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学艺术之魂与音乐艺术之魂是相通的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李亚普诺夫的《乌克兰狂想曲》

(2014 年 10 月 31 日)

今年是苏联大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1905-1984)逝世三十周年。他花了十四年(1926-1940)创作的近一百四十万字的大作《静静的顿河》(Quietly Flows the Don)在半个多世纪前,曾经让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喜爱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年轻人沉湎其中。记得我是花了整整一个寒假一口气读完它的。这部篇幅宏大、结构复杂、画面广阔、人物众多的作品通过顿河边几个哥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别开生面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在这场大变革中人们的思想、感情、意识等所产生的冲突与震荡。它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如肖洛霍夫自己所说的:他是写“白军对红军的斗争,而不是红军对白军的斗争”,也就是说,是从“人”的角度来审视革命,而不是从革命的角度来审视“人”。肖洛霍夫以一个作家应有的良知,直面现实,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通过宏大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的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的彼此衬托,使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作为一部伟大史诗的特质,成为“一部使世界为之惊异的书”。而这部被称为“用灵魂和杜鹃啼血般的文字书写出时代的不朽作品”不仅让肖洛霍夫在 1941 年获得了苏联的“斯大林奖金”,而且在 1965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电影《静静的顿河》的广告画

在纪念肖洛霍夫逝世三十周年之时本想再重读一遍这部巨著,然眼力不济,面对一百四十万字已感力不从心,只好以看电影代之。这几天在网上重新看了五十多年前曾经看过的 1956-1960 年由苏联电影导演大师谢尔盖·格拉西莫夫(Sergei Gerasimov,1906-1985)导演的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拍摄的、长达三百三十分钟共三集的电影《静静的顿河》,重温了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尽管与小说相比,电影难免挂一漏万,但仍然给人心灵上不小的震撼。改编是成功的。而影片中无论是春潮泛滥时激起的顿河中的片片浪花,还是夏夜苍穹下映射在顿河中的点点繁星;无论是秋日奔驰在顿河大草原上的匹匹骏马,还是严冬覆盖在顿河大草原上的皑皑白雪,这些充满顿河大地上泥土气息、绮丽生动、气象万千的画面更是让人难以忘怀,有些场景我甚至看了好几遍,可以说这是苏联电影摄影艺术中的一部佳作。限于篇幅,对这些就不细说了。

由于在半个多世纪前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时,对其中的配乐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在这次重看中,我特别注意影片的配乐。《静静的顿河》所写的是肖洛霍夫的故乡,即现今俄罗斯与乌克兰南部边境罗斯托夫州维申斯卡雅(Veshenskaya)地区周围居住在顿河下游(俄罗斯境内)和第聂伯河(乌克兰境内)之间广阔的大草原上哥萨克人的故事。让出生在乌克兰东部波尔塔瓦的苏联作曲家尤里·列维金(Yuri Levitin,1912-1993)来写电影配乐应该也是合乎情理的,然而仔细听下来除了片首的以乌克兰民歌基调所写的《悲歌》还能让我留下一些印象外,整部电影的配乐是无法让人恭维的。对于改编自一部具有史诗性的文学作品的电影,竟然没有能与之相媲美的配乐,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我在想,如果这部电影配乐能让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苏联电影《牛虻》《攻克柏林》《难忘的 1919 年》等的配乐者)或者他的学生格奥尔基·斯维里多夫(Georgy Sviridov,1915-1998)(苏联电影《伟大的战士》《复活》等的配乐者)来写的话,可能效果会完全不同。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插图

然而,在观看电影时却莫名地让我联想到十九世纪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谢尔盖•李亚普诺夫(Sergei Liapunov,1859-1924)的一首著名的钢琴与乐队作品《乌克兰主题狂想曲》(Rhapsodyon Ukrainian Themes in F Sharp Minor,Op.28)。这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首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正如乐曲的标题已经表明的,全曲充满了浓郁的乌克兰民歌的韵味。乐曲采用了极为简单的回旋曲式。一开始,包括长笛在内的木管乐曲用升F小调田园风格的小行板奏出了第一首民歌的主题,清新、纯朴而优美。这个气息悠长而又宽阔的主题通过乐队与钢琴以及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在几种不同的调性变化下一再反复,给人越来越深刻的印象,让人仿佛看到了《静静的顿河》中那一幅幅美得令人心醉的风景画面。经过一段短小而平和的钢琴华彩乐段后,钢琴用降B大调谐谑曲风格的小快板奏出了生气勃勃的第二首民歌主题,它仿佛就是《静静的顿河》中鞑靼村中哥萨克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在田间劳作或在集市交易嬉笑打闹的场景。在乐队轻轻伴奏下,独奏钢琴将乐曲重新带回到第一首民歌的主题,再现田园风格的小行板后不久,钢琴和乐队用升F大调奏出了最为激情洋溢的第三首民歌主题——卡扎乔克(Kazachok),这是典型的乌克兰哥萨克人的舞蹈。它呈现的是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形象,这不也正是《静静的顿河》中红白两军中的哥萨克骑兵们互相厮杀的场景吗!乐队与钢琴的相互交替竞奏,将全曲推向高潮。随后,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第一首民歌的主题用铜管以宏伟壮阔的形态奏出,它变得那么热情,那么让人激奋,那么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静静的顿河》的结尾,让经历了十几年的生死厮杀,饱尝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失去了爱人和几乎所有亲人的主人公格里高里决心重回故里的,不正是他唯一寄托希望的儿子,不正是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所具有的无法抗拒的魅力吗?

静静的顿河

谢尔盖·李亚普诺夫

李亚普诺夫的这首《乌克兰主题狂想曲》创作于 1907 年,是题献给当时意大利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费鲁西奥·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866-1924)的,那时的肖洛霍夫只有两岁,所以它和《静静的顿河》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我把它们硬扯在一起的。不过,当我在看《静静的顿河》这部影片时,脑海中出现的竟会是这首狂想曲,我想这也不是偶然的。文学艺术之魂与音乐艺术之魂毕竟是相通的。

1913 年的李亚普诺夫(照片中弹钢琴者)

李亚普诺夫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众多的俄罗斯作曲家中并不是很有名的,有些乐友可能还不大熟悉,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李亚普诺夫出生于雅罗斯拉夫,八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往诺夫哥罗德。早年他在俄罗斯音乐协会在当地的所办的学校学习。十九岁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柯莱·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1835-1881)的推荐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随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学生卡尔·金德沃斯(Karl Klindworth,1830-1916)学习钢琴;随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1840-1893)的学生谢尔盖·塔涅叶夫(Sergei Taneyev,1856-1915)学习作曲,1883年毕业。两年后他到了圣彼得堡,结识了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组织者、作曲家米里·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37-1910),深受其影响。很快李亚普诺夫就成为“强力集团”后期的最重要的成员。1893 年,他与巴拉基列夫和里亚多夫(Anatole Liadov,1855-1914)一起到各地收集了三百首民歌,他根据这些民歌创作了三十多首钢琴伴奏的歌曲,并将民歌中的许多素材用于他所创作的其他作品中。后来他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18441908)担任皇家教堂的助理乐正和免费音乐学校的校长。1911 年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作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他多次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同时也多次应邀到柏林和莱比锡等地指挥乐队演出。十月革命后,他于 1923 年流亡法国,1924 年因心脏病在巴黎逝世。

李亚普诺夫一生创作了近八十首各种形式的作品(其中有作品编号的七十一首)。除了广泛采用民歌旋律的两首交响曲、两首钢琴协奏曲以及包括《乌克兰主题狂想曲》在内的一些大型乐队作品外,他的主要创作是在钢琴作品上,这些钢琴作品在风格上与李斯特十分相近,需要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首超技练习曲》。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李亚普诺夫的《升F小调乌克兰主题狂想曲,作品 28 号》: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DE1MzMzNDg4.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重看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

第一集: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91792

第二集: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91793?from_spmid=666.25.episode.0

第三集: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91792 /OyU8uA+nY8mqBqGXZVWt4xVOnzTWzV1qM4tmdg/R3UGcosS2P5BOTS39m62BOY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