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命有限,时光无限,有限生命在无限时光之中何其渺小,这引发了人们的追问与探索。曹氏父子所处的时代,面对着混乱的时局与分裂的天下,他们迫切要有所作为,可往往受制于现实,于是紧迫感加深,咏叹生命与时光成为曹氏父子文学中的主题。
曹丕在文学上的建树,与“建安七子”的关系,各种夸张的行为表演,为后人津津乐道。曹操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颇多杰出者,文如曹植,武若曹彰。在曹操的长子曹昂战死之后,曹丕成为事实上的长子,天生优势,可父亲曹操过于强势,他不得不加以伪装,做出各种人子的举动。
他长期在邺城生活,在各方面都很谨慎,“深自砥砺”。但他喜欢骑射,耽乐田猎,晨出夜还。他有文学青年的“跳脱”,又自诩文武双全。他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邓展武艺高超,兵刃熟练,他自诩武功过人,酒酣耳热时,二人就以甘蔗作剑,进行比试。数回合之后,曹丕三次击中其臂。
他很有些真性情,喜怒皆形于色。他当上了太子,按捺不住喜悦,搂住辛毗道:“辛君知我喜不?” 他有浓郁的文人气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贪吃贪玩,更爱吃甜,还喜欢搞些恶作剧,有时搞得过了,甚至闹出人命。荀彧熏香,三日不散,他很是羡慕,加以效法,结果熏香味道过于浓郁,马都受不了,一口咬了上来。
他有多愁善感的一面,重视友谊。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以曹丕为太子,此年大疫弥漫,死者千万。与曹丕交好的“建安七子”中,此年已有五子去世,这给尚在东宫的曹丕以较大冲击。他感情深沉,在好友王粲葬礼上深情款款,以驴鸣送别。他是极为哀伤的,回头四望,眼中已无故人,回忆往昔在一起时的欢愉,当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他也有狠辣的一面,是弄权的一把好手,被人称为“绣虎”。建安二十四年(219),大臣魏讽趁曹操出征未归,暗地结党,招募死士,与长乐卫尉陈祎合谋袭击邺城。曹丕得到消息后,当机立断,诛杀魏讽,牵连处死者数十人。好友王粲的两个儿子牵连进去,也被诛杀。大儒宋忠之子卷入其中,王朗来说情也没用。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此后汉献帝逊位,魏王曹丕称天子。时曹丕在邺城,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疫情发生,一时军中骚动,经过妥善处理,才稳定了局面。曹丕登基称帝后,曹操集团原先奉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被抛弃,新战略是,对内稳定局势,清除隐患;对蜀汉保持守势,对东吴主动出击。
东汉末年,徐州豪强臧霸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崛起,收编大量黄巾兵,手下一批“泰山群盗”出身的将领,实力强大。青州与徐州一带的豪强名义上服从中枢,实际上保持半独立状态。臧霸部将昌豨,多次举兵反叛,曹操都加以容忍。曹操死后,驻屯洛阳的青州兵及作为臧霸别军的徐州兵,以为天下将乱,鸣鼓散去。曹丕以曹休都督青、徐二州,清除兵乱带来的影响,并逐步努力,将青、徐二州军队处于中枢控制之下。
臧霸本人并无太多野心,既富且贵,更无它望。黄初四年(223)八月,曹丕东巡,利用臧霸来朝的契机,夺取其兵权。黄初五、六年,曹丕于广陵耀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此举明为征伐孙吴,实为警告青、徐地方势力。学者田余庆认为,经由广陵耀兵,曹魏最终解决青、徐二州隐患,稳定魏国东部,魏国国势更加强大,能有余力与孙吴、蜀汉争夺天下。
曹丕登基之后,削弱宗室及外戚势力,其中重点打击的便是自己的兄弟曹植、曹彰。曹彰勇武过人,战功显赫,被曹操称为“黄须儿竟大奇也”。曹彰乃是武将,本无心争夺储君之位。至曹操去世后,曹彰不知为何,突然追问曹操玺绶何在,导致曹丕有所猜忌,稍加打压。黄初三年(222),曹彰立为任城王。黄初四年,曹彰入京朝拜时,突然去世。
曹植才华横溢,备受曹操宠爱,认为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所以可以与曹丕竞争继承人资格。曹植未能争得太子之位,一则因其任性而行,不加约束,饮酒不节。曹植贪杯,因为醉酒误大事,又酒后发表各种宏论,让曹操不喜。二则受“司马门事件”影响。曹操外出,曹植在邺城时,曾乘车行驶驰道,又从司马门外出。驰道乃帝王行走之道,司马门乃王公所用正门。此事发生后,曹操大怒,将曹植随从斩首,对曹植的评价降低。此外,曹植之妻,违反舆服规定,竟然“衣绣”——这只有皇后才可以穿着——野心毕露。曹操看到后大怒,令曹植回家,赐死其妻。
曹丕很记仇,心眼小。陈寿后来评价他,认为他文采好,如果能大度些,真诚些,宽容些,则会更好。曹丕登基后,对曹植重拳打击,杀掉其亲信丁仪兄弟全家。曹操与丁氏兄弟之父丁冲关系颇深,丁冲力劝曹操西迎汉献帝,由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名分。曹操曾想将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仪为妻,被曹丕劝说后,转而将女儿嫁给了夏侯楙。如果清河公主嫁给了丁仪,则曹丕登基后,下手时难免要留情了。黄初二年(221),曹丕一度以曹植醉酒、劫胁监国使者为名,想要将曹植除掉,因为母亲卞太后出面,曹植方才得免一死,由食邑万户的临淄侯,贬为食邑八百户的安乡侯。
曹操时期,其臣属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集团:一是汝南郡、颍川郡的望族世家组成的“汝颍集团”,此地区文化底蕴较厚,人才辈出,又通过宗族、姻亲、乡里相联系,其核心人物如荀彧、钟繇、陈群、毛玠、司马懿等,主要掌握文官体系;一是谯沛地区,寒门庶民出身的人物,组成“谯沛集团”,其核心群体是夏侯氏、曹氏,重要人物如夏侯惇、夏侯渊、许褚、曹洪、曹真、张辽等,主要掌握军事体系及屯田。其中“夏侯、曹氏,世为婚姻”,都属籍沛国谯县,关系密切,曹操之父曹嵩就是夏侯氏之子。
“谯沛集团成员大多尚武少文,社会层次较低,他们中称得上名士的大约仅丁冲、刘馥、武周等二三人而已,出身儒学大族的则几乎没有。” 由于地缘、血缘关系,谯沛集团对曹氏保持了极高的忠诚度,是曹氏统治的最核心军事力量。
在东汉末年的乱局中,各路军头都要交好望族名士,获得人才及各类资源,望族名士则依附军头获得庇护。在投靠曹操之后,汝颍集团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自主性,甚至有时也与曹操发生冲突。建安十七年(212),曹操受赐九锡、晋爵魏王时,汝颍集团的核心人物荀彧坚决反对,为此被迫自杀。
在曹操立嗣问题上,汝颍集团支持曹丕,而谯沛集团支持曹植。曹丕继位后,大力打压谯沛集团,扶持汝颍集团。曹植阵营有丁氏兄弟、杨修、杨俊等;曹丕阵营有贾诩、桓阶等,以及被称为“四友”的陈群、司马懿、吴质、朱铄。
延康元年(220),汝颍集团出身的陈群推出“九品中正制”,得到曹丕同意,当即实施。在人才选用上,曹操在位时,推行唯才是举,一些高门大户的子弟当不了官,与世族的关系紧张。曹丕即位后,推行“九品官人制”,将世族的品第分为九级,加以评定,根据相应品级授予官职。九品中正制缓和了曹丕与世家望族的关系,汝颍集团获得了用人之权,保持了世袭化特权。
曹丕又设抚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将原本由谯沛集团控制的军权,分割出交给汝颍集团的司马懿、陈群,以致曹洪去世后,司马懿独掌兵权达七年之久。曹丕又采取措施,在经济上打压谯沛集团,如推行“租调制”,以户为征税单位而不计人丁,拥有大量土地的世族从中得利;打破谯沛集团所把持的屯田体系,让世家大族介入其中等。随着谯沛集团没落,汝颍集团崛起,而曹丕又苛禁宗室,大权流失,曹氏天下竟然无人可恃,最后造成司马氏篡国。
曹丕统治时期,虽然有逼死勋旧、滥杀无辜、征伐无章法等弊端,但在内政建设上颇有建树。他先后发布宦官不得过署令、有灾异不免三公、妇人不得参政、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等诏令,又令减轻关税、除池苑之禁,以利民众。当大臣建议曹丕为自己修筑陵墓时,他竟然认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
曹丕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无常,有深深的迫切感,他极力追求文学上的成就,以实现声名的不朽。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名义上以禅让形式获得天下,他自认为得国乃正,曹魏是正统,由此生出大国情结,这更让他追求武力上的突破,好流芳千古。
就孙权而言,他没有大国包袱,曹魏也好,蜀汉也罢,在他看来没有区别。孙权关心的是实际利益。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面临关羽进攻的巨大压力,于是转而游说孙权,许下了封割江南的承诺。孙权嫉恨刘备集团占据荆州,于是接受曹操许诺,出兵攻打关羽,夺取荆州。孙权不但对曹操表示屈服,还主动劝曹操称帝。曹操拿着孙权的劝进书笑道:“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 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与孙权之父孙坚同岁,称孙权一声“这小子”倒无不可。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故后,孙权对继任的曹丕保持进贡关系。秋七月,孙权遣使奉献。孙权此时面临刘备的威胁,所以选择主动向曹丕投诚示好。
此时的刘备与孙权,因为荆州被夺,关羽被杀,双方已势同水火,曹丕居中静观其变。黄初二年(221),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右大将军、扬州牧,并赐九锡,晋爵封国。曹丕待孙权不可谓不厚,加九锡是天子给大臣的最高礼遇,“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 。曹魏侍中刘晔上谏曹丕,反对孙权封王,认为封其为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反而赋予了孙权合法性。而孙权是迫于压力才来投诚,动机不纯,绝对不会真心臣服,封王无异于为虎添翼。刘晔甚至认为,刘备与孙权之间必有一战,曹魏可以趁机出兵,灭掉孙权,以绝后患。
曹丕刚刚登基,急着塑造正统大国形象,此时孙权主动前来投降,泱泱大国不接受,还要对他用兵,岂不是凉了后来者之心?于是,他选择双方暂时停战,江淮平静,孙权将鄂城更名武昌,以应对刘备的攻势。孙权方面,也有人反对接受曹魏封王。孙权不以为意,加以接受,孙吴与魏国形成名义上的君臣关系。
至蜀汉与孙吴开打后,在夷陵之战初期,孙权答应送长子孙登到洛阳为质,却以各种理由加以拖延。当刘备与陆逊在夷陵一线长期对峙时,孙吴东线空虚,本是用兵最佳时机,曹丕却一直观望,错过战机。夷陵之战后期,曹丕派使者到武昌索要人质,被孙权拒绝。曹魏对此大为不满,双方关系开始破裂。与曹魏关系破裂后,孙权不用黄初年号,另立黄武年号,又自立孙登为王太子,进一步刺激了曹丕。
曹魏黄初三年(222)十月,曹丕第一次伐吴,分兵三路,东路军从徐州、扬州出发,中路军从豫州出发,西路军从荆州出发。西路统帅曹真,原本担任雍凉都督,为了此战被调来,由夏侯楙接替雍凉都督一职。十一月,曹丕亲临宛城(今河南南阳),令夏侯尚率领各军与曹真一起围攻江陵。孙权、诸葛瑾领兵来援,与魏军展开大战。
此时的蜀汉经历大败,国力衰竭,曹丕不去攻打疲惫的蜀汉,反而攻打相对强大的孙吴,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曹丕以天命自居,以大国自负,厚待前来诚服的孙权,掏心掏肺。从年纪上讲,孙权比曹丕大五岁,二人乃是同辈人。没想到孙权降而复叛,曹丕没有面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蜀汉新败之后,人心动荡,看起来可以不战而降之。曹丕特意派使者去蜀汉,从天象和谶纬之说,到现实的实力考量,为蜀汉政权讲了曹魏的执政合法性,希望蜀汉能够俯首称臣。在曹魏眼中,蜀汉弱小,派个使者宣读一下圣旨就可以收复了。此外,入蜀之道,迂远险阻,需要充分准备方可出兵。所以,曹丕选择了拿孙权出气。
江陵城被夏侯尚和曹真包围多日,城中东吴士兵多有肿病(流肿),还能参与战斗的人员不过五千人。魏军曾一度挖地洞攻城,却未能攻入。此时江陵城中又暴发瘟疫,魏军担忧“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 ,于是主动退兵。虽然魏军撤退,却未能避开瘟疫影响,军中也是疫病蔓延。这次疫病在江陵暴发,随着魏军的撤退,又传播到了北方。曹魏黄初四年(223)三月,宛城、许昌大疫,死者数万,北方笼罩在瘟疫的恐惧之下。
曹丕主动撤军后,孙吴稍安。孙吴群臣劝说孙权“即尊号”,登基称帝。孙权不同意,认为此时称帝,将会遭到蜀汉、曹魏两面打击,如果不急于称帝,则可在其中游走。此年刘备去世后,刘禅登基。蜀汉内部发生动乱,南中豪强起兵,号称依附孙权。孙权在名义上给予了支持,并未出兵,静待曹魏动向。
曹丕被大国幻象所迷惑,想劝诱诸葛亮投降,殊不知诸葛亮心中的大国梦比他更加强烈。孙吴黄武二年(223)十月,诸葛亮派邓芝到武昌,调和双方关系。孙权一度不见,想要等待曹丕攻蜀。不想曹丕却不急于攻蜀,孙吴无奈之下,与蜀汉修复关系。
曹魏黄初五年(224),曹丕亲率大军,第二次伐吴。侍中辛毗劝阻:“今日之计,莫若养民屯田,十年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如今不如休养生息,屯田养民,积蓄十年之后再去征讨,那时已经无须劳军远征,自然就能一统天下了。曹丕反问:“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 他不想将天下割据的局面,留给子孙后代。
九月,曹丕大军到达广陵,恰逢长江水涨潮,广陵一段江面极为开阔,形成天险。曹丕望江兴叹:“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此时的广陵,乃是大江出海口,江面宽阔。曹丕描述了壮阔的江海景色,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巨鱼横奔,厥势吞舟。大约是过于兴奋,陶醉于江景,曹丕泛舟江上,突然风浪暴起,险些发生翻船事故。
此次伐吴,曹丕无功而返。
曹丕是建安时代的顶级文人,建安精神的核心便是,追求功业,声名不朽。受文学思维影响,他喜欢纵马江淮,向往雄师渡江。他更期待展翅高飞,以天地为棋盘,以将士为棋子,抒发心性,成就功业,他慨叹:“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黄初六年(225)二月,曹丕领兵南下,第三次伐吴,以找回面子。为了此次战事,曹丕还特意修建了讨虏渠,沟通颍水、汝水。一路上曹丕很是兴奋,还写了一首诗:“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八月,曹丕自谯县沿涡水入淮河。十月,率舟师,经淮河率军抵达广陵。
他喜欢上了纵横开阔的大江,曾想在江边筑宫室,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游猎。曹丕再至广陵时,已是冬季,于是临江阅兵,兵有十余万,旌旗招展绵延数百里,军威浩荡。这时正值大寒,江面结冰,舟船不得入江。曹丕的开拓雄心被天险所阻,“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
曹丕三次出兵伐吴,在广陵大肆耀兵,导致孙权之侄孙韶大为愤怒,乃遣部将高寿,率五百人渡江来袭,夺去了曹丕仪仗。声势浩大的第三次伐吴,以曹丕铩羽而归告终。当曹丕返程行至许昌时,许昌城的南城门坍塌,曹丕以为是不祥之兆,于是没有入城,直接返回了洛阳。
许昌城塌,果然是凶兆。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曹丕直到病危之际,才指定曹叡为太子。之所以迟迟不立曹叡为太子,是因为黄初二年(221),其母甄氏因为失言,被曹丕赐死。曹丕为避免再生枝节,于是直到生命行将结束时,才指定了太子。
曹叡继位后,采纳臣下建议,对外采取防御战略,对内恢复生产秩序,发展农耕,留待日后与孙吴、蜀汉一争高下。曹丕三次讨伐孙吴,都没有胜利,给后世留下了历史参考。当南北对峙时,从江淮至长江一线,很难突破。北方势力南下时,多选择取道蜀地,再沿江而下,统一天下。曹丕将军力投入江淮,与孙权争锋,给了蜀汉喘息之机,让蜀汉政权得以稳定内部,积蓄力量。曹丕死后的第二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