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蚕食雍凉:恢复中原必出祁山

往昔远行,登山越岭,东望秦川五百里,极目天地无限。行人至此,莫不悲思,歌以慨叹:“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

益州、汉中,被群山环绕,形成盆地。来往通行,依赖于栈道,只要将栈道封闭,占据隘口,即可据险自守。若是有心开拓者,如刘邦,从汉中出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入关中平原,建立刘氏天下。汉末乱局中,无心竞争天下者,占据益州、汉中后,战略选择便是闭关自守。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为了长期占据益州,派张鲁、张修袭夺汉中,将栈道截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控制汉中后,张鲁袭杀张修,合并其部众,断绝斜谷,自成势力。此时张鲁在明面上尚未与刘焉闹翻,至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代立,因张鲁不肯归顺,便将张鲁母亲及家眷杀尽。此后张鲁占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民,自称师君,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势力。东汉朝廷已是傀儡,无力征伐,只能加以分化,任命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张鲁依靠汉中天险阻隔,建立神权小国度,雄踞汉中二十余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领大兵十万攻打汉中张鲁,既至汉中,地形险峻,后勤运输困难,导致军中缺食。曹操认为,汉中张鲁乃妖妄之国,存在与否并无影响,军中少食,不如回师,想要退兵。在刘晔的力谏下,曹操方才继续用兵,逼降张鲁,取得汉中,此后刘备领兵来袭,又将汉中从曹操手中夺走。

汉中盆地,乃益州屏障,以此为基地,进可以攻取关中,退可依托秦岭天险固守。蜀汉时期,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是,东部在白帝城屯兵以备吴,北部屯兵汉中以备魏。至于曹魏,在应对蜀汉、孙吴上,也有重点布局。魏明帝曹叡曾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

地有所必争,合肥是魏吴两国的必争之地,祁山则成为魏蜀两国的必争之地。

从狭义上讲,祁山可以指要塞,即曹魏所筑祁山城堡;可以指县治,即祁山城堡所属西县;可以指山川,即祁山;也可以指地域,即陇南地区。

就要塞而言,曹魏所经营的祁山堡,在嶓冢山之西七十余里,“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 。天水南部有齐寿山,古称嶓冢山,是西汉水的发源地。《尚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西汉水被认为是嘉陵江的西源,“嘉陵江纵贯秦陇蜀三省,其源有二:东源径宝鸡、凤县、两当、徽县,西源径西和、礼县、成县至略阳,而后两源合流”

祁山堡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乡,筑在小山之上,濒临西汉水北岸,便利取水。受山顶面积限制,祁山堡驻军数量有限,在千人上下。过祁山堡,便是盐官镇,三国时称“卤城”,也是战略要地。

就县治而言,汉魏时期,祁山堡属汉阳郡(今甘肃天水)西县(今甘肃礼县东北),居民万户,繁荣殷实。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西县通过西汉水的水路贸易而获得繁荣,民众繁多。西县便是传说中诸葛亮施展空城计的地方。先秦时期,这一带便有先民居住活动,是秦人的发祥地,遍地遗迹,诸葛亮在此地看到后说:“瞩其丘墟,信为殷矣。”

就山川而言,对祁山的描述,众说纷纭。《水经注》云:“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道巡,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 今甘肃省礼县以东、西汉水及祁山堡以北之地,系黄土丘陵,山势较平缓,不具备“山高险峻”的地貌特点。

祁山并非单指祁山堡所在的单个山峰,而是指山脉。从今甘肃省徽县北界到西和县石堡以西至礼县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横岭山脉,海拔两千余米。由于这条横岭山脉的阻碍,源出嶓冢山的西汉水向西南流去。源出西和县中部诸山的建安水(漾水),向北流去,汇入西汉水。其间有一段十二公里长的峡谷,峡中石山东西对峙,高耸入云,有大小祁山之称。 祁山堡所在的小山,脱离了主脉,耸立在西汉水北岸,反而成为一方要隘。

西汉水南下,经过今成县、略阳、勉县,至汉中。西汉水河谷狭小,但径流量高,多经过河川农耕区,物资供应充足,且有水路可以运输物资,是秦汉、三国时期由天水至汉中的主干道。就古代攻势作战而言,展开的规模、持续的时间,往往取决于后勤。相较陆路运输,水路能更快、更便捷地输送后勤。依托水道发动攻势,在古代是最常见的。诸葛亮北伐,利用水道运输物资,到达水运终点或某一适当之处,再横越一段山道,进入下一河川流域,再利用河道输送物资,展开攻势。

从成都平原出发,沿嘉陵江逆流而上,至沮县(今陕西省勉县茶店镇)境后,转入西汉水。从沮县沿西汉水至天水,河道绕且远。东汉元初二年(115),武都太守虞诩开通水路,由沮县至武都下辨(今甘肃成县)数十里中,开凿船道(今称黑峪河),直至西汉水上游,水运更加便利。诸葛亮北伐,便是利用此条水路出祁山。而祁山堡就坐落在西汉水上游,是前往天水的门户。

从广义上说,祁山指陇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陇南市辖区。由陇右,出祁山。“陇右”指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支脉关山)以西,至洮河、湟河流域的区域。陇右之名来自陇山,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也称陇西。陇、蜀紧密相连,关系国运。刘秀兴汉,得陇望蜀,一统天下,曹操得陇不望蜀,最终鼎足三分。

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后世之所以称六次北伐,是将建兴八年(230)曹魏进攻汉中,诸葛亮主持防御的军事行动也计算在内。五次北伐也不是都出祁山,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走陇西大道,第二次走陈仓道,最后一次是褒斜道。

由汉中过秦岭,至关中,有几条主要道路,分别是子午道、褒斜道、故道(陈仓道)、傥骆道。

子午道在最东,从汉中过秦岭,终点就是长安,距离上最短,但道路险峻。因为此路险峻,蜀汉出兵北伐时基本不选此路,而魏延所献奇策,便是出子午谷,直达长安。建兴八年(230),曹魏大举伐蜀,五路并进,曹真领大军入此道,因大雨所阻而撤出。

傥骆道,因南口为洋县境内的傥谷,北口为周至县境内的骆谷而得名。从汉中出发,经过洋县,入秦岭,由周至县出山,此条道路盘旋曲折,行军不易。

褒斜道(斜谷道),其南口名褒谷,北口名斜谷,故而得名,从汉中到郿县,此段道路相对容易通行,故而大兵进军,多走此道。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领大军出褒谷口,见褒水冲击巨石,水花如雪,写下“衮雪”二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赵云、邓芝由此道以偏师迎战曹真主力。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此道,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于渭原。

陈仓道在最西,又名故道,从勉县到陈仓(宝鸡),绕开了秦岭陡峭的部分,路途最远。曹操征汉中,降张鲁,从长安取此道而入。后刘备进军汉中,曹操从褒斜道入汉中,与刘备交战不利,准备从陈仓道退兵。陈仓道上有一段险峻之处,称“马鸣阁道”。刘备遣军十余营,试图截断马鸣阁道,断曹操退路,被徐晃击破,保证了曹操退路。

在东起长安、西至陈仓的渭河之畔,共有五城,长安、槐里、武功、郿县、陈仓,都是双方激烈争夺之地。

陈仓道以西是陇西大道,经秦岭西侧,出祁山,到天水,至街亭。出祁山,即出山区,一路开阔,直抵天水。且此一线有水路可资利用,方便运输军需物资。

诸葛亮北伐,三次走陇右;姜维九伐中原,除一次走傥骆道外,皆出陇右。诸葛亮五次出兵北伐,三次走陇右,主要出于三重考虑。

其一,出兵陇右,真正目标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增强蜀汉实力,为日后进一步北伐创造条件。早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在进军汉中之前,法正提出攻打汉中的好处,一旦拿下汉中,可以广农积谷,待机而起,进一步可以蚕食雍、凉,开拓领土。

诸葛亮西出祁山,直取陇西、天水等郡,主要目标是获得各类物资及人力,“若是不取得凉州,则无由获取兵源与马匹,也无由解决军粮的问题” 。陇山,又称陇坂,将陇西与关中分割开来。一旦占据陇山,则封锁道路,吞并陇西地区,加以开发。

雍州、凉州地势西高东低,可以利用山地,让曹魏的骑兵部队无法发挥优势。待势力扩张后,由此出发,利用地势,则可攻袭关中长安,进而争夺中原。汉高祖刘邦,就以巴蜀、汉中为根据地,争夺天下。

其二,出陇右可以贯彻“西和诸戎”的战略。陇右一带,是氐、羌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此地民风彪悍,堪称天生的战士。此前归附蜀汉的马超,在这些部落中声望颇高。马超的祖父因为丢失官职,留居陇西,与羌人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下马腾。马腾年轻时从军,凭借军功升到征西将军。

马超融合了羌人血脉,骁勇善战,继承乃父衣钵。马超、韩遂等在关中发难,在陇西、黄河、渭水、华阴、潼关一线与曹军苦战,导致曹操损兵折将,发出哀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后曹操离间马超、韩遂,迫使马超退回陇西。

当刘备率军入蜀时,马超正与曹操苦战,遂使刘备能取下益州。建安十九年(214),马超被杨阜击败,投奔张鲁,不仅张鲁容不下他,而且有性命之忧。于是,马超离开汉中张鲁,转投刘备。马超投奔刘备时,得到了氐人庇护,才能入蜀。此时刘备围成都数十日不下,马超一到,城中震怖。看到马超来了,刘璋立刻带全城投降。入蜀之后,马超在氐、羌部的资源,使他得到刘备的重视。刘备称帝后,封马超为侯,而刘备称帝的合法性中,也有氐、羌等部臣之说。刘备又封马超之弟马岱为侯,其子刘理娶马超之女。

而氐、羌等部,素来与曹操集团交恶。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张鲁,从武都入氐中,遭到氐人抵抗,塞道而不得进。后曹军出大散关,在河池又遭到氐人抵抗。

西和诸戎,拉拢强悍善战的氐、羌等部,可以增强蜀汉战力,开拓更大的战略空间。

其三,陇西地区曹魏势力相对薄弱。以六盘山、陇山为界,关中(陇东)包括了魏国雍州东部,陇右(陇西)则包括了魏国雍州西部与凉州。曹魏重点防守富饶的关中地区,陇右地区物产相对贫瘠,且地形复杂,因此部署的兵力相对较少。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兵力在雍、凉处于绝对优势,如诸葛亮战后所言,“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

“从魏初陇山以西地区的军事部署来看,当地驻军主要是郡县守兵,其各郡治所和驻兵所在重要城镇基本上都在渭水上游河谷沿岸,自东向西分布为:广魏郡治临渭,天水郡治冀县,南安郡治獂道,陇西郡治襄武。它们与西汉水河谷之间有北秦岭相隔,上邽离祁山城路途最近,相距也有二百四十里。这些城市守军很少,蜀军来侵时勉强自保,根本无力发兵支援祁山。”

此外,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五次北伐,是以攻代守,但此说并不能解释诸葛亮积极北伐的内因。王夫之的诸多史论,也不过是书生空谈,不足为信。在曹魏两次对蜀汉发动的大规模战事中,作为守势一方的蜀汉,均能加以化解。

可见作为国力较弱的一方,蜀汉采取守势战略,发展国力,无疑更为合适,何必以攻代守?诸葛亮的选择却是持续攻势,这是正统意识弥漫下的、必须为之的过度扩张战略,而非简单的“以攻代守”战略可以概括。

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有三次出祁山,爆发了一系列战事。而他的弟子姜维在以后的战事中,更是多次出祁山。时光荏苒,三国历史舞台上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经过一代代人的文字记录与口耳相传,被不断演绎加工,形成脍炙人口的系列出祁山故事,如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骂死王朗、七星灯等,在后世的各类艺术形式中,被传颂不休。 64xSzhAtwls8bbb/eFx/3R42/H7LkLx1i2FHFV3nNPAgE5apWVVm1LP0HmLeq9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