴家埠工作站有董永昌、许志华、费国平、陈越南、陈欢乐五位文保员,文保员就是技工。吴家埠还有值班人员吴开基。

1986年,是良渚遗址发现50周年,计划下半年要在杭州召开一个5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筹划。从谋划到实施,自然都落到史前室的5个人身上。

除了准备论文,大家一方面筹备发掘可能是良渚墓地的反山 (046) ,另一方面整理70年代以来在浙北地区发现的80多座良渚文化小墓的资料,以便开会时请代表们参观。

老中青三代分头行动,王明达和杨楠在工地发掘,住在雉山村陈家弄,离工地只有600多米。牟永抗带着芮国耀和刘斌住在吴家埠,整理资料。他们约定,一旦发现良渚文化墓葬,整理工作立刻停止,一起发掘。吴家埠与反山相距3千米多,大家联系走动也方便。

1986年11月2日至5日,杭州。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出版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八家单位举行了纪念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提交了50多篇论文,但没有出版正式论文集,1987年12月,以余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名义,作为余杭文史资料第三辑刊印了《良渚文化》小册子,收录文章(摘要)24篇,附录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一幅。

王明达写了一篇《良渚遗址群概述》,首次提出“良渚遗址群”的概念。

施昕更在1938年出版的《良渚》报告里就已经列举了12个地点(注:安溪后湖村及瓶窑宋村实为2处,应共有13个地点),“范围是非常广袤而散漫的”。

1981年底到1982年初,王明达带了8个人对良渚遗址群进行了20多天的调查。从良渚,到良渚遗址群,并非只是简单的多了三个字。看范围——东起塘栖,北至天目山余脉(余杭县与德清县交界的一带),西至彭公,南至勾庄三墩,几乎走遍了余杭县的西半边,重点地段是良渚、安溪(现已并入良渚街道),瓶窑、长命和北湖(现已并入瓶窑镇)五乡镇。1984年的专题调查基本上也集中在上述五乡镇的区域内。

在仅仅三四十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居然集中了如此密集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之间有的相距只有两三千米,甚至有的就是隔壁邻居。他这样写道:“遗址连片成串的特点,使我们考虑到了良渚文化阶段已经形成若干个部族的集聚区,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生存空间的扩大,社会组织的改变等等。当然在良渚人生活的太湖流域,这样的集聚区不仅仅是一个……已知的遗址地点多达四五十处……但至少可以说包括北湖、长命、安溪、良渚四乡的良渚遗址群,确实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部族聚居中心之一。”

1994年,浙江省测绘部门做了地形测绘,实际面积为33.8平方千米,标定各类古遗址、遗存达55处。也就是说,良渚遗址群的范围为33.8平方千米,约占良渚文化分布区——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平方千米的千分之一左右,但遗址分布却如此密集。反山、瑶山、莫角山超巨型中心址的确认以及汇观山、庙前、塘山、文家山等一系列重大考古新成果,并经多年反复考古调查,目前在良渚遗址群内发现的各类遗址已达130多处,充分证明了良渚遗址群在良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中心。

大遗址概念,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但在30多年是非常超前的观念。 1992年,国家文物局提出,良渚遗址虽然还 (064) 不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国保”)单位,但要按照“国保”的级别来对待。王明达记得,1992年,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二处(分管考古)处长孟宪民陪着张忠培首次来杭州,带来了这个超前定“国保”的消息,还有10万元的补贴。而当时,省考古所50人,全年加工资在内的总拨款才11万。孟宪民说,这是毛昭晰先生呼吁的成果。 bpHiPG1wQjZJYLOf7BRHbNDr5Hbf4nGpJ5H9bqnuh7nsoBilCt0Up3C+UccUpz3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