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闪击怀来城

根据《奉天靖难记》的记载,朱棣起兵后,援引《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之语对天下宣布要清君侧,其所要诛杀的奸臣正是齐泰、黄子澄等人。

关于这段引文,《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略有不同。原文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而《明通鉴》中写的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

不难发现,《奉天靖难记》中隐藏了“天子密诏”“亲王待命”两个关键信息,即是藩王要起兵必须得到皇帝的密诏,没有密诏也必须待命,也就是等待正式的命令,然而朱棣没有得到这样的命令,但经过对《皇明祖训》的删改,朱棣的起兵就变得合理又合法了。

建文元年七月初四,燕王朱棣于府中诱杀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当夜即率八百府兵攻取了北平九门,控制了整个北平城,靖难之役由此爆发。

“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也。” 正如朱棣所言,靖难之役的发生确实有诸多不得已之处,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本是定国安邦的长久之计,但错就错在逼之甚急、一味求快,前有罢黜五王惹人警惕,后有包围王府剑拔弩张。

短短数月之间,七国行诛,众王惊惧,一张偌大的包围网笼罩着北平城,无数刀剑几乎架到了燕王的脖子上,就算交出护卫军,躲在王府装病,削爵的诏书还是来了,抓捕他的兵马也来了,难道非要像湘王一样把命都交出来才行吗?可以说,燕王谋反完全是建文帝一手促成的。

不过,起兵之初的朱棣并无必胜的把握,也让人看不出他有成功的可能,这主要是因为建文帝早已编织了一张北平包围网,派都督宋忠、徐凯、耿 分别率兵屯驻开平、临清、山海关,三处地方中以开平、山海关离北平最近,两地一者在西北,一者在正东,既有防止燕王逃往北方的目的,也有阻止其他藩王出兵增援燕王的意图,直接威胁最大。

同时,北平、永清二卫又被调至南方的彰德、顺德,等于是剥夺了燕军自卫反击的能力,而朱棣手里除了一座北平城,就只剩下八百府兵,双方兵力悬殊,他又是如何突出重围的呢?

以卵击石的开局

朱棣开局只有八百府兵,靠这不足千人的队伍就要挑战手握百万雄师的建文帝,怎么看都是一场以卵击石的自杀,但是朱棣不怕,更没有选择,在这场以命相搏的战争里,朱棣一开局就拿出拼命的架势,不考虑妥协,不考虑退路,也不考虑天下骂名。

彼时的朱棣是不是还有其他路走的可能,如果他上书请罪,如果他自削封爵,如果他继续装疯,如果他逃往塞外?蝼蚁偷生只因为它们过于卑微,人活一世却不能只是为了活着,如果要朱棣像蝼蚁一样苟且妥协、任人践踏,倒不如像湘王那样死得轰轰烈烈,南面称王者岂能受辱于奴仆之手?

按照建文帝的部署,张昺、谢贵都是就近监视燕王的棋子,手里的军队无非是北平城的卫戍部队,真正的朝廷主力是都督宋忠手里的野战军,他们大多数屯驻在开平,兵力多达三万,仅军马就有八千余。开平北依长城,南临燕山,距北平城约二百六十公里,若按急行军一日百里计算,宋忠最快五天可至北平城下,当然,再加上消息传到开平的时间,燕军至少有八至十天时间可以准备。

如果用十天时间征兵,朱棣肯定是必死之局,一来时间太短,不可能招募到足够的兵丁;二来新招募的士兵未经训练,不可能与野战军对垒。没有足够的军队,难道真要把八百府兵拼到一个不剩为止?

肯定不是这样的。北平在短时间内挤不出军队,但附近的卫所却有很多无人指挥的现成士兵。因此,朱棣转换了思路,没有把精力集中在坚守北平城上,而是放眼四方,以金钱、恩义为手段抢占战略要地,具体的策略便是延揽旧部。

从控制九门的那天起,朱棣的密使就迅速奔赴各大卫所,四处招降纳叛,大搞“奉天靖难”的政治宣传,企图在建文帝诏书抵达前先扩大自己的地盘。《奉天靖难记·卷一》载:“甲戌日,通州卫指挥房胜等率众以城来归。丙子日,马宣在蓟州谋起兵乱,遂遣指挥朱能等率兵攻拔之,生擒马宣。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郑亨各以城来归。”

在初六左右,朱棣率领人数不多的燕军向东直奔近在咫尺的通州。通州是北平的门户,也是南方粮饷运抵北平的必经通道,占领这里便能打通南下的交通线。

守卫通州的指挥官房胜原是陈友谅的部属,但此人长期驻守北疆防线,在朱棣总率各塞王抵御鞑靼人时,房胜也曾奉命出兵,他见过朱棣,也知道朱棣的能力,在当时局势不明的情况下,房胜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献出了上千人的通州兵马,加入了燕军阵营。

因此,通州没有经过任何战斗,为朱棣的闪电战节省了大量时间。

拿下通州后,燕军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是由通州沿河南下,取武清、直沽,逼向沧州(今河北沧州);二是掉头打西边的固安、雄县,威胁保定府。这两条路线都是最好打的,因为那里兵力不多,而朝廷又把大部队调去了更远的彰德、顺德,当地可谓真空地带,拿下它们就能补充很多粮饷。然而,朱棣抢占战略要地的核心思想不是钱粮,而是军队。在张玉的建议下,补充了上千通州卫的燕军选择了继续向东,目标是九十公里远的蓟州。

蓟州的地理位置和通州同样重要,但比起武清、固安,那里有大量的军队驻守,而且守将马宣是坚定的建文派,此人在朱棣刚刚起兵时就曾率部攻打北平,与燕军在城内巷战,只可惜张玉、朱能控制了九门,马宣进攻又准备仓促,很快就在巷战中败下阵来,被迫退守蓟州。蓟州向北就是长城,西边是密云,东边是遵化,夹在中间的蓟州如同连接该处防线上的枢纽。

蓟州一战,燕军由张玉领兵,以极快的速度包围了城池,四面同时进攻,马宣自恃勇武,亲自带兵出城野战,结果兵败被擒,指挥毛遂以蓟州投降燕军。一天,张玉的蓟州之战同样只用了一天时间,燕军没有就此停下,当夜他们不顾疲惫继续向东攻打遵化。张玉利用守军夜间视野不清的有利条件,精选了一支敢死队,悄悄登上城墙暗杀了城垛上的卫兵,然后打开城门杀入,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郑亨几乎没有抵抗,先后投降了燕军。

从七月初四到七月初八,朱棣就从北平孤城迅速扩张至遵化一线,而通州、蓟州、遵化的位置恰好是一条直线,压在了永平府的正北方,如此泰山压顶之势逼降永平府也只是时间问题。更可喜的是,通州、遵化、密云都是全军来投,按照明朝的卫所制度,一卫分为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有兵力一千一百二十人,一卫即五千六百人。通州、遵化、密云三卫总兵力一万六千八百人,再加上蓟州投降的军队,朱棣此时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两万,完全可以和开平的宋忠一较高下。

然而,此时的宋忠在什么地方呢?

朝廷军的部署

朱棣起兵以后,北平城外忠于建文帝的将领已经分开据守战略要地,其中马宣占据蓟州失败,俞瑱(tiàn)却成功控制了居庸关,而居庸关的位置在北平以西二百里,“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 。再加上宋忠屯兵北平以北的开平,燕军有种东西难以兼顾的窘迫,如果此时两路人马夹击燕军,朱棣的胜算能有多少呢?

可惜,宋忠得知朱棣谋反后,第一感觉是“大事不好”,显然他的心理素质是很差的,明明自己有三万野战军在手,占据了绝对优势,反而对时局“甚为忧虑”,他立即整顿全部兵马,弃守开平,星夜兼程,直抵俞瑱所在的居庸关,然后就没有后续了,总之一个字——等。

等,宋忠在等什么?等朝廷的旨意,山海关的援兵,还是等心里迟迟不敢下的决心?宋忠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挥师北平城,攻破燕王府,靖难之役就会在一个月内结束,可是他没有那么做,却做出一副要死守宣化、大同防线的样子。

宋忠的部署明显是底气不足,想先与友军会合后再图计策,所以他以惊人的速度急行一百余里后却突然停下,愣是看着燕军一路东征,直抵永平,生生地忽视了空虚的北平城。这么一来,宋忠就失去了迅速平定叛乱的可能,给了燕军整编的时间,而且他放弃偷袭北平后又不肯增援蓟州东部战场,等于是把北平东侧的地盘都放弃了,朱棣由此再无东顾之忧,这到底是弃车保帅呢,还是胆小怕事呢?

《明太宗实录·卷二》记载:“宋忠率兵至居庸关,知事不济,退回怀来……”

宋忠此举让人疑惑,本来他到居庸关的目的是会合友军,但他到了以后反而放弃了居庸关,跑到了旁边的怀来,怀来离北平更远了,这根本不像一支要平定叛乱的队伍,也许他是知事不济,担心战事难以成功,也许他是到了居庸关后发现守城的物资严重不足,军队也没准备,他害怕被包围在居庸关内,所以分兵怀来,这样两支离得很近的军队也可以互为掎角之势,待朱棣来攻时相互支援。

不管是知事不济,还是另有他虑,宋忠一开始就没有主动进攻的意图,反而是想着怎么自保,如此被动,如何能替建文帝拿回北平呢?

燕王朱棣的闪电战

心态决定事情的成功率,建文朝廷和燕王阵营的开局心态明显不同,一方畏畏缩缩、被动应付,一方时不我待、越战越勇,朝廷军越是等,战场的变数就越大,遵化之战后燕军会休息一下吗?答案是不会。战事的进展让宋忠绝望,燕军可没有那么怯战,朱棣也没有那么优柔寡断,他认为居庸关地势险要,是北平的门户,如果等朝廷军队布置妥当,就算发兵万人也不能攻陷,所以他立即派指挥徐安、钟祥,千户徐祥等由东转西,长途奔袭居庸关。

俞瑱刚刚占据关隘,粮草、军械都还没准备好,再加上居庸关内有朱棣的旧部,徐安等迅速突破了城墙,俞瑱仓促迎战,即便有数千军队也不敢死战,只好放弃了战略要地居庸关。事实上,居庸关地势险要,俞瑱又有数千人马,再加上背后有宋忠的三万大军,完全可以抵挡一阵。可惜,俞瑱且守且战,近在咫尺的宋忠却不敢出兵增援,居庸关这才落入燕军之手。

朱棣收到捷报时,想必是非常开心的,他想不到宋忠的“谨慎”居然到了这种地步。

《奉天靖难记·卷一》载:“捷至,上(朱棣)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因为攻克居庸关的速度越快,宋忠的备战时间就越短,燕军的胜算就越大。于是,朱棣立即派上千人马据守关隘,同时引兵八千直逼宋忠所在的怀来。

当时燕军上下还有疑虑,他们认为宋忠兵多、以逸待劳,燕军兵少又长途奔袭,如果贸然进攻,很可能反被击败。但是朱棣却不这么认为,他分析道:“如果论兵力,我军确实不足以和朝廷抗衡,但是他们刚刚集结在一起,军心浮动、各怀鬼胎,宋忠又是轻躁寡谋之辈,现在趁他们立足未稳,肯定可以击破。”

于是,燕军根本不做休整,又马不停蹄杀奔怀来。

怀来之战由朱棣亲自统兵,《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载:“(朱棣)遂帅马步精锐八千,卷甲倍道而进。”足见朱棣的行动迅速,堪比闪电,不仅气势逼人,而且还不给宋忠任何准备时间。更重要的是,朱棣依然以“智谋”为先,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强攻城池,而是把守城官兵的家眷、父兄编成先锋军,仍使用朝廷原来的军旗。

这是一招典型的攻心之计,因为宋忠此前欺骗守城的将士们,说他们的家眷已经被朱棣屠杀了,故而人们都恨得咬牙切齿,准备和燕军决一死战。结果朱棣这么一搞,守军知道自己被主帅骗了,而且看到兄弟父亲都在燕王帐下,自然士气大跌,一来担心家人安危,二来觉得宋忠东诳西骗,于是争相倒戈。

恰好守军在这一战里采取的作战策略是“出城迎战”,可能宋忠认为他的军队多于燕军,所以不想被动守城,结果大军还没有列好阵,燕军就抢先发动了突袭,当即渡河鼓噪而前。哪知一些倒戈的守军反手一击,朝廷军队的阵形大乱,根本弄不清楚哪些是友军,哪些是燕军,宋忠的命令无法传达到各处,各部人马等于是孤军作战,唯一能战的都指挥孙泰身中数箭陷阵战死后,燕军很快就击破了宋忠的队伍,全方位地收割人头。

宋忠本来就是心理素质极差的人,一看局势不利就往回溜,然而燕军的速度极快,守门的卫兵还来不及关城门,燕军就杀了进去。宋忠无处可躲,竟然藏在了厕所里,结果最后还是被燕军一举擒获 ,数万大军基本都投降了燕军。

此战,燕军大获全胜,斩首数千,俘获战马八千,都督宋忠、都指挥俞瑱被生俘,都指挥彭聚、孙泰被阵斩,庄得单骑遁走,余众悉数投降,朱棣又添万余人马。不仅如此,怀来失守后,山后诸州皆无人守备,开平、龙门、上谷、云中等地都不战自溃,一股脑儿地投降了燕军,这些人被调入北平,以至于开平周边的备边力量大幅度减弱,北疆防线的稳定无疑受到了挑战,靖难之役对大明北疆防线的影响由此开始。

怀来之战是靖难之役的第一场大战,也是关乎朱棣生死的一场大战,宋忠虽然不是什么星宿名将,但他的官职却是都督,算是北平城外的最高指挥官,他手里的军队是专用于镇压朱棣的,足足有三万之多,因此他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朱棣能否起兵成功。

如今宋忠的数万大军投降,西起居庸关,东抵渤海的大片土地都插上了燕军旗帜,朱棣终于得到了稳定的大后方,不仅有近五万军队和八千战马,还有大量的粮食、赋税可供支配,这为朱棣“奉天靖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好的团队并不在于人多人少,很多时候目标一致、团结一心才是他们战斗力的体现。朱棣起兵的八百府兵虽然不多,却都是愿意为之效忠、敢于死战的勇士,也是朝廷一削再削后没能拿走的燕王亲兵,这些人和其他人相比,忠诚度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但能力呢?

围战蓟州、夜袭遵化、疲袭居庸、速攻怀来,四场大战充分证明了张玉、朱能等燕军将领的统率能力,也证明八百府兵是万里挑一的精锐,再加上身为团队领导者的朱棣内心坚定、目标明确又决策大胆,这才让只有八百人团队的燕军迅速壮大至五万人的规模,一扫北平各郡。

不过,朝廷真正的悍将还未登场,建文帝手里还有上百万军队,各地藩王的态度也不明朗,朱棣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zuO+6jMod7dkcnR0oGs/rSSVFnKHza0FEngBnjvFYOhOacseG92uu8YlLMkKCp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