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兵权谋家之:秦王破阵·初唐名将
李世民

39LIju/1W3mhdtP41KR2cVdvaFV4RQU3QIxQEyNoTmhn0V1+dXsDj8K2dRPHITYm

诗圣怀古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至德元载(756年)冬十月,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将近一年后,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之战惨败的噩耗,很快在叛军控制下的长安城传开。这几个月,困在城中的杜甫目睹了太多暴行与悲剧,得知兵败,忧国忧民的他难掩心中悲愤,以字为刃,提笔写就了《悲陈陶》一诗。

素来不谙军事的儒生宰相房琯,担任此战官军的主帅,他正是杜甫的多年好友。这一回,房琯师法春秋车战,想用牛车对付叛军,不料对方见招拆招,制造出巨大的声响,又顺风点起了大火。牛群受到惊吓,横冲直撞,唐军队列从而大乱,以一种非常荒诞的方式,被叛军杀得人仰马翻。两天后,房琯提兵再战,又吃了一场败仗。

就在战前,豪气干云的房琯还丝毫不把叛军放在眼里,而他轻敌无能的代价实在太大,单是陈涛斜一战,就计有四万余唐军将士葬身咸阳以东的陈陶泽,仅存数千人逃归。这也意味着,本次由唐肃宗李亨发起,意在收复首都长安的军事行动宣告失败。

其实,监军宦官邢延恩的催促出兵,也是不能忽略的败因之一,所以房琯得到了皇帝的谅解,没有受到责罚。但到了第二年(757年)五月,对房琯那套清谈名士做派日渐不满的肃宗,还是找了借口,罢免他的宰相职务。当时,杜甫已经从长安逃到行在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还被授予左拾遗一职,他听说好友获罪罢相,自觉义不容辞,上疏营救,反而引得肃宗龙颜大怒。

幸好有宰相张镐、御史大夫韦陟等人说好话,才勉强让杜甫免罪。但杜拾遗毕竟大失圣宠,同年闰八月,肃宗一纸墨制,令杜甫放归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省亲,实则是把他赶出朝廷。

杜甫默然,出了凤翔,一路徒步向东北方前行。如今天下大乱、两京沦陷,加上自身仕途受挫、报国无门,万分郁闷的他,不禁要向苍天发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唐?谁又有能力来拯救这个昔日盛极一时的王朝?

虽然后人都知道,拯救大唐的名将们已在战场上相继登台,不过此时的杜甫,还想尝试从历史中寻找一个精神寄托。行至咸阳西北的昭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望着高耸入云的九嵕山,杜甫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短短数月之后,长安、洛阳两京相继光复,肃宗皇帝大赦天下,杜甫大喜,举家从鄜州返回长安。再度经过昭陵时,心境大不相同的杜甫,写下《重经昭陵》,赞颂一代明君的文德武功: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这就是昭陵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戎马倥偬前半生的写照。此刻追念太宗圣德的杜甫,应该是满怀希望的:是啊,要是那个人还在,他定能平定天下。不过,作为他的后人,我坚信我们一定也能做到这点,还大唐一个太平江山!

说点题外话,细算起来,杜甫的外婆李氏,正是李世民的曾孙女兼曾外孙女;杜甫的外公崔氏,也是唐高祖李渊的重外孙。所以,要说杜甫身上有着好几层皇亲的身份,那可一点没夸张。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伟大,成为一个相当完美的君主象征,除了民间众所周知,他后来励精图治,缔造了君明臣贤的贞观之治传说,也在于他在大唐开国统一战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同样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颂扬。 39LIju/1W3mhdtP41KR2cVdvaFV4RQU3QIxQEyNoTmhn0V1+dXsDj8K2dRPHITYm



现锋芒,少年从军行

李世民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关陇豪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祖父李昞也在北周官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至于父亲李渊,则在七岁时就袭爵唐国公,在隋朝历任要职。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北周贵族出身,后来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平阳昭公主,以及早夭的卫王李玄霸,皆由她和李渊所生。

关于李世民的出生年份,历来存在争议。以胡如雷先生为代表的一派学者们认为,李世民应该生于隋朝开皇十七年年底,即公元598年年初。不过,笔者更愿意尊重《旧唐书·太宗本纪》明白记载的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一说,也认为后来李世民自言“年十八便举兵”,应该是指大业十一年(615年),也就是在他十八虚岁时,参加了化解雁门之围这件事。所以如果按《旧唐书》的说法,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这一点见仁见智。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升平年代尾声,长于隋炀帝大业中后期的板荡乱世。

修大运河、征高句丽、四处巡游……隋炀帝杨广无休止的横征暴敛,使得民间怨声载道。自大业六年以来,弥勒教徒在洛阳作乱,尉文通、王万昌等起义呈星火之势,终于,占据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邹平境内)一带对抗朝廷数年的“知世郎”王薄,在大业七年唱响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呼吁全体民众反抗杨隋暴政。一时间,天下烽烟四起,反隋武装在全国星罗棋布,几十支势力各自为战。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短短数年里,以中原李密、河朔窦建德、代北刘武周、秦陇薛举、荆湘萧铣、江淮杜伏威等人为代表的诸侯们,纷纷崛起于华夏天地间。

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已经为李世民以及未来的唐朝筛选出了对手。

反隋起义如火如荼的同时,北方的东突厥势力业已开始复苏,趁乱扩张势力,大业十一年,其首领始毕可汗趁隋炀帝北巡,率兵十万(号称)大举突袭,将炀帝围在了雁门郡城(今山西省代县)。

雁门郡原本下辖四十一城,现在竟然被突厥攻陷了三十九座,仅剩炀帝杨广所在的雁门和西南方向由皇子齐王杨暕镇守的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仍在苦苦坚守。情势可谓万分凶险,杨广派出专员突围,急令各地募兵驰援。

在各路援军中,来自江都的那位主将,则比大家都要显眼。这个大汉整日整夜不脱盔甲,困了就在草垛上应付一下,蓬头垢面,完全顾不上个人形象,在他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救出皇帝,以至于常常痛哭流涕。

这个叫王世充的男人,事后得到了杨广的进一步重视和赏识,后来也登上了争霸天下的舞台。不过,当时的王世充也同样想不到,自己一生中最强劲的那个宿敌,也在不远处出现了。

各路援军中,有平时深受杨广重用的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他一接到急令,立刻征募兵马,率本部向雁门进发。行至崞县附近,云定兴麾下的一位年轻人出列,向将军进言。

“突厥之所以胆敢围困天子,无非是觉得我军仓卒之际,无法马上聚齐大军来援。所以,我向将军提议,接下来的路途,只要我们白天招展延绵数十里的旌旗,夜间则金鼓齐鸣制造响声,敌虏一定会认为大军来到,望风而逃,包围自然不战而解!”他还阐述了必须这样做的缘由:“不然的话,倘若突厥察觉到我军人少,全军出击,到时敌众我寡,我军难以持久!”

看着面前这个只有十六周岁,稚气还没散尽的孩子,云定兴不禁啧啧称奇,眼里带着几分赞赏,他依计行事,壮大军威,果然让突厥军队有所忌惮。大约半个月后,隋朝援军陆续赶到并集结完毕。同时,先前和亲嫁给突厥的义成公主也接到杨广的求救,于是放出了北境告急的假信号。这样一来,突厥始毕可汗自觉占不到便宜,只能解围撤军。

云定兴军中的那个少年,正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而这一切的发展,大体上也正如他所料。

原来就在几个月前,李渊已被杨广委任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全权负责平定今山西省地区的民变,李氏家眷也一并被带到了河东郡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李世民应该就是在这时毅然应征入伍,参与救援皇帝的任务。虽然在此次解围行动中,李世民战功不显,提议也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起码在云定兴这些前辈看来,李世民无疑展示出了和同龄人相比,更加出类拔萃的军事眼光和无限潜能。

和父亲一样,李世民精通骑射,李渊看在眼里,当然没有浪费这棵好苗子,他特地把二儿子带在身边,有意栽培,家眷则交给长子李建成照看。在接下来和李渊相关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也经常见到李世民参与的身影。

大业十二年(616年)年底,已经三下江都的隋炀帝,正式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负责平定这一带号称“历山飞”的贼帅甄翟儿。

一次剿匪行动中,在雀鼠谷(今山西省灵石县西南、霍州市以北的汾河河谷),只带了数千人的李渊突然遭遇两万敌军围困,正是年轻且果敢的李世民带领精锐杀入重围,救出了父亲。李氏父子联手,与赶到的援军大破贼军,俘虏数千,甄翟儿部自此一蹶不振,在史书上销声匿迹了。

李世民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很快在大业十三年来临。 39LIju/1W3mhdtP41KR2cVdvaFV4RQU3QIxQEyNoTmhn0V1+dXsDj8K2dRPHIT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