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陷阱九
错把别人的人生当成自己的

人性很复杂,不是你想给,别人就一定会收下;而有时别人想要的,你也不一定给得了。

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别人的启发或引导都只能起辅助作用,真正促成自己改变的,是自己的动机,如此才能有动力。

其实你不用顾着为别人操心,也不用给自己找借口,寻求内心需要的认同。你必须清楚地知道“操心他人应从现在开始,就不是我的课题了”,这样才不会轻易地越界,甚至招惹是非。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提出的理论,主要是论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你只需负责好自己的课题,不要干涉或介入别人的课题。别人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不是你想要他人怎样就能怎样的。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问题大多出于某一人对另一人的课题强行干涉和越界主导,导致出现混乱、矛盾。

许多人把自己的课题推脱给别人,又不自觉地去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例如“你要做得让我可以信任”,这样的认知就是出于对彼此课题的混淆不清。

以课题分离来说,你能不能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你要信任或不信任,都由你决定。他人的课题是,如果他人想获得别人的信任,他就需要去学习并决定自己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才可以让别人更信任他;如果他没有想让别人有更信任他的动机,那也是他自己的事。

课题混淆的现象之一,就是人际关系里常出现这样的牵扯:“因为你……我才会……”或是“如果你不……我也不会……”。例如,一个妈妈对大学毕业还未找到工作的孩子说:“你赶快找工作,你如果不赶快确定工作,我就会心情紧张、焦虑,睡不好。”

在这个例子里,孩子的人生课题是,寻找自己想从事的工作,以及如何迈出工作第一步,从而进入社会。妈妈的人生课题是,照顾并调节好自己不安和焦虑的情绪,学习面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经营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盯着孩子不放,干涉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生命课题。

这种混淆很常见,你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许多相似的例子。

空白的内在激励

当孩子或晚辈受到这种名为“为你好”的干涉时,他们即使勉为其难地去做也做不长久,甚至可能尝试一下就打退堂鼓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太懒惰,还是因为能力太差?

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还没找到内在动机,也就是内在激励。只有外在激励(社会期待、工资、头衔、别人肯定),而没有内在激励的人,即使为了外在的缘故去尝试,或看别人这么做就要自己也这么做,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他们没有目标,也没有自己想实现的生活意义,更没有自己的理想,他们就像是一台没有引擎的车子,根本开动不起来。

社会环境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在激励、内在动机如此陌生。从小到大,孩子无论做什么事,学什么才艺,或是读书,写功课,很少是自动、自发的,都是被安排、被规定和被要求的。孩子像是一个物件被拎来拎去,放在某个地方做某件事。

很多人就是这样长大的,一边觉得无聊,一边心不在焉,用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把时间消耗掉。所以,他们不知道专注是何物,也有很多人不能体会一种投入且专注的忘我状态,不知道把自己的心思投入到某个有兴趣的目标是什么样的感觉。

因为没有这种愿意为了自己内心向往且欣喜的事物或目标,付出自己的专注力和努力的经验,他们大多数的人生时间,都是听从别人的安排,如果没人安排,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去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实现或成就的目标。总之,他们对于自己想成为何种更好的人,完全没有想法。

他们不习惯倾听自己的内心,在开始主导自己的人生时,很难明确应该先要往哪里去。

可是,这是他们的人生课题。

如果他们不探索和觉察自己的内心,别人给的建议或意见,只会徒增混乱和困扰。即使他们勉强去做了,也很难做好。而别人再焦急、再忧虑和再不耐烦,给他提意见和建议,也无法真正帮得上忙。

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是如此。自顾自地为别人烦忧或焦虑,或自以为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别人身上,铆足力气想要表现得愿意为他人付出,到头来可能只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想让对方认同自己所谓的付出。

不要错把别人的人生当成自己的,然后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所有人都一样,任何人的人生功课,不自己做、不自己练习,无论日子过多久,仍是学不会如何过好这一生。 QfsuxOhiz5Z8mT4FCZnmvjSZJXl7CMt457JZHKqlCT9gRbVO2kfeflkWL2c5AY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