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宽广胸襟,既有“包”的胸怀,又有“容”的智慧。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大而持续的动力,使之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需要澄清其内涵,把握其要义,挖掘其深义。虽“言不尽意”,但“尽意”又“莫若言”,虽然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意”的深度和复杂性,但没有什么比语言更能接近这一目标。因此,我们需要在言与意的张力中去努力接近言语的真意。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需要在形之于文、载之于册的中华文化思想宝藏中求索,在先贤的深邃哲思中体会包容性的思想智慧与文化根基。从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到《吕氏春秋》的“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从《管子》的“一国同一意,万人同一心”,到荀子的“群居和一”“以一持万”;从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到孔子的“和而不同”;从墨家的“同异交得”,到庄子的“万物齐一”;从道家的“无身”“丧我”、儒家的“毋我”,到佛家的“无我”;从庄子的“非彼无我”,到华严的“事事无碍”:可谓诸家无不论包容。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需要沿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寻根探源,瞻观其如何自在地呈现。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包容性不仅是其突出的特性,更是内蕴于历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这种包容性精神贯穿于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于细微处皆可见其精神。包容性既体现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凝聚之中,也体现于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融汇之中;既体现于通和共存的宗教信仰联合体的共生之中,也体现于互惠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筑之中。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需要明晰和把握包容性在当代的延续与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的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实践等内政外交举措深刻地体现了突出的包容性在中华文脉中的绵延。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根深叶茂,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含弘光大。包容性赋予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包容性不仅是文明自信的气度、有容乃大的胸襟,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昂扬姿态。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传承赓续和进一步激发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为推动中华文明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进步贡献独特的智慧与力量。 Odt5AoSb9ra5CYymV6vom6ATJXOvSGD+l0lHKamjqPDEr4FVwGz19s9g+Sl1t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