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尼罗河定期泛滥,埃及人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国家。雄踞这个国家权力巅峰的人被称为法老,起初法老被认为是太阳神拉(Rê)的化身,集整个国家所有大权于一身。
大约在公元前 450 年,被认为是历史之父、来自哈利卡纳苏斯(Halicarnasse,卡里亚)的希腊人希罗多德(Hérodote)乘船抵达了埃及。此次埃及之旅是希罗多德在东地中海地区旅行计划的一部分,他希望通过此次旅行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几年前爆发了战争,使双方势不两立。但希罗多德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因为呈现在他眼前的一切对他而言是如此不同,令人如此讶异;在好奇心驱使下,他决定游历整个国家。与我们今天的游客一样,希罗多德也乘船沿尼罗河一路而行。旅途没有让希罗多德感到失望,回国时其所历所感令他得偿所愿,但同时也令他确信:如果没有他所畅游的这条尼罗河,所有的金字塔、气势雄伟的神庙、祭司们掌握的知识,以及法老的权力,全部根本不会出现。希罗多德最终得出结论,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事实上,希腊人希罗多德不过阐释了埃及人早就稔熟于心的事实:尼罗河关乎埃及人的生死。当然,河水滋养着埃及人,但真正决定埃及人命运的是这条河的一个特性:尼罗河在每年七月间都会泛滥,淹没万顷良田后,在土地上覆盖上一层淤泥。这片土地只需等待农民带着犁和种子到来,向他们赠与更加慷慨的收获。
有证据表明,在大约公元前 4800 年左右,下埃及地区已经出现利用尼罗河泛滥的定居城镇,这一河口地区被称为尼罗河三角洲。然而,尼罗河的泛滥程度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年份泛滥几乎不被觉察,而在某些年份则可能泛滥成灾,洪水过后满目疮痍。无论哪种情况,后果都毫无二致,那就是匮乏导致饥荒。正是由于需要通过修建水坝和灌溉渠等工程来控制尼罗河的泛滥并使该地区的居民组织起来,这样就形成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城镇。
19世纪吉萨高原和三座金字塔雕刻版画。
这些城镇或通过武装行动,或通过结成联盟,逐渐开始相互聚集,最终形成了两大王国,分别地处下埃及和上埃及。这两大王国之间彼此攻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情况发生在大约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当时上埃及的国王那尔迈(Narmer,更古老的史料显示他可能名为美尼斯[Ménès])成功占领了北方地区。
梅里桑克三世(MerséânkhⅢ)陵墓中出土的雕像——酿啤酒的女仆。
开罗埃及博物馆
埃及文明诞生并发展于尼罗河流域,绵延在 1300 公里的一片狭长且肥沃的土地上。然而,埃及文明并非来自一片统一的领土,其居民将埃及称为“两地之国”(pays des Deux Terres,即上埃及和下埃及)。
下埃及
下埃及被埃及人称为塔姆胡(Tamehu,“纸莎草之国”[pays des papyrus]),位于河口地区的尼罗河三角沙洲。古埃及都城孟斐斯(Memphis)即坐落于这片土地上,塞加拉(Saqqarah,又译萨卡拉)墓地和吉萨(Gizeh)墓地也位于下埃及地区。
上埃及
“狭长之地”或塔什玛(Tashema)是一片延伸至象岛(Éléphantine)的狭长冲积河谷,在这一时期就已经与努比亚(Nubie)交界。新王国时期的法老在上埃及地区的底比斯(Thèbes)建都,并修建了卡纳克(Karnak)神庙和卢克索(Louxor)神庙等诸多神庙,以及帝王谷(Vallée des Rois)的多处陵墓。
红土地
埃及人将国内所有可耕种的土地称为“黑土地”(Kemet),这些土地之外的地区则被称为“红土地”(desheret)——意为沙漠,代表混乱和死亡的国度。其中,绿洲除外,如法尤姆(El Fayoum)绿洲以及锡瓦(Siwa)绿洲。
随着那尔迈统一埃及,统治古埃及延绵三千年的三十三个王朝正式开启。那尔迈的继任者以及第二王朝的法老们不断加强法老的权力,通过设立负责税收和修建包括疏浚沼泽、王室宗庙、墓地在内的公益工程的行政部门,进一步巩固了王国的统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出了楔形文字这种革命性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楔形文字被证实不仅是官员们高效记录的工具,而且还用于歌颂法老的战功,书写宗教颂歌、医学论著或娱乐作品。
埃及文明日后的基石已经铺就。但是,此时的埃及尚不是后来令世界惊叹的伟大国度。真正缔造伟业者是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的法老们,他们引领埃及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历史学家称之为古王国时期(公元前 2686 年—公元前 2181 年)。其中,第一位法老左塞尔(Djéser,公元前 2686 年—公元前 2667 年)将国家边界推至西奈半岛(Sinaï)和努比亚。然而,人们知道左塞尔更多是因为他在塞加拉建起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是埃及第一座使用石头修建的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同时更反映出法老与太阳神拉之间的关联。因此,金字塔是故去法老到达太阳的登天之梯。
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基奥普斯[Khéops],公元前 2589 年—公元前 2566 年)、卡夫拉(公元前 2558 年—公元前 2532 年)以及孟卡拉(米凯里诺斯[Mykérinos],公元前 2532 年—公元前 2503 年)通过在吉萨修建金字塔,为太阳神崇拜和王权之间建立联系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些雄伟的建筑物不再是在塞加拉修建的那种阶梯金字塔,而是外表十分光滑的金字塔,宛如一束石化凝固的阳光。
修建这些金字塔和神庙耗费的人力、物力令人咋舌,维护法老葬礼崇拜同样花费巨大,这使得王室的财富趋于枯竭。不仅如此,在第六王朝期间,政治分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加之因粮食歉收而导致社会动荡和饥荒,最终古王国土崩瓦解。然而,这不过是一段漫长动荡时期的开始,这段危机时期被称为第一中间期(公元前 2181年—公元前 2055 年)。在第一中间期,上埃及和下埃及再次分离。非但如此,根据《伊普乌尔哀歌》( Lamentations d ’ Ipou-Our )等文献记述,在此期间埃及还面临外有亚洲部落入侵之患、内有反叛暴乱之忧。
这种混乱的态势一直未能平息,直至第十一王朝法老孟图霍特普二世(Mon touhotep Ⅱ,公元前 2055 年—公元前 2004 年)才得以终结,他再次成功统一了“两地之国”。埃及从此以后进入了中王国时期(公元前 2055 年—公元前 1650 年),而在此期间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的法老们一直试图恢复古王国的行政和政治制度。他们成功地实现了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繁荣,文艺得以复兴,尤其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呈现出一派繁盛之气。这一时期最大的新面貌则与宗教有关,更准确地说涉及往生之后的生活。如果说在古王国时期只有法老及其家眷享有身死犹可生的特权,那么在中王国时期对于任何能够支付得起将尸身制成木乃伊的埃及人来说,这种特权也变得唾手可得。
中王国时期终结得令人猝不及防,埃及大约在公元前 1650 年遭到一个亚洲游牧部落的入侵。这个部落就是喜克索斯人(Hyksos),他们快速地攻占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和部分河谷地区。喜克索斯人对埃及文化甚为折服,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埃及据为己有,并自视为法老统治埃及。尽管喜克索斯人在国家传统上被同化,尽管他们为埃及带来了新的作物——橄榄,尽管他们同样带来了技术方面的创新——立式织机、三角弓和战车,但都没能改变埃及人对他们的认知:在埃及人眼里,喜克索斯人入侵者的身份从未改变。因此,在上埃及国都底比斯组织起了反抗喜克索斯人的战斗,最终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此后开启了第二中间期,后又被新王国时期(公元前 1550 年—公元前 1069 年)取代,在这一时期古埃及达到了最为璀璨的鼎盛时期。
在第十八王朝和第十九王朝,埃及以底比斯为都,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小国寡民的传统被帝国扩张的野心取代,帝国的雄图是令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强盛大国。因此,埃及与这一地区周边的大国之战不可避免,如米坦尼(Mitanni)、巴比伦(Babylone)和赫梯帝国(l’empire hittite)。
然而,如第十八王朝的图特摩斯三世(Thoutmosis Ⅲ,公元前 1490 年—公元前 1436 年)、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Ⅱ,公元前 1438 年—公元前 1412 年)以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ès Ⅱ,公元前 1289 年—1224 年)等法老并不只会穷兵黩武。他们还修建了巨大的神庙,如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和阿布辛贝(Abou Simbel,又译阿布辛拜勒)神庙,这些神庙既是献给神灵的,也是修建给他们自己的。修建这些神庙的目的正是向法老的臣民们展示法老权力早已凌驾于万物之上且超脱尘世,这一目标后来又通过人神通婚理论进一步延展。根据该理论,埃及万神殿顶端的底比斯主神阿蒙(Amon)正是使王母受孕之神。
极为珍稀的胡夫法老像之一,他修建了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这尊象牙小雕像高度仅有7.5厘米,于1903年由弗林德斯·皮特里阿比多斯(Flinders Petrie)在的奥西里斯(Osiris)神庙中发现。
开罗埃及博物馆
但是,所有夸耀在死亡之时全部烟消云散:新王国时期的法老意识到金字塔在盗墓者眼中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因此他们尽可能使自己的陵墓蔽而不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们将墓地选址在底比斯尼罗河西岸的茫茫沙海之中。但此般苦心孤诣并没有起到多少效果,除了图坦卡蒙(公元前 1346年—公元前 1337 年)的陵墓得以幸存,自古以来的所有其他法老的陵墓早已惨遭洗劫。
拉美西斯二世过世时,新王国时期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混乱期,即使第二十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Ramsès Ⅲ,公元前 1184 年—公元前 1153 年)大败海洋民族(Peuples de la Mer),也未能扶大厦于将倾。以动荡为标志的第三中间期(公元前 1069 年—公元前 664 年)就此拉开序幕,地方割据愈演愈烈,同时埃及接连经受了利比亚人(Libyens)、努比亚人(Nubiens)、亚述人(Assyriens)、波斯人(Perses)以及希腊人(Grecs)的入侵。
费顿(Phaidon)出版社(维也纳)1936年出版的《古埃及艺术》( The Art of Ancient Egypt )一书中的插图细部。
自那尔迈法老统一上、下埃及至埃及最后一位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过世,时间过去了整整三千年。在这漫长的三千年间,埃及不仅见证了长治,也蒙受了剧烈的动荡和兴衰更迭,但尼罗河的国度一直保持着对自身的认同。
书吏(scribes)监察官哈尔加(Raherka)和他的妻子梅里桑克(Merséânkh)的像(第四王朝)。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雕刻在伊杜(Idou)马斯塔巴墓墙上的楔形文字,他是负责修建胡夫金字塔和卡夫拉金字塔的祭司总管。伊杜生活在第四王朝,他的墓位于吉萨墓地的东墓园。
埃及的最后一个王朝被称为阿吉德王朝(Lagide)或托勒密王朝(Ptolémaïque),由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re le Grand)的部将托勒密(Ptolémée)建立于公元前 305 年,国都定在一座新城——亚历山大城(Alexandrie,亚历山大港;又译亚历山大里亚)。这里也是克利奥帕特拉七世(Cléopâtre Ⅶ,公元前 51 年—公元前 30 年)的出生地,但她使埃及重现往日辉煌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死后,“两地之国”彻底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