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容融之道:“包容性”的内涵要义

就文明和文化语境而言,“包容性”的根本原则在于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容许、尊重、接纳、整合与共生共成。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样与多元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华文化在多元互动中碰撞、融合、互鉴,呈现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这种交流互动中的融合与新生也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的“包容性”的内涵要义,笔者将其概括为“容融之道”。

“容”者,为“包容性”之基础阶段。就“包”和“容”的字义而言,更多的是描述一种容纳、包括、含蕴的状态。此时,毋宁说是一种物理性汇聚,就文明而言,即表现为各种文明元素纷呈、拢括、交汇的状态。“容”所描述的是一种文明层面的宽广胸怀,它涉及对不同文化、信仰、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接纳和尊重。这种文明状态,表现为一种开放的姿态,展现了对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包含,欢迎各种文化元素在其空间内展现和共存,从而形成一个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文化生态系统。《尚书·尧典》曰:“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所谓“四海”,《周礼·职方氏》注引《尔雅》谓即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九夷八蛮六戎五狄百越与华夏并曜,可见中华文明之源的多样性。《尚书·尧典》云:“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万邦并存又可得以“协和”。《礼记·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虽万物而可并育,虽百道而可并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之学”争鸣于世,一时隆盛至极。这些正是“容”之内涵特质的鲜明表现。

“融”者,为“包容性”之升华阶段。聚拢交汇的多样文明元素并非孤立独存的状态,而是相合相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动融通。此阶段,毋宁说是一种化学性融合,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创生出新的文明元素形态。融之本义指炊气上出,地气蒸腾。又引申出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的含义,如融会、交融。又因冰雪融化则成水流,引申出“通”义。如何晏《景福殿赋》:“云行雨施,品物咸融。”又引申出“昌盛”义。如陶渊明《命子》:“在我中晋,业融长沙。”又引申出“长久”义。如《诗经·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毛诗正义》释曰:“融,长。”将以上诸义综合起来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则不仅具有基本的融合含义,还预示着文明有“融”则可通、可昌盛、可长久。

“融”在中国思想史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重要思想概念。北魏时期,《十地经论》的研究成为一时显学,专注于《十地经论》研究的地论师非常重视“融”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阐发,成为后世“圆融”思想的渊源。敦煌出土的北朝写本《融即相无相论》中言:“欲显平等融道义……夫融者,善(盖,笔者按)是玄奥之灵海,冲秘之妙藏,莫二之灵向,圆统之美号,斯乃可无碍之良津,通同之大鼓。亡彼我之。” 地论学派整个思想体系分为“五门”,“融门”则是“五门”思想体系的归宿与最高境界。“融”的思想是形而上的根据、玄妙的境界、不二的归宿,超越人我对待等差别与矛盾,“融”与“圆”“无碍”“同”等同义。 根据其他敦煌写本对“融门”的阐释 ,“融”的思想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1)平等性,“融”揭示了自他平等关系,这也是讨论融思想的起点;(2)开放性,能使存在者面向世界开显自身全部的可能性;(3)相依性,能将不二立足外部对自他关系的评判与空性对个体本真状态的彰显纳入整体性的视野。 “融”的哲学不只是实现物理或表面上的和解,而是在更深的层面上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甚至人与自我之间的对立和差异。一切对立和差异都被视为表相的多样性,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实则是一体的。这种解决方式是通过内在的道德提升和精神升华来实现的,是对“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在这种理解中,“融”与“圆”“无碍”“同”这些概念相通,都表达了一种完满无缺、无障碍、同体相契的状态。

置于中国哲学思想语境中,“容融”的含义复杂而多层次,涵盖了从形上学到具体实践的广泛领域。它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指导原则。“容融”的深层含义体现了一种对多元、多样、差异元素的深刻理解和处理方式。这不是简单的物理合并,而是一种更为复杂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容融”强调的是差异性元素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消解融合,追求的是从多样性中产生新的统一性,而非单一元素的机械重复和叠加。“容融”的本质是抉择性扬弃过程,是有去有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留了各个元素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同时舍弃那些可能导致冲突或不和谐的因素。这是一个典型的有机过程,不同于机械的组装。“容融”强调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相互补充和协同工作,共同推动整体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统治或支配。在“容融”的过程中,多元和多样的元素通过有机的互动和调和,实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秩序和协调。而且这种秩序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固定僵化模式,而是一个持续演变的状态。这种变化是连续和反复的,反映了一个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求和实现新的秩序,从而使文化和思想得以持续发展和创新。

“容融之道”的诸特征表现为:(1)在物质、思想和文化层面,“容融”被视为新质事物产生的基础。正所谓“和实生物”,在多种思想、文化或物质元素相遇并融合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事物或理念。这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结合,更是观念和精神层面的创造和新生,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原有的限制,产生全新的价值和意义。(2)“容融”思想强调的是不同元素之间的流动和交汇,通过这种方式,整体体系能够包容并整合多样性和多元性。正所谓“同则不继”,这种融汇不是单一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样元素动态的、有机的结合,使得各个部分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在文化领域,这种方式是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关键,它鼓励不同背景和视角的相遇与对话,从而激发新的思想火花和文化表达。(3)“容融”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体系,它不断地与外部世界交互,接纳新的元素,同时也影响外界。“容融”体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动态中维持和发展其多样性和多元性。在此体系下,变化和发展是常态,革新和适应是必需。这种体系鼓励开放的态度和对未知的探索,使得文化和知识可以自由流动,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Ss4Z4WEStUXW04sURmxcvMIXqPaPqlSEr75+OVwDCj+iwtW/wBANQYU10at8F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