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非遗”普查

自 2006 年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成立,房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随即启动。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时任房山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唐淑荣,房山区政府副区长卢国懿担任顾问,成立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普查机构

2006 年 8 月 24 日,房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文化委 2006 年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计划的通知》【房政办发〔2006〕61 号】,文件要求,做到统一认识、明确责任、多方协调、组织有力、科学运作、普查申报、重点保护、合理利用,为我区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时任房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邓思博任组长,副组长由区文委主任李立新和区文联主席史长义担任。成员有赵润东、陈光、李清梅、周兰萍、陈君英、王清涛、李淑红、李会军、杨俊霞、高倩、张秀芳、安晓平、穆红霞、任全伶、于立华、崔小梅、顾淑连、陈长卫、李翠平、李淑会、贺书平、于德才、王秀兰、王月堂、晋书婷、芮登福、臧艳芳、张炳霞等。

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在部分文件和机构简介中简称“非遗办”。区文化委制定的《2006 年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计划》已经区政府各委、办、局,区直属各公司认真贯彻执行。

文件确立了 2006 年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建立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编辑出版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丛书;做好第二批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

为加强队伍建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每季例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各委办局、各乡镇选派普查员,参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成立 10 人专家组,参加项目的指导、论证工作;加强队伍培训,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有效提高干部的工作水平。

各乡镇、各有关委办局确定专门负责人,加大普查力度。区按系统、乡镇按所辖行政村,层层落实责任,进行地毯式全面普查。在普查中做到详细书写普查记录,分门别类填表登记、整理造册,按全国统一体例、标识,绘制本地区保护项目分布图,用文字、实物、音像等资料记录存档。

有序推进

按照领导小组确立的非遗普查工作重点,开办非遗普查培训班,全区五十余人接受培训,加深普查员对普查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普查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评估和指导”要求,区“非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分组分批先后走访河北、韩村河、长阳、佛子庄、南窖、霞云岭、琉璃河、大石窝、青龙湖、石楼等乡镇,就少林会、银音会、中幡、霸王鞭、高跷、泥人、石刻、“菊花白”酒酿制技艺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确保普查项目的质量和数量。在南窖村、北窖村、堂上等村做规范性采样挖掘。

办公室组织召开区文化名人坐谈会,针对“奉先文化”、“矿业文化”等综合性项目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各乡镇、各有关委办局对普查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提交保护项目清单及保护计划等。(附首批文化馆、各乡镇普查员名录)

首批文化馆、各乡镇普查员名录

文化馆普查工作人员:宋守鹏、宋秀兰、吴星科、袁杨、刘强、黄河、张文良、龙海滨、张冬梅、徐淑敏、张哲、孙艳等。

各乡镇普查工作人员:国云涛(良乡镇)、李志广(西潞办事处)、于静(拱辰办事处)、史春燕(韩村河镇)、赵玉文(阎村镇)、刘新强(城关街道)、李晓义(南窖乡)、何宝山(蒲窝乡)、卢建仁(琉璃河镇)、张书霞(长沟镇)、徐向东(青龙湖镇)、宋镇军(周口店镇)、韩朝民(史家营乡)、王文闯(大石窝镇)、李有忠(十渡镇)、谢朝晖(河北镇)、蔡德森(张坊镇)、赵永刚(窦店镇)、佟金玲(佛子庄乡)、林玉顺(石楼镇)、董华强(霞云岭乡)、李玉杰(长阳镇)、王天堂(大安山乡)、许德彪(燕山地区)等。

经全面全方位普查,分门别类收集到 200 余项可录对象,从中挑选出 25项作为首批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首选项目。

2007 年年初,非遗办召开“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工作会”。经专家组讨论,选出传承体系完整、可体现房山地域文化的“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菊花白’酒酿制技艺”、“公议庄‘五虎少林会’”、“南窖乡‘水峪中幡’”、“杨家将(穆桂英)传说”等五个重点项目作为首批房山名录代表作,其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入选北京市代表名录。

2007 年 4 月,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编篡《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房山卷)》。主编李立新,副主编陈光,责任编辑李清梅,参加编辑人员有王文荣、徐姝敏、刘晓阳、吴星科等。汇编里的145 个项目,是从 2005 年底到 2006 年 6 月,由各乡镇、各委办局及相关单位经过全面普查汇总而成。普查项目汇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普查名录

145 个项目中,包括民间文学类、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消费习俗、人生俗礼、民间信仰、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 13 个种类。

民间文学类 86 项。其中传说 71 项,故事 14 项,谚语 1 项。(1)西流水双鼻子眼山泉;(2)狐仙、金猪;(3)小卢沟桥传说;(4)地下岩溶洞穴奇观;(5)村民为何多姓张;(6)观音守洞;(7)圣莲山的传说;(8)笔架山的传说;(9)圣米;(10)百花山的由来;(11)银杏树传说;(12)槐树传奇;(13)靠山王刘海峰;(14)古墓传说;(15)壁虎成精;(16)瓦井娘娘庙;(17)求雨娘娘庙;(18)瓦井高跷会的来由;(19)猪头石传说;(20)许大个打虎;(21)三座庵村及天桥八大块;(22)樵夫修庙;(23)黄巢传说;(24)元武屯娘娘庙;(25)公主坟的传说;(26)三角城的传说;(27)良乡塔的传说(Ⅰ);(28)良乡塔的传说(Ⅱ);(29)永定河堤的由来;(30)广佛寺的传说;(31)元武屯的金佛像;(32)一斗泉的传说;(33)拧丝柏树的传说;(34)刘彤信私访良乡;(35)垒磨山的传说;(36)骑驴人的教训;(37)老包坟和酒坊;(38)蝼蛄项里的硬针;(39)前后石门的传说;(40)柏树王;(41)《屠夫状元》与上房山;(42)上房山三宝;(43)纪晓岚赶考;(44)老头子;(45)昊天塔的来历;(46)火球的传说;(47)蒲松龄的传说;(48)蝎子精;(49)北广阳城的传说;(50)圣水峪的传说;(51)黄官屯的传说;(52)神槐的故事;(53)王儒人办学堂;(54)慈禧太后干儿子田三秃子;(55)青龙石的传说;(56)汪师傅的绝技;(57)成实征先生的故事;(58)皮匠成亲;(59)养儿峪的传说;(60)歇息岗的传说;(61)奶子石的传说;(62)望儿台的传说;(63)拴马桩的传说;(64)葛针的传说;(65)马刨泉的传说;(66)浴儿池的传说;(67)七十二缸老咸菜;(68)黑龙潭的传说;(69)白水石桥的传说;(70)龙井;(71)狼家坟的传说;(72)王瞎话;(73)张武举的故事;(74)民间故事;(75)糊香糊香的;(76)刘祥卖面;(77)破交故事;(78)救人得宝;(79)一盘饺子尖;(80)老年知事;(81)不见黄河不死心;(82)山顶庙;(83)窦尔敦的故事;(84)灯光一亮石门开;(85)贾岛墓的逸闻;(86)民间谚语。

民间美术 10 项:(1)画虎;(2)国画;(3)雕石、刻字技能;(4)《夕阳飞花》刻纸;(5)风车;(6)剪纸;(7)国明寺古庙;(8)重修普济观;(9)南正行宫;(10)清行宫。

民间音乐 9 项:(1)鼓乐班;(2)银乐会;(3)北正喇叭会;(4)吵子会;(5)大鼓会;(6)南窖乡水峪村大鼓会;(7)音乐会;(8)长操村银音会。

民间舞蹈 6 项:(1)秧歌;(2)天开村太平鼓会;(3)霸王鞭;(4)孤山口村太平鼓队;(5)长沟镇北甘池村太平鼓;(6)秧歌小车会。

戏曲 2 项:(1)山梆子戏;(2)哈哈腔。

曲艺 4 项:(1)瓦井高跷唱曲;(2)周口店高跷唱曲;(3)太平鼓唱曲;(4)钗会。

民间杂技 5 项:(1)南窖乡水峪幡会;(2)杠子会;(3)女子中幡;(4)狮子会;(5)高跷会。

民间手工技艺 5 项:(1)菊花白酒的酿造秘方及技艺(2)青柿子脱涩工艺;(3)祖传荆编;(4)南正灯笼;(5)大石窝石作文化。

消费习俗 8 项:(1)奉先扒琥肘;(2)奉先居饭店;(3)烩乌鱼蛋;(4)牛肉烧南瓜;(5)炸空心龙虾球;(6)传统龙须面;(7)红扒驼黄。

人生俗礼 3 项:(1)婚礼民俗;(2)回民葬礼;(3)春节过年民俗。

民间信仰 4 项:(1)北京西南民间祈雨仪式;(2)长沟庙会;(3)黑龙观庙会;(4)燕山元宵灯会。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3 项:(1)五虎少林会;(2)芦村少林会;(3)新街高跷。

除了文化馆搜集整理之外,周口店、燕山、良乡、长阳、长沟、史家营、阎村、韩村河等各乡镇(村)收集整理也很多。

诸多项目登记整理过程中,文化馆的宋守鹏、宋秀兰、吴星科、袁杨、刘强、黄河、张文良、龙海滨、张冬梅、徐淑敏、张哲、孙艳等搜集整理多达 40 余项,超过项目总数的一半。

从项目分布看,燕山、周口店、长阳、良乡、佛子庄、阎村、史家营等乡镇居多。如表 6-2 所示。

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乡镇分布

表9-2

续表 v73m7rtkURy52IAtzPurPyhZScr1YRaXQZ48Ul9wGKBA3mSWKSJ3mBr7OXezbqT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