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家庭:长文明的载体

盖天命不已,方是生而又生;生而又生,方是父母而己身,己身而子,子而又孙,以至曾而且玄也。故父母兄弟子孙,是替天命生生不已显现个肤皮;天命生生不已是替孝父母、弟兄长、慈子孙通透个骨髓。直竖起来,便成上下今古;横亘将去,便作家国天下。

——(明)罗汝芳

在世界各大文明体中,唯有中华文明作为一种原生文明绵延发展至今,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文明之间哪个更优劣,讲不清楚,没有公度性。所以我们来讲文明的长短,这是有客观依据的。有的文明比较短,一旦崩溃就消失了,比如说古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印度河文明、赫梯文明、玛雅文明等。还有一种可以叫做中文明,崩溃以后好像基本上就没有了,但是它的文明的形式过多少年后又会被不是本民族的另一拨人接过来,掀起一个文艺复兴,能够以转换的方式再现。比如希腊罗马文明,后来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根本就不是那些民族的人了,都是欧洲那些北方来的,使用的第一语言也不同。还有古印度文明也大致是这样,梵文在实际生活主流中消失了,异族的人群、语言和信仰侵入,站住了脚,造成混杂相处的局面。最后一种就是所谓长文明,它能够比较实质性地长久延续。这个文明的载体就是这个主导民族,文字的血脉不变,主导信仰延续,乡土家园不失。中华文明是最典型的。她的文字是世界四大原生文字之一,居然在保持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延续到现在,三千年前的诗歌现在读起来还押韵,简直就是奇迹。这就是因为它有一种应对危机的潜伏和再生的能力。” 中华文明作为一种长文明,体现在民族、文字血脉、信仰、乡土家园始终被凝聚在一个独立的文化生命之中。历史的波折并未让中华文明中断,民族的融合并未让中华文明丧失主导的文化和信仰。经过5000多年的长期发展,中国形成了一个亘古亘今的大规模政治文明体。

保持个体的生命长度、群体的长期存在、文明的长期连续,应该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因为个体从客观变化的恒常性、时空的无限绵延中领会到变化是连续的、无始无终的,变化不仅生成和塑造着个体,也消解和否定着个体。个体在变化中朝生夕死,而变化却永无绝期,所以个体在以有限的自身来面对无限的变化时,只能将尽可能维持自身、延续群体、赓续文明作为其追求。对连续性变化的应对方式,就激发了人自觉地构造起人类系统的更复杂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应该是通过一些特别的机制来生成和维持的。家、国、天下是孕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的重要场所。

家庭的产生是人类生存实践的自然结果,家庭也几乎是所有高度发展的文明维系自身的基本方式。中华文化中的家庭文化强调以“老吾老”“幼吾幼”的方式建构起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延续,高度肯定生命体连续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建立起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生—生/继—承”关系。

因为家庭意味着绵延不绝的祖先和后代,所以它是一种生存时间的发生结构。这种连绵不绝的发生结构,使得中华文明的时间视野被拉得很长,更倾向于合作而非冲突,因而在历史上特别坚韧。文明的长短,最关键的就是应对危机的能力,即在遇到重大内外挑战的要害时刻,是否能找到某种办法助其渡过难关,或者是以某种方式死而复生。 在家庭这种不断延续的生存结构所提供的长时段视野中,培养出的长远目光、团结精神、集体意识、爱国主义、天下情怀,是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存续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以家庭的长期存续促成文明的长期存续。二是形成了“天下—国—家—身—家—国—天下”的循环,由天下到国、家、身,体现了世界的包含关系,由身到家、国、天下则是伦理和政治的拓展顺序。在这一循环中,宇宙论、政治观都统一于修身实践。三是通过家庭孕育政治文明的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德性。 RHeS3ce6ar27OjGjKdca6Kqr/v9Ir7T4wt2MABd5ZINE/8NQj8IDltqpesuPOJ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