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靖难谍战

泱泱中华五千余年,朱棣绝对是史上最传奇的藩王。无论是七国之乱,还是八王之乱,抑或是安史之乱,还真没有几个藩镇能轻松推翻中央王朝,尤其是唐朝之后,中央王朝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藩镇除了受到各方面的监视,封国、府兵、财赋都不足以单独挑战皇帝的权威,有不少祸乱才发生就被迅速镇压,但是朱棣为什么能起兵成功呢?

建文帝没有监视他吗?

监视了。

建文帝没有收缴兵权吗?

收缴了。

既然建文帝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什么朱棣还是逃过抓捕,并最终起兵成功了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靖难之役背后的“谍战”。

削藩前的周密部署

正如前文所述,建文帝的削藩计划早在他还是皇太孙时就已经开始谋划,太祖皇帝一驾崩,削藩行动便立即开始实施,问题是削谁,为什么非要削,谁是让建文帝极不自信的人?其实,削藩的对象不难推测,在建文帝与黄子澄的东角门对答时,他就已经给出了削藩对象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分别是“拥重兵”“多不法” ,一是护卫兵多的必须削掉,否则造反了怎么办?二是经常违法乱纪的必须削掉,否则老百姓凭什么拥护朱明皇室?

一些人认为建文帝产生削藩的念头多是因为诸王不尊重还是皇太孙时的建文帝,朱棣曾拍着刚被封为皇太孙的朱允炆说道:“不意儿乃有今日!” 可见,藩王们一开始就有些轻视朱允炆,再加上部分人无视朝廷法纪,所以登上皇位的建文帝很自然地认为藩王们都不尊重自己,是建文新朝的威胁,能削的必须一概削掉。

可是如果真的要动手削藩,难度未免也太大了,毕竟太祖皇帝分封的藩王多达二十四个,个个都有护卫军,镇守北疆防线的九大塞王更是重兵在握。如果仅仅因为他们手握重兵、态度傲慢就大肆削藩,难道不怕藩王们结成同盟一起向朝廷发难?那岂不是促成了“七国之乱”的再现吗?所以要削藩首先得找到不得不削藩的理由,让其他人无法反驳,而且还要禁止藩王们结成联盟。

“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

朱元璋驾崩后,朝廷下发给诸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安慰藩王们,而是让他们待在封地,不准乱跑。建文帝是严格禁止藩王们相互串联的,更不允许他们结交朝廷官员,登基伊始便抬出太祖皇帝的遗诏,说是老皇帝朱元璋不准各大藩王进京,其实就是不想让藩王们聚首哭丧。这么害怕藩王们聚在一起,为什么?

究竟是老皇帝害怕孙子的威望不足以震慑诸王,担心诸王在应天闹出事情,让朝廷大臣们看笑话,毕竟他们都是叔叔辈,现在可能不会尊重年轻的新皇帝?还是建文帝内心不自信,害怕诸王在削藩新政未推行前利用聚首哭丧的机会结成“攻守同盟”,从而威胁建文帝的新朝?

突发事件却在这时出现了——燕王居然来了。

“太祖崩,建文皇帝即位,遗诏止诸王入临会葬。燕王入,将至淮安。”

如果翻开地图就不难发现,从北平到应天的距离远达一千公里,老皇帝驾崩的消息要传到北平,怎么也得比其他藩王们晚点,然而,几乎所有的藩王都没有来朝奔丧,唯有朱棣迅速来了,而且都到了淮安,距离京师已不到二百公里,这不等于是说他在朝廷发布消息前就已经有人给他传递了老皇帝驾崩的情报吗?看来燕王在朝廷里有自己的谍报人员,至于他们是谁,彼时还看不出来。不过,燕王没能成为唯一一个奔丧的藩王,他在抵达淮安时就被建文帝给撵了回去。

禁止藩王们奔丧就一定能阻止他们相互串联吗?当然没那么容易。当卓敬密奏削藩时,朝廷内外很快便出现了流言,诸王们由此相互煽动。 卓敬是密奏削藩,流言怎么就出现了呢?看来朝廷里面的事情根本不是秘密,藩王们在朝廷是有自己的谍报网络的。前有燕王提前奔丧至淮安,后有削藩密奏泄露给藩王,建文帝深感忧虑,便向黄子澄、齐泰询问对策。

两人立即动手削藩,齐泰直接给出了自己的计划。简单来说,即是先派出谍报人员赶赴各个藩王的封地,策反可能掌握藩王不法行为的人,然后根据情况上报或者直接捏造不法事实,由人告发至朝廷,朝廷再以此为由削藩,要么诏藩王入京软禁,要么直接废了囚禁,接着再以此事牵连其他藩王,一个一个地削掉各藩王。 故而,从周王开始,所有被废的藩王都是被人告发的,比如周王是被次子朱有爋(xūn)告发,岷王是被西平侯沐晟告发,湘王、代王、齐王无一不是按此操作。

对于朱棣,朝廷同样按照此等办法操作,而且告发来得也很早。但由于朱棣的威望最高,麾下又有很多精兵强将,再加上他本人智虑绝人,黄子澄等人担心仓促之间很难成功,故而朝廷没有采用对付其他藩王那样的简单操作,而是有步骤、有计划地部署对朱棣的“包围网”。这个所谓的“包围网”既包括军事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

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建文帝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什么是布政使、都指挥使?前者类似于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后者是军队的地方司令员,他们合在一起就能把持地方主要军政,而且三人都得到了建文帝的密令:严密监视燕王府动向。如此一来,建文帝首先出手调整了人事任命,等于架空了朱棣,把持了北平的军政大权,怎么看都是要削夺燕藩的前兆。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建文帝更进一步,直接下诏:诸王不准节制文武官员。 之前朱棣有权节制北疆防线各卫所以及宁、辽、谷等藩王护卫军,现在朝廷一刀切地禁止藩王插手亲王护卫军以外的军队、官僚,进一步削弱了藩王在地方的影响力,明面上好像是一视同仁地收回藩王的特权,但实际上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朱棣,因为他那“诸王之首”的特权没了,朱元璋给他的权力正在慢慢消失。

紧接着到了三月,北平按察司佥事陈瑛、右布政使曹昱、右布政副使张琏(liǎn)等官员被人告发收受燕王府贿赂,图谋不轨。朝廷当即将这些人免职发配,并以此事为契机派都督宋忠、徐凯、耿 分别率兵屯驻开平、临清、山海关,调北平、永清二卫兵于彰德、顺德(今河北邢台),等于是拿走了朱棣的亲军,而且三路中央军就驻扎在北平不远处,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随时可以杀来。如此部署可谓万全了。

不过,仅仅是贿赂朝廷官员还不足以让朝廷削藩,所以建文帝决定派更多的官员去搞情报,立即任命了二十四个采访使,专门派到不同地方巡视,名义上是巡查地方官员工作如何,实际上都是派去收集藩王不法证据的探子,其中派到北平的采访使暴昭得到的任务就是寻找燕王不法的直接证据。

暗中较量的间谍

从建文帝的部署来看,除掉藩王是他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先拿下周、齐等小藩王,还是部署北平包围网,建文帝心中排在第一位的目标始终是燕王,为什么一定是燕王,而不是宁王、谷王、辽王等人呢?这些人不都手握重兵吗?除了太祖朱元璋临终时让燕王节制宁、谷等王护卫这一原因外,建文帝留在燕王府中的间谍才是幕后最大的推手。

建文元年初,燕王府长史葛诚入京奏事。所谓“长史”,即总管王府事务,也负责规范藩王言行,可以理解成王府的大管家,是朱棣的重要幕僚。葛诚之所以要入京奏事,主要是朱棣让他代表自己向新皇帝表明忠心,结果他不仅没有让建文帝对朱棣安心,反而把府中不该说的全数透露了,等于把朱棣扒了个精光,朱棣不满建文帝的真实情感也因此暴露,这坚定了新皇帝削藩的决心。

回到北平后,葛诚并未如实汇报面圣的经过,反而有所隐瞒,两相比较,基本可以确定葛诚忠于建文帝,而不是自己的直接上司燕王,而他的主要任务便是留在府中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为削藩做准备。

“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duó)等伏诛。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傣,王遂称疾笃。”

若记载属实,就在葛诚入京奏事后不久,燕军百户倪谅便密告朱棣麾下大将于谅等人谋反,建文帝部署在北平的包围网立即行动,当即诛杀了于谅等人,同时下诏书责备朱棣,吓得朱棣只好用装病来博取建文帝的同情。很明显,百户倪谅在这一事件里起关键作用,他又是谁?

百户,类似于军中的百夫长,明代的百户为正六品,统兵一百二十人,这种级别连中层将领都算不上,谋反这样的大事他是如何得知的?证据是否充足可靠?而于谅等人,他们无一不是燕王部属,肯定没有胆量单独谋反,再加上谋反一案并未牵出主谋燕王,可见倪谅交给建文帝的情报还不够分量,并不足以证明燕王有谋反的举动。但此事却把燕王吓得“疯了”。

朱棣装病发疯后,朝廷并不相信,所以张昺、谢贵立即上门察看,一探究竟。朱棣为了让两人相信,故意在盛夏之日用火炉烤火,还一边大呼好冷。如此诡异的一幕让两人几乎相信燕王是真的疯了。然而,就在朱棣的表演差点儿成功骗过张昺、谢贵时,作为燕王府头号间谍的葛诚却暗中告诉二人燕王装病:“王本无恙,公等勿懈!”

这下朱棣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建文帝已经知道朱棣没有病。同一时间,朱棣派到朝廷奏事的百户邓庸被齐泰严刑逼供,进一步证实了朱棣在装病,而且意图不轨,抓捕朱棣的命令随即被送至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张信处。

如果这一命令没有被朱棣探知,那他的命运必定和湘王无异,然而朱棣却事先在府中埋伏了八百兵士,待张昺、谢贵进入燕王府时,突然反杀二人,并迅速挖出了埋在府中多年的间谍长史葛诚、指挥卢振,然后在同一天攻克北平九门,宣布起兵。

朱棣是如何得知建文帝密令的?

这便是建文阵营里最大的间谍送出的情报,此人就是另一个北平都指挥使——张信。

张信本来是建文帝派来制约朱棣的,而且一早就得到了铲除燕王的密旨,然而当建文帝真的发出抓捕燕王的命令后,张信反而急得三次造访王府,但都没能进去,他一着急,竟然设法乘坐妇人的车至王府门前,这才得以把情报送给朱棣。

为什么作为北平都指挥使的张信宁可投奔朱棣,也不按建文帝的密令行事?

《明通鉴·卷十二》记载:“初,张信之至燕也,与昺等同受密旨,忧惧不知所出。以告母,母大惊曰:‘吾闻燕都有王气,王当为天子。汝慎勿妄举,取赤族祸也。’”

意思是张信的母亲觉得朱棣能成为帝王,要儿子坚决拥护朱棣。这有些可笑,一个老妇人是如何看出朱棣能成为帝王的,难道她有预测未来的占卜之术?恐怕这是为张信的背叛找的借口,因为古代非常推崇孝道,既然是母亲要儿子这么做的,那张信投奔朱棣就情有可原了。

事实上,张信和朱棣的关系非同一般,《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提到“北平都指挥张信为燕王旧所信任”,足见两人早有交往,而他告诉朱棣的情报不只是建文帝的密令,连隐藏在王府的间谍葛诚也因此暴露,为什么葛诚此时才暴露?这很可能是因为之前张信也不知道葛诚是建文帝的间谍,直到他告诉张昺、谢贵燕王根本没病时,张信才发现葛诚的真实身份,所以朱棣才能精准打击,直接把葛诚拉出来斩首。

不过,张信的情报只是“建文帝要动手了”,至于“什么时候动手”“怎么动手”两大关键问题,张信恐怕也没掌握。这时候起关键作用的另一个间谍登场了,此人是布政使张昺的属下——李友直。

《明通鉴·卷十二》:“会昺等部署卫卒及屯田军士,布列城中,一面飞章奏闻。布政司吏李友直窃其草,献之府中,燕王亟呼护卫张玉、朱能等率壮士八百人入卫。”

李友直在张昺准备部署军队进入北平城时,偷到了张昺给建文帝的密奏草稿,里面正是抓捕朱棣的细节,于是他连忙前往燕王府中,把整个计划都告诉了朱棣,朱棣这才知道了张昺、谢贵的全部计划,也知道了两人的目的是抓捕他,而不是杀了他,朱棣便制定了应对的策略,调八百壮士埋伏在王府中,待张昺等人进入时,一举捕杀。

惊险的北平之战

建文元年七月,张昺、谢贵率部包围了北平燕王府,并在端礼、广智、遵义、体仁四门前设置栅栏围困,过程中不断向王府内射箭,情势十分危急。朱棣对亲信大将朱能、张玉问道:“彼军士满城市,吾兵甚寡,奈何?”

朱能认为双方兵力过于悬殊,直接开战根本没有胜算,只有擒贼先擒王,一旦控制了张昺、谢贵,其余军士就是一盘散沙。 朱棣立即对外宣布说自己的病已经好了,要在东殿设宴,邀请张昺、谢贵进府,但是这个理由很难骗到二人。于是道衍和尚姚广孝献计称先假装把张昺、谢贵要抓的人绑了,然后再把名单拿给二人,让他们进来取人。

这个办法还真有用,看到宦官送来的名单后,张昺、谢贵认为朱棣终于束手就擒了,于是带着部分随从前往,准备入府拿人,可是他们刚抵达王府大门,侍卫、宦官立即高声呵斥,称王府不是普通士兵可以随便进入的,就是不准士兵入内。可能张昺、谢贵心想有长史葛诚等内应在府内,根本不用担心燕王耍诈,于是便只身进入。

朱棣等人早已准备妥当,埋伏了大量士兵在东殿,等到张昺、谢贵来了后,先请他们吃西瓜,吃着吃着,朱棣突然大怒道:“今编户齐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为天子亲属,旦夕莫必其命。县官待我如此,天下何事不可为乎?” 说罢,埋伏的甲士一齐杀出,当即绑了张昺、谢贵,连同内应葛诚、卢振,一起被推出殿外斩首。

张昺、谢贵等朝廷军首脑被诛杀后,在王府外的军队久久等不到主帅,很快就人心浮动起来,一些人先逃走了,另一些人站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办。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包围王府的士兵越来越饥饿,没有指挥的他们军心已散,看准时机的八百燕军立即从府中杀出,手里还举着张昺、谢贵等人的头颅,吓得朝廷军队作鸟兽散,包围就此解除。

紧接着,张玉、朱能、丘福乘胜追击,趁着朝廷官兵溃散时直接杀奔北平九门,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控制了除西直门外的八门,然后关闭城门,阻止城外的朝廷军队进入城内反击。此时,唯一忠于朝廷的都指挥彭二还不肯放弃,他跃马驰骋于城中各处,到处纠集溃散的士兵,上千朝廷官兵被他聚集了起来。此人颇有胆识,并没有去和正在进攻西直门的张玉、朱能战斗,而是直接杀向燕王府的端礼门,此时的燕军已经全部出动,王府反而守卫空虚。

这时,朱棣就在王府之中,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人了,眼见上千官兵即将杀进王府,自己就要满盘皆输时,府中仅剩的护卫庞来兴、丁胜二人英勇护主,直奔领头的都指挥彭二,仓促间还真就斩彭二于马下,上千官兵本就是彭二临时聚集起来的,见主帅又一次被杀,都没了主意,只好再次溃逃,燕王府转危为安。同一时间,西直门的官兵在不要“自取杀身之祸” 的威胁下投降。三天后,北平城完全控制在朱棣手中。

建文元年,朱棣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誓师“靖难”,以张玉、朱能、丘福为都指挥佥事,擢李友直为布政司参议,拜卒金忠为燕纪善,自设官属并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靖难之役就此爆发。建文帝精心部署的削藩新政破产了。

这一年的博弈精彩绝伦,燕王朱棣之所以能成功发动靖难之役,除了他本人运筹帷幄、忍辱负重外,成功的情报工作才是关键。建文帝怎么都不会想到,即便他收了朱棣的兵权,让自己人当布政使和都指挥使,还策反了燕王长史,依然不能铲除朱棣,因为朱棣得到了张信、李友直的重要情报,不仅把隐藏在王府里的头号间谍葛诚挖了出来,还弄清楚了抓捕行动的全部计划。有了料敌于先的情报,朱棣只用八百壮士就粉碎了建文帝的削藩行动,还控制了北平城。 ivLsa3Exq9N+G6o8u7ap2xwQAg5Dx8+KZ16Isiw811SCak/g8LGulLC/keBUke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