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金字塔

这座古埃及人修建的雄伟建筑(指大金字塔[La Grande Pyramide],即胡夫金字塔)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使世人为之着迷。今人很难揣测,究竟出于何种原因,古埃及人决定修建这座巨大的几何体。大金字塔之巨难以用普通计量单位估量,唯有用千米作单位方可一试。从近处细看,建成后的金字塔更像一座石山,令所有临近凝视的人难以估量其空间比例。但是,金字塔不过是一种丧葬建筑。

实际上,大金字塔是始建于公元前 3 世纪中叶的一种陵墓,用于安放埃及国王的木乃伊尸身。当时,人们希望能够永久保存法老的木乃伊,帮助法老的生命力“卡”(ka)和灵魂“巴”(ba)前往冥界。这位法老就是胡夫,我们更常使用他的希腊名——基奥普斯(Khéops)。虽说胡夫并非首位修建金字塔之人,但他修建的金字塔绝对是最大的——胡夫金字塔高 146.6 米,底边长 230 米。法老之所以选择采用金字塔形状修建陵墓,是因为金字塔象征了石化凝固的阳光,能够使他重归天界与太阳神团聚,而他在登天途中将化为环极星中的一颗新星永世不陨。

然而,胡夫陵墓并非只有一座单独的建筑。在这座金字塔附近,还有一座上庙、一座下庙以及将三座建筑相连的通道。如今,其他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当时用于日常祭拜的下庙尚保存有部分残迹。除此之外,胡夫金字塔旁边还有三座小金字塔,用于埋葬三位王妃;而第四座则更小些。另外,还有两处墓地守卫着胡夫金字塔,分别是东面的王室成员墓地和西面的朝中重臣墓地。

胡夫金字塔

胡夫陵墓几千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但它不仅在规模上超群绝伦,更重要的是这座金字塔具有许多特性,使之迥然有别于其他金字塔。这座雄伟的丧葬建筑拥有三个独立的墓室,而其他金字塔中的墓室则常排成一排。此外,墓室建在陵墓建筑的中心点,而其他金字塔中的墓室一般位于地下,或建筑基座处。这座曾被埃及人称为“胡夫地平线”(Akhet Khoufou)的建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绝对无与伦比。

令人惊叹的建筑

胡夫在父王斯尼夫鲁(Snéfrou)亡故后即位,他在吉萨大墓地中修建的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中最雄伟壮观的一座。如前所述,胡夫金字塔高 146.6 米,底边长 230 米。金字塔四面尺寸之精确令人惊叹,四面各中心点与方位基点的偏差值仅有3′54″;其角度也同样无比精确,底面四角几乎全部为直角;斜边斜度为 50°52′,基座与海平面的偏差不足 21 毫米。此外,金字塔四面并不完全笔直,而是在中心点处有一个肉眼难以观测到的轻微凹陷,这个凹陷的角度约为 27′。毋庸置疑,胡夫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大金字塔雄伟的外观,前有放置太阳船的坑洞,在脚下还有基座卫星金字塔。胡夫陵墓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

我们今天通向金字塔的道路,是由哈里发马蒙(Al-Mamoun)的工人在真正入口西侧下方挖出的通道。真正的入口实际上位于金字塔约13°的 15 米高处(金字塔共 200°左右),向东稍有偏斜。两个巨大的门楣保护着入口,而一项缪子(muons,记为μ+ /μ-,宇宙射线)成像研究似乎表明在两个门楣正后方存在一个未知洞穴。进入金字塔后是一条高1.2 米、宽 1 米的上升通道,长度为 105 米,在 35 米高处与另一条仅9米长的通道相连;这条较短的通道通向一个未完工的墓室,高 3.5 米、宽 8 米、长 14 米。这座墓室南侧墙壁延伸出一条宽 76 厘米、高 73 厘米的通道,但这条通道在向前延伸16.5 米后戛然而止;墓室的地面包括一个方井,原本深约 3 米。

王后墓室

从距入口 20 米处起,在下降通道顶部延伸出一条上升通道;上升通道与下降通道的高度和宽度别无二致,长达 39 米。三块花岗岩将上升通道的前 4 米封堵起来,而哈里发马蒙开掘的通道正从此处通向内部墓室。上升通道与大甬道相连,通向王后墓室,而井坑通道被错误地称为“强盗隧道”(des voleurs)。

井坑从大甬道东壁护道中的底端向下,从金字塔中心处开挖,之后穿透吉萨岩石,几乎垂直向下延伸 50 米后直抵下降通道水平部分,距地下墓室入口处约8 米。王后墓室并非为胡夫的任何一位姬妾所建,而是金字塔建成几个世纪之后第一批探入其中的阿拉伯人将其命名为“王后墓室”。实际上,这些阿拉伯人后来依照这座双斜顶墓室为自己的妻子修建了陵墓。

王后墓室为东西朝向,长 5.7 米、宽 5.2 米、高 6.7 米,位于金字塔南北轴线上,通过一条长 38.7 米、宽 1 米、高 1.1 米的通道方可到达。

在大甬道 32.2 米处,通道的地面逐渐下沉,最后一段高 1.7 米。据东京早稻田大学(l’université de Waseda, à Tokyo)的研究人员扫描后发现,还有另一条与该通道平行但目前尚未进入的通道,此外在通道正下方还有一个较小的装满沙子的墓室。在王后墓室东墙上,有一个高 4.6 米、底长 1.5 米的挑头壁龛;原本壁龛深 1米,但盗墓贼在向前挖了 5 米后放弃了继续挖掘。

机器人的探查

墓室北墙和南墙有两条长方形甬道,这两条甬道水平延伸 2 米后以大约 39°的角度向上升。几年前,人们凭借“乌普奥特”(Upuaut)和“金字塔漫游者”(Pyramid Rover)两款机器人得知南甬道约长 65 米,此前则一直认为其长度仅为 8米。在南甬道的尽头是两块对齐的小石板,板上有金属把手,尽头与王后墓室最后一个减压室高度一致。这一发现推翻了之前认为金字塔修建曾有过三种不同设计的理论。如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考虑使用王后墓室,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继续将通道一直修到这个位置呢?尽管 20 世纪的探索止步于一根铁棒之前,但是这两个机器人证明了北甬道尽头的高度和南甬道一致,而且北甬道的尽头也有一块类似的石板。

大甬道长 47 米、高 8.5 米,呈现拱顶结构;侧壁下部有一条高约 60 厘米、深50 厘米的护道。因此,大甬道中部仅 1 米宽,护道中有约 1.4 米高的多个长方形小洞穴。最近,缪子研究探测到在大甬道正上方存在一个与大甬道体量一致的长 30 米的空腔,其所处高度与国王墓室一致。

国王墓室

大甬道的上端通向一个花岗岩修建的较小前厅(宽 1.2 米、高 1.1 米、长 1.3 米),前厅向墓室方向敞开。据推测,原有三块花岗岩石板封堵国王墓室。前厅连接着第二个前厅,两者除尺寸之外并无差异;第二个前厅的尺寸是前厅的 2 倍,与国王墓室相连。国王墓室完全由花岗岩建造,东西长 10.5 米,南北长 5.2 米。墓室顶为平顶,由九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建成,每块石板重达 45 吨,墓室顶高 5.8 米。墓室尽头,紧靠西墙附近放置着一口花岗岩法老石棺,南墙和北墙上各开有一条 20 厘米见方的通道,倾斜度为 32°(北墙通道)和 45°(南墙通道),通向金字塔外部。

附属金字塔

胡夫墓葬群包括位于大金字塔东墙前的多座附属金字塔,这几座附属金字塔从北至南被命名为G1a金字塔(高 30.2 米,底边长 49.5 米)、G1b金字塔(高 30 米,底边长 49 米)和G1c金字塔(高 29.6 米,底边长 46 米)。这些附属金字塔除尺寸相近外,还具有相同的倾斜度,大约为 51°~52°;内部构造也十分接近,都由入口通道、门厅和墓室组成;而且靠着这些附属金字塔的东墙,都各有一座神庙。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记载可以让我们确切地知道这些金字塔究竟为谁而建。根据对法老年表的现有了解,我们推测这些附属金字塔用于埋葬王庭主要的女性成员。因此,我们认为G1a金字塔的墓主人是美丽特提丝(Mérititès,或海特菲莉斯一世[Hétephérès Ⅰ er ]),G1b金字塔的墓主人是海特菲莉斯一世(或美丽特提丝),G1c金字塔的墓主人则是海努特森(Henoutsen)。然而,这三座金字塔并非胡夫金字塔的全部附属金字塔。20世纪 80 年代中叶,在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东南角和G1c金字塔之间,人们发现还有一座地下卫星金字塔。这座卫星金字塔的尺寸更小(底边长 21.7 米,理论高度为 13.8 米),倾斜度为 52°41′。这座卫星金字塔并没有作为埋葬地点而是具有象征意义,它可能是用作主金字塔的替代金字塔。

“金字塔的主宰”

在第二十五王朝时期,人们在海努特森王后金字塔南部的土地上修建了一座献给女神伊西斯(Isis)的神庙(图中废墟)。伊西斯被称为“主母”或“生育女神”,在吉萨被尊为“金字塔的主宰”(maîtressedes pyramides)。

国王墓室和王后墓室共有四条小通道——之前被错误地称为“通气道”——这四条小通道原本是封堵着的,分别指向天穹中的一颗星,从而推知这四条小通道应具有象征意义。王后墓室南通道指向天狼星,它是从地球上看天空中最亮的星星,每年天狼星升起则预示着尼罗河开始泛滥;北通道则指向小熊座。国王墓室中的南通道指向猎户座腰带(参宿一),而北墙则指向天龙座α星(Alpha Draconis),当时处于如今北极星的位置。

在国王墓室的上方,设有五个“减压室”,堆叠放置,高 17 米。在最上方双坡屋顶的减压室内,发现了用赭石颜料书写的名字——胡夫(Khoufou)。

金字塔神庙

紧邻金字塔的遗迹表明,环金字塔曾建有围墙,围墙标识出神圣场地的起点。靠围墙外部,沿金字塔东墙中轴有一座上庙,如今这座上庙已经几乎消失殆尽。这座长方形建筑,南北长 52.5 米,东西长 39.6 米,铺有巨大的玄武岩石板(仅存石板部分),四周围有回廊。回廊廊顶可沿东南角阶梯拾级而上,由三十四根花岗岩立柱制成,其中北侧五根,南侧五根,东侧十二根,西侧十二根,另有四根立柱立于四角。石板下方掘有水渠,用于排放祭祀时使用的液体。庭院西侧有两个 4 米深的连续凹陷处:第一个长 27 米,带有一排八根立柱;第二个仅 14 米长,带有一排四根立柱。为重现神庙内殿的真实面貌,专家们曾提出多个假设,如殿内有两道假门、五个壁龛,或者一个侧面带多个壁龛的假门……虽说所有这些假设都有逻辑上的支持,但我们目前仍然无法特别倾向于其中的某一种假说。

神庙过去用于每天三次的进献祭品仪式(日出时分、太阳行至天顶、日落时分),以保证过世的君主在冥界仍可衣食无忧。如今,抵达神庙东面中心点的入口步道在80 米处几不可见,但它可能长达 660 米。整条步道有两处存在细微变化,形成其墙体的石块在内侧饰有浮雕,其中有些石块后来用于阿蒙涅姆赫特一世(Amenemhat Ⅰ er ,希腊名为“阿蒙内姆哈特一世”[Amménémès Ⅰ er ],第十二王朝)金字塔的修建,因此得以重见天日。

农场工人 这幅胡夫的祭司伊梅里(Imery)马斯塔巴墓的壁画,展示了农场工人在土地上劳作和放牧的场景。这个墓穴的浮雕也被称为“百行墓”(la tombe des métiers),至今保存完好。

下庙也称河谷庙,遗迹位于如今的纳兹利特·艾尔·萨姆曼(Nazlet El-Samman)村。几年前,村民在铺设下水道时发现了下庙的遗迹。

距上庙北面和南面 10 米处,有多个与金字塔各面平行的坑穴,各长 1.5 米。距入口步道北侧 10 米处,也发现了与入口步道平行的发掘痕迹。此外,沿金字塔南面底边,另有两条与金字塔平行的沟渠。正是在此处,1954 年发现了一艘部件零散的木船,之后又在 1987 年发现了第二艘。

金字塔修建者

修建反映法老们巨大权力的金字塔,需要消耗巨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说金字塔是建筑师的杰作,那么若没有上千名寂寂无名的工人,这些陵墓也无法建成。修建金字塔的工人们享有报酬,并居住在为他们建造的城中。

我们至少可以说,“修建金字塔绝非易事”。只要略加思考就可以想象,哪怕是修建古埃及王朝时期最小的乌纳斯(Hounas)金字塔,所需的工程量也令人叹为观止。乌纳斯金字塔高 43 米,相当于十四层楼高。尽管当人们谈到金字塔时不自觉地会想到胡夫金字塔,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金字塔都一般无二,可以说有多少金字塔就有多少种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尼特杰里赫特(Néterikhet)阶梯金字塔更常被称为“左塞尔(Djoser)金字塔”,这座金字塔与卡夫拉金字塔或萨胡拉(Sahourê)金字塔在修建上方法悬殊,与中王国时期的各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更是截然不同。左塞尔金字塔是第一座完全使用石头建造的金字塔,当时埃及人尚未能完全驾驭这种材料。从石块的大小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先使用的石块较小,仅一人即可搬动,越往上建石块就越大,竖立在 60 米高处的石块重达几百千克。然而相较而言,此举与将 3 吨的石块放置在 143 米的高度上的壮举相形见绌。卡夫拉金字塔使用的石块均量比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石块更大,而大金字塔使用的石块平均重量至少半吨。但在修建第四王朝和第五王朝的金字塔时完全没有必要做如此努力,这些金字塔一般高 50 米,首先搭建碎石结构,然后在其上覆盖优质石灰石。至于第十二王朝的金字塔,与前两个时代(第四王朝和第五王朝)的全然不同,完全使用黏土建造,这又怎么说呢?

参与修建金字塔者来自各行各业:采石工人、雕刻工人、木工、医生、水手……在这幅图中,泥瓦工正在制作黏土泥砖。下图为维齐尔(vizir,大臣,相当于宰相)拉赫米拉(Rekhmirê,第十八王朝)墓浅浮雕。

精准器上图为金字塔石块找平的铅垂线;下图为一王肘长度的木质肘尺,而肘是古埃及人一个主要的长度单位(52.4厘米)。

“波科克之误”

1737—1741 年,理查德·波科克(Richard Pococke,又译理查德·波寇克)游历了整个近东地区。回国后,这位英国埃及学家出版了《东方见闻录》( Description of the East ),在书中对塞加拉、美杜姆、代赫舒尔(Dahshour)和吉萨的金字塔进行了描述。尽管理查德·波科克还费心绘制了大金字塔图,但是他的绘图比例尺不甚正确,导致整座建筑过于窄小。这幅绘图可能抄袭了贝诺·德·梅莱特(Benoît de Maillet,又译伯努瓦·德·梅莱,法国外交官和自然历史学家)于 1735 年绘制的大金字塔图,其中的错误之处完全一样。

修建金字塔的人堪称一支大军,每天繁重的劳动令他们精疲力竭。然而,在吉萨的发掘工作表明,这些工人是自由身,收取劳动报酬。这幅由德国艺术家海因里希·洛伊特曼(Heinrich Leutemann)于1880年左右创作的版画,展现了修建金字塔的工人劳作的一天。

建筑大师赫米乌努

赫米乌努(Hémiounou)是内费马特(Nefermaât)之子、斯尼夫鲁(Snéfrou)之孙,也是胡夫的侄子。赫米乌努作为叔叔胡夫的维齐尔,还负责“监督国王的所有工程”(superviseurde tous les travaux du roi),即王室建筑。通过赫米乌努在吉萨的陵墓(G 4000)中出土的雕像,我们不仅了解了他的身份,而且能一睹他的尊容(左图为赫米乌努雕像的复制品)。这尊雕像为一座全身坐像,从雕像可以看出赫米乌努长着鹰嘴鼻,略显肥胖,但并不臃肿。他身强力壮,正襟危坐,面容威严,吸引着到访德国希尔德斯海姆(Hildesheim)普利萨尔兹(Pelizaeus)博物馆的游客驻足观赏。

《莱因德纸草书》( Le Papyrus Rhind )是古埃及的一部数学概论,它证明了四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经完全掌握了这门科学,而且他们在设计和建造金字塔时充分地运用了这门科学。

选择适宜的地点

在放置第一块石块之前,建造进程已经考虑了多个靠前的建造步骤。新王甫一登基,首先就要在孟斐斯墓地选定自己的陵寝之址。这个问题解答起来绝非易事:孟斐斯墓地占地极大,实际从其最北端的阿布拉瓦须(Abou Roash)金字塔到最南端的美杜姆(Meidoum)金字塔(这是对古王国时期修建的金字塔而言,有些中王国时期的金字塔修建位置更靠南,即哈瓦拉[Hawara]金字塔和拉罕[El-Lahoun]金字塔),孟斐斯墓地延绵 80 公里,被分割为多个更小的墓地。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墓地全部位于尼罗河左岸,即西岸,这是埃及人认为与冥界有关的方位基点。因此,陵墓选址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

在第四王朝时期,为墓地选址似乎已经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于是法老们挖空心思在他们上一任法老的墓地之外修建陵墓。因此,尽管外观相差不大,但是吉萨墓地早已大变。胡夫、卡夫拉和孟卡拉,他们本是父亲、儿子和孙子的关系,但是他们在王座传承上并没有按照这样的顺序:胡夫身后上位的是他的儿子杰德弗雷(Djedef-rê,雷吉德夫[Radjedef],卡夫拉同父异母兄弟),之后则是卡夫拉的侄子巴卡(Baka)接过权柄。相反,第五王朝的大部分国王决定埋葬到同一座墓地,即位于塞加拉正北的阿布西尔(Abousir)墓地;第六王朝的君主也在此修建了自己的陵墓。有些法老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考量改变了墓址,如塞汉赫特(Sekhemkhet)、乌瑟卡夫(Ouserkaf)、乌纳斯和提蒂(Téti)将自己的金字塔建在左塞尔阶梯金字塔周围。左塞尔法老是古王国时期的第一位法老,也是第三王朝时期的法老,开了修建阶梯式金字塔陵墓的先河。因其修建了这座阶梯式金字塔,左塞尔成为王朝更迭乱象时期的正统之源。实际上,每个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乌瑟卡夫和提蒂)或最后一位君主(乌纳斯)都需要证明自己是更早先祖的血亲后代,以为自己的身份溯本正源。

位于阿布西尔墓地的金字塔在排布时,地形似乎也纳入了考量,其中有些金字塔的透视与更早时期的金字塔保持了一致。菱形金字塔(斯尼夫鲁金字塔)—佩皮二世(Pépi Ⅱ)金字塔—阶梯金字塔(左塞尔金字塔)一线、谢普塞斯卡弗(She pseskaf)—麦雷拉(Mérenrê)—乌纳斯一线以及杰德卡拉(Djedkarê)—佩皮一世—塞汉赫特(Sekhemkhet)一线都是如此。非但如此,塞汉赫特东北角和乌纳斯方尖锥(pyramidion)、阶梯金字塔(左塞尔金字塔)东南角,以及乌瑟卡夫金字塔东南角和提蒂金字塔西北角也位于同一线。这条线还将吉萨三大金字塔连至赫里奥波利斯(Héliopolis),阿布西尔的兰尼弗雷夫(Neferefrê)金字塔、内弗尔卡拉(Neferirkarê)金字塔和萨胡拉金字塔西北角的连线也同样指向赫里奥波利斯。

建筑师之功

在此期间,建筑师负责设计修改金字塔、金字塔庙(上庙和下庙)、入口步道以及内部墓室的平面图。根据可用的人力、物力,修建金字塔还要确定陵寝的规模以及采用哪些建造技术:经过处理的石块、泥水工程、砖块、阶梯金字塔、光滑表面,以及双斜坡等。之后,还要计算修建金字塔所需要的材料数量。建材通常在陵墓附近开采,而表面敷设的白石灰岩块则来自孟斐斯对面尼罗河东岸的图拉采石场。

再之后需要先铺平场地,确定金字塔各面的中心点对应的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然后在土地上“弹线”(tendre la corde)标识出建筑物的位置。然而,完成这步工序绝非易事。这一步有时在准度方面要求极为苛刻,如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而在另一些金字塔的修建过程中,这一步要反复多次,如佩皮一世金字塔。

在建筑师紧张筹备的同时,修建金字塔城的工作正在即将修建陵墓的位置附近如火如荼地进行,那些为法老修建永恒居所的自由人(工人)将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赚取报酬。

“胡夫之舟”

1954 年,覆盖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各面地下部分的清障工作即将接近尾声。这项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目的是更好地疏导来吉萨高原参观的游客。最终,就只剩下南面的清理工作了,而正是在这里出现了两个十分有趣的发现:第一个或多或少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在此处的胡夫丧葬建筑群围墙遗址已经发现了一些遗迹;这一次发现的墙体距离金字塔更近,其他三面墙体距离金字塔将近 24 米,而这一面墙距离金字塔仅有 5 米。

墙体修建在厚厚的一层尼罗河淤泥和瓦砾的混合物——“达卡”(dakka)之上,立刻吸引了负责发掘工作的建筑师卡迈尔·埃尔—马拉赫(Kamal el-Mallakh)的注意。这层“达卡”一经清出,就出现了两组明显分隔开来的整块石板(西侧G一IZE组H共有 40 块石板,东侧一组同样共有 40 块石板)。其中,一块石板的装饰框上带有胡夫(基奥普斯)的名字,它清楚地为这些重见天日的石板确定了年代,这些石板覆盖在金字塔修建时挖掘的两个深坑之上。

“胡夫之舟”已经复原完成,在1985年为其修建的博物馆中展出。有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船与太阳每天的运行有关,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这些船是供法老游渡冥界之用。

发掘工作十分困难,但在 1954 年 5 月 24 日考古学家终于得见搭在深坑边缘的石板下方究竟是何情形。他们用一面镜子照亮了深坑,看到里面似乎有一艘巨大的零件分散的木船,还有一些掉落的覆盖深坑的石灰石板,深坑内部似乎还保持着原样。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由于这项发现十分重大,加之当时的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Abdel Nasser)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因此最终决定这艘船的发掘工作和复原工作完全由埃及人负责。

船只尺寸

在开罗埃及博物馆首席复原师艾哈迈德·尤瑟夫·穆斯塔法(Ahmed Youssef Moustafa)的复原小组将 1224 块零件复原之后,可以精确地测量出船只的尺寸:最大吃水深度 1.5 米(A),长 43.5 米(B),宽将近 6 米(C)。

埃及拼图

有分析认为,这艘船可能运载着法老经防腐处理的尸体直至下庙码头,之后在丧葬队伍的护卫下运送至法老的长眠之地——金字塔;但有些研究人员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关于船的象征意义,研究人员也存在意见分歧:有些人认为这些船只与太阳每天的运行有关,另一些则认为这些船只供君主游渡冥界之用。

“胡夫之舟”共有 1224 块大小不一的木质零件(10~23 厘米不等),这些零件分十三层布置,由开罗埃及博物馆首席复原师艾哈迈德·尤瑟夫·穆斯塔法负责复原这个巨大的拼图。在将全部零件修复之后,他制作了零件的缩小版,尝试拼装整艘船只;尽管零件上标有“左舷船尾”“右舷船尾”“左舷船首”或“右舷船首”,降低了拼装难度,但他还是尝试了五次才将全部零件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最终,这项复原工作花费了他十多年的时间。如今,这艘船放在为它修建的博物馆中展出,而博物馆就建在当时发现船只零件的深坑之上并于 1985 年向公众开放。

在此期间,第二个深坑中的船只仍在静静守候。直到 1987 年,早稻田大学的吉村作治(Sakuji Yoshimura)团队通过电磁扫描才确认了它的存在。几周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设法在不改变深坑空气条件的情况下对第二艘船进行拍摄,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因为坑洞已经不再密闭。由于木质零件似乎状况不佳,埃及政府于 2011 年允许日本团队移除石板,并在船只上方搭建一座实验室帐篷,供研究团队在其中工作。船只零件约 1200 块,提取工作于 2013 年 6 月开始。待第二艘船拼接完成后,它将在大埃及博物馆(le Grand Musée Égyptien,又称吉萨博物馆)中展出,而这座吉萨附近的博物馆目前仍在修建中(已建成并于 2023 年开馆)。

卡夫拉金字塔

卡夫拉,埃及名为哈夫拉(Khâfrê),在其兄长雷吉德夫身故后即位,是胡夫和一位姓名早已湮没在历史浩浩烟海中的王后之子。与其之前的法老不同,卡夫拉金字塔墓葬群一直保存至今,包括金字塔、上庙、上升坡道以及下庙。在这里以及斯芬克斯神庙中,发现了许多属于卡夫拉的人像雕塑碎片,其中包括一座完整的片麻岩雕像——这尊雕像现于开罗博物馆展出,雕像中的卡夫拉端坐在荷鲁斯(Horus,守护神,王权的象征)王座之上,头戴涅姆斯(némès)头饰,鹰神保护着他的头部。卡夫拉的金字塔修建在高原地势较高之处,因此令人感觉到这座金字塔仿佛是吉萨最高的金字塔。这一选址很可能是有意为之,埃及人称之为“伟大的哈夫拉”(Khâfrê est grand)。卡夫拉金字塔底边长 215 米,高 143.5 米,倾斜角为 53°10′。令人惊奇的是,卡夫拉金字塔上部的三分之一至今仍然保存着石灰石覆盖层,几乎原封未动;在覆盖层靠下的部分,第一排为花岗岩,现在仅剩下几块石块。

金字塔北面有两个排成一排的入口,偏离中轴线 12 米左右。第一个入口与地面齐平,开在金字塔围墙上。第二个入口位于第十级台阶。第一个入口连接着一条长 34.5 米的下降通道,通道尽头是石质闸门;闸门后又是一段长约 16 米的水平通道,之后通道向上倾斜,与第二个入口的水平部分相连。在水平通道的中点,有一段6.7 米长的倾斜短通道通向一个附属墓室——这个墓室为双斜顶结构,长 10.5 米、宽 3 米、高 2.5 米。

第二个入口通道自第一个入口上方延伸,位于北面 11.5 米高处,穿过整个金字塔后到达高原岩石。在此处,第二个入口通道继续水平延伸 32 米,连接至墓室东北角。下降通道壁、地面和顶部以及水平通道的一部分覆盖着红色花岗岩,通道中还有一道石质闸门的遗存。

双斜顶墓室顶部与金字塔外面倾斜角度一致。墓室东西长 14.5 米,南北长 5 米,高 7 米;墓顶之外其余部分在岩石中凿出。西墙附近有一座嵌入地面的光滑花岗岩石棺,仅有棺盖部分露出;石棺是在修建金字塔的过程中放置在墓室中的,法老的内脏可能被放置在墓室南侧的地面凹陷之中。北墙和南墙的上部设有 30 厘米深的长方形腔洞,可能是金字塔星星通道的起点。

卫星金字塔和神庙

两道平行的围墙围在陵墓之外,各自距离陵墓 10.5 米和 69.5 米。在这两道围墙之间,修建了一座被命名为G2a的卫星金字塔。这座建筑距离金字塔 28.5 米,位于南面轴线上,使用当地石灰石修建,现已几乎残迹无存;北面中部伸出多级台阶,通向一条通道和墓室。

上庙位于金字塔东面前方,是一座宽 56 米、长 111 米的东西朝向长方形建筑。上庙也用当地的石灰石修建,石块最重可达 135 吨,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埃及神庙之一。其中,内墙覆盖图拉石灰石,外墙覆盖花岗岩石板,倾斜度为 81°50′;地面铺有大理石石板和其他材料;方柱为花岗岩材料,上面无任何装饰,支撑着石灰石屋顶。

卡夫拉金字塔顶部仍然保存着来自图拉的优质白石灰岩。在右图中,可以看到上庙的遗迹。

入口步道沿一定的倾角连接至神庙南面的中间位置,之后通过一段狭窄的通道向神庙内部延伸。在狭窄通道尽头有两扇门:一扇朝南,通向两个地面铺有花岗岩的墓室;另一扇朝北,通向长方形厅。厅内有两根立柱,它们位于神庙的中心轴线上。厅的西北角通向四个朝向日出方向的墓室,墓室墙壁和地面覆盖着大理石。在最北侧的墓室入口正对面,有一条倾斜角为 22°的坡道,上铺大理石石板,通向屋顶。

两个柱厅和中庭

入口大厅西墙中间有一条通道通向一个柱厅,柱厅有三处逐渐收窄的凹陷,分别排列八根、四根和两根花岗岩立柱。这个柱厅与胡夫上庙的柱厅十分类似,很可能拥有与之相似的用途。

第一个凹陷西墙的北端和南端有一个狭长的墓室,铺有花岗岩石板。最后一处凹陷通向一个东西朝向的长方形厅,两排各五根立柱支撑着屋顶;接下来是一个铺有大理石板的中庭,其宽度几乎与整个上庙的宽度一致,形状与斯芬克斯神庙中庭十分接近。中庭东面和西面共有五个入口,南面和北面共有三个入口,通过这些入口可以穿过中庭,进入围绕中庭的各个通道。卡夫拉十二尊雕像靠墙体部分竖立,只有在直角处没有放置雕像,沿两个短边各放置两尊雕像,沿两个长边各放置四尊雕像,这些雕像都被放置在地面中的长方形小洞中。中庭中心设有一个祭坛,下方有一条花岗岩铺就的沟渠穿过,极有可能用于排放祭祀时使用的液体。中庭相对于通道下沉 5 厘米,在南侧向一条通道倾斜,是为排放雨水而设计的。

“G.贝尔佐尼的发现”1818 年 3 月 2 日,乔瓦尼·贝尔佐尼(Giovanni Belzoni)在卡夫拉墓室中刻下了上述话语。这位意大利探险家在一道空空的拱顶下方发现了嵌入地下的石棺(如下图所示),而发现这座石棺的绘图(下图)正是他本人所绘。

墓室和仓库

墓室和将中庭连接至各通道入口的十六个门楣上饰有“圣书字”(hiéroglyphes,古埃及象形文字),其中提及了国王的姓名和头衔。中庭的雕像上立有两只代表奈库贝特(Nekhbet)女神的秃鹫,通道墙壁上的花岗岩勒脚(基座)上方饰有浅浮雕。如今,这些浅浮雕仅存三块,其中一块上雕有“亚洲囚徒”(prisonnier asiatique)。通道的西墙通向五个地面铺有大理石的墓室,墓室墙壁则使用了花岗岩,中间的墓室较其他四个墓室略大。

威严的“活荷鲁斯”

1860 年,法国埃及学家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马里耶特(François Auguste Mariette)在金字塔下庙中发现了卡夫拉王座像。马里耶特原本是布洛涅叙尔梅尔(Boulogne-sur-Mer)中学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兼职记者。这尊雕像被发现时地处墓葬入口晚些时代的坑穴中,与其他雕塑碎片混在一起,是墓葬入口的装饰。这尊杰出的法老坐像取材于非常坚硬的石块,确切地说是闪长岩块,来自埃及南部的采石场。雕像完美彰显了法老的威仪和身份。法老在木质王座上危坐,其原件应在木质部分覆有一层金。王座饰有狮爪,象征着保护动物。此外,王座侧面饰有“sema-taouy”图案,即上埃及和下埃及统一的纹饰,描绘了莲花和纸莎草在气管和心脏缠绕,其上还有圣书体书写的“统一”。卡夫拉的双手垂于腿上,左手放平,右手握拳。这位君王身着打褶缠腰布,没有系腰带,头上的涅姆斯王巾是一种横纹的头巾,象征着王权。还有另一个明显而清楚的特征,一只隼(鹰)藏在王巾后方,但从正面端详雕像看不到这只隼,它的双翼护卫着国王的头部。毫无疑问,这清楚地表明卡夫拉即荷鲁斯,而荷鲁斯是奥西里斯(Osiris)之子、“两地之国”王权的合法继承人。

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卡夫拉的生平和在位年代仍是一团迷雾。目前,掌握的信息不仅为数稀少,而且其中不乏矛盾之处。这尊著名的雕像是证明卡夫拉曾经存在的主要证据之一。

开罗埃及博物馆

金字塔建筑的演变

据金字塔文记载,第一座金字塔,即塞加拉阶梯金字塔(左塞尔金字塔,第三王朝),是为了君主往生后用作阶梯使用,仅是法老通向天空的工具:“向你致意,阿努比斯(Anubis)之女,天空凭窗者,阶梯之顶所立者托特(Thot)之妻:请为我开路,使我得过”(金字塔文 304 第 468 段)。在这一时期,星星崇拜远胜于太阳崇拜。在第三王朝末期和第四王朝初期,太阳崇拜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美杜姆阶梯金字塔就体现出这一点。美杜姆金字塔由一位不知名的法老修建,很可能是胡尼(Houni)。由阶梯金字塔转变为表面光滑的金字塔的法老是斯尼夫鲁,他改变了金字塔的外形,新样式的金字塔代表了使人上达天庭的阳光。斯尼夫鲁在代赫舒尔修建了偏长菱形的金字塔(双斜顶,即曲折金字塔)和红金字塔(表面光滑)。这两处使用的修建技术使我们得以一窥金字塔的演变:(1)美杜姆阶梯金字塔(向内倾斜收缩的多层墙壁);(2)偏长菱形金字塔靠下部分(多层倾斜墙体);(3)美杜姆金字塔表面光滑(水平排列的多层墙体);(4)偏长菱形金字塔靠上部分(水平排列的多层墙体);(5)红金字塔,完全呈水平排列的多层墙体。吉萨的完美金字塔修建中展示出这项技术已经臻于完美,即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

1 塞座加金拉字塔 阶具梯有金字阶梯塔式左的塞外尔观修,建使了国第王一能座够金在字这塔里百。这登天穹,与拱极星(auxetoiles circumpolaires,环极恒星)重聚,这些星星都与神灵有关。阶梯金字塔(左塞尔金字塔),位于第三王朝首位法老命人修建的丧葬建筑群的中央。

2 偏金长字塔 菱形(金曲折字金塔字在塔斯)尼标夫志鲁着统金氵字台时塔期建筑,偏的长演菱变形:靠下部分的墙体向内倾斜,和阶梯金字塔一致;而靠上部分的墙体则呈水平排布,与表面光滑金字塔(红金字塔)一致。这座金字塔包含两个独立的墓室。

德国东方学家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绘制的巴别塔(TURRIS BABEL)中的胡夫金字塔。不过,珂雪等艺术家从未到访过埃及,因此他们的作品很多纯凭想象。

3 红色金字塔 斯尼夫鲁在修建自己的第一座金字塔时就实现了使其表面光滑,改进了偏长菱形金字塔的外观。这座金字塔的每层石块全部水平放置,共有三个内室。这座金字塔高近109米,底边长220米,因其使用石灰石块的颜色而得名。

4 吉萨的完美金字塔 胡夫是其父(斯尼夫鲁)合格的继承人,他继续发扬了红色金字塔的建筑形制,在吉萨高原参考表面光滑金字塔修建了比例震撼人心的建筑(胡夫金字塔),而这座金字塔后来影响了法老卡夫拉和孟卡拉的金字塔修建。

在这五个墓室的南面,通向中庭通道的尽头处;有一条通道在这五个墓室后侧穿过,通向神庙的其他地方。这条通道朝北,通向位于五个墓室正背面的另一组五个墓室,很有可能用于陈列祭祀神庙雕像时使用的物品。在这些墓室的南侧有一个入口,通向多个较小的房间,其中最后一个房间通向神庙外部。在五个仓库的背面,有一个大厅与之相连,在大厅西墙中间有一处壁龛,里面放置假门外形的石碑。在这个大厅的北侧,一个正方形的墓室与另一个较狭小的大厅相连,这个狭小的大厅与五个仓库平行。最后两个房间地面铺有大理石,墙壁为花岗岩。回到中庭,可以看到还有一个与围绕中庭通道的西侧深处的坡道颇为类似的大通道,连接至围绕金字塔的内庭。

这处葬祭庙被视为古埃及上庙建造的范本,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第六王朝,主要包括五大主要结构:入口大厅、中庭、用于存放雕像的五个壁龛、仓库和圣殿。

历史学家认为,法老卡夫拉在位的最后时间约为公元前 2518 年—公元前 2493年,使用五只丧葬船埋葬。五只丧葬船掩埋在金字塔东侧上庙四周,自东向西共分为两行,距神庙南面和北面约 15 米处。第五只丧葬船的埋藏地点与金字塔东面平行,与南侧一组靠西的丧葬船形成直角。当人们发现丧葬船坑洞时,里面早已空无一物。

大斯芬克斯像

斯芬克斯像是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雕像,矗立在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东南方向约 450 米处。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感觉到,与身体相比,他的头相对较小。实际上,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斯芬克斯像身体的比例与真正的狮子十分接近,就像它的头部的比例与真人的比例相似一样。这表明埃及人为了创造尽可能写实的狮人组合,没有为了整体更加和谐而改变头的大小。

斯芬克斯像双眼凝望着正东方。在春分和秋分时,神庙东西轴线正落于其前方,稍微偏向一侧,与金字塔南面脚下的落日点对齐。毫无疑问,这并非巧合;这座雕像的修建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善加利用修建吉萨金字塔后的剩余石块那么简单。斯芬克斯像前爪至尾尖长 72.5 米,头顶距地面高约 20 米。如今,斯芬克斯像看起来似乎“光秃无毛”,好像连皮肤都没有,但原本的斯芬克斯像肯定涂有石膏,甚至绘有某种颜色;但头上的涅姆斯王巾还有些许绘画的痕迹,清晰可见。

由于风蚀作用以及使用的岩块质量不佳,特别是各层石块的硬度不一,斯芬克斯像不断劣化,至今已经经历了两次大修。第一次大修发生在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 年—公元前 525 年),第二次大修则发生在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 332 年—公元 395 年)。建筑某些位置的石块清晰呈现修复的痕迹,这些石块是这两次修复时放置上去的。斯芬克斯像的最后一次抢救工作发生在 1926 年,此后人们对雕像进行了多次研究。1988 年,斯芬克斯像背部的一块石块掉落,再次引发了关于加固雕像避免出现新的损坏的研究。

半落黄沙中的雕像

除了埃及法老著名的横纹头饰外,斯芬克斯像的额头还佩戴了眼镜王蛇(uræus)。在他的头顶处有一个正方形的洞穴,可能用于放置王冠,但已经灌注了现代水泥,王冠也已不可见。如今,斯芬克斯像的大部分已经陷落黄沙之中。由于斯芬克斯像修建在高处的岩石之间,几乎完全暴露在沙漠的茫茫风沙之中,如果沙子无法得到清理,那么斯芬克斯像很快将掩埋在黄沙之下。凭借图特摩斯四世(Thoutmôsis Ⅳ)在斯芬克斯像前爪之间竖立的石碑,我们现在确切地知道在第十八王朝时期,斯芬克斯像已经被风沙掩埋,只有头部还在地面之上。这位埃及国王(图特摩斯四世)原本无望继承王位,但在一次狩猎时,他在“地平线上的荷鲁斯神”——斯芬克斯像的阴影下小憩了片刻,斯芬克斯便在他的梦中现身,向他许诺如果能使其脱离黄沙,便保佑他登上埃及王座。最后,预言果然成真。在此之后,没有人再操心斯芬克斯像的命运,直至塞易斯王朝(la dynastie saïte)方才又对斯芬克斯像进行了几次修复。因此,在到访过吉萨的希腊—罗马古典时期的作家中,除了老普林尼(Pline l’Ancien)之外,竟无一人描绘过斯芬克斯像就不奇怪了。在尼禄(Néron)统治时期,埃及行省的罗马总督提贝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巴比留斯(Tiberius Claudius Balbilus,又译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巴庇留斯)下令将雕像从沙石中清理出来,并在附近竖立了一个祭坛。

金字塔守护者。大斯芬克斯像为狮身人面,坚忍地守护在吉萨高原上。这是其历经上千年的面貌,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图像。

千面大斯芬克斯像

斯芬克斯像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最早的复制品要追溯至 16 世纪,这些复制品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法国方济各会士、宇宙学家和探险家安德烈·泰维(André Thevet)绘制的浑圆超大的头颅①,或德国人约翰内斯·赫尔费里希(Johannes Helferich)毕加索风格十足的形象②。一个世纪后,巴尔塔萨·德·蒙科尼克斯(Balthazar de Monconyx)用一张网来表现斯芬克斯的头发③。至于法国探险家兼外交官德·拉布耶勒古兹(Boullaye-Le-Gouz,全名F. de La Boullaye-Le Gouz),他选择了饱满的涂画头发和项链④。写实风格始于荷兰旅行家科内利斯·德·布吕因(Cornelis de Bruijn)⑤,并在 18 世纪的自然学家,如英国人理查德·波科克(Richard Pococke)⑥、丹麦人雷德里克·诺登(Frederik Norden)⑦和法国人安德烈·杜特雷(André Dutertre)⑧的临摹中得到发扬光大。

凯太普(Katep)和海特菲莉斯(Hétephérès)坐像是古王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之一。这尊雕像。出土于吉萨,高47.5厘米。

伦敦大英博物馆

自20世纪20年代起,大斯芬克斯像经历了多次修复。这幅照片展示了1925—1926年开展的修复工作,当时的修复目标包括从沙石中清出雕像的身体部分。

在雕刻之初,斯芬克斯像似乎并未佩戴假须——假须是更晚一些时期才添加上去的。1818 年,GB.卡维格里亚(GB.Caviglia)在狮爪之间发现了一片长 1 米的碎片,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据推测,在斯芬克斯像正前方,曾竖立有一尊法老立像。斯芬克斯像的鼻子在阿拉伯时期的 1380 年被毁,但与流传的谣言不同,拿破仑的士兵并未损坏过斯芬克斯像。

一张神秘的脸孔

如今,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吉萨高原狮身人面像究竟用了谁的脸孔。考古学界曾有过两次争论,倾向于认为它的脸应该是比照卡夫拉雕刻的。建筑物在位置上与卡夫拉下庙相近,而且卡夫拉上庙和斯芬克斯神庙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它们可能是出自同一位建筑师之手。还有些人认为斯芬克斯面部和卡夫拉雕像面部的线条存在相似之处,这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令人信服。

德国埃及学家雷纳·斯塔德曼(Rainer Stadelmann)提出了另一种猜想。他认为,斯芬克斯像和其脚下的神庙都是胡夫命人修建的。根据雷纳·斯塔德曼的说法,斯芬克斯像和它脚下的神庙的修建是应胡夫的要求。卡夫拉金字塔入口步道的轮廓线经过改动,而这种偏斜是为了避开某个已经存在的建筑物,也就是斯芬克斯像。有研究表明,斯芬克斯像面孔的线条与胡夫时期的另外三个已知雕像(目前分别藏于开罗、布鲁克林[Brooklyn]和慕尼黑)的面孔线条最为相似,而且斯芬克斯像在雕刻时和这些雕像一样没有佩戴假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时间顺序,我们应该了解古王国时期首位以斯芬克斯自居的法老杰德弗雷——他是胡夫的长子和继任者。

修建斯芬克斯像究竟意义何在?关于这个问题,雷纳·斯塔德曼认为,胡夫命人修建这座雕像的目的是将自己表现为一只守护圣兽,展示古王国丧葬建筑群典型的形象——国王化身为斯芬克斯,将敌人撕得粉碎。这位后来担任开罗德国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学者(雷纳·斯塔德曼)认为,斯芬克斯神庙并非为了将其作为神来崇拜而修建在其脚下,种种证据显示它应该是一个各种形式的太阳崇拜场所(日出时为凯普里[Khépri],到天顶时为拉,日落时为阿吞[Atoum]),是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平线。因此,胡夫命人修建了斯芬克斯像及其神庙,使像与庙合二为一。法老本人(胡夫)在此处化身为斯芬克斯像,象征性地守卫着被称为“胡夫地平线”(Akhet Khufu)的金字塔。

赫里奥波利斯和拉神神庙

表面光滑的金字塔代表着太阳的光线,它能使人上达苍穹。但是,金字塔也是献给赫里奥波利斯(Héliopolis)的巨大三维奔奔石(benben)。从这个意义上说,吉萨金字塔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恢宏雄伟,而且位置上与宏大的拉神(太阳神)神庙近在咫尺。

拉神一直被认为是古埃及的主要神灵。即使是全能的阿蒙(Amon)神,在阿蒙神信仰最鼎盛的新王国时期,也只能和拉神融合为阿蒙——拉(Amon-Rê)

神。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宏伟的拉神神庙围墙几无所存,雄伟壮观的中心神庙也几乎荡然无存。如果说卡纳克阿蒙神庙略呈梯形,南北长分别为 560 米、500 米,东西长 486 米,那么推测拉神神庙应呈长方形,东西长 1100 米,南北长 475 米。

这座神庙本位于赫里奥波利斯,古埃及人将这座城市称为“奥努”(Onou),而圣经中将这座城市称为“昂”(On)。如今,马塔雷亚(Matareya)是开罗北端的一个综合区,但这座城市早在法老时期就已经获得了独立。当时,马塔雷亚是尼罗河谷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距尼罗河东岸的孟斐斯北部 25 公里。考古学家在今天的泰勒埃尔希斯(Tell El-Hisn)发现了多处遗迹,主要包括雕像和方尖碑(obélisque)碎片,碎片上带有埃及自左塞尔(第三王朝)至第二十七王朝时期包括波斯埃及行省总督在内的历代法老名字。

吉萨连线

赫里奥波利斯太阳神庙是孟斐斯墓地金字塔的参照,自吉萨金字塔东南角至阿布西尔金字塔东北角的连线可以延长至赫里奥波利斯。为了更容易被看到,赫里奥波利斯太阳神庙修建在一座高大的土台之上。

显然,所有的埃及法老都想要在拉神神庙这座“华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如同君主们在底比斯的阿蒙神殿围墙上留下印记一样,他们的愿望是如此迫切,以至于“两地之国”的新君加冕仪式都极有可能就在太阳神所居住的神殿之内举行。

在这块碎裂的页岩板上绘制着赫里奥波利斯太阳神庙的平面图。这块石板要追溯至塞索斯特利斯一世(Sésostris Ⅰ er ,辛努塞尔特一世[SenusretⅠ])在位的第十二王朝时期,石板上还列明了神圣的围墙内包含的建筑清单。

都灵埃及博物馆

关于拉神神庙现有的唯一描述要追溯至第二十五王朝时期,描述的是皮安喜法老(Piankhy)或被称为皮耶(Peye)法老在攻占埃及后亲游神庙时的场景。在战胜了埃及第二十四王朝各小国国王之后,皮安喜来到了最神圣的神殿,在这里竖起一座石碑,以记录自己的功绩;这座石碑还描述了他在拉神神庙中的所见。拉神神庙外观奇特,结构与法老典型的神庙外观不甚相同:法老神庙包括塔门、柱廊、柱厅、圣殿以及殿前的船只停靠处;而赫里奥波利斯太阳神庙则不同,它呈现双重建筑,其中一部分献给拉神——这一部分朝东,自东入口进入,而另一部分则献给阿蒙神——这一部分朝西,自西入口进入。

神秘的奔奔石

很明显,拉神神庙的这一部分在古王国时期并不是献给阿蒙神的,直至中王国时期对阿蒙神崇拜的兴起,才开始重视阿蒙神崇拜。然而,拉神神庙确实可能具有这种双重结构,西半部分是献给阿吞神和凯普里神(太阳神)的,他们是太阳神的另外两个神格(化身)。神秘的奔奔石——神庙中的圣物,就位于两座神庙之间的中心位置。关于这个作为太阳神化身的、献给赫里奥波利斯的石头究竟是什么,我们拥有的相关资料少之又少。一般而言,奔奔石大约呈锥体,极少量的奔奔石上还有浅浮雕或绘画。有人推测,奔奔石可能实际上是一颗金属流星,坠落时伴有耀眼的光芒和巨大的声响,这也解释了奔奔石和太阳神之间存在关联的原因。

拉美西斯一世(RamsèsⅠ er )墓室中绘制的太阳神拉驾驶着太阳船与谨慎之神西雅(Sia)以及力量之神赫卡(Héka)驶过苍穹的场景。

与卡纳克阿蒙神庙类似,赫里奥波利斯神庙内并非只有一个主神神庙。在双重神庙的南部,可能还另有一座规模较小的神庙,那是献给女神哈托尔(Hathor,又译哈索尔)的。我们还知道,塞索斯特利斯一世(第十二王朝)在即位后的第三年曾命人修建了另一座献给拉——哈拉克提(Rê-Horakhty)神的神庙。如今,在围墙内的所有建筑中,仅存的遗迹只有神庙中央顶部的方尖碑。这座方尖碑高 21 米,重 120 千克,依然矗立在原本的位置上。

法老左塞尔(第三王朝)时期的浅浮雕残片,出土于赫里奥波利斯左塞尔神庙。

孟卡拉金字塔

米凯里诺斯(Mykérinos,孟卡拉的希腊名)是卡夫拉的儿子,古埃及称为孟卡拉(Menkaourê),他的金字塔是吉萨三大金字塔中最小的一座。孟卡拉金字塔的最初高度不超过 66 米,底边长 105 米,倾斜度为 51°。孟卡拉金字塔的特别之处在于表面与其他金字塔不同,靠下的十六级阶梯(约为其四分之一高度以下部分)使用红色花岗岩建成,而其余部分则使用了图拉石灰岩。金字塔北面有一个 12 世纪马穆鲁克(mamelouks,中世纪突厥人军事集团、阿拉伯哈里发的奴隶兵)凿开的深洞,之后在 19 世纪中叶时R . W . H .韦斯(R. W. H. Vyse)又继续深挖了这个洞。最终,盗洞抵达金字塔底部中心位置,在吉萨高原岩石前止步不前。

入口位于北面接近中线位置约 4 米高处,一条长 32 米的通道向下倾斜,通向一个带有装饰的花岗岩大厅,位于金字塔地下宫殿对面。三个花岗岩石块形成闸门封堵着通道,栓石之后是一条通道直抵前室,前室长 14 米、宽 3.8 米、高 4.8 米,开凿在金字塔地下深 6 米的岩石中。这间前室西面凿有一座壁龛,壁龛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墓坑,人们在坑中发现了带有“孟卡拉”铭文的石棺。在墓室入口上方,另有一条长 6 米的通道。这条通道首先沿水平方向延伸,后斜向下,最后在金字塔砌体前戛然而止。目前,我们对这条通道的功能一无所知。

前室地面有一条坡道,东西向铺有花岗岩,通向一条水平走向的通道,而这条通道通向孟卡拉真正的墓室。

墓室完全使用花岗岩修造,南北长 6.6 米,东西长 3.4 米,高 3.4 米;双斜顶向下垂落,如同一个真正的拱顶。饰有宫殿正面的玄武岩石棺占据着墓室中心,而石棺确实美得不可方物,以至于在 1838 年被从金字塔中移出装在了驶往英国的“比阿特丽斯号”(Beatrice)上。遗憾的是,“比阿特丽斯号”在离开马耳他(Malte)之后遭遇海难,长眠于西班牙海域的卡塔赫纳港(Carthagène)附近。

通向墓室坡道北墙的水平走向处有一个有六级台阶的楼梯,楼梯向下通向长方形的墓室。这个墓室的墙壁嵌有四个较深的仓库,里面可能放置着存有法老内脏的卡诺匹斯罐(canopes);另外两个仓库可能用于存放法老的王冠,位于北面。

孟卡拉金字塔的内室结构虽说看似令人吃惊,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却堪称其祖父——胡夫陵墓内室的复制品。另外,孟卡拉之子谢普塞斯卡弗(Shepseskaf)的陵墓中出现了六个仓库,则以更加垂直的形式再现了仓库的结构。

建筑群中的神庙

孟卡拉上庙是由他的儿子谢普塞斯卡弗最终命人完工的,这座上庙设有一座与长方形中庭垂直的大厅。在其后的第五王朝和第六王朝,孟卡拉上庙又加盖了一些墙体和内室。孟卡拉上庙最初的部分使用的是当地的石灰岩,外面覆盖着花岗岩,而谢普塞斯卡弗则使用了图拉石灰岩和黏土并最终完成了这座上庙。人们在建筑的西北角发现了一些石块,这些石块是整个吉萨高原上最重的建筑石块,每块的重量超过 200 吨。

“神圣米凯里诺斯(孟卡拉)” 这位法老将这座吉萨最小的金字塔命名为“神圣米凯里诺斯”。这处丧葬建筑群还包括三座卫星金字塔和一座上庙,图为遗迹复原俯瞰图。

居中的法老完美的身材与底比斯“诺姆”娇小的身材形成对比,在法老右侧的女神哈托尔梳着牛角发型,同时三人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左脚略微踏在前方。

开罗埃及博物馆

孟卡拉三人组雕像

这组雕像是金字塔丧葬建筑群神庙的主要装饰,在孟卡拉下庙中共出土了五组这样的雕像。这组法老三人组雕像使用硬砂岩雕刻而成,是法老神庙雕塑中的主要部分;其宽约 45厘米,高 90 厘米,纵深 50 厘米,重约 190 千克。孟卡拉呈站姿,右侧是女神哈托尔,左侧是埃及的一个省的拟人形态——“诺姆”(nome)。在赫尔莫波利斯(Hermopolis)三人组雕像中,女神居中呈坐姿,国王在其左侧。其他的三人组雕像分别是豺(chacal)三人组、迪奥斯波里斯·帕尔瓦(Diospolis Parva)三人组和底比斯三人组。第五组雕像碎裂较为严重,已无法辨认其中的人物身份。第一组和最后一组现保存在波斯顿美术博物馆,而其他三组则保存在开罗埃及博物馆。根据莱斯纳(Reisner)的传统重建,有四十二组石质三人组雕像装饰着下庙,分别对应着埃及的四十二个省(上埃及二十二个省,下埃及二十个省)。然而,伍德(Wood)进行的新的修复结果显示只有八组雕像,而且位于神庙入口的仓库中,并不是放置在整个建筑中。另外,雕像还取代了兰尼弗雷夫神庙墙壁上的浅浮雕。

19世纪绘制的吉萨地形图,其俯瞰视角让我们能够准确地感受高原上这三座金字塔的大小、比例和分布情况。

这座上庙与胡夫上庙十分相似。然而,它的入口步道首先通向一个大厅,大厅朝向南北长 45 米的大中庭。在中庭的西墙处,出现了两个连续的凹室,其中第一个凹室有四根立柱,第二个凹室有两根立柱,而圣殿位于这些凹室后方。从第一个凹室的南端可以进入一片区域——我们对此还所知无几;而它的北端则连接一条通道,这条通道通向围绕金字塔的中庭。再向前一点,南墙中有一条通道通向两个仓库,而在正对面的北墙有一条具有五个壁龛的通道。

孟卡拉玄武岩半身像,他的上埃及白冠(hedjet)使头雕显得十分狭长。

布鲁塞尔美术馆

入口步道是一条长 608 米的铺满石子的土台,谢普塞斯卡弗在土台上修建了高2米的墙。现在,我们无法知道入口步道是否曾有覆盖物或装饰物,但我们知道这条入口步道并没有以下庙为起点:在连接至下庙之前,这条步道已经经过神庙的西面和南面,最终在稍远一些的位置终止。

孟卡拉在去世时只完成了下庙的地基,地基呈四边形,边长约 50 米,使用的是当地的巨大石灰岩块。谢普塞斯卡弗使用黏土完成了建筑剩余的部分,但立柱底座和某些砌面以及门槛仍然使用了石灰岩。如今,神庙已经完全埋于黄沙之下,在乔治·安德鲁·莱斯纳(George Andrew Reisner,1867—1942,美国考古学家)完成发掘后就再无人问津了。这位埃及学家分区工作,每完成一个区域就再次使用干净的沙土将其覆盖,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区域的工作。

入口位于东面的中心点。一条通道通向大厅,这个大厅几乎是正方形的,内有四根立柱。大厅西墙北端和靠南的位置各有一条通道,分别通向四个仓库。靠北的通道北端有一段楼梯,能够登上屋顶,而靠南的通道南端则与入口步道相连。

国王雕像

在大厅西墙中央,有一条通道通向神庙中庭,中庭东西长 19 米,南北长 41 米;墙壁装饰着宫殿正面图案。在沙石地面上,有一条铺有石板的路连接入口和中庭出口。在靠南几米处的位置,有一个石灰岩容器,用来收集不同仪式中使用的液体,之后再通过与道路相连的管道排出。石灰岩石板路到中庭西墙中央处止,这里有一处斜坡向上倾斜,直抵带有两个凹室的柱廊,其中第一个凹室有四根立柱,第二个凹室有两根立柱。孟卡拉的两座雕像似乎构成了从神庙内部进入的通道,通向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通道,而在出口对面则通向一个较大的墓室。考虑到这个墓室的大小以及它位于建筑物的东侧,人们认为这个墓室可能是圣殿,是神庙的核心。

向北通过一条横向的通道来到一组仓库前,这十一个仓库位于通道的东侧(五个)和西侧(六个)。向南有一条短通道通向更宽的通道,这条宽一些的通道到入口步道截止。西墙两端各通向一个墓室:在南侧,墓室呈细长形,坐北朝南;在北侧,墓室呈正方形,面积较小。另外的两个墓室位于通道东墙中,在这里发现了五组孟卡拉三人组雕像,当时这些雕像与其他雕像埋在一起。 7rR8CDmq7H/I+9Q2PM1TfrlsZ3mZLHhAET1b+Sh14zeV8fG7JXWVyyAShyjrT3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