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工作室的成立与《天空之城》

image_9_0_m

《风之谷》的发行收入达到7.42亿日元,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但德间书店并未商讨制作第二部剧场版动画片的企划。对当时的情况,铃木敏夫这样说道:

说起来呢,德间康快这个人非常特别,很有意思。《风之谷》十分卖座,通常来讲,肯定会要求我们“再做个《风之谷2》出来”,但他却没有这样表示,也不说下次再做点别的什么。没有任何要求哦。在我的安排下,《风之谷》这部电影,使导演宫先生那里产生了某种版权收益,居然有6000万日元进账。宫先生看到这笔钱,吓了一跳。“铃木,这可怎么办啊?”(笑)要是用它盖新房子,准会被员工当成笑话,也不能拿来买车。那时候,正好有一个以高畑先生为中心的电影企划,准备以地方城市柳川为背景,拍一部类似《青色山脉》那样的青春片。依然是尾形先生提出想拍《青色山脉》的。(略)但在制作过程中,高畑先生说:“这个还是不太适合拍成动画片,如果想做,拍成纪录片还差不多。”片名定为《柳川堀割物语》。可是——“谁会出钱给我们拍这样的东西呀?”正在他们犯愁的时候,宫先生那里进了一大笔钱。于是,我就对宫先生说:“要不,把钱用到那儿?”“嗯,这样比较好。”事情就这么敲定了。

(《吉卜力的风》)

不是制作卖座片的续集,而是通过拍摄新电影,将卖座获得的巨款有效地利用起来。不是优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也不想守在树下等第二只兔子。可以说,不同于一般电影公司和出版社的吉卜力经营哲学,此时已经开始萌芽了。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制作的《柳川堀割物语》,企划之初是当作青春片来讨论的,并准备请编剧山田太一来撰写第一稿剧本。企划已推进到这一阶段,却在团队对柳川进行了外景勘察之后,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变。因为在取景过程中,团队发现当地居民修复柳川水道的活动才最具魅力,应该如实地记录这项活动本身。

在此期间,高畑以柳川为据点租了房间,和员工一起住在当地,推进工作。如此一笔笔开销下来,宫崎准备的制作资金开始见底。

“时间也花了,钱也花了,但片子还没做出来。虽然我家的房子又破又旧,但我也不想把它抵押出去来拍电影。铃木,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宫崎找铃木商量对策,铃木立即提议,再制作一部动画电影。他的想法是,拍摄《柳川堀割物语》的资金缺口,可以用宫崎新片的收入来填补。于是,宫崎一眨眼工夫就进入状态,开始向铃木谈起一项企划——《少年巴鲁·飞行石之谜》。这项企划就是《天空之城》的原型,根据宫崎上小学时构思出来的一个故事创作而成。

在这个阶段,随企划一起再次浮出水面的,是制作基地的选择问题。《风之谷》是在Topcraft工作室里制作出来的,但在拍完《风之谷》之后,Topcraft停止了动画片的制作。

《风之谷》上映后不久,1984年春天,时任《Animage》副主编的铃木向德间康快社长提议,不如德间书店自己创办一个制片工作室。这个想法借高畑之口提出,德间社长爽快地应承了下来,同年6月,德间书店利用公司旗下的一家休眠企业,成立了一个制作动画片的新公司。这就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由来。

吉卜力工作室的名称在登记注册的时候就已确定。宫崎骏是命名者。据说,高畑勋当时还提议了一个日语的公司名,叫作“武藏野工房”。吉卜力(GHIBLI),是指撒哈拉沙漠上刮起的热风,二战中意大利的军用飞机也使用过这个名字。其实,GHIBLI的GHI在意大利语中的正确读音应该是“gi”,但宫崎想当然地以为是“ji”,吉卜力便将错就错地成为公司名称。

高畑的《柳川堀割物语》继续拍摄,最终成为一项耗时四年的大制作,于1987年以《文化纪实影片:柳川堀割物语》为名正式公映,终于取得了成果。

新企划《少年巴鲁》

宫崎在1984年12月7日提交的企划书《少年巴鲁·飞行石之谜》中,还提出了另外几个候选片名,比如“空中城堡的囚徒”“飞翔的宝岛”“飞行帝国”,并且附有印象稿,描绘了一个在烟囱上吹小号的少年人的形象。

关于企划意向,宫崎写下了这样一番话:

如果说《风之谷》是把观众定位在高年龄段,那么《巴鲁》则主要以小学生为观影对象;如果说《风之谷》追求的是清冽与鲜活的作品风格,那么《巴鲁》则是以欢快有趣、场面火爆的经典动作片为目标。

《巴鲁》致力于成为一部能使年轻观众放松下来去享受的快乐电影。片中有欢笑,有泪水,也洋溢着真情与赤诚。心灵的碰撞,无私的奉献,真挚的友情,坚定追寻自己所信之物的少年人的理想——这些现在人们最不屑却在无意识中最渴望的东西,影片会毫不夸耀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述。

除了《哆啦A梦》,现在很多动画都是以剧画为基础,而《巴鲁》却力求复兴漫画电影。 作品通过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脑细胞数量已与成年人相同的年龄)作为核心受众,来开发儿童观众群体,扩大受众的年龄范围。数十万动画片影迷必看无疑,无须担心。很多潜在观众,都渴望看到能让人摆脱束缚、重返童真的电影。如今,很多作品的策划都呈现出受众年龄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无益于动画作品未来的发展。我们不能将动画片划为小众类型,而在多样化中失去方向。动画片首先是属于儿童的,是真心真意为小孩子制作的东西,也是足以满足大人品味的。

《巴鲁》是将动画片带回本源的一项企划。

(《出发点》)

把作品的重点受众定位为小学生,来自宫崎个人的亲身体验。站在《风之谷》的舞台上致辞时,他发现观众的年龄高出预想。这样的经历,似乎使他有意想重新审视动画片本来的观众群体。

德间方面立刻签字同意了这项企划。其后,企划书经过第二稿、第三稿的修改,内容更加充实。在撰写准备稿之前的1985年5月18日,宫崎独自前往英国威尔士,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外景勘察。高畑、铃木、龟山修三人为他送行。此次勘察的成果,有效地使用在主人公巴鲁居住的斯拉克溪谷的风景等画面中。

在《Roman Album天空之城》中,有这样一段花絮。该片制作人员的一位朋友去英国旅游时,巧遇曾为宫崎做向导的导游。谈起勘察取景的宫崎,那位导游说:“他基本上不看名胜古迹,反而对煤矿啊草原啊那些奇奇怪怪的地方很感兴趣。因为他总是仰望天空,对着云看个没完,我差点要问他‘日本难道没有云吗?’,但终究没问出口。”

吉祥寺——确定工作室的地点

企划定了下来,将近半年没有动静的吉卜力工作室开始朝着正式启动迈进。

由于吉卜力是德间书店的关联公司,故由德间社长兼任董事长,但管理现场运作的负责人也是必要的。因此,Topcraft的原彻全职加入了吉卜力工作室。

从宫崎勘察外景的5月中旬起,大家开始为工作室选址。宫崎在出发前对工作室的选择提出了要求:“窗户要够大,要一整层”,并且“要位于环状八号线的外围”。于是,铃木、高畑、原彻三人,就根据宫崎提出的条件,沿着动漫相关企业较多的JR中央线,从中野区开始,进出各个房地产中介公司,寻找适合做工作室的房子。

在为工作室选址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据说在找房子的过程中,三人在房产中介那里受过冷遇,还不止一次。于是铃木开始思考哪里不对劲,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着装问题”。进出房地产中介所时,只有原彻规规矩矩地身着西装,铃木、高畑穿的却是薄夹克衫,跟平时的便装没什么区别。铃木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大家都是正儿八经的成年人了,连件像样的西装都不穿就到处闯,房产中介一定觉得里面有古怪,所以比较有戒心。高畑接受了铃木的意见,决定从第二天起就穿上西装去找房子。

这一举动立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穿上西装的第一天,他们就在吉祥寺车站附近找到了合适的房子。那是新建的第二井野大厦,他们租下了这栋四层建筑里的二楼。电梯位于楼层中央,整个平层呈U字形结构,面积有二百五十多平方米。一楼作为商建租给了一家咖啡馆,后来公司员工常在那里与人会面商谈。

就这样,1985年6月15日,工作室终于举行了开张仪式。两天后的6月17日,宫崎进驻工作室。接着,7月18日美术监督野崎俊郎,8月5日作画监督丹内司,8月16日原画班长金田伊功,9月6日美术监督山本二三等主创人员陆续进组。

高畑确定了吉卜力工作室运营的总体方针。为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工作室采取即召即散的方式,也就是每部作品临时召集人手,做完之后团队解散。这种制作形式一直延续到《魔女宅急便》,其后在制作《儿时的点点滴滴》(下文有时简称《儿时》)时,工作室开始转为员工制度。此外确定的是,高畑本人和《风之谷》时一样,以制作人的身份加入了《天空之城》的团队。

集结人手

作画监督和原画班共计二十一人,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制作《风之谷》时的原画班。除了参与制作过上一部作品的作画监督丹内司,曾在日本动画公司、电信动画与宫崎共事过的篠原征子、二木真希子、远藤正明、友永和秀等作画人员的加入,也可以说是本片的特征之一。实际上,其中部分成员曾经帮助《风之谷》追赶进度,虽然最后没有出现在演职员表上。工作室里还有日后执导《青之6号》的前田真宏以及后来在吉卜力作品《平成狸合战》中担任作画监督的大冢伸治的名字。

两名美术监督,在当时是很特殊的编制。野崎俊郎曾在《佩琳物语》和《红发少女安妮》中负责美术工作,在《风之谷》制作时首次参与宫崎作品,在《天空之城》中第一次成为美术监督。山本曾在宫崎的《未来少年柯南》中任美术监督,在《卡里奥斯特罗城》中负责美术工作,还担任过高畑《小麻烦千惠》的美术监督。

关于《天空之城》的故事情节,宫崎在进组之前已经整理过一次准备稿。骨架已基本确定,但反派角色穆斯卡的野心和挫折占了较大比重,主人公巴鲁和希达的戏份便显得有些单薄,故事在平衡方面略有欠缺。宫崎接受了铃木和高畑的意见,再次修改了剧本,并以修改后的剧本为基础,从6月开始绘制分镜图。

作画始于1985年9月。进度相当吃紧,例如到11月,原画只完成了计划的一半,如果算上背景,则只完成了计划的五十分之一。因此,在新年前夜,依然有很多团队成员在工作室工作,跨年钟声敲响之后,他们干脆从工作室直接去做新年第一次参拜。接下来,在1986年1月至3月,团队又以惊人的节奏迎头赶上进度,于7月23日进行了初号试映。

宫崎也曾考虑过,在故事结尾时,展示一下巴鲁试制的扑翼机(振翼飞行器),但若想让扑翼机飞起来,作画难度就会加大,所以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而在影片中表现活跃的,是鼓翼机Flapter。它是一种昆虫形的振翼式飞机,宫崎基于英语flap(拍打翅膀的意思)为之命名。在正式进入作画作业之前,原画班长金田制作了好几种翅膀拍打的模式,并进行了测试,但昆虫振翼的动作很难用每秒二十四格的动画表现出来。金田虽然试验了几种不同的拍打类型,但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流线形式。

另外,关于拉普达的花园里出现的小动物“蓑衣兽”,也发生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色指定 保田道世想知道真蓑衣兽的确切颜色,就委托演出助理须藤典彦去查找资料。因为宫崎在分镜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蓑衣兽“已在17世纪灭绝”,须藤便以此为线索,在图书馆查了个底朝天,却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实在没办法,须藤直接向宫崎请教,这才知道,所谓的蓑衣兽,其实只是宫崎想象出来的一种生物。

守卫拉普达的机器人兵,是为了致敬保罗·格里莫《国王与小鸟》中的机器人,也是宫崎编剧并执导的电视版《鲁邦三世》大结局《再见,亲爱的鲁邦》中机器人拉姆达的进化型。据说宫崎虽然很喜欢拉姆达那张钟表零件一样的面孔,但在电视上没能充分发挥,就让它在《天空之城》中再次登场了。推进方法从螺旋桨式变成了喷气式,在细节上有很大的不同,而因为在《天空之城》中的表现,这个迷人的角色得以独立。如今,可以在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看到它的身影,它就像一尊“守护神”,踞守在屋顶。

《天空之城》的新要素是海盗女首领朵拉的造型。关于朵拉,《Animage》1985年12月号以编辑部原稿的形式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

朵拉身为海盗,也是一位母亲,一个物欲泛滥、食欲旺盛的人类,她才是宫崎先生花了最多心思的人。毕竟,她的原型是宫崎先生的母亲。据说在他小时候,“即使兄弟四个加在一起,也休想斗得过老妈”。这位极富魅力的“阿婆”,让音响监督斯波先生赞不绝口,直呼“激发了想象力”,也让金田先生跃跃欲试地“想画出来”。

在1983年制作《风之谷》时,宫崎的母亲离世。宫崎的弟弟宫崎至朗在为《天空之城Guide Book》撰写的文章《我的哥哥宫崎骏》中这样写道:

母亲于昭和 五十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各位可以通过《天空之城》中的女海盗朵拉,来想象我们的母亲。由于总是生病,母亲的身体不如朵拉那样强壮,而我相信她比朵拉要更漂亮一些。但精神上的强悍与魄力,母亲和朵拉如出一辙。

在音响方面,继续担任音响监督的斯波重治把音乐交给了久石让。两位主角分别由横泽启子和田中真弓配音。演员寺田农作为一个特别的选角,首次挑战后期配音,赋予了穆斯卡这个人物以鲜明的特色。此外,相对于单声道的《风之谷》,《天空之城》采用了杜比立体声音响。

在结尾插入一首主题曲《伴随着你》,是高畑的主意。关于这首主题曲,高畑在《Roman Album天空之城》的采访中这样说道:

这个故事虽然把拉普达设定为宝岛一般的存在,但是并没有身携宝藏满载而归的欢乐大结局。看完这个有些忧伤的故事,观众正茫然若失,如果有一首歌丝滑地插入,会有抚慰的效果,让人心情变得柔和,跟随歌曲不停回味这部电影……一股勇气涌上心头……因此,我觉得还是有歌比较好。他们为了寻宝而去,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宝物。那么,他们得到了什么呢……诸如此类的感觉吧。

因此,高畑就音乐的编排提出建议,让印象专辑中《巴鲁和希达》的旋律贯穿全片,最后作为歌曲亮相。久石为了写成声乐,在作曲时特意追加了副歌部分,宫崎就主题曲的内容写下笔记。而高畑认为,宫崎的笔记似乎可以直接用作歌词,于是,久石和高畑理顺词句,配上乐曲,主题曲《伴随着你》就这样诞生了。

吉卜力的首次商业合作

1986年8月2日,影片正式上线,由东映负责发行,在全日本的103个洋画系影院公映,观影人次达到约77.5万,发行收入5.83亿日元。与《风之谷》相比,德间书店独家制作导致宣传力度下降,被认为是票房成绩下滑的原因之一。

根据德间社长的意愿,《天空之城》委托广告代理商电通公司进行宣传,吉卜力首次尝试了正式的联合推广。就其背景,铃木做了如下介绍:

后来回想起来,我觉得电影和电视不同,不是商业主义。电视节目可以免费观看,但因为赞助商形影相随,所以商业主义不可避免。电影是独立的作品,原本并不附带客户等商业关系,电通却提出了寻求客户赞助的想法。据我所知,《天空之城》大概是日本电影界中第一个做此尝试的作品。

(《吉卜力的风》)

在商谈合作的过程中,电通准备了协议书,就《天空之城》相关角色和影像的使用,列出了非常细致的条件。但高畑驳回了这份合同中的几乎所有项目,只对《天空之城》的标志给出授权,而关于其他角色的图片和影像,则以每次协商讨论为使用条件。高畑之所以会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是出于某种顾虑,他担心与企业的联合推广,会让创作者失去以前不曾被商业主义侵犯的电影自由,而且他认为,不应该把《天空之城》作为失去自由的第一号作品。

电通对高畑提出的条件示以难色,但高畑并没有让步,结果,电通和吉卜力双方在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实施该联合推广,成为非常罕见的事例。

在这种情况下,电通负责人向吉卜力提出的合作对象,是味之素和东芝两家公司。味之素提议,在电影上映的同时推出清凉饮料“天空之城拉普达”,但商品包装上的图案该如何处理是个问题。高畑坚持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被人说成这是果汁变成了电影”。经过一番调整,商品包装中使用的图案不是电影画面本身,而是宫崎专为广告绘制的素描印象稿。

电影的宣传和应该守护的自由——高畑站在两者之间的缝隙里,态度坚决地守护着作品。铃木目睹了这一切,在后来的作品中,也在不断地摸索吉卜力独有的联合推广方针。

我在做《天空之城》的时候,从赞助商那里拿到了一些资金填补在制作费中。但人家既然出了钱,就会想方设法地赚回来。如今我明白了。所以,做联合推广的时候必须要小心。《龙猫》和《萤火虫之墓》以后,我们就决定,就算是联合推广,也不要产生任何金钱上的往来。(略)如果走错了一步,就真的会造成果汁变成电影的后果。为了避免这一点,不得不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不让对方宣传,这时对方就会“啊?”的一声,大惑不解地翻起白眼来。虽然本着所谓共存共荣的原则,但这种事我们实在无法配合。所以,这次的联合推广实际上并不顺利。

(《吉卜力的风》)

就这样,吉卜力的首次联合推广虽然留下了很多课题,但《天空之城》继《风之谷》之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除了获得日本每日电影奖的大藤信郎奖之外,还获得了《电影旬报》1986年十佳日本电影中的第八名,同刊读者选出的十佳日本电影第二名。在“PIA10”、《映画艺术》的十大热门排行榜中都获得了第一名。 LOvqn8i0RjoMHTKWNFiDrIPfaAmHkK1ANq+IKAruOxEgjT4KHDbvkoAEsKIDiM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