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规范化考古的先行者|
发掘吴家埠之前,省考古所已经有了河姆渡的“教训”(发掘不够细致),也有1978年牟先生在徐步桥和千金角的找墓坑经验,王明达觉得,要把他在科班学的发掘规程方法,用到实践中去,规范考古队员的田野发掘。
此时,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还没有分配来,考古所大部分人都没有经过正规考古训练,如何遵守操作规程?进入史前遗址,怎么去操作?
看这份手稿——《余杭吴家埠遗址考古发掘规程(细则)》,发掘前,王明达编制了一套发掘规程,后来又写了一个整理规程。
请注意时间:1981年。比1984年部颁(文化部)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提前了3年。在此之前,全国只有30多个有发掘资格的单位,浙江就是省考古所一家,全国开始实行领队制度是1983年,浙江省当时只有7个考古领队。而目前,全国也只有2000多个考古领队——现在名字改了,叫项目负责人。
1981年,全国还没有地方考古所提出过这样一套规范。牟永抗在平湖平丘墩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发掘时,已经考虑到操作规范。为了保证发掘质量,在牟永抗的倡导下,王明达根据江南地区史前遗址的环境特点制订了一份针对性很强的吴家埠遗址发掘规程。
请再注意:江南地区。
开头他这样写:
鉴于我队各成员间田野发掘水平参差不一,为了探索和积累江南遗址发掘方法,提高我队的业务水平,以期发掘工作能达到一定科学质量,特制定本细则。
这套自主提出的发掘规程和后来的“国标”基本类似,良渚考古在那个年代,已经逐步进入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道路上。
在吴家埠的具体发掘过程中,王明达特别强调了几点规矩。
在清理掉挖掘出来的松土之后,接着铲平面的时候,人要退着走,避免脚印或铲下的松土留在铲光的层面上。不允许穿拖鞋、皮鞋、带钉的运动鞋下探方。刮面不能戴手套,否则拿手铲影响手感,不利于准确判断和清理遗迹现象。隔梁上不能随意放出土遗物,每天隔梁都要保持干净,每天收工前必须把探方打扫干净,探方内不能留下当天发掘的松土及遗物。为什么?怕民工在挑土时,把不该放在隔梁上面的遗物踢到别的探方里,造成遗物归属和层位关系的混乱。
看探方时不能坐着,不能光指挥民工,自己不干。工地上有小凳子,只能在绘图的时候坐,平时不准坐。有一次,有两位年轻队员拿了根扁担放隔梁上当凳子,头上戴着草帽,拿把扇子。王明达把扇子没收,又批评了一顿。两个人生气了,跑回杭州,回到所里,所长杨晨钟和室主任牟永抗发现了,连夜用单位的罗马尼亚吉普把他们送回了工地。夜里9点多,在物探大队开会。领导说,王明达做得再不好,他在工地,你们有意见可以提,绝不可以擅自离开工地。
王明达很直:我的规范,就是不准坐。我自己是没有在探方里坐过一分钟的,对不对?
还有一条“规矩”,考古人,要能喝点酒。我认识的考古人,基本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