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文学创作

关于房山的文学创作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末将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房山区志·文字艺术》一节,表述得比较清楚,现摘录如下:

房山地区新中国文学创作,五六十年代为起步阶段,业余作者屈指可数,能公开发表作品者寥若晨星。70 年代,文化馆创作组开始重视队伍建设,以办创作班形式抓创作,抓人员培训,最多时业余作者逾百人。但因自处于“文化大革命阶段”动乱时期,文学作品成了政治的附庸和图解,强调写“阶级斗争”,艺术上则削足适履,强行套入僵死的框架,作品毫无生命力。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全国文学创作奋进风帆,房山文学创作开始出现空前活跃局面,并于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高峰,不少作品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并有一些作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多篇作品获奖。

据不完全统计,1980 年至 1995 年,房山业余作者计发表短篇小说 150 篇,小小说 260 余篇,散文 400 余篇(凸凹一人作品占大半),诗歌近百首。短篇小说《露珠》(王凤梧作)、《野人》(张昊作)、《微笑》(刘泽林作)、散文《中国媒婆》(凸凹作)、《龙舞》(张昊作)、《雨境》(董华作)、诗歌《大雷雨》(张文喜作)、《老支书新传》(邢一中作)、《龙骨山猿人诗草》(张永顺作)等,属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品。此外,出版长篇小说两部:《柳溪轶事》(苏宝敦著)和《云居寺静琬大和尚传奇》(莘德良、宋春华、莘德艺、赵征合著)。中篇小说 4 部。诗集《走向成熟》(卓成栋著)等 2 部。小说集《毛驴墓志铭》(王凤梧著)等 2 部。散文集《两个人的风景》(凸凹、张振乾著),风物散记《房山景物志》(邢一中著)等四部。故事集《太阳在心底燃烧》(张玉泉著)等 2 部部。

房山籍作家中,以苗培时、赵日升和白唐(刘文田)成就较著。

房山籍著名作家苗培时,三四十年代即在陕北根据地从事文艺创作,至耄耋之年仍力耕不辍,发表各类作品近 3000 万字,仅长篇著作就有《蒋介石传》、《矿山喜事》、等 10 部左右。其人先后收入《中国国作家大辞典》和《世界文化名人录》。

房山籍作家赵日升,自八十年代起,累任《青年文学》杂志编辑、常务副主编及《小说》杂志主编诸职,其诗歌《拒马河,靠山坡》和《养育我的土地啊》分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诗集》 。

房山籍作家白唐,创作《犟种》等多部剧作。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房山区(县)文化馆在区文委的领导下,以 1974年和 1982 年房山区文化馆兴办的《房山文艺》《青峰》和《大房山》三份文学小报,承担了本区文学创作的主流基地、本区业余作者成长的摇篮,为房山文学创作者队伍的成长、壮大和成才,繁荣本区文学创作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时期的文创成果如下:

1974 年,颜景河的《领证》《苹果的故事》、陈宽的《铺路工》、方文的《毕业之前》、曹岫森的《海棠花开》被北京人民出版社收入诗歌小说集;1975 年,赵日升的诗歌《旭日东升》和小说《火红的朝阳》,颜景河的诗《赞农民画》,顾梦红的诗歌《祖国处处响春雷》,张东升的诗歌《志红毕业会山村》。董华的散文《花香菜鲜》,许谋清的《劲芽》等作品陆续在本区和市里出版的杂志发表。同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工农兵诗集《春雷集》,收入了顾梦红的《祖国处处响春雷》》和颜景河、游来柱、赵日升、陈宽的诗歌;1982 年,王凤梧创作的《露珠》在《文艺》创刊号第 1 期发表后,又被《小说选刊》第 3 期选载,在北京文学界引起反响。1984 年创作的《山乡的景泰蓝》获《北京日报》等五家文艺单位联合评选的“北人奖”;1984年 8 月,王刚创作的小小说《泉边》获得了 “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征文”一等奖;王文玮的《山香》,孙艳玲的《向往》获二等奖。三人同获“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征文”奖,曾在北京文坛引起轰动,被评论家称为“北京西南文学现象”,由此掀起了房山文学崛起的第一个高潮;1988 年,张东升的散文《水落儿悲欢》获《北京日报》等五家文艺单位联合评选的“北人奖”;1986 年,王德恒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洋彼岸的龙雾》刊载于《青年文学》后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某杂志转载;同年,他的中篇小说《殷墟龟甲历劫记》发表于《北国风》杂志,后《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 26 天,又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中报》转载,成为房山最早走出国门的作品之一;刘泽林的《山》《夕阳》等多篇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选载;小说《斜街》获全国“青年文学家”征文二等奖。肖存平出版有诗歌理论专著《诗人与诗》,与人合著诗集《绿色的赠言》 ;1989 年 10 月,县文联成立以后,编辑出版《房山文学作品选》,编选短篇小说 20 篇,小小说 75 篇,散文 25 篇,杂文22 篇,诗歌 37 篇,汇集了房山改革开放后 10 年的文学创作成果。1990 年 5 月,张文喜的诗歌《亚运之风》发表在当月的《诗刊》上。1992 年,刘泽林与张永顺合著的《龙骨山下的故事》一书,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1996 年,张文喜 1995 年 5 月发表在《诗刊》上的《亚运之光》收入到当年 1 月的第《文艺报》第一版上。9 月,收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塔林中的缪斯之光》中。2008 年,在先后刊登在中国文学网、中国作家网等大型专业网站刊登的《共和国体育腾飞的文学见证》中点名赞扬。2001 年至今,也就是房山文联恢复以后,文化馆在区文委和文联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文创事业,不断创作精品、

推出精品;不断培养新人、推出新人。主要做法有三个方面:

其一:以《燕都》杂志为主要平台,重塑老作者,推出新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原来众多的文艺园地此时多已停办,剩下的几个,或受报刊性质制约,或因地域范围局限,对房山文艺的影响十分有限。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房山唯一的文艺期刊《燕都》杂志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推介“房山文艺之星”,重点包装房山艺术家及其成就,推出文艺新人 20 人,新作近 100 篇(件)。通过重点包装推介,提升了“老”艺术家的知名度,使文学新人迅速走上文艺前台。

其二:以挖掘地域文化为契机,在实战中锻炼文艺队伍。

其三:打造房山文学品牌《燕都文丛》,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房山文学名人名作。

这一时期房山文学创作事业特点鲜明,一是出版数量多,总计约有百余部;二是长篇小说取得突破,共有 10 多部出版;三是艺术质量高,获奖的档次高。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全国著名作家凸凹展露头角:其长篇小说《玉碎》在中国权威文学期刊《中国作家》上头版发表,被专家评论看好;《大猫》被几家报刊选载,获得老舍文学奖的提名奖;散文《天赐厚福》获得由《芳草》《广州文艺》《青春》《萌芽》四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四小名旦”青年文学奖特等奖;散文《感觉汪曾祺》获得第三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张东升的长篇小说《铁血平西》入选名家名作网。在这一时期,房山作者创作的作品,共获省市级以上奖项 20 多个;编辑出版《燕都文丛》。2004 年第一辑,包括长篇小说 4 部,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文等 8 集,合计 12 部(集),总字数近 300 万字,展示“房山文学”亮点,开创房山文学事业走向辉煌。对此,北京多家媒体予以报导,其中 《北京日报》以“房山的作家群”为题推出专版,在北京文坛引起震动。现《燕都文丛》第二辑正在编辑中,计划于 2016年底出版。 fe91q3HzTWJ3dHn/yzx3j7I25e1h39KZ5BRHirS6oiONZqzwUInpLflQE0CfSjz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