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文创”辅导

房山文化馆辅导文学创作骨干提高写作水平,主要是开展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化人才的辅导培训。具体方法是,由各乡镇(公社)推荐 2—5 名创作骨干,每期 30-50 人不等,集中于县文化馆,举办 3—5 天的培训班,请全国著名作家授课,分组讨论,交流经验。

参加房山区文化馆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爱好文学,具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方面的专业特长,许多是是乡镇(公社)和村干部,担任秘书或通讯员,长年活跃于机关、企业事业基层单位、坚持为报刊杂志投稿、擅长写作。典型的有石楼镇(公社)的邢一中、周口店镇(公社)的肖勇等。

房山区文化馆的文学艺术培训工作,取决于文化馆的建设、发展水平、经济条件和领导的重视程度,时断时续,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差悬殊。自五十年代初至 2015 年底,大体经历了两个高潮时期。

房山区文化馆文学创作骨干培训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是六十年代初,由于受这个时期出现的高玉宝、刘绍棠、赵树理、浩然和房山籍作家苗培时等一批乡土文学作家影响,涌现出一批文学青年,为了提高这些青年的创作水平,1964 年至 1966 年,本馆年年举办创作骨干培训班,接受培训的文学青年近 300 人。

1965 年 10 月,文化馆举办了全县创作骨干辅导班,共 30 余人参加,聘请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负责人李琪、江山、田兰等人授课。

王凤梧、张玉泉、苏宝敦等,都曾参加文化馆举办的辅导培训。

房山文化馆文学创作骨干培训辅导工作的第二个高潮,是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全国改革开放以后。当时,重回文化馆工作并担任文化馆文学创作组组长、文联主席职务的著名乡土文学作家王凤梧,非常重视文学青年的培养教育,大力扶植业余作者,为加大培训力度,曾亲赴财政局申请经费。

在王凤梧的带领下,文化馆先后聘请全国著名作家王蒙、浩然、苗培时、赵金久、李志、何俊华等,为业余作者授课,使业余作者们迅速提高了创作水平,这些人中,涌现出一批创作骨干。

1973 年 8 月 文化馆召开业余作者文学创报告会,200 余人参加。12 月,在南韩继举办报告文学培训班,有 20 多人参加。

除了上述两个阶段,文化馆还举办过一些创作骨干辅导培训,1969 年“文革”期间,全国著名作家浩然在周口店公社下放劳动,当年 8 月,文化馆知道消息,为庆祝建国 20 周年,选拔一批创作和表演骨干,聘请浩然亲自辅导。

1974 年 8 月,在南韩继村,文化馆组织业余作者 200 多人,举办文学创作报告会。12 月,组织 20 余名骨干,举办报告文学学习班。

1978 年 4 月 29 日,房山县文化馆(当时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举办了“文艺学习讲座”。

房山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骨干辅导培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硕果累累。

关于房山文化馆辅导培训基层文学创作骨干提高写作水平,赵日升的一篇文章作了具体的阐述。

发展创作队伍

赵日升在《房山文坛往事·发展创作首先要发展创作队伍》中写道:“‘文革’前我县搞文学创作的只有夏村的邢一中、团县委的刘金绶、洪寺的孟庆山、瓦井的孙玉枝、双孝的张淑兰以及写了不少通讯报导的苏宝敦等人。经过‘文革’动荡,他们的情况如何我也不清楚。我首先关注的就是这一部分人,便主动与他们建立了联系。比如苏宝敦,我主动去大峪沟去拜访他,得知他曾因给邓拓写过信而受株连,从公社干部被贬放回家的遭遇,我也曾几次到洪寺大队找孟庆山,鼓励他重新拿起笔来。这些人除孟庆山不热衷此道外,后来都成了房山文学创作的第一批中坚力量。

从报刊上发现新人也是发展队伍的重要方面,当时报刊寥寥,《北京文艺》于 1972 年刚刚复刊,北京范围的只有《北京少年》和《北京日报》的副刊。这几家报刊是我重点注视的。比如我在《北京少年》上见到署有长沟中学王竟的散文,文字颇不错,便给他写了信说明欲建立联系云云,没几天创作组便进来一个四方脸型黑红脸宠的男子汉,他说,他叫曹岫森,王竟是他爱人,而文章是他写的,以她的名字发的。从此他便成了我县创作的骨干,并为我县文学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再如赵幼仪,在我未调入宣传站之前,组建报告文学写作小组时,我先期 报到后,见到过《北京日报》曾发表过他的小说,便介绍了他。

我调宣传站不久,《北京文艺》要编一期诗专刊,我去有两个月。我在阅读来稿时,便留心房山作者的投稿。有一位叫赵捷的写的民歌体诗歌颇得法度,还有坨里大队一个叫董华的,也有文彩的,回来后,我不顾路远骑车到南召公社石村大队去拜访赵捷,得知他是下乡知青。那天他恰好不在,后来他曾来过几次宣传站,并写了不少有水平的民歌。我们曾征得领导同意,打算要调他到创作组,他也表示同意,但不久知青成批返城,也就没能实现。董华也是我们主动找上门去的,从此开始了他与房山文学事业的不解之缘。

总之,我们是以各种方式来发展壮大文学创作队伍的,颜景河当时是支左的军队干部,他喜爱写诗,经范永泉介绍与我后,我们就成了难得的文友和朋友。可惜他工作繁重而又忠于职责,创作数量不多。还有游来柱,还在他读师范时,就已写得很有水平了,写的诗作颇似李瑛的《枣林村集》的韵致,可惜他后来终了此途,不然我料他会在这方面 有所成就的。

总之,在我们创作组的共同努力下,房山业余文学创作队伍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到我 1980 年离开时,已发展到百人左右。这其中包括在职干部:中小学教师、社员、工人、医生、售货员等。据我不全的统计,在公开报刊和出版社的结集中发表过品的就有:孙玉枝、佟林华、陈宽、李桂玲、杨美茹、顾梦红、王怀旺、肖勇、齐良儒、段汝连、刘永成、曹岫森、许谋清、游来柱、张永顺、邢一中、赵幼仪等人,这样的成绩,当然无法与今天房山的文学现状比,但是在‘文革大革命’那种百业凋零的特定时期,已是不易了。”

说到房山的文学创作,就不能不提赵日升的贡献,说到赵日升对房山文学创作事业的贡献,刘泽林的《诗人赵日升》记载详细,现摘录如下:

1973 年赵日升调入房山县文化馆创作组工作。在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但这几年无论对赵日升个人,还是对房山整体的文学发展,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对个人来说,赵日升除了诗歌创作,从此又踏上了一条文学辅导之路;对于房山的文学创作而言,从此就掀开了一页崭新的篇章。在此前至建国后这段时间,房山虽然也有可以圈点的文学创作,甚至王凤梧更因几篇杂文而被错划“右派”,但那终究都是零散的个体行为。文化馆虽历来推崇文学创作,但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旗手。所以,调赵日升到文化馆,主要看中的是他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赵日升文学创作组工作期间,开始致力于房山文学队伍的打造,组织起了几十人的文学队伍,到他调走时,已经有上百人之多了。赵日升对这支创作队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审稿、提修改意见,是他主要的日常工作。赵日升对待作者十分真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文学辅导上。为了使业余作者有展示作品的平台,赵日升几经努力,于 1974 年起,创办了 16 开本的《房山文艺》;三年以后,改为报纸型,对开,每月一期(又几年后,房山作家王凤梧接任主编,更名为《青峰》),为房山的业余作者,开辟了房山县第一个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促进了房山文学作者的成长和文学事业的发展。那一时期,受时代所限,房山的文学创作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业余作者队伍快速扩充,为几年后房山文学的崛起培育了一片沃土。赵日升调离房山后,尤其是在任《青年文学》副主编期间,仍然时刻关注和扶植房山的文学创作。现在房山文坛比较活跃的十几位作家,大多受过他的教益。赵日升退休后,仍然为房山文学不辞辛劳,房山每有文学事,赵日升得邀必至;在 2001 年,赵日升欣然受聘为房山区文联顾问,继续为房山的文学事业发挥余热。所以,客观地说,现在房山文学呈现的一片繁荣景象,赵日升无疑具有开创和奠基之功。 ngCzjunpB3d8C2T/0TjpzrSU1p5dm1uB74GPcdjItbe20jdaeTGcpIlnsTZsMR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