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角亭

|良渚考古队的家|

没有门牌号码,导航导到这里,语音提醒:你已进入一条无名路。我第一次去八角亭,就是这样。

2018年4月的一个周末,刘斌和“家人”一起把家门口的一块牌子拆下。牌子上写: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

2009年,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授牌成立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同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立,成为第一批12个国家遗址公园之一。不过,我们更习惯叫它另一个名字:八角亭良渚工作站,简称八角亭,良渚考古队的家。

2018年4月16日,为了配合良渚古城申遗及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八角亭良渚工作站成了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工作站搬迁至1.5千米之外的新家。

从家门口走出来,没几分钟,就是大莫角山遗址,良渚宫殿区。2008年,刘斌带着王宁远以及三四个技工,从反山南边良渚遗址管理所内的临时住处,搬到了八角亭,继续对古城及周围进行考古发掘。这里原来是大观山果园的职工宿舍,后来外迁,宿舍本来也要拆除,刘斌向良渚管委会提出,希望这个地方可以留下来给我们用,良渚古城考古是一项持续的系统项目,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场所。

考古人习惯的生活是这样的:除了主动发掘,更多的是配合城市基础建设而展开,高速公路修到哪里,铁路开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他们住在老百姓家里,等发掘结束,再换一个地方住。

刘斌的想法有些不同,或者说,出于考古人的敏锐,他隐约意识到,良渚古城,绝非那么简单,这里不是暂时过渡之所,他想给考古人打造一个家。

良渚管委会把果园的四幢房子留了下来,原来没有围墙,没有空调,这次重新装修。刘斌、王宁远、赵晔,三位研究员各住一屋,下面还留着一个房间,是客房。这里接待过很多国内外专家,《自然》杂志的一位美国记者,来工作站采访时也住在这里。搬家的最后一天,很多人说:真想来八角亭住一晚啊。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有个一真寺,寺旁有个亭子,八角亭应该是亭子的名字。据说寺庙很小,后来拆掉了,但老百姓都知道那个地方叫八角亭。

这里和一般意义上的考古队有点不一样,一开始,刘斌就希望按照家的模式打造。他把大半家当都搬来了,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在院子里种花,买了家具,布了茶席。要喝茶,找刘斌。

一年365天,超过300天,刘斌都住在这里,其他考古队员在这里平均也要住280天左右。刘斌经常跟技工和考古队员讲:我们不是朝九晚五,下班就可以回到城市,我们的工作就是生活,考古界的老先生们有一句老话:考古是一种生活方式。你是现代人,又要研究古代,你一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别人看来很艰苦,其实有很大的快乐。

这种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

走到另一幢矮楼,厨房,浴室,餐厅,客厅,会议室……王宁远说,我们永远都是圆桌吃饭的,我们没有快餐制,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就是在饭桌上说的。我们一般不会开很正式的会,吃饭的时候,就把事情说掉了。

换句话说,可能在挟起阿姨最拿手的酸菜鱼时,历史就改变了。比如,王宁远和同事拿到了一份1969年美国拍摄的卫星影像资料,他连续几天闭关八角亭的房间里点击,有一次点错了位置,把焦点设置在了西南方向,放大一看,发现了低坝中的一条。 还有两 (072) 位90后考古人,是在八角亭恋爱的。2016年,宋姝和姬翔先后来工作站报到,一个来自吉林,一个来自安徽,一个住楼上,一个住另一幢楼下。

2016年年底,春节前一天,宋姝要坐早班飞机回老家,凌晨4点,从八角亭坐车去机场。前一天晚上,她决定不睡觉了,在二楼角落的会议室呆着。姬翔也没睡,坐在会议室陪她聊天。走之前,他硬着头皮问了一句:我们在一起怎么样?你要不要回家考虑一下?

八角亭前留影

年后回来,宋姝在八角亭遇到他:要不然试试看?

搬家的最后一天,我遇到了陈全合和李红。老陈是技工,负责发掘,李红负责考古人的三餐。老陈是山东人,2005年就来了良渚,在八角亭结婚,生了儿子,又在瓶窑买了房子。

2013年,陈明辉到八角亭后,刘斌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后勤。后来,他成了良渚工作站的站长。

刘斌说,八角亭对我们很重要。如果没有工作站,就不可能有十年来良渚考古团队的建设。大家在这里有一种共同工作生活的氛围,如果没有这样的氛围,这十年考古工作也不可能进展得这么快。

“今天就不回来吃饭了啊……”

八角亭的最后一天,王宁远走到院子门口。他想,今天家里是不会准备晚饭的。队员们也收拾东西,准备各自散去。

“你们都回来吃晚饭啊,菜买好了!”系着围裙从厨房走出来,李红像往常那样,喊他们回家吃饭。

考古所的年轻人开过一个微信公众号:永远的八角亭。虽然早已停更,但号还在。王宁远制作过一张数字高程模拟图,名为“良渚考古之路1981—2018”。数字高程模型,是用来分析古城遗址地貌环境的。他在图上标注了八角亭的位置以及与古城的关系。在八角亭上,他打了几个关键词:发现外郭、水利系统、古城格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申遗。告别前,他实景三维高精度采集了这个区域。八角亭,永远存在于虚拟三维空间里。

八角亭最后的影像 G8nlsyHF9l4feIuaKLNmuQwS8f76z8/HhyCOp5ahIG+l6yR7J5PTPa+wNIpKvZJ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