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 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其中之一“兴”在于文化。毛泽东同志在 1949 年全国新政协会议上庄严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掀起“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离不开文化馆的强力支撑。

文化馆是区(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其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文化馆起源于古代的私塾、书院、社学等,萌芽于晚清的通俗教育演讲所,其雏形是民国初期的通俗教育馆,前身是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文化馆的功能在于教育,只是这里的教育有别于现在所说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而是指社会教育,带有强烈的“以文化人”的色彩。

房山区文化馆(基于行政建制的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域范围和名称)的诞生,即脱胎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1948 年,原房山、良乡县城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政府设立在这两县的民众教育馆。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借鉴前苏联模式,将从国民政府手中接收的近千个民众教育馆及解放区的民众教育馆,统一改建为人民文化馆。1952 年,人民文化馆划归文化部管理,改名为文化馆。自此至今,房山区文化馆和全国各地文化馆一样,伴随新中国成长的脚步不断发展壮大。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的交界地带,自古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70 万年前,被称为北京人的远古人类即在这里的周口店开始制造石器,点燃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火光;3000 多年前,西周燕国在这里称侯封地,建起了北京地区最早的都城;1300 多年前,一个叫静琬的僧人来到白带山,开始用当地生产的汉白玉刊刻佛经,随后 1000 多年里,不断有僧人持续着这项伟大工程,在云居寺留下了 14278 块佛教大藏经,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860 年前,女真族在这里建起了北京地区最早、规模最大的地方陵寝——金陵……璀璨瑰丽的历史资源,造就了房山深厚包容、勇开先河的文化品格。基于如此人文底蕴,房山区文化馆在 60 余年的发展中,固然迈出了和全国各区(县、市)文化馆大体相同的前行步伐,但也形成了诸多独特之处。

自 1948 年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政府设立在房山、良乡两县的民众教育馆,房山区文化馆经历了以下发展时期:

一是 1948 年—1958 年,为房山区文化馆的初建期。当时,房山县文化馆与良乡县文化馆处于分设状态,工作以“扫盲”、开展图书借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主。1953 年,随着北京市京西矿区的设立,成立了京西矿区周口店文化馆。1958 年,房山、良乡两县文化馆合并,设立房山县文化馆,周口店文化馆与之并存。之后,撤销良乡县文化馆,成立良乡文化站,并在之前两馆分支机构基础上相继新建和扩建了长沟文化站、十渡文化站、坨里文化站。

二是 1959 年—1969 年,为房山区文化馆的初具规模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反右”、“大跃进”、“文革”初期等政治运动,工作任务除图书借阅外,主要是为运动服务,设立了创作组、美术组、文艺组、图书组、电影放映队、宣传队等机构。期间,周口店文化馆建制于 1960 年撤销,成立周口店文化站。

三是 1969—1978 年,为房山区文化馆“变身”期。1969 年 6 月,房山县文化馆更名为“房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同年 9 月成立了“房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为有效宣传毛泽东思想,“房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上山下乡,先后以戏曲、歌舞、表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排练、表演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歌舞《公社喜开丰收镰》《电影队进了山》等节目。这一时期处在“文革”期间,工作紧紧围绕“文革”运转。为促进创作,于 1974 年创办了《房山文艺》报。

四是 1979 年—1999 年,为房山区文化馆的改革发展期。“文革”结束,根据北京市文化局指示,“房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解散,恢复为房山县文化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工作开始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1983 年,成立了房山县文化局。1987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房山县和燕山区,建立房山区。相应地,成立了房山区文化文物局,房山县文化馆更名为房山区文化馆。2001 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组建了房山区文化委员会。作为房山县文化局、房山区文化文物局、房山区文化委员会的直属单位,房山区文化馆在编制上设有摄影组、创作组、图书组、电影放映队、后勤组、办公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山区文化馆迎来了文化事业不断前进的春天,图书借阅、文学创作、摄影、美术、文艺戏曲演出等业务空前开展起来。期间,《房山文艺》报于 1982 年停办,改出《青峰》报;下设文化站(点)在 1984 年增加到 28 个;1989 年开展了首次职称评定工作。同时,按照北京市文化局统一部署,图书组于 1983 年与文化馆分开,设立房山县图书馆。1987 年,房山县图书馆更名为房山区图书馆。

五是 2000 年—2015 年,为房山区文化馆跨越式发展期。进入新世纪,房山区文化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和房山区文化委员会的决策部署,大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这一时期,机构设置为“六部一室”,即文艺部、创研部、美术摄影部、艺术培训部、文化志愿者服务部、民保部、办公室。

房山区文化馆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为丰富全区人民文化生活付出了艰苦努力。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基于上级的坚强领导和对自身优良传统的坚守,在工作上形成了以下特色:

第一,注重设施建设。房山区文化馆在初建期,分设为房山县文化馆与良乡县文化馆。当时,房山县文化馆馆址位于房山县城南大街路东,只有四间平房和一些简陋的设施;良乡县文化馆由于从国民党手中所接民众教育馆原馆址作为他用,另辟馆址于良乡东北城角,亦只有五间平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历届房山县(区)委、县(区)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主管部门的科学安排,房山区文化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条件得到极大改善。1969 年,经过三年建设,房山县文化馆迁到新址房山东门外青年路 10 号,占地面积 2000 平米,平房30 余间。1988 年 4 月,房山区文化馆迁到城关东大街 42 号,同时,共计 4层、4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综合性区文化馆大楼拔地而起,办公和活动条件有了质的变化,设施设备有了显著改善。1990 年至 1991 年,由市财政局拨款对小剧场进行升级建设,新建了侧厅,购置了空调和全套的舞台与舞美灯光设备,使小剧场升级为可演出小型戏剧、举办联欢会与舞会的综合性场所。1995 年,房山区文化馆主要建筑设施有四层楼一座,小剧场一座:主楼一、二层为 400 平方米展厅,小剧场面积为 300 余平方米。同时,下设有良乡文化站、坨里文化站、周口店文化站、十渡文化站 4 个文化站。2007 年,房山区文化馆对场馆进行改建,又随着房山区文化委员会的设立在良乡增设了馆舍,使馆舍总面积达 6594.42 平方米,其中位于城关的办公楼内设有面积 660.4 平方米、可容纳 300 人的小剧场,面积 300 平方米、展线 118 米的展览大厅,面积 300 平方米、可供健身和娱乐的综合活动大厅。另外,设有舞蹈、钢琴、电子琴、素描、书法、英语等教学设施齐备的教室,院内建有1069 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第二,把握正确方向。房山区文化馆在初建期和初具规模期,始终注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是一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文化发展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普及与提高并重”等原则。2007 年以来,房山区文化馆胸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状态、昂扬的精神、争创一流的勇气和决心,大力开展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提升城乡群众的文明素养,开创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房山区文化馆大力实施“星火工程”,坚持“送文化下乡”——每年5 月至 8 月的整个夏季,都采取巡回演出的形式,陆续把 100 场次的优秀文艺节目送到各个乡镇(街道)。与此同时,每年都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新春百姓大联欢”等活动。其次,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为搞好文化惠民演出,房山区文化馆把舞台搭到村边地头。为适应群众的作息时间,房山区文化馆把演出时间安排在下午和晚上,使群众在工作之余、闲暇时间里就能享受到艺术带来的快乐。再次,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房山区文化馆每次“送文化下乡”,节目都不是随意编选,而是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党、政府中心工作,赋予其先进的精神意蕴。在此基础上,每逢重大节庆日,都举办或承办具有鲜明主旨的重大文化活动。例如,2007 年至 2008 年,举办了“迎奥运庆奥运”系列活动(包括“房山区奥运倒计时 500 天文艺演出”活动、“房山区奥运倒计时 100 天激情书画笔会”活动、“激情奥运,唱响房山——庆祝奥运倒计时 100 天暨奥运文化系列活动”、府前奥运文化广场活动、“文明房山,奉献房山——庆祝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活动、“迎奥运,建和谐——宣武、房山美术作品展”等);2011 年6 月 20 日,举办了“圣地赞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群众合唱汇演”活动;2009 年 9 月 23 日至 10 月 3 日,组织参与了首都国庆 60 周年联欢晚会农民代表方阵的群众联欢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集聚和传播了正能量,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和奋进意识。

第三,大力打造品牌。2014 年 4 月 19 日,“诵读经典,弘扬美德——2014 书香中国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群众诵读会”在房山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向全国 33 个书香家庭代表颁发牌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共同启动“2014 书香中国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每年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为推动全民阅读,在社会形成读书求知、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房山区文化馆从 2010 年开始,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型群众诵读活动。一开始,这项活动由房山区委宣传部、区文委联合主办,后来由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2014 年的“诵读经典,弘扬美德——2014 书香中国暨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群众诵读会”,则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此,这项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品牌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品牌化发展是群众文化精品化的具体实践。房山区文化馆从一成立,就一直重视提高文化活动质量。2007年以来,房山区文化馆更是坚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提升文化活动品质。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不仅打造出了“4·23 世界读书日群众诵读活动”品牌,而且打造出了“文化周末大舞台”、“重阳节”系列文化活动等诸多品牌,其中“文化周末大舞台”影响尤其深远。此项活动始创于 2007 年,分为主体活动和支撑性活动:主体活动为位于良乡府前广场的“文化周末大舞台”主场演出和在 19 个乡镇(街道)开展的分会场演出;支撑性活动为“文化周末大课堂”、“戏曲周末大戏台”、“金曲周末大家唱”、“电影周末场”、“周末相声俱乐部”。此项活动于每年 4 至 10 月连续举办,被群众誉为“唱响在咱们房山的‘同一首歌’”! 2011 年,此项活动作为典型案例,被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编入文化部全国文化干部教育培训教材《文化建设案例选编》。2013 年,此项活动荣获了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

第四,突出房山特色。房山,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首都北京的西南门户,总面积 2019 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和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房山不仅地质独特,风光秀丽——十多亿年的自然造化、千百万年的地质变迁造就了无数殊胜的自然景观,而且历史悠久,人文璀璨——70 万年的人类史、5000 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就文化发展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据此,房山区文化馆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一直注重挖掘地方元素,体现房山特色。例如,历年的“新春百姓大联欢”活动,横跨传统的小年、春节、正月十五,其中的“文化大集看大戏”和“正月十五民俗文化展演”均极具房山特色。再如,新中国 60 华诞时,按照首都国庆 60周年联欢晚会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房山区入编农民代表方阵,参加当晚天安门广场举办的首都国庆 60 周年联欢晚会群众联欢活动。为圆满完成任务,房山区文化馆选择了极具房山特色的女子中幡、霸王鞭、小跑跷等表演元素,大胆创新,设计了“古韵房山”、“奋进房山”、“魅力房山”三大版块,创编了 5 支集体舞。为在各类活动和演出中凸显房山元素,房山区文化馆日常注重房山区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提升、展示工作。民间花会表演是房山区百姓春节节庆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更好地对民间花会进行传承与保护,2015 年春节前,房山区文化馆组织了“房山区知名民间花会”评选活动。通过专家评审团依据对各花会队伍现场表演效果、历史文化内涵、目前传承情况等因素的考量,选拔出了十支花会队伍。3 月 5 日上午,这 10 支“知名花会”刚被授牌,下午,房山区“知名民间花会”展演即隆重登场。此场演出,集中展示了房山区民间花会的底蕴、风采与魅力,为百姓带来了鲜明的民俗文化体验。

第五,繁荣文艺创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创作,又是文艺演出的源头。房山区文化馆自建馆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文艺创作,以原创作品的不断推出提升文化活动质量。一方面,先后办起《房山文艺》报、《青峰》报、《房山文化》杂志等媒体,为创作者提供展示、交流的园地;一方面,开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创作者提高创作水平。改革开放之后,文化馆创作组在王凤梧的带领下,倾心扶植业余作者,加大创作培训力度,先后请来全国著名作家王蒙、刘绍棠、浩然、苗培时、赵金久、李志、何俊华等来房山授课,使房山业余作者的创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 2007 年以来,房山区文化馆又在深化培训、推出人才方面付出了更多努力。由于文艺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房山区不断推出“拳头产品”。例如,2014 年 11 月 18 日,新编廉政题材历史话剧《林则徐传牌良乡》登上北京剧院的舞台,为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房山区开展的许多文化活动,都因以原创作品为支撑而产生广泛影响。例如,2014 年 9 月至 10 月,“同心共筑中国梦——房山区庆祝建国 65 周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隆重举办。该系列活动由原创戏剧小品展演、传统戏曲展演、原创诗歌朗诵、原创合唱展演等多单元组成,多数单元都带有“原创”二字,充分展现了房山区的丰硕文化成果,为新中国 65 周年华诞增添了光彩。另外,房山区有众多作品发表、转载或获奖。例如,由赵永祥作词、陈光作曲的《大山里的小姑娘》,荣获 2006年全国原创歌曲最佳创作奖、2007 年北京市第七届乡村歌手大赛优秀创作奖、演唱一等奖;2013 年,房山区选送的原创小品《伟大的青春》,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化部戏剧类“群星奖”;2014 年,房山区选送的情景剧《熬夜看球》和《先斩后奏》,在北京市安全监管局和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安全是永恒的旋律”主题情景剧大赛中,分获区县竞赛组一等奖和二等奖。

第六,夯实发展基础。房山区文化馆在初建期,分设为房山县文化馆与良乡县文化馆。当时,两馆人员加起来也不过 10 人。至 2015 年,房山区文化馆已有工作人员 50 人,其中青年职工占 80%,平均年龄 33.16 岁;有业务人员 35 人,占职工总数的 70%;达本科以上学历的 27 人,占业务人员总数的 77%。然而,即便如此,人员配备仍然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房山区文化馆看到,文化工作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为人民服务,就要以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和参与权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强化民生意识、阵地意识,注重文化事业发展覆盖城乡,从而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据此,房山区文化馆一直注重夯实群众文化建设基础,打造群众性文艺骨干队伍。在这方面,2007 年以来,工作力度呈逐步增大趋势。一方面,抓好馆办团队建设,陆续成立了老年合唱团、少儿合唱团、少儿舞蹈团、诗歌朗诵团,创办了房山区文学艺术协会、房山区朗诵协会等组织;另一方面,按照“一镇一品”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基层文艺团队建设。期间,改变文艺辅导方式,实施了“服务基层 2000 计划”(把以“走上来”为主的集中式辅导变为以“走下去”为主的“订单式”辅导,并且每年辅导老师下乡不低于 2000 人次)。如此转变,大受基层欢迎,也使得南窖乡水峪村女子中幡队、城关街道洪寺村大鼓队等一大批基层特色文艺团队迅速崛起。这些队伍,除在房山区演出外,先后受邀在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庆典、世界妇女大会、世界长跑大会、青岛农民秧歌节、中国农民艺术节等重大活动的舞台上展现秀美身姿。特别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时,南窖乡水峪村女子中幡队代表房山区在“鸟巢”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京华情韵迎来客”垫场演出活动,让世界领略到“幡动盛世”的文化魅力。

第七,不断完善职能。房山区文化馆在初建期,既组织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又负责解答群众不明白的政策问题,故又被称为“人民问事处”。1952 年,各地人民文化馆划归文化部管理后,房山区文化馆所兼的“人民问事处”职能取消,专业从事文化活动。再往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基于党和国家不断提出新要求,房山区文化馆的职能显著增加。至 2015 年,房山区文化馆除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辅助群众文艺创作、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外,还具有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指导下一级文化馆(站、文化中心)工作,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本地区老年文化、老年教育、少儿文化工作等职能。随着职能的日益扩展,2007 年以后,房山区文化馆逐步明确了“六个中心”的办馆思路,即努力将文化馆办成全区的文艺交流中心、文艺精品展示中心、文艺作品创作中心、“非遗”保护利用中心、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和文化志愿服务中心。依据这一办馆思路,更多文化工作被强力开展起来。例如,房山区一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不仅文物古迹众多(351 项),而且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此,房山区文化馆自2005 年开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名录建设、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重点,大力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宣传、展示工作。又如,随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深入人心,2009 年 6 月 18 日,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房山分中心挂牌成立。与此同时,作为北京市文化志愿者重点项目、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房山区“5285”文化志愿工程(开展 5 个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建立 28 个文化志愿服务点、确定 500 个文化志愿服务户)正式启动。此后,“5285”文化志愿工程持续走向深入:志愿者们分布在全区的各个乡镇(街道),常年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艺术培训、面向社会养老机构的文化关爱等志愿服务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3 年,房山区“5285”文化志愿工程荣获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年“示范项目奖”。

第八,推动文化交流。“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是 2000 年由文化部发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大型文化艺术节,是每年五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盛会,每届都有不同的主题。2007 年,为了配合 2008 年奥运会召开,深入落实“人文奥运”的理念,加大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北京的工作力度,主办方把主题确定为“文化交流,创意共享”。是年 5 月 25 日晚上、26 日上午,第七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广场活动闭幕式在房山区举行,来自塔吉克斯坦国家歌舞团的艺术家和房山区文化馆专业团队、房山区基层群众艺术团体的演员们同台演出,不仅为当地群众献上了精美的文艺大餐,而且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营造了良好的迎奥庆奥氛围。不过,这只是房山区文化馆对内对外广泛开展文化交流的场景之一。房山区文化馆自建馆后,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市级以上文艺演出、文艺评奖”等方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例如,2002 年,京剧演员刘燕随北京市文化局赴新加坡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对外京剧文化交流演出活动;2003 年,宋秀兰、刘燕应北京艺苑博先展览有限公司的邀请,赴科威特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民间艺术交流演出活动;2004 年春节期间,房山区民间艺术团一行 25 人赴泰国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中泰两国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获得一致好评。2007 年以后,房山区文化馆组织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呈规模越来越大、层级越来越高、获奖越来越多的趋势。例如,“圣地赞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群众合唱汇演”举办时,共有陕西延安老年大学合唱团、贵州遵义红叶艺术团、河北西柏坡干部合唱团、重庆江北农林水利局红岩合唱团等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 20 支优秀合唱团队受邀参加演唱。再如,2014 年,在“我爱唱歌——2014 年北京市百姓歌手大赛”中,房山区文化馆选送的青年歌手张晨、田欢,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我的中国梦,欢乐新北京——第二届‘放飞梦想’北京诗歌朗诵大赛”中,房山区文化馆选送的两名选手分别参加了成人组比赛和原创作品的评比,其中林红艳作品《共圆中国梦》荣获原创作品优秀奖,杨帆作品《北京,我美丽的北京》荣获原创作品鼓励奖。同年 9 月 25 日,2014 北京市老年节“有您才幸福”文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由房山区文化馆选送的三个舞蹈节目——《荷之韵》《时间都去哪儿了》和《旗袍时装》参加了演出,充分展现了房山区老年人的精神风采。

以上八个方面,是房山区文化馆形成的工作特色。由此,房山区文化馆为面向房山人民、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目前,房山区已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有区级文化设施 5 处、乡镇文体中心28 个、农村文化活动室 461 个、社区文化活动室 64 个、文化广场 468 个、益民书屋 472 个、数字影院 482 个,拥有区级以上专业文艺团队 28 支、乡镇级文艺团队 180 支、村级文艺团队 1000 余支。在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房山区文化馆扮演了冲锋陷阵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造就了大批文化人才,培育了大批基层骨干文艺队伍,结出了累累的文化硕果。仅从文化馆走出的全国知名文艺家,就有摄影家马福,作曲家陈光,诗人赵日升,小说家王凤梧、刘泽林,散文家董华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类型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长、品质不断提升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为房山区在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基于以上成绩,自 2002 年以来,房山区文化馆在历次综合评估中,均被文化部授予“一级文化馆”称号。2010 年,房山区文化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2008 年,房山区委、区政府作出了集聚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兴建房山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的决定。文化中心建设工程于 2008 年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的编写工作,2009 年 10 月获得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并被列入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重点推进项目。其中,文化馆建筑面积 9263 平方米,图书馆 14707 平方米,公共配套区建筑面积 334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7310 平方米,总用地 19730 平方米,总投资 1.6 亿元。2016 年 2 月,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房山区文化馆同步迁入。由此,房山区文化馆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增强民族凝聚力,2015 年 1 月 1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北京市也相应出台了“1 + 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1”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3”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在此背景下,中共房山区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立足文化强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新高地,凝聚新常态下房山转型发展正能量。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呼唤着文化新发展。面向未来,房山区文化馆决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北京市“1 + 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要求,在全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的大格局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迁入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以“打造文化高地,建设幸福房山”为追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加速推进“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共圆“新城新业新生活”的房山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RFkK6ADfuB7eqKPrIMLznVl91/kiZ2Y/KnsLr5A4y/Z+xutUEK2VcmB5hDbbO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