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何新的经典论文之一。在《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和《凤凰崇拜的起源与演变》这两篇论文中,何新修正了他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关于龙凤的理论。他指出,龙的真相是蜥蜴与鳄鱼,凤的真相是鸵鸟。它们都曾是古华夏的图腾动物,但在进入夏商历史时期以后,都由于生态气候的变迁而逐渐在中国大陆绝灭,遂由现实动物转形为神话动物。
《诸神的起源》是一部探索之作。其中一些新观点,自然未可作为定论。但可喜的是,此书中有些看来颇为大胆的假说,后来竟得到更多材料的支持。
例如书中论古昆仑作为华夏族的祭天之山,初无定型,所以东岳泰山在上古曾被看作中岳昆仑。近细读《史记·封禅书》,发现如下一则重要记载:“泰山东北趾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
此则材料,证明了古泰山确有黄帝祭天明堂,而其殿则名叫“昆仑”,从而验证了泰山与古昆仑之关系。
又如关于羿射十日的故事,我在书中以为其真相可能与历法改革有关,并臆测十日故事似表明古代可能存在一种十月历法。最近读到陈久金、卢史等著《彝族天文学史》书中说一年十个月,一月三十六日的历法,在彝族地区曾长期实行,并且亦认为夏代以前中国曾实行过十月制历法。此与拙说正可互相印证。
但是在《诸神的起源》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做进一步的研讨。例如关于龙的问题,笔者否定了它的生物性存在。经过对古生物学、古气象学和甲骨、青铜纹饰以及古文献的进一步研究,现在看来,这一否定是不对的。“龙”,在中国上古曾是一种确为实有的动物,并且确曾作为与太阳——凤鸟并列的一个强大部族的图腾。本文想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和证据,修正拙著中的这一结论,使神龙真相这个千古之谜得到真正的揭破。
龙,是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奉的一种神异动物。龙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是华夏先民的图腾。但龙的真相,是中国文化史上遗留的最大疑谜之一。
我们知道,汉魏以后,关于龙的意象在传说中已越变越奇,以致被神化为一种形象极为奇特的怪物。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尔雅翼》引王符说)
这样一种怪物,在自然界中当然从未有过,也绝不可能实有。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不注意到,在商周甲骨文中不仅有见龙、祭龙,甚至也有狩猎获龙的卜辞。至于先秦文献中,更有不少关于见龙、养龙,以至屠龙和食龙的记载。
“见龙在田。”(《周易·乾卦》)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周易·坤卦》)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在《左传》中还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鲁昭公二十九年(前 513)秋,龙出现在晋国都城近郊(今山西侯马),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想猎捕它,但又害怕它,于是去请教当时以博学多知见称的太史官蔡墨。蔡墨说:“如果不能活捉龙,那只是由于现在人们的无能,而在古代,不但能活捉龙,甚至专有养龙官、杀龙官和驯龙官。只是由于后来大地上的水泽少了,所以龙才成为稀奇之物。但在《周易》中,保存着许多关于龙的占辞。如果当时龙不是经常能碰见的动物,谁又能把它写照得那样细致(‘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图 1 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帛画《人物御龙图》
这段记载是极可注意的。因为在这里,史官蔡墨不仅明确地肯定了“龙”作为一种生物的实在性,而且表明,即使在春秋时代,北方某些地区还偶尔可以见到“龙”的踪迹。
图 2 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刻纹铜器上刻绘有巫师驾马车护送龙舟下水的画面
那么“龙”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曾做过种种推测。主要的说法不外如下几种:巨蛇、蟒,扬子鳄,猪或马。
这三种说法实际上都有问题。
神话中的龙有角,有足,有巨大的鳞片,而蛇类无(汉代以前的伏羲、女娲画像亦有手、有足、有尾,像爬虫而不像蛇)。
图 3 山东沂南出土东汉画像石上的龙戏图
扬子鳄性温善,体形短小(普通为一至二米),不足以称神。此外,扬子鳄无角,而传说中的龙头部有角状物,名叫“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酉阳杂俎》)。
图 4
图 5
至于猪或马则与神龙的传说形象相去更远。更重要的是,龙是水中物,而猪、马则是陆地动物。总之,这些旧说均不能成立。
在上述龙的生物性假说之外,还有关于龙是非生物的另一类假说。例如闻一多等曾将《周易》中的龙解释为“龙星”。笔者在《诸神的起源》中亦将龙推测为古人关于“云”的生命化意象,等等。但这些说法,又显然难以解释甲骨文和典籍中那些猎龙、见龙的记载。
为了解开“龙”究竟是一种什么怪物这个千古之谜,我们首先可以分析一下古文字中关于“龙”的字形(见图 4)。
仔细观察这些“龙”图,可以发现其中有极可注意的三点:龙的头部饰有角状物,龙形体上有足,龙的背尾部有鬣。
这里还有极耐人寻味的一点,从“龙”字的头部写法看,“龙”应是一种巨口獠牙的猛兽。因为在甲骨文中,凡是凶猛动物的头部,都具有与“龙”字头部相同的特征(见图 5)。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标志猛兽的文字,都在头部着力刻画它们的巨口獠牙。换句话说,像龙那样一种巨口獠牙的符号,似乎构成甲骨文和金文中一种特殊的头部标记,专用以表示猛兽。其实这一头部标记就是今天的“虍”字和“凶”字。“虍”“凶”在隶书中分化为两个不同的文字。但就语源看,这两个字不仅古音近同、字形相似(均是猛兽利吻獠牙的刻画),而且字义也相关。作为对比,我们可以再看看甲骨文中那些性情温驯的动物,其头部则多从于“目”或“首”字。(见图 6)
最后,我们还可以注意到“龙”字头上还有一个记号。这个记号在今天的汉字中写作“辛”。其字形取象于以斧劈木。作为名词,辛字孳乳为“薪”。作为动词,则孳乳为“辟”和“辠”。在甲骨文中,这“辛”字似乎又是一个用以标记杀伐、镇服的记号。对龙、野猪、老虎都可以使用这个记号(见图 7)。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从“龙”字的符号结构中分析出以下要素:龙应是一种具有四足的爬行类动物;这种爬行类可能有角,有鳞片,颈部有长鬣(像野猪),有长尾;真实的龙可能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巨型动物,有巨口獠牙;人们恐惧龙,因此在这个字的头上标记“辛”,表示对它的镇服。
图 6
图 7
极为有意义的是,在商周玉器图纹中,笔者发现了一只猛龙食人玉佩(见图 8)。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巨龙正绞缠着一个挣扎中的人,以双足扼抱其肩腹,做奋力绞缠和吞食之状。这块玉佩,恰可为笔者对于“龙”字字形的上述分析,提供一个有力的实物证据。
图 8 商代猛龙吞人玉佩环(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现在的问题是,在古代以至远古时代的中国大陆上,是否确曾存在过“龙”这样一种凶猛巨大的水生爬行类动物呢?
这个问题过去一直无人提出,也难以解答,但实际上,无论是生物学的实地发掘,还是古文献的记载,都表明,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过这样一种令人恐怖,因而也令人敬畏的巨型爬行动物。这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作“湾鳄”的巨型鳄鱼。
这种巨鳄体形庞大,性情凶残,可吞食虎、豹。又背部有厚甲,“可御兵”(《山海经》),因此石器时代的人类肯定不是它的对手。其寿命则极长,据说可达百年甚至数百年。常生活于大河、沼泽、水网地带。善于潜伏隐蔽,而突然发难袭击靠近的人、兽。在当时人类所必须面对的各种猛兽中,这种巨型凶鳄毫无疑问是最具有威胁性的。所以当时人们既恐惧它,又崇拜它,把它看作神,称为“隆”(隆、龙古字通用。隆,意为巨大、伟大)。
图 10 江苏丹阳胡桥宝山南朝砖墓发现的《羽人戏龙图》
如果有人对“古代人们所崇拜并且恐惧的龙,其真相就是这种凶猛的巨鳄”还存在什么疑问,那么再请看图 9。
图 9
此图纹摹自 1959 年出土于山西石楼的一件商代铜觥。由此图的一组龙形纹样中,可以明白无误地辨识出两条巨型鳄鱼的俯视和侧面图像(这个铜觥,也有考古学家认为是夏文化的遗物。毫无疑问,其年代是相当古老的)。而正是在这一带,还出土过以鳄鱼皮蒙制的商代铜鼓。更有意思的是,在 1973 年出土的一件商代大石磬上,还可以看到与上图极为相似的又一条巨型鳄鱼——龙的装饰图案。
如果考虑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音乐之神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名叫“夔”的神龙,我们也就能理解,古人要在石磬和其他各种古代乐器上刻制鳄鱼——龙纹的意义了。
湾鳄,学名Crocodilus Porosus。这是一种今日濒临灭绝的爬行类动物。今日只有少量生存于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这种动物既可以生活于沼泽、淡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海滨河口的半咸水中。化石发掘表明,这种动物在上古时代亦曾生活于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滨海以及部分内陆区域。在岭南则直到晚唐时代尚有存在。
湾鳄是鳄属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普通者体长四至五米,成体则可达十至十一米。它可能是自恐龙绝灭以后,陆地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所以古人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我们知道,鳄类是热带动物。在现代鳄属动物中除两三种可以生存在暖温带地区以外,大部分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
但古气象学的研究表明,在夏商之前,中原地区恰正具有接近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湿热多雨,地多沼泽且林莽密集。直到商代,黄河流域气候依然温暖潮润,有似今日之江南。考古学家从河南殷墟挖掘所得到的动物骨骼中,曾发现大象、犀牛、竹鼠等热带生物。不仅气候条件适宜,而且当时位处黄河中下游冲积扇上的中原地区,沼泽水网密布。这种地理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食草动物的生长,同时也为湾鳄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所以有证据表明,这种巨鳄在上古时代曾广泛分布于南海、东海、渤海沿海以及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今日山西汾水流域曾出土大量鳄化石,被命名为“汾河鳄”。这一古生物学的发现,又恰与山西石楼铜器上的鳄——“龙”花纹和《左传》所记晋国都城见龙的记载相吻合。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
但是在夏代商代之间,中原地区气候生态发生了巨大变迁。气候转寒,常有干旱(甲骨文中祷雨卜辞甚多)。因此许多湖泽淤塞干涸。在地理气候生态的这种巨大变迁下,这种鳄鱼随之减少,终究在华北地区完全绝迹,只留下了关于这种神秘恐怖怪物的大量传说。而古生物学的资料还表明,在古代中国大陆曾存在过多种鳄鱼。现今仍有一种体形较小、性情亦较温顺的鼍鳄(即扬子鳄,俗名“龙子”“土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
实际上,当唐代文学家韩愈任潮州刺史时,那种凶猛的巨型鳄在广东韩江下游一带还很多,常出没水滨吞食人畜。所以韩江古称“鳄湾”,又名“恶湾”(后人为纪念韩愈方更名为“韩江”)。韩愈为此曾写作著名的《鳄鱼文》。只是当时这位文学家却好像已不知道,被他在文中所诅咒驱逐的这种凶猛的爬行动物,其实就是古人视为神物的龙。
韩愈《鳄鱼文》的注中,曾详细描述了这种鳄鱼的形态:“鳄鱼之状,龙呴虎爪,蟹目鼍鳞。尾长数尺,末大如箕,芒刺成钩,仍有胶粘。多于水滨潜伏,人畜近,以尾击取。”由这一体征,以及其凶猛噬人的性情,我们可以断定这种鳄鱼不会是小型的扬子鳄,而正是今日仍生存于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湾鳄。
A.长沙战国楚帛画的龙;B.马王堆汉墓帛画的龙;C.河南安阳汉砖画的龙;D.周锺龙纹;E.商妇好墓玉龙。
图 11
实际上,在远早于唐代的其他古代典籍中,我们还可以见到关于这种巨型食人鳄的更多记载。例如《说文》中记述了一种称作“ ”(读“鳄”)的动物:“似蜥易,长一丈。水潜,吞人即浮,出日南。”《文选·吴都赋》刘逵注引《异物志》:“鳄鱼长二丈馀,有四足,似鼍。喙长三尺,甚利齿。虎及大鹿渡水,鳄击之皆中断。生则出,在沙上乳卵。”《博物志》:“南海有鳄鱼,状似鼍。斩其头而干之,去齿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梁书》:“鳄大者长二丈馀,状如鼍,有四足,喙长六七尺。两边有齿,利如刀剑。”
由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这种巨鳄是一种与鼍即扬子鳄,形状相似但类属并不相同的动物。而且古人也明确地注意到了它与龙的类同关系。当然,这些记载都已是秦汉以后人所作的,在那个时代,真正的“龙”在中原早已消失,只残留下一些神奇、神秘而令人敬畏的神话传说。所以虽然历代皆有人在岭南见到或听说过这种类似“龙”的怪物,却没有人敢于破除迷信地想到,这种巨鳄,其实就是上古所谓神龙的原型和本体。但极为有意思的是,从商周鼎纹及战国秦汉人所绘制的“龙”图(见图 11)中,仍然可以辨认出鳄鱼的基本特征——巨口獠牙、鳞躯、四足长尾、有角等。
《广雅》中说:“有翼曰应龙。”过去人们都以为,翼就是翅膀。殊不知在古汉语中,动物背部的鬣鬃也可以称为“翼”(《经籍纂诂》),而由图 11 的C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传说中龙的所谓翅膀,其实正是鳄鱼背部鬣鬃的夸张和想象。
用图 11 中的图与湾鳄图作比较,从其巨口、獠牙、四爪、鳞身、长尾、背鬣诸特征,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洞察古代之所谓龙,其真相究竟是什么。
为了使读者自己判断本文是否确已找到所谓龙的真相,请再看图 12:
图 12《毛诗品物图考》所绘鳄鱼
图中画了一只鳄鱼(从图中文字看,原作者是把鳄与鼍混作一物了),实际上,在后世流传的龙形图中,除了鹿状的角,龙无疑就是湾鳄形象的神化和夸张。那么湾鳄是否有角呢?当然,它没有那种鹿形的角(那是传说中夸漫变形的产物)。但是“从吻部到眼前生有两道角状隆起物”,却正是湾鳄的重要分类特征之一(见《辞海》“湾鳄”条目)。而这一点,可能也就是发生“神龙有角”“龙无尺木,不能升天”一类传说的根据吧。
这里还有必要指出,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些神秘的凶狠动物如罔两、梼杌、饕餮,其实也都是湾鳄这种凶猛巨鳄的别名。“罔两”被孔子释作夔龙的别名,又被称作“木石之怪”。梼杌在古辞书被认为是形象“断烂恶木”的怪兽。《天中记》引《神异经》说:“其状如虎而大,毛(鬣)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鳄鱼的拟态正是朽木青石,所以其漂浮水中或潜匿池边不易被发现。所谓木石精怪的传说,正是由此发生。至于《神异经》所记梼杌形态,我们参照鳄鱼的形态,更完全可以明白无误地做出指认。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古人眼中鳄鱼与虎形名的接近。我们前面曾展示了小屯商代石磬所刻的鳄鱼纹。但无独有偶的是,在另一块商代石磐(安阳武官村出土)上,刻制了与鳄鱼形态极为相似的虎纹(见图 13)。
图 13 商代石磐(安阳武官村出土)上刻制了与鳄鱼形态极为相似的虎纹
图 14 商周鼎纹演变
至于饕餮,也是古代关于凶鳄的别名。《吕氏春秋》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左传》说它“贪于饮食……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而商周青铜器上多见一种有首无身的怪兽之纹,自宋代以来一直被命名为“饕餮纹”。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命名是恰当的。从图 14 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商周鼎纹的演变过程:由双体多足的鳄鱼——夔龙图纹,演变为单足的夔纹,最后演变为兽首纹、商羊纹(注意:“商羊”乃是“蜥蜴”古音的转语)。
还应当指出,在古语言中,鳄鱼与蜥蜴被视为同类。一因二者形态极为相像,蜥蜴仿佛一种袖珍版的鳄鱼,所以亦有“龙子”之称。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上古一位著名大神“羲俄”,正是蜥蜴(鳄)的变音,而且其在秦汉艺术中的造型形象,也正是蜥蜴或鳄鱼。(见图 15)
最后,我们再看动物中的蜥蜴(见图16),是一个品类极其丰富的大世界。由此联想到古人所谓“龙生百子”或“龙生九子”的传说,其真相也就不难揭破了。
图 15 中国神话中有一位神灵名叫羲俄,在古代绘画中,它正是一位具有蜥蜴及鳄鱼形象的怪物
图 16 动物中的蜥蜴,是一个品类极其丰富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