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的小说,诗的电影,诗的音乐
——从普希金到斯维里多夫

(2014 年 11 月 08 日)

近日整理旧书,看到一本封面已经发黄,书角已经有点蜷曲的 1949 年 8 月“时代书报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文集》(第四版)。这本厚厚的《文集》是由苏联的著名汉学家弗拉基米尔·罗果夫(Vladimir Rоgоv)主编、我国著名翻译家戈宝权(1913-2000)负责编辑的,也是经过十年动乱后我的“小书库”中劫后余生的寥寥十几本书中的一册。记得这本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无锡崇安寺公园路上一家门面很小的旧书店中买到的。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和许多爱好阅读的同学一样,是一个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作品的粉丝,其中当然也包括十九世纪初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亚历山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1799- 1837)的作品。虽然从学校图书馆也可以借阅到一些相关的作品,但一个小小的中学图书馆,藏书量毕竟是有限的,热门的文学作品还是很难借到的,所以能在旧书店里花几毛钱就买到了这本《普希金文集》自然是喜出望外了。这本四百页的文集有近一半是普希金的传记和俄罗斯(包括苏联)和中国著名文学家对普希金作品的评述;另一半是普希金的短诗、长诗、叙事诗、戏剧和小说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记得那时我曾经如饥似渴地读着他的作品,背诵着他的那些著名的诗篇。不过,这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说实话,现在年龄大了,除了他的诗作《我的墓志铭》《纪念碑》《致大海》《夜莺》等还能背上几句外,其他都背不出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

与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戏剧一样,普希金的作品给人类留下的也是一笔永远消费不完的精神财富。在古典音乐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俄罗斯和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中,以普希金作品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从格林卡(Michael Glinka,18041857)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到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1839-1881)的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从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1840-1893)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到格里埃尔(Reinhold Glière,1875-1956)的芭蕾舞剧《青铜骑士》……这个清单可以开列出长长的一大串来。因此,对于我这个古典音乐迷来说,几十年来尽管已很少在书本上“亲近”普希金,但普希金却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因为音乐中的普希金几乎时时都在陪伴着我。正因为如此,这几天,当我情不自禁地重新翻阅这本“久别重逢”的《普希金文集》,并重读了文集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暴风雪》(The Blizzard)时,我不但很快想起了多年前在网络上看的 1964 年前苏联根据普希金的这篇小说拍摄的电影《暴风雪》,同时耳边也响起了我非常喜欢的苏联著名作曲家格奥尔基·斯维里多夫(Georgy Sviridov,1915-1998)为这部电影写的配乐和 1975 年根据这部电影配乐而创作的由九段音乐组成的管弦乐组曲《暴风雪》(“Snow Storm”Musical Illustrations after Pushkin for Orchestra)。

小说《暴风雪》插图

1830 年,普希金在波尔金诺(Borodino)度过了一个他所称的“金色的秋天”,在九月短短的一个月里,他创作了《射击》《暴风雪》《棺材商人》《乡村小姐》和《驿站长》等五个短篇小说。10 月 20 日以他当时的笔名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发表了收入这五篇短篇小说的《别尔金小说集》(The Tales of the Late Ivan Petrovich Belkin)。在这些小说中,有的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对幸福的追求;有的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揭露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境遇和对不公正社会制度的批判。有的自然朴实,有的荒诞幽默。普希金在这些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贵族、军官、村姑、小职员、城市手艺人等等,深刻地刻画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罗斯城乡生活的真实画面。《别尔金小说集》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散文式短篇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集,在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普希金同时代的及后来的作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暴风雪》的故事非常简单,但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氛围:贵族小姐玛利亚与贫穷无名的小军官弗拉基米尔真心相恋,这对恋人不顾玛利亚家人的反对,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私奔,但一场暴风雪阴错阳差地拆散了他们,弗拉基米尔在误会中离开了她,不久战死沙场。三年后,为了爱而守身如玉的玛利亚却意外地和从战场上归来的另一位,曾在那个暴风雪之夜与她邂逅的贵族军官布尔明产生了真爱,在真相大白后,最终两人喜结连理。

重读了这篇数千字的小说后,我又上网看了一遍苏联导演弗拉基米尔·巴索夫(Vladimir Basov,1923-1987)导演的电影《暴风雪》。这部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1964 年出品的长八十分钟的艺术电影,完整地再现了小说所叙述的并不复杂的故事。尽管在与我同一年龄段的人们所看过的众多无法让人释怀的苏联优秀的艺术电影中,这部影片还算不上经典,主要演员的表演也绝非上乘。然而影片中那么多精彩的瞬间:暴风雪中的三驾雪橇、鲜花绽放的夏日庭园覆盖着皑皑白雪古老的乡野教堂、漂浮着轻纱薄雾般的宁静湖面,其色彩的明艳、构图的精致,再加上几分俄罗斯式的忧郁和几处梦幻般的场景处理,把普希金小说中的诗意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影片所表现出来强烈诗和散文的色彩,折射着苏联艺术电影中所追求的俄罗斯文化优秀的传统,即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要闪现俄罗斯浑厚而深沉的文学艺术底蕴,和独特抒情中略带忧郁的鲜明的充满诗意的风格。所以这也是一部典型的可被称为以俄罗斯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诗的电影”或“散文电影”。至于影片中一幅幅如诗般的画面则出自苏联著名电影摄影师谢尔盖·弗隆斯基(Sergei Vronsky,1935-2003)之手,这些画面美得足以让人魂牵梦绕。

苏联电影《暴风雪》的海报

不过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还不完全是上面所说的那些,更多的是电影的配乐。

这部电影配乐的作曲者是苏联作曲大师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最得意的门生,著名的作曲家格奥尔基·斯维里多夫(Georgy Sviridov,1915-1998)。这位作曲家给我最初的好印象是在六十年代初观看由他配乐的苏联电影《复活》(Resurrection)时。电影一开始,当玛丝洛娃被狱警带出昏暗的监狱,阳光照射在她身上瞬间的那段配乐,给予我心灵上的难以言状的震撼,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都不能忘怀的。在这以后,我就十分注意这位作曲家和他的作品。

与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1903-1978)、格里埃尔等苏联的大牌作曲家相比,斯维里多夫这个名字在我国广大爱乐者中的知名度是不算高的,为此在这里作个简单的介绍。1915年斯维里多夫出生在现俄罗斯库尔斯克州(Kursk)的一个小镇菲特兹(Fatezh)。十月革命后其父因同情布尔什维克而在内战中被杀害,随后全家搬到库尔斯克市,他在那里接受了教育。在小学里就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奏巴拉莱卡(Balalaika),这是一种琴身为三角形的俄罗斯民间三弦拨奏乐器。不久他就被吸收入当地的俄罗斯民族管弦乐团。十四岁时进入一所音乐学校学习。1932 年,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去了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考入列宁格勒中央音乐学院主修钢琴,1936 年毕业。1936 年至 1941 年他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随彼得·里阿查诺夫(Peter Ryazanov,1899-1942)和肖斯塔科维奇继续深造。1941 年参军后被送入乌法军事学院,因健康原因,不久离开了军队,此后就一直从事音乐创作。

斯维里多夫

年轻时的斯维里多夫

1935 年斯维里多夫第一次用普希金的诗创作了一组抒情的浪漫曲。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深造期间,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指导下他尝试创作了不同风格和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室内交响曲》等一批作品,受到了苏联乐界一致的好评。后来斯维里多夫转向在俄罗斯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和民歌中寻找创作灵感。从而更好地感知民族深藏的根基,然后用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去表达这个民族的悲痛和欢乐、希望和期盼。尽管斯维里多夫创作了不少器乐作品(包括几部电影配乐),也写过一部歌剧《满天星光》,但是用亚历山大·普希金、哈伊依尔·莱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1814-1841)、尼古拉·涅克拉索夫(Nikolay Nekrasov,1821-1877)、亚历山大·勃洛克(Alexander Blok,1880-1921)、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1890-1960)、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1893-1930)、谢尔盖·叶赛宁(Sergei Yesenin,18951925)以及威廉·莎士比亚、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等大诗人的诗歌谱写艺术歌曲、合唱歌曲和清唱剧等在斯维里多夫的创作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他把俄罗斯古代仪式歌曲、宗教歌曲和现代革命歌曲、群众歌曲、街头小曲融于一体,形成了他特有的声乐作品的风格。

斯维里多夫

综观斯维里多夫的作品,他不仅继承了俄罗斯古典音乐和俄罗斯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使其创作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富于独特的个性。而且他的音乐的抒情性、史诗性和画面性是他那一代苏联作曲家中比较少见的,因此,他的作品在苏联国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他的老师肖斯塔科维奇称他为“天才,俄罗斯音乐的骄傲”。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多次获得国家最高奖项和各种荣誉称号。俄罗斯天文学家柳德米拉·卡拉奇吉娜(Lyudmila Karachkina,1948-)1982 年 10月 4 日发现的一颗 4075 号小行星,就被命名为“斯维里多夫星”(Asteroids,4075 Sviridov)。

斯维里多夫的组曲《暴风雪》的CD

斯维里多夫的墓地

1998 年 1 月 6 日斯维里多夫因心脏病发作在莫斯科逝世。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他的电影配乐《暴风雪》。斯维里多夫在六十年代后曾为电影《复活》《暴风雪》《时间,向前!》(Time,Forward!)和《红钟》(Red Bell)等写过配乐。正是这些为数并不多的电影配乐不仅使斯维里多夫在苏联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也让他名字从此步入国际乐坛。他的电影配乐《时间,向前!》中的一段被选为苏联国家电视台栏目标题为“时间”(Time)的新闻节目的开始曲。他为电影《暴风雪》的配乐由于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与影片的情节和场景十分吻合,一问世就受到广泛的欢迎,1973 年,斯维里多夫决定把《暴风雪》的配乐改编成组曲,1975 年,由九段音乐组成的管弦乐组曲《暴风雪》面世。由于组曲《暴风雪》每段都有标题,听起来十分容易理解,下面分段介绍这首组曲。

第一段的标题是“三套车”(Troika)。乐队强奏出的引子预示了一场铺天盖地的暴风雪即将来临。紧接着木管乐器演奏的一段具有段浓郁俄罗斯民族风味的旋律,在弦乐急促的节奏中,人们仿佛看到了一架三套雪橇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疾驶,随之而来的乐队时强时弱的音响,如同三套雪橇在与暴风雪的搏斗中时隐时现,最终消失在茫茫的雪原中。

第二段的标题是“圆舞曲”(Waltz)。这是一幅展示盛大舞会场景的音乐画面。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交替演奏了一首欢快的圆舞曲,乐队的全奏将舞会的情绪逐渐推向了高潮。

第三段的标题是“春与秋”(Spring and Autumn)。这是两幅小型的音画,抒情动人的旋律将人们带入了鸟语花香的春天的花园;紧接着的优美清新的音乐又让人联想到俄罗斯秋日阳光下撒满金黄色的白桦树林。

第四段的标题是“浪漫曲”(Romance)。这是整个组曲中最感人的一段。由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小号和双簧管在钢琴和其它乐器对位声部的衬托下先后奏出的主旋律,是那么的甜美而又略带忧郁,这是一首典型的具有俄罗斯抒情风格的爱情浪漫曲,它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电影配乐《牛虻》中的“浪漫曲”以及哈恰图良的芭蕾舞剧《斯巴达克》中的“斯巴达克和弗雷吉雅的柔版”,可并列为三首苏联作曲家最优秀的爱情浪漫曲。

第五段的标题是“田园曲”(Pastorale)。用双簧管和大管特殊的音色演绎抒情而气息悠长的旋律,营造了一种俄罗斯田园牧歌式梦幻般的氛围。

第六段的标题是“进行曲”(Military March)。这是与抒情如歌的前面两段音乐在配器和力度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首进行曲,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英武的骠骑兵列队入城,在节庆欢乐的气氛中,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致敬。

在库尔斯克市的斯维里多夫的纪念塑像

第七段的标题是“婚礼”(Wedding Ceremony)。弦乐颤动的音响似乎就是那教堂中的一支支蜡烛的火焰在风中摇曳,小提琴声部充满深情的旋律和弦乐模拟教堂合唱的歌声以及铜管乐庄严而深沉的呼应,编织成了一幅典型的俄罗斯隆重的婚礼场景。

第八段的标题是“圆舞曲的回声”(Echo of Waltz)。这是第二段“圆舞曲”的“回放”,似乎是昔日盛大的舞会在睡梦中的重现。

斯维里多夫的组曲《暴风雪》的CD

第九段的标题是“冬天的路”(Winter Road)。这是整首组曲的终曲。依旧是一架三套雪橇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疾驶。现在暴风雪已经平息,在冬日煦和温暖的阳光照耀下,一条宽阔的大道伸向远方……

这首以形象鲜明、感情真挚、音乐语言清晰而引人入胜的优秀作品问世后很快就受到国际乐坛的热评,其中第四段《浪漫曲》倾倒了无数的爱乐者,早已成为一首流传甚广的脍炙人口的名曲。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观看斯维里多夫的组曲《暴风雪》。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1OTI1MDA2MA%3D%3D.html

打开以下链接可观看苏联电影《暴风雪》(中文配音):

https://www.ixigua.com/7049208804927504928 YdmXWgHKI/qqPpnESVEs9TmXAYT28q+n+FxcZoIg8Lacy1H1t4GnXIyCJ7BHlY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