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阿尔伯特·施佩尔和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相遇的话,他们不会合得来的。阿尔伯特可能会觉得奥古斯托在军事上很粗鲁,甚至可能是不文明的,有点流氓。奥古斯托会认为阿尔伯特是一个高傲自大的人。然而,奇怪的是,与奥古斯托所造成的屠杀和痛苦相比,阿尔伯特所造成的屠杀和痛苦的规模要大得多。穿西装的人比穿制服的人危险得多。施佩尔和皮诺切特,是一个不太可能的耦合。他们唯一共有的标签是“犯罪者”这一毫无帮助的词——毫无帮助是因为,就像许多类似科学的标签一样,它的效果是将我们与人类拉开距离,创造出一个由事实、对象和报告组成的扁平而无情的世界,一个建筑师兼规划师施佩尔和军人皮诺切特都能认识并适应的世界。这就是问题所在,或者说其中之一。在我看来,用犯罪者的语言来理解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
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渴望了解他们呢?多年前,施佩尔是这部作品发展的核心人物,但现在我对他感到厌恶,几乎是排斥,我非常不愿意再关注他了。这和施佩尔的虚荣心有一定关系。他在纽伦堡审判和斯潘道监狱服刑期间表现出所谓的谦逊背后,在他对基塔·瑟伦利表现出的魅力背后,我有一种天生的野心和自我意识。为了揭开施佩尔的“神秘面纱”,人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数十本书和数百万字,这让人感到非常不快。尤其是他的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隐形的。更不用说,他通过写作和媒体曝光赚了大量的钱,使他能在相当舒适的环境中度过余生。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开始意识到他是多么喜欢这种关注,他是多么需要这种关注。此刻,我对他的愤怒加剧了,因为我刚刚读完扬·卡尔斯基的那本非凡的回忆录《秘密国家的故事》(Story of a Secret State),这本书讲述了他在“二战”期间在波兰地下组织的经历。卡尔斯基和施佩尔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卡尔斯基生于1914年,施佩尔生于1905年——他们的共同之处还不止在战争中的生活经历。他们二人都来自舒适的中产阶级家庭:卡尔斯基来自企业家和商人的家庭,施佩尔来自建筑师和实业家的家庭。
他们都是矜持有礼的年轻人,都被培养成各自国家——波兰和德国——的统治阶级的一员,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拥有一片光明的前途。这两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甚至有可能在1936年的伦敦街头擦肩而过。当时,卡尔斯基被派往波兰大使馆工作了一年,而施佩尔则在那里重新设计卡尔顿露台酒店的德国大使馆。到1939年夏天,拥有法律和外交科学硕士学位的卡尔斯基作为一名年轻外交官已经声名鹊起,他曾在德国、瑞士和英国任职;施佩尔当时是希特勒的建筑师,正沉浸在柏林新总理府大楼以创纪录的速度完工的荣耀之中。但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之后,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当时必须做出的道德抉择,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历史的奇怪巧合,在德国人开始进攻的那天,波兰骑兵预备役军人卡尔斯基就驻扎在奥斯维辛的一个兵营里——这个兵营后来被德国人用作奥斯维辛第一集中营。9月1日,卡尔斯基起得很早,准备在当地乡村骑行一天。早上5点05分,他正在刮胡子,这时兵营发生了两次巨大的爆炸——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波轰炸的一部分,德国的第一次“闪电战”开始了。营地已经一片混乱,马匹惊慌失措,冲出了马厩。随后,德国空军一波接一波地投掷燃烧弹。他描述了德军逼近时,整个兵营疏散的情形。他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德国人选择这个小镇作为他们区域集中营系统的中心之一——他解释说,当波兰士兵接近位于奥斯维辛的火车站准备撤退时,他们被住在附近车站对面建筑里的德国定居者开枪射击了。当火车最终驶向克拉科夫时,卡尔斯基最后看了一眼“奥斯维辛的危险之窗”。
之后,卡尔斯基被从东面进攻的俄国人逮捕了;后来,他设法从乌克兰的苏联集中营中获得释放,死里逃生,侥幸躲过了卡廷惨案,回到波兰从事地下抵抗运动——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对纳粹占领的所有抵抗运动中最有组织、最连贯的一个。他的智慧、勇气和非凡的记忆力很快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成了流亡的波兰政府的一名信使,首先(通过极其危险的山路)把信息送到法国,然后在法国战败后,送到直布罗陀,再从那里传到英国和美国。
有一次,1940年6月,卡尔斯基在斯洛伐克被俘,然后被盖世太保审问并折磨了五天,他们怀疑他是波兰地下组织的信使。那次,他断了几根肋骨,掉了许多牙齿。他描述道,他所忍受的挨打的痛苦“就像牙医用牙钻钻到神经时产生的那种感觉,但这种感觉会无限放大并扩散到整个神经系统”。在他被囚禁的第五个晚上,他已经绝望了,他知道自己无法再经受更多的折磨。他无法忍受背叛他的战友,他意识到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藏在他一只靴子鞋底的剃须刀片自杀。对这个世界的憎恨和厌恶淹没了他,甚至超过了他身体上的痛苦。他说,他想到了“我的母亲、我的童年、我的事业和我的希望。我陷入一种无底洞般的悲哀,我不得不悲惨而不光彩地死去,像一只被碾碎的昆虫,悲惨地、无名地死去”。他意识到,很可能没有人会知道他是怎么死的,甚至没人知道他的尸体在哪里。然后,当守卫们结束夜间巡逻时,他在牢房的墙上用烟灰画了一个十字,用手指写下“我深爱的祖国……我爱你”,然后割开了自己的手腕,看着血液在大腿周围流成河。最后,他失去了知觉。
卡尔斯基在普雷索夫的一家斯洛伐克医院里醒来,病房里有警卫。别人告诉他,他被发现时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现在要为他输血——盖世太保意识到了这名波兰地下组织成员的重要性。卡尔斯基明白,他们想要救他,只是为了通过进一步的折磨来获取他掌握的信息。但在此之前,他要在医院里待上几天慢慢恢复。一名斯洛伐克护士偷偷带进来一份报纸,卡尔斯基读到标题为“法国投降”,心里又再度充满了绝望。现在只有英国仍处在被纳粹统治的整个欧洲之外。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卡尔斯基能做的只有祈祷。他满怀激情地祈祷丘吉尔和他的战士们得到力量和勇气,希望他们永远不会认输。
11天后,他突然在武装警卫的监护下被转移到波兰南部城镇的另一家医院,卡尔斯基认出这里是新萨克兹(Now y Sacz)——巧的是,卡尔斯基一个月前曾和波兰地下组织的同志们一起住在这里,然后越过边境进入斯洛伐克。他开始想,也许还有逃跑的机会。但首先,他必须避开日夜守在他病房里的盖世太保的注意。
住进医院的第二天,他开始剧烈地呻吟,低声说他知道自己快死了,急需见一位牧师,以便在死前得到赦免。盖世太保守卫不情愿地同意了,在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的帮助下,坐着轮椅的卡尔斯基跟着他,来到了医院的教堂。卡尔斯基进入告解室,其他人则坐在外面的教堂长凳上等候。在卡尔斯基忏悔之后,他与年长的牧师展开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对话,双方低声交谈,这场对话挽救了卡尔斯基的生命,却导致了牧师的死亡。他犹豫了一下,想鼓足勇气请求牧师的帮助。牧师对他说:“放心去吧。”但他没有动。最后,他低声说道:“神父,我想让你替我给一个人捎个信……她叫索菲亚·雷西奥纳(Zofia Rysiowna),她住在马特耶科街2号。”最后牧师回答道:“你想让我告诉她什么?”卡尔斯基说出了抵抗组织的代号,并要求神父告诉她,他被关在医院里,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牧师又犹豫了一下,告诉卡尔斯基这是对忏悔的滥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会传达这个信息。几天后,在“二战”期间波兰地下组织最引人注目的一次行动中,一队抵抗战士与医院的护士、医生和牧师合作,设法将卡尔斯基从监禁中解救了出来。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卡尔斯基以维托尔德·库查斯基的名义,成为波兰抵抗运动不可或缺的领导者,在克拉科夫和华沙从事地下工作,帮助波兰信息和宣传局,建立获取更多盟军无线电广播的方法,并协调出版波兰抵抗运动的书籍和传单。
1942年夏天,卡尔斯基被选为整个战争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的信使——向总部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全面介绍波兰抵抗运动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并准确传达在冲突的关键时刻需要什么。这一时期,对波兰犹太人的灭绝也正在加速。第一批将犹太人从华沙犹太人区驱逐到特雷布林卡的行动于7月22日开始。尽管波兰抵抗运动和犹太地下组织之间一直有矛盾——不可避免地受到天主教波兰历史上反犹太主义的影响——但卡尔斯基本人一直是坚定的哲学主义者。他在罗兹的成长经历(20世纪20—30年代罗兹犹太人占总人口的40%),以及他母亲对所有信仰和种族予以尊重并平等看待的坚持,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他的许多童年密友都是犹太人。因此,当有人建议卡尔斯基在离开波兰之前会见犹太领导人时,他热情地同意了。这次会面将永远改变卡尔斯基的生活,它也被证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42年8月底,卡尔斯基在华沙收到一条消息,他将在郊区一间被炸毁的房子里会见两位犹太地下组织领导人。等他找到约会地点时,天已近黄昏。卡尔斯基走进大楼,见到了两位男士,他们是波兰犹太团体的高级代表。他永远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为了安全,整个地下组织都使用代号),但我们现在知道他们是犹太社会主义联盟(Bund)的领导人利昂·费纳(Leon Feiner),以及波兰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负责人梅纳赫姆·克森鲍姆(Menachem Kirschenbaum)。卡尔斯基立即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政治意义——这些代表在战前可能是死敌,现在却在同一间屋子里,面对即将到来的毁灭而团结一致。他们围着一根蜡烛低声交谈,卡尔斯基得知的情况令他震惊,他后来回忆道,这段记忆在他的余生中都挥之不去:
这是一个噩梦般的夜晚,但是带着一种噩梦从未有过的痛苦、压抑的现实。我坐在一张破旧的、摇摇晃晃的扶手椅上……我没有动……也许是因为我听到的东西吓得我呆若木鸡。(那两个人)在地板上激烈地踱来踱去,他们的影子在仅有的一支蜡烛投下的昏暗光线下古怪地舞动着……他们似乎连想都不敢想自己垂死的亲人而一直坐着不动。 4
两人都清楚地把犹太人的困境,以及他们自己完全没有希望的命运告知了卡尔斯基。他们已经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卡尔斯基被费纳的表现打动——他的禁欲主义,他的优雅气质;他很容易被认为是波兰贵族。克森鲍姆更年轻,更紧张,更情绪化。他充满激情地解释了波兰和波兰犹太人立场的根本区别:
你们中的许多人会死,但至少你们的国家还会继续存在。战后波兰将会复兴。城市必被重建,创伤也必将慢慢痊愈。从这片泪水、痛苦、愤怒和耻辱的海洋中,你们的国家将再次浮现——但波兰犹太人将不复存在……希特勒会输掉对人类的战争,以及对正义和善良的战争,但他会赢得对波兰犹太人的战争。
这时他崩溃了,费纳试图让他冷静下来。卡尔斯基随后谈到了他在伦敦的任务,以及他希望会见盟军领导人,甚至可能是丘吉尔和罗斯福本人。他解释说:“你们必须向外界传达你们的官方信息。你们是犹太地下组织的领袖。你想让我说什么?”费纳接着说,无论是波兰地下组织还是犹太抵抗组织都无法阻止犹太人的灭绝,所以现在主要的责任落在了同盟国身上——“只有国外的人才能有效地帮助犹太人。”他还说:“不要让任何一个盟军领导人说他们不知道犹太人正在波兰被谋杀。如果他们不采取行动,历史将追究他们的责任。”他们告诉卡尔斯基,在波兰已经有近200万犹太人被杀害。他们向他提供了华沙犹太人区被驱逐犹太人的极其精确的数字——从7月份开始,每天有5000人被密封的火车运送到灭绝营,但这个数字很快就上升到每天6000人、7000人,然后是1万人。犹太人委员会主席亚当·切尔尼亚科(Adam Czerniakow)已经自杀了,他知道自己或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现在已经有30万人被驱逐出境,只剩下10万多人留在贫民窟里。虽然这些数字难以理解,但卡尔斯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些人并没有夸大其词。
在灯光闪烁、半明半暗的房间里,这三个人紧急讨论可以向盟军和西方的犹太组织提出什么要求。费纳和克森鲍姆敦促采取以下行动:同盟国现在应该把防止对犹太人的肉体灭绝作为他们的正式战争目标之一;应该让德国平民(通过空投传单、无线电和其他方式)了解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这样他们以后就不能声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同盟国应该向德国人民发出公开呼吁,要求他们向纳粹政权施压,进而停止屠杀。他们应该宣布,如果种族灭绝继续下去,德国人民将承担集体责任;如果以上任何一项都不能阻止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计划,那么盟军就应该通过轰炸德国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遗址,处决被盟军囚禁并在听到希特勒的种族灭绝罪行后仍声称效忠于他的德国战俘,来进行报复。
卡尔斯基仔细地听着,但告诉他们最后一点是不可能的,他了解英国人,他们不会考虑杀死战俘,因为这违反了国际法,而提出这样的要求只会削弱犹太人的立场。但克森鲍姆嘘声回答道:“当然,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吗?!……我们不指望它能实现,但我们仍然要这样要求。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我们对自己遭遇的感受,我们是多么的无助,我们的困境是多么的绝望。”“我们要死在这儿了!传递它!”这位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接着补充道。卡尔斯基点点头,同意逐字逐句地传递这些信息。他后来回忆起当时两人的绝望:
他们停了一会儿,好像要让我明白他们的真实情况。我感到疲倦和头脑发热。这两个疯狂的身影在阴暗的房间里踱来踱去,脚步在空洞的寂静中回响,似乎越来越像幽灵,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无法完全表达的伤心、痛苦和绝望。
他俩声音很低,有嘶嘶声,也有耳语声,但我总觉得他们在咆哮。对我来说,我仿佛听到了一场地震,我听到了大地开裂、撕裂的声音,那是要吞噬一部分人类的声音……考虑到他们与我分享的问题的严重性,我保持沉默,我害怕说出一些可能被认为不合适的话。
他们还敦促卡尔斯基要求波兰人国外联合主席拉茨凯维奇向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求情,说服他利用天主教会的所有权力来阻止大屠杀。波兰总理西科尔斯基也应该命令波兰人向犹太人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并明确表示,任何勒索犹太人的人都将被波兰地下组织处决。他们还讨论了物资援助的问题,包括向地下组织提供资金和武器,为逃亡的犹太人提供货币和护照,以及为少数可能抵达同盟国的人提供庇护权。
但他们也向西方的犹太领导人传达了不妥协的信息。费纳走近卡尔斯基,用力抓住他的手臂,抓得他很疼。卡尔斯基看着他的眼睛,被那难以忍受的痛苦所感动,听到了这些话:
告诉犹太领导人,这不是政治或策略的问题。告诉他们,大地的根基必须动摇,世界必须被唤醒。也许到那时它就会觉醒、理解并感知。
告诉他们,他们必须找到力量和勇气,做出其他政治家从未做出过的牺牲……这是他们不明白的。德国的目标和做法是史无前例的。
说到这里,他松开了卡尔斯基的胳膊,然后慢吞吞地、深思熟虑地说着,好像每一个字都让他费了很大劲似的:
你问我对犹太领袖有什么建议。让他们去英国和美国所有重要的办公室和机构。告诉他们,在没有确定拯救犹太人的方案之前,不要离开。让他们绝食断水,在世人面前慢慢死去。让他们去死吧,这可能会撼动全世界的良知。
卡尔斯基现在已经头晕目眩,浑身发抖,在过去的几个小时里听这些人的讲话让他精疲力尽,他知道自己有责任与他们沟通——如果他能活着到达伦敦的话。
但费纳还没说完:“我懂英语。你向他们描述犹太人的遭遇时,他们可能不会相信你。”毕竟,过去的几个月里,他自己一直在向伦敦发送电报和详细的书面报告,而这些似乎都毫无效果。不,卡尔斯基需要亲自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他就不会依赖他们的口口相传了。他需要亲眼看见灭绝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他的证词不能轻易被驳回。然后,费纳解释说,他们可以把他偷偷送进华沙犹太人区,甚至可能是一个灭绝营,但他需要先明白一件事——这将意味着他要冒生命危险。卡尔斯基意识到这有多危险,但也明白这种见证行为的至关重要的性质,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们同意尽快安排并通知他。那天晚上,他离开了那间破败的房子,看到那两个人“站在朦胧摇曳的灯光中,两个阴郁的影子带着微弱的温暖祝我晚安,这表明他们对我的信任,而不是对我们的事业有任何信心”。
几天后,也就是1942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在德国犹太人区活动的间歇,费纳再次见到了卡尔斯基,他们进入位于华沙中部与犹太人区围墙毗邻的穆拉诺夫斯卡6号的一栋公寓楼。在这里,大楼的管理员接待了他们,并带他们来到了地下室。在那里,犹太军事联盟的年轻战士大卫·兰道(David Landau)正在等待费纳和“非常重要的波兰人”。兰道带着这两个人下到一条只有4英尺高的地道,这条地道是在犹太人区的墙洞下挖出来的,在40码后,他们来到了犹太人贫民区一所房子的地下室里。一到地下室,费纳和卡尔斯基就领到了印有大卫之星的破衣服,然后另一名护卫把他们带出了房子,带到了犹太人区。
卡尔斯基对费纳在这里的转变感到惊讶——费纳立刻从一个高大的“贵族”变得像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一样步履蹒跚,等待死亡。卡尔斯基也试图用同样的方法把自己伪装起来,弯下腰,把脸藏在一顶破烂的帽子下面。在这里,我们必须记住,费纳现在已经习惯了犹太区的可怕现实——因为他作为犹太人领袖之一,有“特权”能够通过这条秘密通道,定期进出犹太区。事实上,卡尔斯基意识到,费纳和克森鲍姆已经熟练地融入了雅利安华沙的生活;当来到犹太人区时,他们就像熟练的演员一样改变自己。我们只能试着想象一下,在这三个人从地下室出来进入犹太人区的那几秒钟里,卡尔斯基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他把他们爬过的40码的地道描述为连接着“生者的世界和死者的世界”,尽管他从费纳和克森鲍姆那里听到了关于犹太人区的生动描述,但卡尔斯基对他现在看到的景象毫无心理准备:
穿过这堵墙,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想象的新世界。犹太人区的所有居民似乎都住在街上。几乎没有一平方米的空地。当我们在泥泞和瓦砾中选择我们前进的道路时,曾经的男人或女人的影子从我们身边掠过,追逐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他们的眼睛闪烁着疯狂的饥饿……除了皮肤、眼睛和声音,这些颤动的身影上没有人类的痕迹了。到处都是饥饿、痛苦、腐烂尸体散发的恶臭、垂死儿童可怜的呻吟、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绝望的哭喊声和喘息声。
卡尔斯基看到人们扶着墙壁寻求支撑,几乎无法呼吸。他听到他们用破衣服换食物的喊叫声。他闻了闻,然后看到了被遗弃在街上的裸体尸体。他从向导那里得知,德国人制定了一项没有人能负担得起的埋葬税。从其中一所房子楼上的窗户,他看到两个十几岁的男孩拿着手枪在楼下的街道上“玩”着一个“游戏”。他们是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在追捕犹太人。下面的人行道已经空无一人了,但卡尔斯基看到其中一个男孩瞄准了他视线之外的一个地方。接着响起了一声枪响,随后传来了打碎玻璃的声音和一个男人痛苦的惨叫。男孩们散开,朝犹太人区的出口走去,彼此微笑着,“兴高采烈地聊着天,就像他们刚参加完体育比赛回来一样”。卡尔斯基现在很震惊,有好几分钟动弹不得也说不出话来。最终,向导带着他和费纳离开了犹太人区,回到了人间。
两天后,卡尔斯基又对犹太人区进行了一次更久的访问,以便能记住更多这片世界末日般的荒凉景象,并带着它去伦敦执行他的使命——撼动世界的良知。在这之后,费纳又让他做了一次更危险的见证——走进一个灭绝营,看看纳粹的“最终解决方案”是如何实施的。1942年9月初,卡尔斯基和一名向导乘火车去卢布林,然后再乘汽车向东到达伊兹比卡·卢贝斯卡(Izbica Lubelska)村。
我们怎么可能理解这三件事对他的影响呢?“traumatic”(创伤的)一词——如果我们用它在希腊语中“trauma”的本义“创伤”,而不是今天被过度使用的“烦扰”或“心烦”的同义词的话——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接近卡尔斯基的经历。很明显,他从未真正从他所看到的一切中恢复过来。我觉得他的决定——冒着生命危险目睹这些暴行,然后试图告诉世界发生了什么——让他拥有了一种几乎无人能及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利他主义。他知道他可能不会活着出来了;即使他活了下来,他也知道他的余生都会在情感上和精神上受到伤害。
阅读或聆听卡尔斯基的话,几乎肯定也会影响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在《浩劫》最后的证词令人震惊。它让我们不知所措,把我们带入人类无法处理的领域;它也令人着迷。然而,我们最终意识到卡尔斯基的见证行为或许是人性的终极体现。他的每一句话,无论多么可怕,都似是而非地把我们带离纳粹企图造成的毁灭更远。正如汉娜·阿伦特后来所写的那样,“遗忘的洞(极权主义政权试图创造的)并不存在……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让遗忘成为可能。但总有一个人会活着讲述这个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朗兹曼在拍摄《浩劫》时追了卡尔斯基很多年,试图说服他接受采访,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九个半小时的影片中,他给了卡尔斯基比其他证人更多的时间。
你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脸,这个人说话时展示出惊人的尊严。当卡尔斯基开始作证时,你可以看到他身上被重创的身体表现。他的身体在和他的记忆作斗争。当他回想起35年前在华沙那个8月的下午时,他的眼睛一闪而过。他的声音试图平静下来,但还是有些颤抖:“现在……现在我回到35年前。不!我不回去!”他与伴随记忆而来的恐慌作斗争,他知道自己即将再次揭开创伤,在脑海中再次看到那些野蛮的日子。回忆折磨着他,然而他接着说:“我知道这部电影是为了记录历史,所以我会试着去做的。”作证要付出的个人代价是惊人的。他开始说话时,肩上背负着沉重的担子。然后,这些词的清晰生动,以一种强烈的流动出现,仿佛他无法使用任何我们在描述可怕事件时常用的美化。他只是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事实。尽管他还是一再强调了在面对这样的大灾难时,语言和人类想象力的局限性。
在《秘密国家的故事》的结尾有一段,他试图描述他刚刚回到伊兹比卡·卢贝斯卡村,看到集中营里的犹太男人、妇女和儿童被灭绝时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我从未听任何人提起过卡尔斯基生命中的这一刻,但这足以生动地说明这种见证行为对他的影响。当他回到那个波兰抵抗军为他提供掩护的小商店里时,立即脱下一直穿着的制服,然后在商店后面的厨房里不停地清洗自己,在清洗的过程中几乎把自己淹没。之后,他走到商店的后面:
我裹好外套,走到一个小菜园里。我在一棵树下躺了下来,精疲力竭,很快就睡着了。我忽然惊醒了,好像是从噩梦中惊醒的。四周一片漆黑,只有一轮明亮的大月亮。我冻得浑身发抖,一时想不起自己身在何处,又是怎么来到这儿的。我冲进屋里,发现一张空床。我的东道主睡着了。没过多久,我也一样。
我早上醒来。阳光虽然不强烈,却使我头疼得厉害。我的东道主站在我旁边,问我是不是病了。我一直在说梦话,在睡梦中辗转反侧。我一起床就感到一阵剧烈的恶心。我冲到外面,开始呕吐。吐了一整天,第二天继续,我断断续续地呕吐。所有的食物都从胃里倒出来后,我吐了一种红色的液体。为了保证一天内恢复正常,我时断时续地睡觉,直到第二天晚上……
我在灭绝营看到的景象恐怕是我永久的财产。我最希望的就是清除我脑海中的这些记忆。首先,一想起这些事,恶心的感觉就会反复出现。但更重要的是,我只想摆脱它们,把曾经发生过这种事情的想法抹去。
*****
不到一个月,10月1日,卡尔斯基开始了他长达八周的史诗般的英国之旅。但是,在凌晨5点离开之前,黎明时分的宵禁还没结束,他就在华沙卡科夫斯基(Karkowskie Przedmiescie)圣十字教堂后面的教区里参加了一场秘密弥撒。在这里,华沙抵抗运动的牧师埃德蒙·克劳泽神父和卡尔斯基的十几个最亲密的朋友聚集在一起,庆祝最后的弥撒,卡尔斯基觉得这非常感人。最后,他的朋友们为他准备了另一场仪式:
埃德蒙神父让我走到他房间里临时搭建的祭坛前,让我跪了下来。然后,他命令我解开衬衫,露出胸膛。我很吃惊,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好服从了他的指示。他双手捧起一个圣器 ,对我的困惑微微一笑,然后严肃地说:
“教会赋予我权力的人已经授权于我,将基督的身体献给你——波兰的士兵,让你在旅途中随身携带,请在旅途中佩戴它。如果危险临近,你可以把它吞下去,它会保护你不受邪恶和伤害。”他把圣器挂在我脖子上,我低下头祈祷。埃德蒙神父跪在我身边,和我一起祈祷。房间里一片虔诚的寂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某人念珠上微弱的咔嗒声。
卡尔斯基首先乘火车去了柏林,装作下巴肿了(在一位友好的牙医的帮助下),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和任何人说话。当火车穿越边境到达德国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今后32年内再也见不到波兰了。在柏林,卡尔斯基要等几个小时才能坐上开往巴黎的火车,于是他决定去拜访鲁道夫·斯特劳奇(Rudolph Strauch),他是卡尔斯基1935年在柏林当实习生时的老朋友,当时他在波兰大使馆工作。卡尔斯基告诉我们,斯特劳奇一家在价值观上一直是“非常自由和民主的”,所以他强烈期望他们会反对纳粹主义。他找到了他们的家,离车站不远,但鲁道夫和他的家人变化很大。卡尔斯基对过去七年法西斯主义对鲁道夫的影响深感震惊,在他们关于战争的谈话中,这位前自由主义者像吟诵咒语一样重复着,“元首知道他在做什么”。
他们去了林登山下附近的一家廉价啤酒屋。卡尔斯基不得不在用餐时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谈话转到犹太人的“问题”,鲁道夫和他的妹妹只是重复纳粹的路线。当卡尔斯基试图与他们争论时,鲁道夫说,虽然他很喜欢他,但很明显,“所有的波兰人都是元首和帝国的敌人”,所以他们将不得不断绝彼此间的友谊。由于担心自己是不是在林登山下被人跟踪了,卡尔斯基焦急地离开了啤酒屋,在街的尽头(虽然卡尔斯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军械部窗户上的灯光仍在燃烧;阿尔伯特·施佩尔和他的助手们再次工作到深夜,计划着如何将武器产量增加一倍,以支持对苏联前线的进攻。卡尔斯基走回车站,痛苦地回忆着他失去的友谊,以及整个德国社会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发生腐败的。
他从柏林飞往巴黎,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步行穿过比利牛斯山脉,前往里昂、巴塞罗那、马德里和直布罗陀,最后从那里飞往伦敦,于1942年11月25日晚抵达。鉴于任务的重要性,他希望波兰高级外交官员能在英国皇家空军基地会见他,但英国情报部门告诉他,在他的案件“解决”之前,他都会处于隔离状态。卡尔斯基对这种进一步的拖延感到震惊,他被关押在位于旺兹沃斯公园中央的皇家维多利亚爱国学校大楼里,这是军情五处战时使用的地方。这些天来,他脑子里想的都是要把他所看到的一切传达出去,然而他现在却被军情五处关押在所谓的“自由”伦敦。
最终,11月28日,在波兰外交家的激烈抗议之后,卡尔斯基被移交给波兰内政部官员帕维乌·苏达克(PawełSiudak),苏达克开车把他送回了公寓,让他在那里待上两个月。
卡尔斯基非常激动,当天晚上,波兰内政部长斯坦尼斯拉夫·米科拉伊奇克(Stanisław Mikołajczyk)来询问他的情况时,他打断了部长问话,表示他有重要的消息要传达给伦敦的几个波兰要人,但更紧急的是,波兰的犹太人有生死攸关的问题。他必须尽快与英国政府对话,“没有他们的帮助,犹太人将会灭亡。我要见丘吉尔!……立即!马上!我有重要的消息!”苏达克和米科拉伊奇克看着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生动地描述着他所目睹的暴行。他们决定让他休息几天,而且只允许他会见特定的波兰人,所有这些会见都将受到严格监督。
在此期间,他被允许外出访问的地方是伊斯灵顿德沃尼亚路的波兰教堂、琴斯托霍瓦的圣母教堂和圣卡西米尔教堂。在这里,主教瓦迪斯瓦夫·斯坦尼谢夫斯基(W adys aw Staniszew ski)听了卡尔斯基的忏悔,看到了华沙牧师送给他的圣器。斯坦尼谢夫斯基拿走圣器,给卡尔斯基圣餐。卡尔斯基要求将银制圣器作为纪念品保存,但主教建议把它挂在教堂的琴斯托霍瓦圣母像上,作为卡尔斯基安全通过的祭品会更好。卡尔斯基同意了,直到今天,你还能在这个小教堂里看到挂在圣母画像上的银制圣器。
几天之内,卡尔斯基开始与波兰高级官员频繁会面,很快他又被安排与波兰全国委员会的犹太成员会面。他目击证词令人感到震惊,关于这位年轻的波兰信使带来的消息开始流传。他口述犹太人种族灭绝的消息已经开始扩散,到12月1日,在纽约的世界犹太人大会已经收到电报通知:“今天读了所有来自波兰的报道……在波兰的犹太人几乎被完全消灭……确实是难以置信的。”12月2日,卡尔斯基抵达皮卡迪利大街的斯特拉顿大厦(就在格林公园地铁站旁边),会见波兰全国委员会的社会主义组织代表斯兹穆尔·兹吉尔博姆。卡尔斯基现在的任务是利用他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强大复述能力,详细地描述他所目睹的一切。后来,他把自己生命中的这段时期描述为一个“录音机”。但他传输的是爆炸性的东西,他认识到他的话对他遇到的所有人的影响。
他详细描述了他在波兰目睹的一切——纳粹占领和波兰地下抵抗运动,以及他在华沙犹太人区和伊兹比卡看到的一切。他与许多同盟国中最高级别的政治家和机构进行过私人会晤,包括流亡伦敦的波兰总理西科尔斯基将军、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爵士、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和许多其他机构。1942年12月初,世界犹太人大会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卡尔斯基的报告发表了他们的声明——《消灭欧洲犹太人:希特勒的全面毁灭政策》。1943年春末,卡尔斯基前往美国,在白宫亲自向罗斯福总统汇报情况。
尽管卡尔斯基的证词令人震惊——用费纳的话来说,他希望这将有助于“撼动世界的良知”——尽管西方几位犹太领袖发出了恳求,但没有联盟的干预来阻止,哪怕是暂时停止——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即将到来。
在卡尔斯基正在接受超越人类极限的考验,用每一丝力量与法西斯主义作斗争,为国家的生存而战时,施佩尔的事业却蒸蒸日上。1940年6月的同一周,卡尔斯基被盖世太保折磨,自杀未遂后,在医院里恢复,与此同时,施佩尔正陪同希特勒在巴黎进行胜利之旅,在埃菲尔铁塔前拍照,成为元首的得力助手(确实如此)。在他位于艺术学院的巨大办公室里,他正在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为新柏林进行声势浩大的总体规划——“圆顶大会堂”——它被设计得连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都相形见绌,可容纳18万名观众。他的行为与卡尔斯基的无私之间形成了难以想象的鲜明对比——为了国家,卡尔斯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甚至放弃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在地下组织工作;而另一方受职业驱使的虚荣心,使之先是为纳粹主义提供了视觉上的认同,后来又为它提供了作战的军事手段。
1942年8月,当卡尔斯基在华沙郊区的废墟中会见了费纳和克森鲍姆,继而目睹了华沙犹太人区令人震惊的现实时,施佩尔的新工作是帝国的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长,彼时他正处于权力的巅峰。这个月,施佩尔正沉浸在荣耀之中,因为他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军备产量的大幅增长——武器产量增长了27%,坦克产量增长了25%,弹药产量增长了97%。8月19日,施佩尔与希特勒会面,讨论如何利用“任何必要的强制”为德国的军备工业提供“更多的百万俄国劳工”来达到这一目的。9月,当卡尔斯基在伊兹比卡的时候,施佩尔和沙克尔等人正在商议如何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施佩尔建议党卫军和警方开始采取更严肃的行动,“把那些被称为懒鬼的人关进集中营”。
但在战后,从他们各自谈论自己经历的方式可以看出这两人之间最明显的不同。1944年底,卡尔斯基出版了他的《秘密国家的故事》一书,为波兰抵抗和盟军合作呐喊,同时也试图让他在战争中目睹的一切变得有意义。这一来也许是为了治愈他破碎的自我,也许是为了通过分享他最可怕的经历,来消除那些记忆的力量。尽管这本书很成功,卡尔斯基在许多方面都被视为波兰抵抗运动的典型英雄,但他对自己和他的战争岁月有着痛苦得多的看法。他所能看到的是,他向西方通报正在发生的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盟军政府在他向他们通报大屠杀的消息时完全不作为。在战后的岁月里,他发誓将努力忘记发生的一切,再也不提那些经历:“那时我憎恨人类,我与世界决裂……我向自己发誓决不向任何人提起那场战争。”
这一切与施佩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确切地说,是1966年从斯潘道监狱获释后晚年的阿尔伯特·施佩尔。施佩尔在狱中秘密地写了自传,获释后又通过《第三帝国内幕》(Inside The Third Reich)一书的出版获得了丰厚的版税。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是媒体追逐的对象。施佩尔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任何愿意听的人,任何愿意付钱给他的杂志或广播公司,在大量的书籍、文章和电视节目里曝光,展现出一股自我辩护的洪流和伪装成谦卑的虚荣,关于知识和责任的关键问题淹没于字里行间,狡诈被伪装成开明。
*****
圣奥古斯丁的名言是什么?“可恨的是罪行,而非罪人”。
好吧,我们可以试试。尽管施佩尔可能是一个令人深感不安的人物,但他也是研究第三帝国领导心理的核心人物。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解释施佩尔的魅力,那种违背本能的冲动,将他吸引,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他几乎是纳粹高层中唯一一个谴责希特勒并为所做的一切承担集体责任的人,包括对犹太人、吉卜赛人和其他许多人的大规模屠杀——尽管他极力否认对此有任何直接了解。无论这是他真实的立场,还是一种极具操纵性的策略,无疑都有助于他免于被处决。1966年,在被囚禁20年后,他从斯潘道监狱获释。与此同时,历史学家和公众对第三帝国和战争年代的兴趣显著增加。此事也发生在1958年至1968年之间举行的150场“纳粹罪行审判”的高峰期。 因此,他成为许多人为之着迷的人物——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的化身——20世纪70年代电视屏幕上的一位高级纳粹分子。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希特勒。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名公开赎罪的高级纳粹人士,而且试图反抗希特勒主义,至少最后是这样。他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似乎要为自己的刑事责任赎罪的纳粹分子。他似乎想把德国那些年的罪孽扛在自己的肩上,并试图为之赎罪。
但我认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方面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多关于施佩尔的文章。
第一方面,毋庸置疑的是施佩尔的智慧。虽然他不具备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所需的分析技巧与怀疑能力,但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比他在第三帝国领导下的任何同事都更善于思考。当然,这与“二战”后流传下来的戈林、希姆莱和戈培尔等纳粹怪物画像截然不同。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正是因为他的心智能力,许多人发现一个如此聪明的人竟然会卷入这样一项野蛮的事业。这更令人震惊,更像一个谜。事实上,斯潘道监狱的部长乔治·卡萨里斯(Georges Casalis)在施佩尔战后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施佩尔第一次于监狱服刑后,他直接质问施佩尔:
我告诉他,我认为他比任何人都更应该受到谴责。首先,因为他是最聪明的。其次,在我看来,他不仅要比其他六名囚犯负更大责任,而且可能比德国除希特勒之外的任何人都要负更大责任,因为他延长了战争。我告诉他,多亏了他,这场可怕的战争至少比预期的时间延长了一年。 5
卡萨里斯在这里指的是施佩尔作为帝国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开展的工作,他是在1942年2月8日弗里茨·托德死于一场神秘的飞机失事后被希特勒任命为部长的。
第二方面,作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长,施佩尔还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他以出色的管理技能协调武器和建设项目(他在担任建筑和施工组织负责人时就已经展现出这些技能)。作为希特勒的总建筑师,到1941年秋,他已经指挥着遍布整个欧洲的数万名建筑工人。然而,与他在帝国部长的新职位上继承的职责相比,这个职位是次要的;当他接手部长职位时,他已经负责指挥260万名工人了;到1944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400万(不包括被占领国家的工人),使他成为纳粹德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正如卡萨里斯所说,历史学家们常常认为(如果这个说法正确的话)他将战争延长了至少一年,因为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他都有能力戏剧性地大幅增加武器和坦克的生产。
第三方面是施佩尔的纯粹现代性。他的技术专长和管理主义将他直接与当今世界联系起来。当我们读他的文字,听他讲话时,我们仿佛是在听一位当代企业高管在发言。他可能说过完全合理的话:
如果我晚出生20年,今天我会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人。也许是戴姆勒-奔驰的掌门人、赫斯特(Hoechst)的董事会主席、德意志银行的首席执行官。
在我读过的关于这个人的上千页书中,偶然读到的基塔·瑟伦利的《阿尔伯特·施佩尔:他与真理的战斗》对我来说是一个分水岭。 6 真正顿悟的时刻并不多见,但我仍然记得我是在1996年平安夜的前夜,在萨福克郡,坐在火炉旁读到的,家里的其他人都已经上床睡觉了——当时,我偶然读到这本书中的一段特别的内容,在第184页最下面。施佩尔说的是希特勒“对秘密的迷恋”,以及任何人都不应该寻求了解比“履行他或她的职责”所需的更多信息。然后他说了下面这两句话,立刻引发了我新的想法:
希特勒要求我们不仅要区分我们的活动,还要区分我们的思想(我要强调的)……他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只考虑自己的任务,而不是关心他的邻居。
“区分”是关键吗?这是隐藏在许多事件背后的心理因素,这些事件曾经最令我不安,至今仍困扰着我——萨勒备忘录,在尼日利亚执行死刑的第二天在壳牌中心工作的人,事实上,任何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人都看不到那些受到他们工作影响的人。因此,施佩尔谈到这一过程是他和许多纳粹德国人如何运作的核心,这很有意思。他解释说,1940年1月11日,第1号通令(Grundsätzlicher Befehl Nr. 1)正式规定了这种区分,禁止“轻率地传递被指定为秘密的法令、命令”,并在每一间办公室和大楼的墙上张贴“每个人只需要知道他自己的领域内发生的事情……”随后,我在《第三帝国内幕》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施佩尔在这段话中对这种心理过程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
更糟糕的是把责任限制在自己的领域内。这是明确要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团队——建筑师、医生、法学家、技术人员、士兵或农民。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的专业组织被称为chambers(如内科医生室、艺术室),这个术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人们被封闭在孤立的生活领域的方式。希特勒的体制持续的时间越长,就有越多的人的思想在这样与世隔绝的“室”里活动。
然而,除了这种外部强加的划分之外,施佩尔接着描述了一些更有害的东西——他自己的、自愿的、孤立的自我,他以这种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进行心理共谋。他对自己的看法如下——考虑到他作为第三帝国的首席建筑师和臭名昭著的纽伦堡集会的设计师的角色,这一观点既具有启示性又非常离奇——施佩尔说,直到战争结束,他一直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不关心政治的:
我觉得自己是希特勒的建筑师,政治事件与我无关。我觉得我根本没有必要采取任何政治立场……人们希望我只从事建筑工作。直到1944年,我给希特勒写的一份备忘录,就表明了我执着于这种幻想的怪诞程度:“我必须完成的任务与政治无关。只有当我和我的工作完全以实际成就的标准来被评价时,我才会在工作中感到自在。”但从根本上说,这种区别是无关紧要的。时至今日,在我看来,我在努力划分我的思想(我要强调的)。
很明显,施佩尔这里描述的,和今天许多组织和公司的活动中所体现的,存在着强烈的连续性。很多领域都需要专业化,这增加了人们只在已知和理解的、既定的内部语言的“泡沫”中讨论问题的潜在危险。随之而来的危险是,人们作出的决定是基于“群体思维”的,而非经过严格的思考。不正是这种决策导致了银行荒唐的投机计划,进而引发了2007—2008年的经济危机吗?再加上一心一意地专注于需要完成的任务,还有这里提到的残酷无情——这种方式让人对完成任务之外的事情故意视而不见。
但在施佩尔的行为以及他后来对自己的反思中,还有一些同样令人不安的东西——我再次强调,这是因为它们在今天的全球化经济中也同样非常适用。这一切的核心是施佩尔对新技术的崇拜,他相信新技术可以克服几乎所有的挑战,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答案,他意识到,在这样一个技术统治的世界里,伤亡是不可避免的。对人类同理心或道德影响的考虑将不得不被搁置一旁。在一段鲜为人知、也很少被引用的文章中,他谈到了自己与军火行业专家的工作关系,我相信这段话不仅对理解施佩尔,而且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都至关重要:
基本上,我利用了技术人员对工作盲目投入这一现象。由于技术似乎具有道德中立性(我要强调的),这些人对自己的行为毫无顾忌。战争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的技术越多,技术人员对其匿名活动的直接后果的漠不关心就越危险。
不难想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与之相似之处。杰出的航空工程师正在进行尖端研究,以改进无人驾驶飞机,让它飞得更高——他们无法把他们的工作与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使用无人机杀人联系起来。或者,在大型石油公司勘探部门工作的有才华的地质学家,很少把他们熟练的地震测试与持续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导致地球灾难性升温这一最终现实联系起来。当我听到“技术”一词以福音的方式被使用时,显然没有提到受影响的人,也没有更宽泛的道德框架,这让我感到不寒而栗。以时任英国石油公司(BP)CEO约翰·布朗(John Browne)在2000年的演讲为例,很奇怪,他当时被认为是石油行业“进步”的声音——他在这里以布道般的口吻谈论技术将如何征服一切:
从历史上看,技术变革、突破、不断更迭和生产力的根本转变解决了所有对短缺的担忧,包括对食物、水、土地等资源短缺的担忧。如今,技术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有能力地重复这一过程,拥抱一种激进的和颠覆性的变化,超越所有以前的经验……我们面临着一场由新技术驱动的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我相信这场革命将对环境产生重大的有益影响。
我怀疑布朗会不会看到这些相似之处,但在这种近乎宗教的热情语言中,似乎表达了对技术和生产力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的压倒性信心。人们以某种方式看待技术,认为它与社会、与人类分离——我听到了施佩尔超然的回声,他的思考方式。
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在“二战”结束后立即开始写作,当时他获得了在柏林获取有关希特勒和纳粹领导人的情报材料的特殊机会。后来他相信,“从政治角度来说,施佩尔是纳粹德国真正的罪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代表了那种致命的哲学……对德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他敏锐的智慧诊断出了纳粹政府和政策的本质,并观察到了其变化……他听到了他们粗暴的命令,明白了他们异想天开的野心,但他什么也没做”。他接着谈到了施佩尔对技术官僚与政治现实所做的致命脱钩:
施佩尔是一名技术官僚,并培育了一种技术官僚的哲学。对于技术官僚来说……政治是无关紧要的。对他来说,一个民族的繁荣和未来并不取决于碰巧担任政治职务的个人,也不取决于使他们之间关系正式化的机构……而是依靠社会赖以维持的技术的工具,依靠公路、铁路、运河、桥梁,依靠国家投入劳力和从中获取财富。这是一种很便利但最终却是谬误的哲学。
特雷弗·罗珀对施佩尔的评价后来得到了施佩尔本人的证实,他描述了自己如何能够将自己的工作生活与纳粹主义的所有更广泛的方面完全分开。他从在万湖的别墅开车去他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办公室时,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在当天要做的事情上,而不去考虑其他任何事情。
政治对我来说意味着噪音和粗俗。想到它时,也只是打断了我所寻求的宁静和专注……任何形式的狂热主义都没有立足之地。
*****
阿尔伯特·施佩尔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从未真正死去。我们对希特勒、希姆莱、戈培尔和戈林都感到震惊,就像孩子们需要从电影和书中“坏人”的死亡中得到安慰一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尸体的图像,颤抖着,喃喃地说“再也不会了”。但施佩尔从未离开过我们。今天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他。他存在于每一个微观管理的CEO,每一个工作狂的政府部长,每一个不顾工作对人类造成的后果的技术官僚,每一个决定不去看他们知道可能会引起道德不适的事情的人。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观察家报》颇有先见之明地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施佩尔对今天的德国来说比希特勒、希姆莱、戈林、戈培尔或其他将军们更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只是一个组织天才的助手,这个天才独自领导着这个庞大的战斗机器。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普通男人,穿着得体,彬彬有礼,清廉,生活方式非常中产阶级,有妻子和六个孩子。与其他德国领导人相比,他更不德国,或者纳粹。他象征着一种在所有交战国中越来越重要的类型:纯粹的技术人员,对他们来说政治是无关紧要的……因此,他实际上不是一个纳粹分子……他有着纯粹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正是由于缺乏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撑,和他们应对我们这个时代可怕的技术和组织机制时的轻松,才使这种类型的人在今天走得如此之远……我们也许能摆脱希特勒和希姆莱,但施佩尔们会永远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