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东汉《越绝书》中记载:“勾践种兰渚山。”绍兴由此成为兰的故乡,渚山也因勾践种兰,而被后人改名为兰渚山,山下有一驿亭,亦以兰名,称为兰亭。在勾践种兰八百年后,因为一场文人的雅集,此亭声名鹊起,如一颗珍珠,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此次集会不仅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一篇千古文章,还为世界留下了一幅书法极品,亦为今天丰富甚至定义了一条文旅之路。
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41位文人雅士会于兰亭,其中不乏谢安、孙绰这样的名人。盛着美酒的酒杯从“之”字形的曲水间缓缓流下,停在谁的面前谁便要赋诗一首,作不出者则要罚酒三觥。
那日相聚于兰亭的多是满腹经纶的贵族名士,彼此相熟,畅谈甚欢。根据记载,席间有11人各作诗两首,15人各作诗一首,16人因没有作出诗被罚了酒,共成诗37首,会集成《兰亭集》。趁着酒意,王羲之挥毫泼墨写下了《兰亭集序》。
这篇题序的光芒盖过了诗集本身,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深刻影响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不仅被无数人临摹,甚至被唐太宗占为己有,带入了陵寝。
如今,木觞已腐,斯人已逝,可关于《兰亭集序》的佳话依然千古流传,也成为各种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当年王羲之等人雅集的地方,也成了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文化圣地。
今人修建的兰亭景区(今位于柯桥区兰亭镇),其实就是一座关于《兰亭集序》的主题公园,一切都围绕这篇“天下第一行书”展开。
一进门处有鹅池,池中真有八九只定点“上下班”的红掌白毛鹅,它们十分“敬业”,时而轻盈浮水,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梳理羽毛,时而上下翻腾,生动活泼得让游客立刻理解当年王羲之为何如此爱鹅,甚至抄经换鹅,从鹅的体态和泳姿中悟得书法之道。
鹅池一旁,三角亭下有一块刻字碑,碑上刻有“鹅池”二字。这两个字看似一脉相承、和谐统一,仔细看就会发现“鹅”字笔画较细,更为娟秀飘逸,而“池”字笔画较粗,显得敦厚豪迈。两字分别由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题写,一瘦一肥,成就了一段父子合璧的佳话。
茂林修竹间有一处“曲水流觞”,还原了当年兰亭雅集的场景。1981年,这里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次书法盛会——辛酉兰亭书会。此后,更是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
鹅池
曲水流觞
景区内的兰亭书法博物馆,展陈了历朝著名书法家临摹的《兰亭集序》,其中就包括被认为最像真迹的冯承素版本。
兰亭碑
兰亭书法博物馆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得到真迹后命冯承素使用一种叫“硬黄响拓”的临摹技术复刻的。“硬黄”是指将黄蜡均匀地涂在纸上,经过处理后使纸呈现一种透明的状态;“响拓”是指把纸和范本叠放在透光的地方,借助光线映照临摹。如此一来,也便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冯承素的版本是最像真迹的版本了。
从这篇集书法之美与文辞之美于一体的经典之作中可以找出王羲之在书写时的一丝心迹流转:前半段聊起聚会、挚友、赋诗、畅饮以及好天气,心情舒畅,写出的字也疏朗有序,排列整齐;越往后写,逐渐生出眼前美好易逝、浮生若寄以及生死无常等五味杂陈的心绪,笔速变得急切,用字也开始斟酌,尤其是那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仔细观察还能发现,第一次所书为“岂不哀哉”,后改为“痛”字,显然是将这一沉重的心情加重了。由此也让很多参观者明白了,为何后人总是反复临摹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摹其书法,更是临其心境,在书写中体会这篇散文所表达的丰富哲思。
兰亭书法博物馆
兰亭修禊发生在王羲之在会稽任内使、领右将军军衔的第三年。回顾王羲之一生,其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和流传最广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他定居会稽郡的最后十年。
在古代的行政区划史上,“会稽郡”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它曾为海内巨邑、南国都会,面积最大时据说覆盖了现在的苏南地区(不含南京)、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在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期,会稽郡虽说已经经历了几次拆分,面积大不如前,但其中心城区依然是当时的“一线大城市”,也就是今天的绍兴。
绍兴自越王勾践在会稽山脚下建立城池以来,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地图上看,绍兴古城几乎是漂在水上的,河网纵横,湖泊棋布,是名副其实的水乡。
“水乡风情看绍兴,绍兴缩影在书圣。”来绍兴当然要去兰亭,但只去兰亭显然是不够的,还一定要去书圣故里——在兰亭可以了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而在书圣故里,则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他的趣闻逸事,进而对其有更丰满的认知。
书圣故里位于蕺山南麓,这片古民居凝聚了绍兴古城的山、水、桥、舟、街和台门。其中最出名的点位就是墨池,相传王羲之经常在此洗笔,天长日久,池水黑如墨,故得名“墨池”。墨池旁为戒珠寺,原为王羲之故居。民间传说当年王羲之丢了一颗宝珠而误会一僧人,导致该僧人郁郁而终,王羲之因此羞愧难当,从此戒掉了把玩珍珠的癖好,并舍宅为寺。
书圣故里
兰亭景区
沿河一路走便到了题扇桥,王羲之曾在此处给一位生意惨淡的卖扇老妪题字于扇面,引得众人争相购买,一抢而空。卖扇老妪知道王羲之题字的价值后,不停追着求题字,使王羲之不得不躲在巷弄里避开。桥旁的躲婆弄便因此得名。
飞笔弄和笔架桥也有故事。相传有位富商,胸无笔墨,却附庸风雅,通过手段骗得王羲之的题字,气得王羲之将题字之笔直接扔出窗外。该笔飞过整条弄堂,掉落在一座桥上。于是,这条弄堂便得名飞笔弄,桥得名笔架桥。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书圣故里盛满了街坊四邻家长里短的烟火气。乘着乌篷船在河面上摇摇晃晃,与河边浣衣汲水的居民擦肩而过,并与其相视一笑,船夫也会和岸上走着的或坐着晒太阳的熟人打招呼,即使不懂吴语,也能听出亲切感。
题扇桥下的乌篷船
当然,和全国很多的古城片区和古镇一样,并非所有的原住民都愿意在这里终老一生。老宅看起来古朴又温馨,但很多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多适应不了住在老宅里,所以就搬走了,然后将房屋出租给一些经营者,改造成精致的茶馆或咖啡馆等。这在客观上丰富了书圣故里的文化和生活元素,提升了这里的旅游接待能力和品质,有的还成了新晋的网红打卡点。比如老爷爷书店。
老爷爷书店开在墨池旁的小巷子里,很多人认识它都是因为店门口那句醒目的标语: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书店不大,一窗一门,满满当当摆着书、字画和老爷爷收集的老物件,这让很多人找回了小时候逛报亭书摊的感觉。
老爷爷书店
据介绍,店里的书都是老爷爷自己的藏书,他每个周日都去绍兴的旧货市场淘书,有时也会去外地,淘来的基本都是与绍兴有关的书、鲁迅的书,还有一些中外名著和小人书。他对店里的书如数家珍。
除了书,老爷爷还会给游客看他淘来的“宝贝”——良民证,这是当年外国侵略者侵华的罪证之一,如今很多人都不认识了。曾经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联系他购买,但老爷爷还是希望挂在自己店里,并由他向每个来店里的人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在其看来,博物馆文物众多,虽然参观者络绎不绝,但真正注意到这张“良民证”的人可能并不多,而在他的店里,老爷爷却会主动结合自身的经历,讲给每个对绍兴、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听。
就像兰亭雅集来了很多名士,绍兴的名士当然不止王羲之一人。自古以来,吟诵过绍兴风景的诗人不胜枚举:李白、杜甫、孟浩然、刘长卿等,而从绍兴走出去的文学、书画、史学、哲学、科技等领域的人才更是多到令人叹为观止,是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士比鲫鱼多”。毛主席就曾赞叹过绍兴: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有名士当然也就多名人故居了。绍兴老城区里的名人故居可以用星罗棋布来形容,并由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名人文化。比如,古有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张岱、徐渭等,近现代有鲁迅、蔡元培、秋瑾、周恩来等。如今,这些名人故居大多成了每个慕名而来之人的必游之地。
王阳明故居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绍兴也是一代圣人王阳明的少年成长之地与老年归宿之所。2022年10月31日,也就是王阳明550周年诞辰之时,历经多年保护开发的阳明故居正式揭开面纱,从此,这里成了阳明文化爱好者瞻仰遗迹、交流学术的场所之一,500多年前王阳明在绍兴讲学的盛况再次呈现。
嘉靖元年(1522),王阳明为改善讲学条件,在父亲王华旧居的基础上大范围扩建“伯府第”,如今的阳明故居,最核心的建筑便是重建后的伯府第。走进明德堂,仰观殿堂巍峨,低头便可以透过玻璃栈道清晰地看到当年建筑的遗迹。
伯府第旁,新建了阳明纪念馆、阳明广场等文化场馆和基础设施。阳明纪念馆内,通过光影数字技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持续向前来参观的人呈现。时至今日,阳明心学仍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指引。按照今天流行的说法,王阳明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的粉丝,而他的故居,则像一本活的教科书,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感受到与典籍中呈现不一样的阳明心学。
在绍兴,名人故居不只是一栋栋静态的建筑和一系列图文资料的展示或说教,在故居之外,还有着更加丰富的场景设计、价值叙事以及生活体验等。比如可以在这里看到并体验鲁迅童年的生活环境——在鲁迅故里品尝黄酒奶茶、绍兴臭豆腐,在鲁镇感受鲁迅文学中的世界;可以在逛完沈园后看一出越剧《沈园之夜》,更加直观地了解陆游与唐琬之间泣血的爱情悲剧;还可以在书圣故里乘坐摇橹船,将独特而又传统的水乡风情尽收眼底。
在绍兴,名人故居也不仅仅是“故居”。在一生推崇美育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故居旁,就建起了一座孑民图书馆,水墨画一般的极简建筑风格让图书馆一开业便吸引了无数游客。
三味书屋
鲁迅故里
徐渭故居
在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故居——青藤书屋的庭院中,依然栽种着青藤、芭蕉和翠竹。而就在其不远处,今人建造了颇具泼墨写意风格的徐渭艺术馆,里面定期举办书画艺术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他们不仅是来看徐渭艺术馆和徐渭艺术作品的,更是来看这个曾经走出了徐渭、蔡元培、鲁迅等人的城市——绍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