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良渚文明

|文明定义的新成果|

很多人对良渚文化、良渚文明,这两个概念一直搞不太清楚,但人们其实又对“良渚文明”——文明模式,非常感兴趣。良渚文化为什么可以升级到良渚文明?

良渚申遗成功后第二年,我把这个“考古坑”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抛给秦岭,她的回答清楚明了。

良渚文化是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最初柴尔德的定义是“一批总是反复共生的遗存类型——陶器、工具、装饰品、葬俗和居址形态”。中国学术语境下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比如严文明先生的“专指存在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的总和”,他同时也说考古学文化是有层次性的,包括分期分区分类型等等。对比仰韶、龙山文化这样内涵和定义相对宽泛且复杂的情况,再对比很多新发现、新命名,因此学界未有共识的情况(本地就有钱山漾-广富林、上山-小黄山、跨湖桥-井头山这样的例子),良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时空范围和物质文化特征都非常明确的考古学文化,没啥争议之处。

良渚文明,是对这个时期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理论性认识,就是说学界认为良渚文化阶段环太湖地区的这个史前社会已经发展到可以称为“文明”的这样一种社会状况。

文明是有“门槛”的。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不一定是线性或者持续有方向的。比如,我们不可能称上山文化为“上山文明”;同样良渚文化之后,我们也不可能继续说“钱山漾文明”或者“马桥文明”。这样讲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

何以“文明”?这其中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社会的复杂化程度。而良渚文化的物质文化特征显示,从资源分配、经济分工、社会分化以及早期信仰体系的统一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这个阶段的社会复杂化程度都无疑可以称为“文明”。

如果一定要“量化”良渚社会达到文明的复杂化程度,给大家划八条重点。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结,中国考古学家最新归纳出中华文明的八大特征:

那么,这八条放在良渚身上怎么解读?

贫富贵贱分化悬殊的社会结构,已经分化为不同的阶级技术发达、分工精细的社会生产,高端手工业专业化;

总土方量达1200万立方米的大型工程,反映了王权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调动能力;

对高端手工业(琢玉工艺技术)和稀缺资源(玉料)的垄断,高度一致的原始宗教信仰(玉琮和神徽),反映了存在一个宗教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邑的出现;

以王为核心,覆盖整个社会的控制网络(玉钺是礼制出现的指示器);

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具有强制性公共权力的区域性政体——国家,良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良渚文明是怎样一种文明?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表述就可以——它是“一个新石器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至于它的代表性,是这样说的:“通过大型土台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墓葬墓地差异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使该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These ruins are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early urban civilization expressed in earthen monuments, urban planning, a water conservation system and a social hierarchy expressed in differentiated burials in cemeteries within the property)。”这就很清楚,是说明它的发展程度和区域特点了。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表明国际学界对其文明发展水平的认可。 aC9aFAxIWQTJRUWTl1hszv5uzR6ZtWLIPSKz0XpK9iV24PEqjcMF2GTnCwdEgQ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