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用艺术之美疗愈成长烦恼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我们总会忘记一个事实:童年并不总是无忧无虑的。肆意率真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细心呵护。然而,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有许多不得不被割舍的部分:离开父母的怀抱,踏进校园开始集体生活、接受考核,面对权威及适应外部世界的规则,处理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孩子们的身心都在经历着各种随之而来的变化、挑战和压力。这些经历一方面丰满了他们的人生,另一方面使他们手足无措,内心惶惑。

当年少的我面对这些压力时,对我最重要的不是我“掌握”了什么,而是在敏感多变的成长岁月里,艺术给予我的悠长的陪伴和无条件的治愈。

为什么艺术可以疗愈成长烦恼

艺术教育是一场平等、赋能、全身心的对话。有别于其他知识领域,艺术从来不以权威和硬朗的姿态来传递信息。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巧妙的语言,触动我们的感官体验,传递着动人的情感,令人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不但能够使知识深刻地内化,更能激发孩子主动将知识与自己的体验联结,并且赋予自己的意义。

艺术作品的创作材料也各式各样,并不局限于纸笔或颜料,一切可以用作表达的事物,诸如画材、现成作品,甚至一棵树、一堵墙都可以成为创作材料,成为孩子独特的语言。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齐曾经说过,一个爱唱歌、跳舞、玩泥巴的孩子天然就有100种语言来表达自我。但是在传统教育下,扁平的语言文字成了表达的主要方式,这使得表达自我有了一定的门槛。艺术作品中的多元材料,不但将孩子的100种语言还给他们,鼓励他们用不同语言与世界联结,也鼓励他们打开感官,去体验全身心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刻骨铭心的,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一辈子再也不会忘记。

此外,艺术的包容性为孩子创造了一种没有对错的学习环境。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对一个概念通常有着截然不同的解答。相比标准化考试,艺术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无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富有安全感的空间去实验、探索,发散自己的思维,去寻找多样化的答案。比如在“最好的妈妈”的展览中,“母亲”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解,刻画为不同的形象,在心灵美术馆馆长M博士的鼓励下,小雅无所顾忌地挑选着“完美母亲”,从而投射和外化了许多自己潜意识中对妈妈的期待。这个过程不但释放了小雅对妈妈的情绪,也消解了自己因为“不满母亲”所产生的“自责和矛盾”,最后才能看见并接纳“不完美的妈妈”。

不同程度地看懂艺术

我8岁开始就在画室学习绘画。某天,美术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艺术家凡·高的名作《星月夜》,旋转的星空让人过目不忘,我确定自己曾经在某个地方见过这幅画。熟悉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请家人给我买了一本他的画册,从中了解到凡·高对艺术无限热爱却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尽管我会在美术课中临摹他的作品,也会在作文里引用他的生平故事,想要说明“何为热爱”,但那时候的喜欢是模糊的,其中一部分来自凡·高的画作带来的视觉触动,另一部分来自他生平故事给我带来的感动。后来,我进入了青春期,面对家庭和身心突然的变故,自己日渐体会到成为“大人”的压力,我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时常会在家附近的货运码头流连闲坐。某天傍晚,我看着努力作业的货运船慢慢亮起,把维多利亚港的海面照得闪闪发光,整个码头变得灯火通明。一瞬间,我想起了时空对岸的凡·高,以及他另一幅有关星夜的作品《罗讷河上的星夜》。那时,我才真正和这位我认识多年的艺术家心照神交。

看懂艺术,就像认知由浅入深爬坡的过程,有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取信息,简单来说就是用脑子先记住,待时机成熟一定有所用(信息储备);第二阶段是理解信息的通用性,在获得信息的当下便把它们转化成“为我所用”的知识和技术(学而致用);第三阶段也是最深层阶段,是将知识内化,让它与自己的生命经验产生联结,与之共鸣,互相确定和接纳。这就是教育学中常说的“啊哈时刻”(Aha Moment):啊,原来是这样的感觉。这时候的“看懂”是一种直通身心的体验,它伴随着求知的快感和情感的治愈。

前两个阶段的认知体验可以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获得,通常由一个代表权威的大人传递到幼小的孩子。这种传递的方法,常常会使孩子的学习姿态变得被动,因为孩子需要手忙脚乱地追赶从高处抛下的知识,这让他们很难发挥创造力,因此,孩子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动力都会被削弱。相反,第三阶段的认知则是一种赋能和治愈的体验,此时知识是一种联结和共创,所有人都贡献出自己被唤醒的知识结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参与其中,一遍遍地讨论和创作,一点点丰富某一件作品的内涵。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这种身心灵相通的感受极其重要,它不但能够使知识变得富有趣味,而且能够赋能孩子,舒缓他们在成长中许许多多的压力。

这就是这本关于艺术治愈及成长的书的来历。

在成书的过程中,我企图弱化逻辑性和功能性的叙事框架,也不以艺术流派或艺术史为线索,而是以一个好奇、敏感的7岁女孩小雅为主角,以她的成长心事为主题,从儿童的视角看美术馆和世界名画。在与M博士的对话和相处中,我们随着小雅学会在看展中获取作品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名画的文艺价值。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跟着小雅走进一个个创作者鲜活的生命中,慰藉自己一件件难以言说的心事。

当成长遇见艺术,是孩子之幸,也是艺术之幸。 c/i5AXHgb1xUurn37gJYFbmtXMPcSPrpQ4iVog/Gz2ZK98gmQJWJQDyBjsCiCs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