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心理失调的情况时,你会感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任何一个人遇到这个问题都会不知所措,从而感到烦恼、纠结。
通常情况下,在出现生理性不适时,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医院就诊;但是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会犹豫不决,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提起心理疾病,过去人们大多会联想到精神分裂症。在大众眼中,这种病需要长时间住院治疗,而且一旦患上就不会痊愈。当下,我们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遗憾的是,这种刻板印象却依旧根深蒂固。
目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已然变成抑郁症和调节障碍症,并非精神分裂症。事实上,这两种疾病,只要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或适当地改变、调整生活环境,都是可以治愈的。
当出现心情郁闷、精神欠佳、食欲不振以及持续失眠等症状时,直接去医院就诊是最稳妥的选择。
接下来先让我们进行一下自测,明确自己目前的身心状态吧。
倘若对身体释放出的信号视而不见,心理问题就会逐步显现
心理失调,有很多种叫法,比如忧郁症、抑郁症等。准确理解心理健康值下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极其重要的。
在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大脑无法正常工作的状态,被称为忧郁,是缺乏血清素等神经传导物质所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在心理问题出现明确的症状之前,我们的身体都会释放出预警信号。
这种身体疲劳过度后发出的预警信号,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会头痛、耳鸣,且痛症日益加重;有的人还会患上口腔溃疡或是膀胱炎。
以我自己为例,疲劳过度后左眼皮就会不停地跳动,指尖也会长水疱。
当然,有时我们不得不对这些预警信号视而不见,被迫咬牙坚持。可是,当我们不断逞强坚持,达到极限时,心理上的问题就会逐步显现。这就是心理失调最常见的发病机理。
你是心理失调患者吗?
下面我将列举四种症状,以便大家自查,确认自己是否患上心理失调,或是否处于抑郁状态。
接下来的这些问题都是患者来诊所就医时肯定会被问到的。自查时,大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这四种症状的持续时间是否已经超过两周。
①总感觉心情低落郁闷
你是否总感觉心情抑郁?
比如,不知怎的就是觉得心情不好,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心上就像覆盖了一大片乌云,灰蒙蒙的……
试着回想一下,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相比,“是不是变得沉闷了许多?是不是频繁出现焦躁烦闷的情况”?
②之前一度非常钟爱的东西,最近也变得兴趣索然
在个人兴趣爱好方面,关键在于自查热情是否减退。
具体来说就是指,过去会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已经变得不那么热衷?总想着有空再说,等工作结束了再做,等等。
比如,过去每天会玩好几个小时的游戏,一打开棒球比赛、偶像明星的视频就会看好长时间,舍不得关掉。但是,心理健康值一旦有所下降,有的人可能看15分钟的视频就看不下去了,更有甚者可能连点击视频播放键的欲望都没有了。再或者,有的人或许会选择直接睡觉吧。
③三大欲望有所减退
首先,关于三大欲望中的睡眠,医生一般会问:“最近睡得好吗?”但这样的提问方式或许太过笼统,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
·是否存在入睡困难的问题
·晚上睡觉会频繁醒来吗
·是否会特别早就醒来,然后很难再次入睡
·醒来之后会有“睡饱了”的感觉吗
建议大家从以上四个角度来思考。其中,第四点尤为重要。
其次,关于第二大欲望食欲,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不尽相同,有的人饭量大,有的人饭量小,有的人一天只吃一餐,有的人一天要吃很多顿才行。所以,在食欲方面,关键在于对照自己过往的饮食习惯,确认食欲是否有所减退。
最后,第三大欲望性欲,我在看诊时,尤其是遇到男性患者时,我都会询问有关性欲的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普遍会伴随性欲下降。有的抑郁症患者甚至存在抑郁症状消除后,性功能障碍仍未彻底痊愈的问题。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性欲下降都会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所以建议患者本人也要关注这一点。
④懒得动,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最后,确认是不是总有种倦怠感,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什么也不想干,干什么都觉得麻烦、没意思。
具体来说,可能就连打扫卫生、收纳、做饭这些日常的小事都嫌麻烦,懒得干。
想吃点什么,还要出门买,买回来之后还要打开外包装,加热,一想到这些就觉得麻烦,有的人最后索性就决定不吃了。
这并不是没有食欲,而是倦怠感强。情况严重的,就连洗澡、上厕所都觉得麻烦。
也不愿意跟人说话,就连社交都觉得烦躁。有人发来LINE ,想着要回复,但又嫌麻烦,最终选择已读不回……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不管是哪种症状,关键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否持续两周以上,是自查过程中应该着重确认的关键点。
比如,有一天下雨了。“好饿啊,冰箱里空空如也,还得出去买,外面还在下雨,出门就要淋雨,好烦啊,算了,少吃一顿反正也饿不死。”这种情绪只在下雨那一天出现,这种情况不能算作心理失调的临床症状。
上面提到的四种症状,如果只是在短时间内出现,就不是抑郁。有明确的症状,且持续了相对长的时间,才会被定性为心理失调。
如果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那么我建议要重视起来。先放下手头的事,认真思考一下到底是应该彻底地放松休息一段时间,还是适当改变日常生活习惯,或是根据症状轻重,开始接受治疗。
小贴士 ①
当怀疑自己可能患上心理失调时,应该思考工作量、工作价值以及人际关系还有没有改善的空间
前面讲到,在自查中如果四种症状持续2周以上,就代表心理健康值有所下降,建议大家重视起来。如果患者是上班族,我会建议尝试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工作量
·工作价值(意义)
·人际关系
思考这三个方面有哪些是可以通过人为调整使其有所改变的,哪些是即使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下功夫,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①工作量→如果工作量过大,那么是否可以减少?
首先就是工作量。准确地说,是指包含加班、休息日出勤等在内的工作量是否过量,是否存在长时间劳动的问题。
近两年,居家办公、线上办公越来越普遍,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人反映工作时长无形中被拉长,好像每天从起床到睡觉一直都在工作。
当然,也包括这种情况:有人恰巧是工作狂,工作12小时都不觉得累。总之就是确认是否存在过劳的问题。但也有人正相反,可能加班时间并不长,可就是觉得很吃力。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加班时间的上限根据“法定劳动时间的上限”确定。但是,由于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因此很难断言劳动时长超过几小时就会患上心理失调。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个人感受,确认是否属于过劳。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劳动时间越长,患上心理失调的风险也就越大。
当察觉自己的工作量过大时,下一步需要确认的就是能不能减少工作量。如果说“都是领导给安排的工作,总不能不服从领导的命令吧”,那么就代表没有扭转的余地。
如果患者不是上班族,而是自由职业者或是个体经营,那么就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可以减少工作量(“最近确实工作得有点猛了,从下周开始我就有意地控制一下,不再接那么多工作了”),还是没有任何调整的空间(“不行啊,这个项目正在进行中,没办法调整啊”)。
工作量和接下来要讨论的两个问题一样,如果确实没有改变的空间,那么就需要和职业健康医师1面谈或是去诊所就医,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共同商讨对策。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认自己是否能对号入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下一步就是思考能否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当下的情况,或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②工作价值→是否能体会到工作的价值?
接下来是工作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能否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或相应的价值。
同样都是忙工作,被动做和主动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人即使并不喜欢当下的工作,也会将其理解成一种修行,努力消解心中的郁闷情绪。
如果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也能理解工作同样是为了自己,那或许还能坚持下去;但倘若情况恰恰相反,那么工作就会是一件令人非常痛苦的事。
当被问到是否能体会到工作的价值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意外。一开始就业或是跳槽时,人们都会比较注重职业规划,但真正进入职场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少有人会想到所谓的“价值”“成就感”。但是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有的人就会意识到“原来如此,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的价值,才会这么痛苦的啊”。
认识到自己究竟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从而思考该如何应对,是非常关键的。
在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困扰之后,有的人就会得出“虽然现在属于被动地做工作,但是为了更好地成长、进步,还是得挺过这几年才行啊”的结论。
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在认识到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这也不失为一种对策。
但也有人会产生下面这种想法:虽说和自己的梦想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工作就是这样啊,我已经认命了。
“我也意识到了这是症结所在,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有家人要养活,还要还贷款,现实的温饱问题就不允许我随意地换工作。不过话说回来,认识到一直以来我都在咬牙逞强坚持,我想这也算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吧。”
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工作,所以即使再痛苦,也会咬牙坚持。但是,如果不能在工作中找寻到价值,无法获得成就感,继续忍耐下去的话,心理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即使咬牙走出了当下的窘境,但总有一天,心理问题还是会再次出现。既然找到了症结所在,那就要有意地做出改变,这是尤为关键的。
必要的话,可能还需要适当地改变工作方式或者职业规划。
③人际关系→是否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需要确认自己所在的小组、部门、集体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准确地说,就是当你遇到困难时,有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安慰你。有没有这种支撑性的人际关系,是问题的关键。如果答案是“有”,那说明你的人际关系还有可优化的余地,否则就比较难办了。认清有没有因社交而消耗心力、疲惫不堪,这是非常关键的。
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能否改进、优化。比如,有的人会选择和某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尽量避免一同工作。
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情况。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能够获得充足的成就感,工作本身也很不错,但不巧的是,人际关系糟糕透顶。这种情况下,他或许也可以选择再坚持一年,多赚点钱,然后就跳槽到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的公司。
可能不久的将来,要么是自己,要么是对方,就会被调到其他岗位或是跳槽到其他公司,所以眼下就先忍忍。
但能够这样轻易就想通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面对这个情况,都很难说服自己继续忍耐下去,但又对令人心力交瘁的职场社交束手无策。
即便如此,还是和工作价值的问题一样:“噢,原来是因为缺少这个,我才会这么痛苦的啊……”察觉到自己出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一大进步。
如果没有改善的空间,那么就要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办。工作量、工作价值和人际关系,还能否得到改善?通过当事人的努力,或是借助周围人的帮助,能否有所改观?比如,向朋友或家人倾诉,寻求帮助,告诉他们自己现在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想要做出改变,这也是一个法子。
对这三点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有改善的空间,周围人也能给予一定的帮助,那么心理问题可能就会得到缓解。
反之,当事人就需要认清现实:即使维持现状,心理状态也不会好转。
这时,就应该想办法积极面对,思考应该怎么做才好(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