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激发学习欲,斯坦福有奇招

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家庭教育中应杜绝贴标签的行为。现在我们来看看,在跟孩子沟通时,什么才是能做和该做的事。

说哪些话才能促进成长型思维的形成,并激发孩子的学习欲和好奇心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父母首先要明白该怎么表扬孩子。“表扬学”是个广受关注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课题,专家们得出过许多结论。有人认为“表扬利大于弊”,也有人认为“表扬弊大于利”。对于哪种表扬方式最有效,大家也莫衷一是。

幸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马克·莱珀(Mark Lepper),及其学生里德学院的詹妮弗·亨德朗(Jennifer Henderlong)教授针对与表扬相关的过往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两人的研究综述对我们极有启发意义。他们的论文里提到了表扬孩子时父母要注意的几点,其背后都有坚实的证据做支撑。我选取其中4点,分述如下:

表扬要真实

表扬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觉得可信。父母一旦所言不实,即使对孩子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最后也是徒劳无益。而且,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很快就会察觉父母在说谎。

有些父母以为自己说得很有道理,却不一定让孩子觉得真实可信。还有些父母在表扬孩子时往往很浮夸,动辄便说:“你是最棒的!”然而,当孩子遭到现实的打击之后,就会深感大人的夸奖毫无意义。所以表扬要有理有据,让孩子知道他(她)当得起。

找对表扬的点

父母无须表扬孩子的天资和个性,毕竟这些属性不是孩子的主观意识能轻易改变的。我们不要说:“你果然天生就擅长做算术题!”或“你的个性真棒,特别踏实认真!”短期来看,虽然这类夸奖也能产生一些效果,但不利于孩子形成长期的自驱力。如前所述,父母的这些话语可能无意间让孩子掉进固定型思维的陷阱,导致刻板印象威胁。

真正应该表扬的是孩子的行为和他们付出的努力。 不要夸赞孩子有数学天赋,或天生就聪明,而要说:“你在数学上确实很用功,瞧瞧这进步多大!”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全靠你之前的努力!”天赋、个性都是先天的,而在努力方面越表扬越有进步空间,所以可以多夸。

有一点需要注意,夸孩子努力也不能没有限度,凡事要讲究分寸。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本来就很简单,父母却还要一个劲儿地向他(她)强调努力的意义,表扬他(她)的勤奋,他(她)反而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了,于是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表扬孩子努力时,我们要谨记一点,即表扬一定要让孩子觉得可信。

表扬的目的不是操控孩子

请好好思考一下,你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夸孩子?如果你只是由衷地赞叹“我家孩子就是厉害”,或为了引导他(她)进步,当然没问题。但如果你的表扬其实是为了控制孩子的心智,或诱导孩子的行为,那就错了。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能看明白大人的表扬是否别有用心,是否为了操控自己。 一旦察觉到父母有别的企图,孩子就会关上心门,从此不再把大人的表扬当回事。亲子关系也会萌生龃龉。

大人即使达到目的,从此自己一夸,孩子就照做,也不见得是好事。如果孩子听话只是为了讨个表扬,父母的夸赞和物质奖励便起不到什么激励作用(参见第1章“物质奖励不可取”一节),孩子也不愿做没有好处的事情。家务也好,学习也好,只要父母不夸,孩子就不会主动去做。

如果父母把孩子硬生生地夸成了这个样子,那就弄巧成拙了。

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

夸孩子优秀,别用他人来做对比。我们不要说:“咱考了全班第一,了不起!”或“我们终于超过××同学咯!”虽然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恐怕还是会不时做这种比较。

这多半是因为我们尝过甜头,确实靠这种方式激起了孩子的上进心。毕竟在短期内,战胜对手确实能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但问题是,从长远来看,总拿他人来做比较会是个好策略吗?孩子在一生中难免遭遇挫折:环境变化、排名退步、输给对手……当打击到来时,他们的承受力与自信未必招架得住。

父母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表扬孩子,甚至比夸孩子的天资或个性更有害。 一个人总在外部比较中获得优越感,就会习惯于向外部找驱动力。长此以往,影响的不仅仅是自信心和成绩,更会让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巨大的压力。

当我们想表扬孩子有进步时,可以说:“瞧!你在××事情上有长进了哦!” 大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孩子肯定非常重要。夸得越及时,效果越好。 只有表扬足够及时,孩子才能直观地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了进步,以及为什么有了进步,而不用父母为他(她)分析这次具体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

当代育儿难题解答 课外班要报多少才够

Q 周围朋友家的孩子已经开始为升学考试冲刺了。他们都给孩子报了课外班,学的内容多种多样,我家孩子是不是落后了?我该怎么办才好?

A 即使你没有养育过孩子,想象一下,也能明白当下的父母正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刚放学,孩子们就要直奔补习班或特长培训班,将大量时间花在这些课外学习上。4/5的日本小学生都在上兴趣班或特长班,每人平均每周4~5小时。1/3的孩子在参加学科补习班,每人平均每周5~6小时。

父母需要投入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大量的金钱。小学阶段,一个孩子的特长培训费是每月1万~2万日元。年级越高,花费越多。这个数字在初中三年级时达到顶峰,约25 900日元。报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支出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是育儿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父母在孩子教育和养育的不同阶段,会有如下不同的体会和担忧:

► 对于低龄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年龄越大,赞同以下观点的父母越少:

◦ 孩子在学校开心就好,成绩高低无所谓。

◦ 孩子的事情可以让他们自己决定。

◦ 尽量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下思想倾向会在父母心中越发强烈。孩子的年龄越大,赞同以下观念的父母越多:

◦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决定孩子的未来。

◦ 一想到孩子的将来,现在不给孩子报个特长班心里就不踏实。

◦ 孩子的学历越高越好。

不论哪个群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思想变化倾向大抵相同。明白了这些倾向,我们就可以帮自己做好思想准备,避免将来陷入类似的焦虑时手足无措。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能帮父母在报班之路上少走弯路:

► 明确目的。我们给孩子报班的初衷可能是想给他们的校内学习做补充,也可能是希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的兴趣面,还可能是为了让他们交到新朋友,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那么我们现在给他们报的班符合我们的初衷吗?如果你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周围的人都在学,那我的孩子可不能落下。”这样的初衷并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你须停下脚步,调整方向。

► 打开眼界。只要条件允许,不论是学科补习,还是运动、艺术类培训,孩子能体验的项目越多越好。孩子会在课外班上接触到很多同学、老师和教练,他们的背景越多样化越好,最好是各有特长,有老有少,且来自各个阶层。不同的群体能带给孩子不同的沟通体验与社交技能,能让他们的情绪更加稳定,社交能力和情商都得到提高。

► 保证良好的生活节奏和家人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在时间和金钱上量力而行,负担不起时就要做出调整。你可以降低上课的频率,或放弃一些课程。如果上课外班的压力大到已经影响家庭氛围,那么你就要果断地把一切都停下来,放弃那些承担不起的班,留下可以承担的再继续。任何一种课外学习都不该以牺牲家庭幸福为代价。

► 不要受到他人的影响。前文介绍了一些父母报班的数据。当孩子的生活节奏或健康状况出问题时,可以参考这些数据,调整报班策略。当你的孩子明显比别的孩子学得多时,可以减少一点。但任何数据都只是在你遇到问题时来帮你解决问题的。如果你的孩子状态良好,那么就没有必要非去追平他人。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承受力,父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外班,安排各项日程即可。为孩子辅导学习或择校时也是一样,我们坚持自己的节奏即可,不需要追赶他人。

以上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希望每位父母都能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课程和课外班。 NjSm8Pg3FrfD8RBUWEESrZA1d0wd/UELWEnuav94x9yfaa3Dn4fvH3LhQ1swjZ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