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执政后,建立起一套政治运作模式,称为“诸葛成规”。在诸葛成规之下,相府权力独立于皇权之外,执掌国政军事。皇权并不过度干涉国事,而相权也无觊觎之心,乃中国传统社会中罕见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益州)之楷模。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自领益州牧后,对益州原来的人马也加以任用。如董和、黄权、李严,原本是刘璋提拔起来的,吴壹、费观与刘璋有姻亲关系,彭羕、刘巴则是刘璋往日排斥嫉恨者,现在都被大用。吴壹之妹原是刘璋之兄刘瑁之妻,刘瑁病死后,其妹寡居。许多大臣劝刘备娶吴壹之妹,初始刘备以为刘瑁与自己是同族,有所顾虑。后经法正劝说后,刘备放下包袱,结了这门亲。
刘焉当初入益州时,地方豪强势力庞大,刘焉无法驾驭,便以入蜀时带来的属下为主,招募进入益州的南阳、三辅一带流民,编成数万人的“东州兵”,此即东州派的由来。蜀汉立国后,东州派以许靖、吴壹、法正、李严、孟达、董和、来敏等为主力人物,得到刘备青睐重用,成为蜀汉初期的主要军政力量。
东州派之外,尚有黄权、张裔、谯周等益州本土派,在益州影响力较大。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主力则有蒋琬、马良、费祎等人。最早追随刘备的一批人,如关羽、张飞、麋竺等,乃是元老派。
东州派势力最大,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平起平坐。李严飞速崛起,担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法正青云直上,担任蜀郡太守后,往昔的些许仇怨,无不报复,擅杀数人。有人看不下去了,请诸葛亮提醒下刘备,抑其威福。诸葛亮苦笑道:“主公昔日在公安,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两难,法正辅佐主公,使得以展翅高飞。今日如何能抑制法正,使其不得快意恩仇?” 诸葛亮对法正的快意恩仇也无可奈何。
虽然刘备加以招抚,可益州本土派对刘备集团还是比较排斥。益州名士杜微,“及先主定蜀,(杜)微常称聋,闭门不出” 。益州本土派、美髯公张裕,早年与刘备围绕胡须有过口角之争,后来也被刘备任命为后部司马。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想要争夺汉中,张裕认为:“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刘备遣去攻打武都的吴兰、雷铜二将,果然全军覆没。张裕又私下对人说:“主公刘备得益州,九年之后当失之。” 因为张裕精通图谶,颇有些影响力,让刘备很是警惕,再想起以前张裕讥讽自己下巴无须,一时怒火中烧,不顾诸葛亮劝说,将张裕下狱诛杀。
益州本土派的黄权,夷陵之战后投降了魏国,却得到刘备的原谅。刘备伐吴时,黄权劝告刘备,水军顺流而下,进易退难,故而请为先驱,刘备则在后方坐镇。刘备没听得进去,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军。刘备在江南战败后,在江北的黄权成为一支孤师,进退不得,困守了一个多月后,不得不投降曹魏。黄权降了曹魏,妻儿是要被抓的,刘备却云:“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刘备厚待黄权家人,何尝不是安抚益州本土派?
刘备死后,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如刘禅所云:“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刘备并没有给诸葛亮留下太多遗产,诸葛亮自身也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与战功。大概是不放心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刘备在临终前还特意以李严主持军事,乃至成为对诸葛亮的羁绊。
后世描述的诸葛亮,被赋予太多的神圣光环,他的形象成为中国人数千年来的道德完人的象征。经过千余年不断加工后的诸葛亮,与真实的历史形象相去甚远。关于诸葛亮,后世学者有时又提出惊世骇俗的观点,如章太炎甚至认为关羽之死,是诸葛亮“借刀杀人”。他认为,在诸葛亮看来,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 。
毫无疑问,在权力场上锤打多年,最终成为蜀汉核心人物的诸葛亮,并不是单纯的道德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要实现光复汉室的目标,就要举兵北伐,在此之前需安定蜀汉内部。为了强调正统性,就必须对外作战,“以战立国”成为国策。要对外作战,就要树威于群臣百姓,峻法治国,加重征调;就要不断进行人事派系斗争,洗掉一批批文臣武将,首当其冲的便是李严、廖立、来敏等人。
刘备去世时,李严为尚书令、辅汉将军、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丞相诸葛亮副手。李严此人素来性情孤傲,自视甚高,任犍为太守时,为了迁移郡治官邸,与郡功曹杨洪争执,最终杨洪辞职引退。没想到,此后杨洪得到诸葛亮的提拔重用,任为蜀郡都督,这也是借力打力了。
建兴二年(224),诸葛亮开府,领益州牧。
建兴三年(225),李严尚书令身份尚保留。刘备时期,尚书台总管政务,诸葛亮开府后,尚书台权力已被相府取代。中都护即护卫永安宫的禁卫,具有护卫皇帝的使命,李严本该在中枢守卫宫廷,此时却只能坐镇行宫永安宫。
建兴四年(226),李严转为前将军,调任江州都督,移屯江州(今重庆),兼领永安、江州两个督区。因为江州没有行宫,所以李严卸任中都护。江州地理位置重要,李严在此手握重兵,虽不能入中枢,但有军政实权,对此也无异议。李严之后,坐镇永安的永安都督,只作为军事要塞的长官,而不具备行政长官的身份,地位下降。在江州任上,李严扩张势力,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冲突,王冲畏惧李严报复,叛逃降魏。
田余庆研究后认为,李严一度向诸葛亮提出,驻守永安的兵太少,申请扩军。诸葛亮则认为,永安之兵乃是精兵,如果嫌少,可以以江州兵增援。因为李严身份特殊,是刘备钦定的顾命大臣,诸葛亮也不好过度控制,只能让其在外领兵,还不断提高他的官爵乃至管辖区域。诸葛亮厚待李严,让群臣上下都满腹牢骚。
此期间二人关系融洽,诸葛亮致书李严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 ,乃至在信中谈及家财及“妾无副服”。诸葛亮后来说,早就知道李严有各种“小过”,却不加劝解,待以荣宠,示以亲密;亲密之中,隐藏暗防;荣宠背后,密布机心,至最后贬废李严。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以尚书陈震取代李严,担任尚书令。陈震曾对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对李严意见颇大。所以,诸葛亮以陈震来制衡李严。正是这一年,诸葛亮秣马厉兵准备北伐时,李严趁机要挟,开出条件,要求以五郡组成巴州,由其担任巴州刺史,这等于划出蜀汉半壁江山交给他。诸葛亮如何能容,此后二人关系渐渐僵硬。
王芸生评论诸葛亮,认为“这个人甚有机心,是甚实际的人,义抑魏延、荣宠李严,都是深疑其人,故而为之阴抑或阳宠,都是机心的应用” 。建兴八年(230),诸葛亮以北伐名义,将李严从江州调离,再授予中都护之职,以示护卫相府,此时李严处于相府控制下,中都护成了虚职。
李严虽被诸葛亮压制,也是位高权重,得到重用。另一名被视为诸葛亮接班人的廖立,对此大为不满。建安十三年(208),刘备自封荆州牧后,以廖立为从事,帮助自己处理公务。很快廖立就高升,调任长沙太守。廖立此时年不到三十,意气风发。孙权遣使通好诸葛亮,询问刘备集团中的人才时,诸葛亮云:“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遣吕蒙突袭荆南三郡,廖立跑得快,从长沙一路逃去益州。廖立在外,不能抵抗孙权大军,刘备也没责怪他,反而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以廖立为侍中(秩比二千石),随侍左右,可谓刘备的嫡系亲信。刘备去世后,廖立护卫梓宫(棺椁),不知为何暴起杀人。
刘禅登基后,将廖立调任长水校尉,执掌宿卫兵,此调动乃是平调,且长水校尉职责重大。廖立本想以自己的才名,怎么也得是诸葛亮的副手,现在竟然连李严也不如,于是怏怏不快。蜀汉时期,几乎所有高级官员都加有“将军”称号。廖立以长水校尉,领将军。廖立愤愤不平,对诸葛亮抱怨道:“我何宜在诸将军中?当上表推荐入九卿,怎么能屈居五校呢。” 诸葛亮道:“九卿之职,李严也没得到呢,你就安心当五校吧。”刘备时期,李严加辅汉将军、尚书令,此时尚未入九卿。 建兴元年(223),在廖立发牢骚之后不久,李严才晋位为九卿,所任光禄勋,负责宫廷宿卫。
对诸葛亮的用人政策,廖立很是不满,某日遇到丞相府的蒋琬、李邵二人,就开始满嘴跑火车,先是吐槽刘备糊涂,去攻打孙吴,导致三郡失守。又责怪关羽当年作战无方,莽撞冒进,造成荆州失守。进而埋怨诸葛亮身边的幕僚都是俗人,不能经大事,又聚敛财物,使百姓疲敝,以至今日。这话传到诸葛亮耳中,不由大怒,写了奏章弹劾廖立妄自尊大、妄议朝政、诽谤先帝、祸乱朝纲。后有人说及国家将士训练有素、军纪严明时,廖立举头视屋,变色怒叱道:“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诸葛亮南征在即,不想被人拉扯后腿,于是快刀斩乱麻,于建兴三年(225)春,以“不忠先帝”的罪名,将廖立废黜为平民,流放汶山郡,耕作为生。几十年后,姜维率领偏师过汶山,特意去看望廖立,此公在乡野劳作多年,却是意气丝毫不减,言谈自若。
廖立被打压后,接替他的是诸葛嫡系秦宓。此前刘备伐吴,秦宓大力反对,认为此战必无胜算,被关入狱中,释放后得到诸葛亮栽培。秦宓是益州广汉绵竹人,热衷占卜谶纬之类,其弟子谯周在天文学上也是颇有建树。建兴二年(224),诸葛亮领益州牧,大力提拔秦宓,一路升官,拜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执掌宫禁卫兵的一部分。
诸葛亮自己剖白:“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为了北伐大局,诸葛亮不得不整肃一些要员,比如刘禅之师来敏。汉末大乱,来敏随其姊逃往荆州,姊夫黄琬乃益州牧刘璋祖母的侄子。刘璋遣人来迎黄琬之妻,来敏随同入蜀,成为刘璋座上宾。刘备定益州后,来敏被选为太子家令,教导太子刘禅。刘禅继位后,竟然以来敏为虎贲中郎将,执掌宫廷禁军。诸葛亮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在北征前夕以新人董允加以替代。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守汉中,准备北伐,调来敏担任军祭酒、辅军将军,却生出是非。在诸葛亮的描述中,来敏也属于满嘴跑火车的人物,弄得人人不快。来敏的职位被人取代,大为不满,发牢骚云:“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耶。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这导致诸葛亮生出恶感,认为:“来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
诸葛亮甚至认为,来敏大嘴带来的恶劣影响超过孔融,于是将之罢官。来敏是东宫旧臣,后来不断起复,因为牢骚太盛,不断被罢职。来敏最大的优点是,活得足够长,堪为三国第一,活到了九十七岁。
诸葛北伐,成都空虚,最重要的武装力量就是禁军。诸葛亮挑选自己信任的董和之子董允执掌禁卫军,“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又以心腹向宠为中部督,统领宿卫亲兵。董允属于东宫一派,在官职上不属相府,却是诸葛亮所信任的人,能配合相府系统的工作。诸葛亮又以秦宓、杨洪等亲信执掌禁卫军各部,确保对宫廷乃至对成都的牢固控制。当诸葛亮领兵在外时,朝廷内外相安无事,上不生疑心,下不兴流言,内外一体。
如诸葛亮《出师表》所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建兴二年(224)诸葛亮开府,相府设有长史、司马、参军及诸曹掾属等。长史为相府诸官之首,品秩不高,但职权颇重。先后出任长史的有王连、向朗、张裔、杨仪、蒋琬,其中向朗、张裔同任长史,杨仪、蒋琬同任长史,这是因为诸葛亮领兵外出时,两名长史一留守成都,一随军参赞。
因为长史责权重大,关系国计民生,被官场所重视。廖立嫉妒长史王连,曾发牢骚,指责王连无能。王连却非无能之辈,曾一度劝阻诸葛亮不要冒险南征,诸葛亮由此推迟南征计划。王连去世后,诸葛亮方才南征,以向朗接任长史,留守后方。诸葛亮北伐时,向朗随军,张裔留守成都。张裔当年任益州太守时,曾被绑送给了孙吴,至双方修复关系后,被蜀汉索回。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驻汉中,想以张裔为留府长史,驻守成都,询问杨洪意见。杨洪认为,张裔才能足以托付,但为人不公,不可专任,建议以向朗留守。杨洪、张裔原本是好友,当初张裔流放在孙吴时,杨洪至张裔儿子张郁任职处视察,因为小过失施加惩罚,丝毫不予照顾。待张裔回蜀后,深以为恨。
此时杨洪建议让向朗留守成都,以张裔随军,这让张裔更为不满。为此诸葛亮特意劝和,说杨洪并无私怨,一切出于公心,最终还是以张裔留守。张裔留守,大权在握,某次北上向诸葛亮述职时,沿途送行者车塞于途,昼夜接宾,不得宁息。风光无限时,张裔还矫情地发牢骚:“疲倦欲死。”
经由诸葛成规,克服了一系列政治弊端。
东汉末年的政治问题,大体是因为宦官、外戚弄权,对此诸葛亮洞悉于胸。就皇帝而言,皇权必须紧握在手,哪里肯与官僚集团分享,可皇帝又必须依赖官僚集团帮助自己治理国家。于是,为了制约官僚集团,皇帝开始寻求支持。可以想见,皇室宗亲大抵是不能用的,因为这是最为野心勃勃的一批人。历史上,皇室自家对权力的争夺厮杀屡屡上演,故而历代皇帝对宗亲防范最紧。
皇帝一度也曾重用外戚集团,希望他们协助治理国家,保障皇权大一统。外戚不是皇室正统,但又是皇帝最亲近之人,自然可以大用。在皇帝看来,外戚构不成威胁。可权力却是腐蚀剂,外戚沾染之后,也会腐化,更威胁皇权。环顾四周,皇帝发现,自己所能重用的只有宦官。宦官常年陪伴在皇帝身边,乃是皇帝最为心腹之人;加之宦官生理上被阉割,没了子嗣,地位又低贱,无法威胁江山,这让皇帝很是安心。从维护皇权的角度而言,宦官哪怕贪财,也没什么,就当是皇帝补偿下忠实仆人。后世史家认为东汉国事,坏于桓、灵二朝。桓、灵朝政的混乱,初为外戚弄权,后又为宦官专权,导致政局崩坏,最终无可收拾。
诸葛亮阐述了他所理解的君臣关系:“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 君主待臣子以礼,臣子则以忠诚回报君主,君主勤于政事,臣子勤于辅政,配合无间,各司其职,如此便可实现国泰民安。在诸葛亮的政治设计中,君主的定位是“礼”,即作为象征性的存在,大事则托付给忠臣。诸葛亮开丞相府后,军政统一,归于相府,又以相府班底执掌宫廷禁军力量,这便是宫府一体。经由宫府一体,也避免了宦官、外戚弄权,使相府权柄独尊。刘禅在皇宫中当他的甩手掌柜,诸葛亮则整合社会资源,全力北伐,而不被内部的官僚事务所纠缠。
诸葛成规的形成与运作,依赖于诸葛亮的巨大威望与高尚人格。故而大权旁落于相府,刘禅却丝毫不忧;军政均由诸葛亮一手厘定,刘禅也信之不疑。这套体系的运作,需要皇帝与相权之间信任无间,更需皇帝能够放权,为相者没有野心。纵观中国历史,肯放权的皇帝无几,无野心的臣子罕见,诸葛成规堪为独一份了。诸葛亮死后,他所建立的成规,依然能得到维系,历经蒋琬、费祎,之后随着老臣故去,成规褪色,蜀汉内部,生出各种变动,埋下了覆灭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