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PREFACE

2014 年春节,在无锡的一次中学同学聚会上,1955 年和我同届初中毕业的校友、退休前担任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胡治华先生,邀我为他参与筹办和组织的一个官方注册网站“回忆录网”(www.hylu.cn)缮写一点文字。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有六十多年“爱乐史”的古典音乐老乐迷,所以就“动员”我写一点“爱乐的回忆录”贴到“回忆录网”上,为其“增添一点色彩”。会后,治华兄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和电话,多次向我“委约”稿件。不过,我还是非常犹豫。我想,我的“爱乐史”确实已超过一个甲子,这一点不假,然而真的要我写一点“爱乐的回忆”,却又觉得在我这颗“存储器”容量生来就很小的大脑中,在新的信息数码时时刻刻将旧的数码自动逐出去的情况下,要找出残留在某个角落里存储单元中的一点“记忆碎片”,并将它们重新拼装起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已满头白发早就步入“古稀”之年的“我”,已不是退休前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学院任教时,还能编著出版几本发动机专业教材和专业书时的“我”了。何况我那天生就十分笨拙的笔头功夫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衰减,现在再要让我一本正经地写点什么,对于我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然而老友的一片盛情,又令我很难回绝。再仔细一想,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回忆”就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而所谓“过去经验的过程”就是“此刻以前任意一个时刻或者时间段”的人和事。因此对“爱乐的回忆”的“内涵”应该是很宽泛的,既可以是对爱乐历史的“追忆”,也可以是对爱乐现实的“随想”;既可以爱乐“叙事”,也可以爱乐“述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也许还是可以重新捡起那支已成了只剩几根毫毛的“秃笔”来试一试的。此外,有了“回忆录网”这样的公众平台,就能与网友们包括其中的爱乐者们,就古典音乐领域的方方面面进行切磋和交流,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课堂。这些想法很快得到治华兄的认同。可以说,正是在他不断地鼓励下,同时也在“回忆录网”主创人姚邦豪老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最终才让我“下定决心”,但仍然是怀着“赴京赶考”似的忐忑不安的心情,于 2014 年 10 月将第一篇文章贴上了“回忆录网”。

如今,九年过去了,整理一下这些年在电脑键盘上敲打出的一篇篇文章,一数,到今年四月底为止,竟然已经有了二百零七篇,近一百二十万字了。对于我来说,这些年来写的文章是作为退休后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而贴到“回忆录网”或“新浪微博”上,以及发表在包括《新民晚报》《音乐爱好者》《大剧院之友》《上海演艺》《吴文化》等几种公开出版或内部出版的报刊杂志上,也只是供网友们或爱乐者们进行切磋和交流的一些资料,或供读者茶余饭后作消遣之用。尽管每篇文章从立题立意到所涉及的每人或每事,都尽一切可能求真查实,不敢有半点疏漏,然而总还是担心是否会有误导读者之处。多年来不时有乐友和网友希望我能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2018 年夏天,曾在《上海汽车》编辑部从事过多年编辑工作、退休前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技术部门高层工作的老友陈小复先生,更是将我 2014 年到 2018 年贴在“回忆录网”上的一百零四篇文章,冒着酷暑进行了认真而又专业的图文编辑,然后送给了我,大有“赶鸭子上架”之意。小复兄的一番热情确实让我十分感动。不过后来因忙于处理一些其的杂事,2020 年后又经历了连续三年的新冠病毒疫情的纷扰,“结集出版”一事也就搁置下来了。最近有一些乐友再一次重提此事,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我也已意识到,有些事情也许是“时不我待”的。经过了一番思想的“争斗”后,于是就有了全书分为三集的《乐海无涯》的问世。第一集汇编了自 2014 年 10至 2018 年 8 月所写的文章共一百零四篇;第二集汇编了自 2018 年 9 月至 2020 年 12 月所写的文章共五十篇;第三集汇编了自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所写的文章共五十三篇。”改为“于是就有了全书分为两集的《乐海无涯》的问世。”第一集汇编了自 2014 年 10 至 2018 年 8 月所写的文章共一百零四篇;第二集汇编了自 2018 年 9 月至 2023 年 1 月所写的文章共一百零三篇。

那么《乐海无涯》这个书名是怎么来的呢?记得《增广贤文》中收录有我国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一款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取其中“学海无涯”一词,但将“学海”换成了“乐海”。“学海”的“无涯”是不必多解释的,那么“乐海”的“无涯”又从何说起呢?这还得要将我六十多年来因爱乐而收集古典音乐唱片、录音磁带、碟片等模拟或数字音/视频载体(或“音/视频资料”)的大致经过说一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开始,我在收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古典音乐节目的同时,购买过一些旧的欧美粗纹胶木唱片和少量苏联及东欧的古典音乐密纹胶木唱片(可惜这些唱片在十年动乱中已大部分丢失)。改革开放后,通过立体声收录机用两千两百多盒式磁带收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几乎全部立体声古典音乐节目。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又购买了两千多张古典音乐碟片(CD、VCD、DVD),可以说,到上世纪末为止,已收入我“古典音乐资料库”中的音/视频资料,基本上已囊括了古典音乐领域内那些高(或较高)知名度作曲家的主要作品。不过那时头脑中还没有“乐海”的概念。退休后,在“玩”电脑和上网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外有许多专门播放古典音乐的网络电台,节目极为丰富,所以从 2004 年起就开始上网从这些网络电台中收录古典音乐。开始只是想给我自以为已经足够丰富的“古典音乐资料库”做一些“拾漏补遗”。不料进入了这个大平台后,就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古典音乐世界。以往“熟悉的”作曲家的大量从未听过的作品,和数以百计的以往不了解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铺天盖地”而来,这是磁带或碟片很难收藏到的。特别是 2010 年后,在“微信”上涌现的各种古典音乐“公众平台”和自媒体每天推出的可以说是“海量的”各种音乐会的现场转播或实况录音录像,让我这个古典音乐迷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爱德蒙进了基度山宝库”那样,简直有点无所适从了。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有了“乐海无涯”的概念。为此,我回顾了一下六十多年来的“爱乐史”——前三十多年我把它比喻成是“在古典音乐的小池中游泳”,后十多年“是在古典音乐的江河中划船”,而现在则是“在古典音乐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冲浪”了!

回过头来想想,之所以能在这九年中写出这些以“追忆”“随想”“叙事”“述人”为内容的文章,最后还能“结集出版”,不仅要感谢上面已经提到的为我的文章提供展示平台的各种网络平台和平面媒体,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的理解。感谢那些我认识的和更多我不认识的网友和乐友给我的支持、鼓励、批评和建议,更要感谢我至今还在其中畅游的“乐海”,没有“无涯”的“乐海”,就没有了我写作的“底气”。当然,也正是“乐海”的“无涯”,让我无法看到“彼岸”,而只能继续不停地划下去、冲上去……

杨杰民 2023 年 6 月于上海

说明:文中一些现代人物的卒年是“结集出版”时加上去的,例如 2018 年 4 月 1 日写的《仲春闲说“音乐与鸟”》一文中民间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先生的卒年(2022 年)就是如此。 3j7BN63qKH6jiWdM3uhP6Aeg9NGLvrel/HpbRy9p0a/GlzUYT9czEgO9kOFOnJ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