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讲过,提升思考力的前提是激发好奇心。好奇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思考必须是自发的,任何思考都离不开自驱力。那么本节我们就聊聊自驱力。
好奇心让人对一个问题或事物产生兴趣,继而主动迈出探索的第一步,并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主动迈出的“第一步”。没有主动性,就没有这第一步,所以自驱力至关重要。关于自驱力,你可能还听说过一系列与这个词大同小异的词语,如自立性、自发性、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微小,可忽略不计。
为了提高孩子的思考力, 我们最需要让他们形成的自驱力就是:他们计划做一件事情时,无须依赖他人的指使或逼迫,而仅靠 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就能去行动。 要想准确理解自驱力,我们要先了解两个概念,即“内生驱动力”与“外生驱动力”。近年来,心理学界在广泛研究“自我决定理论” 。这是主流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其关注的基本对象就是这两种驱动力。
手机里的解谜游戏让很多人上瘾。虽然在游戏中玩家赢得再多也换不来真金白银,但玩游戏的过程本身就已足够有趣,能让玩家欲罢不能。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享受,无须其他奖励或刺激,就能让人沉迷其中。这种享受我们称之为“内生驱动力”。玩游戏的人不是为了经济收益才玩的,“我就是想玩,没有别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内生驱动力。
与此相对,另一些事情就要靠外在的驱动力,才能吸引甚至逼迫人来做了。这些驱动力可能是作为奖励的金钱、地位等,抑或是惩罚等负面刺激。当一个人被这些驱动力推动着去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称这些驱动力为“外生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来自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以真正具有自驱力的人就是无须外界的强制或命令,能主动做事的人。
父母若想让孩子形成自驱力,就要去呵护和激发孩子的内生驱动力。 内生驱动力的维护成本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消失,因为这个世界早已习惯了用外在的奖赏与惩罚来管理人们。校园里、职场中,每个人都肩负着分数目标、业绩任务。这个系统认为奖罚分明的规则,能让所有人都积极地行动起来。
我们可能也曾拥有过内生驱动力,但它总是让位于外生驱动力,被后者覆盖,而变得过于微弱。 一个人可能原本喜欢工作或学习,但当外界把“工资”“绩效”“分数排名”等砸到其头上时,精神世界里的“劣币”便驱逐了“良币”,于是外生驱动力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长此以往,一个人会感到身心俱疲,内心应有的理想、愿望以及幸福感都被外生驱动力啃噬一空。这些科学发现让硅谷有了新变化。各种小企业、新业态在这里竞相登场,尽管竞争压力很大,但硅谷的各家公司也在考虑把业绩表现与员工考核脱钩。他们不再希望用工资和奖金等外生驱动力“钓”着员工去努力工作,而愿意唤醒大家的内生驱动力,让工作成果给人以成就感,用源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深层次幸福感去激励员工。所以我们能看到 越来越多的硅谷公司在聘请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以帮助员工释放内生驱动力。
外生驱动力摧残人的灵魂和身体,内生驱动力则与之相反,让人焕发活力。由此可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依赖于物质奖励。科学已证明这种做法弊大于利,必须摒弃。内生驱动力难以被唤醒,原因不止这些。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丝控制和支配对方的倾向。
父母当然希望激发孩子的自驱力。但我们引导孩子进步时,既要给孩子方向,还要教他们高效的处理方法。我们到底是在控制孩子,还是在引导孩子,成年人自己也不确定。而且社会中弥漫的浮躁与焦虑刺激着父母本就惶惶不安的心。
父母们在各种风潮和言论的挟持下让孩子学这学那,莫衷一是,唯恐别人家的孩子学了什么新本领,自家孩子落后于人。在恐慌之中,父母要想把握好分寸,不让自己落入“控制型父母”的窠臼中,确实很难。
本书第3章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告诉大家有哪些方法既能唤醒孩子的自驱力,又不让父母沦为周身散发着控制欲的“邪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