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100分的妈妈,但拉斐尔画出了完美的我
玛利亚
展览1 最好的妈妈
◎ 乔托 《宝座上的圣母》
◎ 拉斐尔 《带金莺的圣母》
◎ 拉斐尔 《阿尔巴圣母》
◎ 扬·凡·艾克 《戴红头巾的男子》
◎ 达·芬奇 《蒙娜丽莎》
◎ 班克西 《女孩和气球》
◎ 路易丝·布尔乔亚 《妈妈》
◎ 王居正 《纺车图》
今天是外婆的生日,也是心灵美术馆新展开幕的第一天。
听我们班的美术老师说,这次美术馆的展览主题是《最好的妈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我和妈妈计划上午去美术馆参观,下午再赶去外婆的生日宴。
早上8点,妈妈准时来到我的房间喊我起床:
“小雅,快起床洗漱,我们要准备出发了。”
我搓了搓眼睛,脑袋里星星还在打转,身体像一个软塌塌的枕头,好不容易才坐立起来。
这一早上,妈妈的嘴都没有闲下来,一会儿嚷着要我加快动作,一会儿问我带好给外婆的礼物没有,一会儿又催我快点吃早饭……简直就是一个怎么也按不停的闹钟,听得人心烦意乱。
在她的催促下,我一刻也不敢停下手上的动作,嘴里有一句没一句地答应着:“嗯嗯……嗯嗯……”并匆匆忙忙地出发。
来到美术馆的门口,我发现外婆的礼物不见了!不管我怎么努力回想,我只记得我穿鞋的时候,生日礼物还在呢……
妈妈察觉到我心不在焉:
“小雅,怎么了?外婆的生日礼物呢?”
“我记得刚刚还拿着呢……”
“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啊!快想想礼物忘在哪儿了!你真是……”
“哎呀,我真的想不起来了!”
“提醒了你多少次?”
“都怪你一直催我……”
妈妈一听,就更生气了。
接下来,她和我一人一句,谁也不甘示弱,争吵愈演愈烈。
“你一直唠叨,烦死人了,别人家的妈妈才不像你这样!”
尽管我马上就后悔了,但是气话已经从嘴里溜出去了。我余光瞟到她一瞬间难过的表情。
“时间来不及了。小雅,你自己去参加美术馆的活动吧,我得回家一趟,找找礼物。”
于是,她把我交给美术馆的老师,便离开了。
美术馆老师领我来到一支游览队伍前,这里都是来参加导览的小朋友,他们个个兴高采烈。原本还气势汹汹的我,一想到方才的情景,心里就不禁难过。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写着“参观者”的挂牌。
有一个头顶着灰色卷发,穿着深蓝色大衣的大爷,举手宣布导览马上就要开始了。
“你们好!我是心灵美术馆新来的馆长M博士。这次导览会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展览和各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大家看我这一头白发,应该能猜到,我是这个美术馆里最老的人。但是,我可愿意和年轻的小朋友们交朋友了。让我先来认识一下大家,你们都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啊?”
“我叫赛赛,7岁。”
“我叫豆豆,8岁。”
“我叫童童,6岁。”
“我叫小雅,7岁。”
M博士领我们走进展厅,在一面白色的墙前停下说:“这是我们这次参观的第一站——前言。”
“啊,这有什么可看的?就是一串文字。”童童说。
“别着急,前言不但包含了展览的主题,还像一个展览预告,是很重要的一面墙,大家不妨耐心一点读一读。”
前言,顾名思义,就是展览前看的“言论”。它是策展人为观众所写的一个导览引子。一场展览的背后,都有一个叫作策展人的角色。策展人的工作包括给展览命题,按照主题研究、挑选合适的作品,设计如何摆放作品,等等。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一个展览,策展人会在前言中简单介绍一下展览主题、历史背景和展出作品。因此,阅读前言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展览。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孩子喊“妈妈”的语言很相似:英语的mother、法语的mère、德语的Mutter、俄语的мать、拉丁语的māter、梵语的mātā……原来,它们都来自古老的印欧语“Ma”。“Ma”就是母亲的意思。
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宝宝,只要张开小嘴巴,不需要运用舌头就能发出Ma的声音。想想你小时候,第一个会喊的词是不是也是“妈妈”呢?妈妈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认识的第一个人。那么你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妈妈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次展览中4个以“母亲”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了解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好妈妈”的不同期望,以及她们的经典形象。
“对好妈妈的期待?”这句话成功抓住了我所有的注意力,我的脑子里开始出现各种想法:
世界上的好妈妈都是什么样的?
她们和我妈妈一样吗?
她们凶吗?
她们也会和自己的孩子吵架吗?
我绕过其他小朋友,来到M博士的跟前,悄悄问他:
“M博士,今天来的路上我和妈妈吵架了,我说她比不上别人家的妈妈。你能告诉我,一会儿要看的作品里,那些妈妈是怎样的吗?”
M博士弯下腰,压低声线说:
“噢!小雅和妈妈吵架了啊!你一定很难过吧。不如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不同形象的妈妈,然后你再来评判‘谁是最好的妈妈’?”
“我来当评委吗?这是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