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地掩埋

20世纪70年代之前,包邮区的田野考古工作中极少发现带墓坑的史前墓葬。70年代末在浙北地区挖了一些遗址,发现不少良渚小墓有很浅的墓坑,不过也是由于器物露头了再铲光周围才发现墓坑范围的,而实际上,大多已经挖过头了,并不是墓葬原来的开口层位。

因此大家认为,良渚人的葬俗是“不挖墓坑、平地掩埋”。牟永抗和王明达始终对太湖流域流行了几十年的传统说法有怀疑。墓葬怎么可能是平地掩埋?但是,不通过实际操作找到证据,很难打破这一“定律”。

1978年春天,海宁徐步桥遗址发掘。两人天天围着太阳打转:为了辨认墓坑,正光、测光、逆光,太阳什么时候变换光线,他们就根据变换的光线找角度,盯着泥土观察,边找边用手铲剥剔。

牟永抗第一次完整发现并确认了良渚文化的墓坑——不是器物暴露出来后才找出墓坑,是还没露器物,先画出框线。1979年,平湖平丘墩也大都找到墓边(墓葬的边界)。1981年,余杭吴家埠遗址百分百找出了墓边。用专业术语讲,这就确定了“考古学单元”。

牟永抗和王明达把这些经验总结成了南方野外发掘的十字要诀:布方、认土、刮面、找边、摸片(摸陶片)。中国考古学首先在中原地区开始工作,南方的考古工作虽然施昕更先生在1936年就开始了,但没有找到一座墓葬。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考古学单元,它包括层位、灰坑、墓葬等。考古学单元的确定,是考古学的基础,但是七八十年代良渚墓都被认为是“平地掩埋”,说明它的“考古学单元”没有搞清楚。

1986年,反山发掘《操作细则》中,王明达已 (036) 经明确指出“墓室应是竖穴土坑墓”。杨楠跟王明达参加反山发掘,清理完汉墓之后,大家按王老师教的,用平头铲一遍又一遍地把地面铲得又平又光,发现了一片刚露头的灰褐色斑土,又在它的周边反复铲光,长方形的框框隐隐出现了,尖头手铲划出四边界线,这就是墓坑线。王明达说,只要能划出地面上很规则不同于周边土色的“闭合线”,墓葬、灰坑一类带坑遗迹的位置就算确定了。

发现14号墓的墓坑时,考古队特意留下墓坑线,拍了一张照片。这根线,在普通人看来,并不稀奇,在考古学家眼里——太漂亮了。这个土跟外面的土有什么区别?外面是墓坑线,里面是棺椁线。划出这两条线,是本事。

在反山发掘中,除M19被扰、仅剩部分墓底而无墓穴外,其余墓葬都成功清理出了宽、大、深的墓穴,保证了每一座墓都是独立完整的一个考古学单元。

反山14号墓的墓坑线 b2uzEkZP51+2o9uyhBuwD1B8bVL+mnaGE+kGixXeRp1D93MpbLDAZKucnDWmPY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