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首真实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交响曲
——弗拉尼茨基的《C小调交响曲》

(2015 年 07 月 14 日)

以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Bastille)狱为标志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二百二十六年了。这场大革命持续了整整十年(1789-1799)。这个十年是激进主义在法国乃至欧洲政治及社会层面横行的十年,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街头抗议的民众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极大地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欧洲及全世界的传播。大革命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1789/08/26)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法国民法典》(Code Civil des Français,1804)即《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自此旧的封建专制的观念很快被全新的自由民主的思潮所取代,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在这场大革命中也出现了一些充满血腥味的暴力专政行为,如 1791 年到 1794 年,被设置在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上的断头台斩首的“反革命份子”竟达六七万人之多。而后来法国和欧洲反法联盟国家之间多年的大规模战争(包括之后的“拿破仑战争”)也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作曲家帕维尔·弗拉尼茨基

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对法国大革命的总体评价至今仍然是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在古典文学史和音乐史上,正是法国大革命和它所代表的思潮,造就了包括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2-1832)、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 -1805)、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1856)、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1885)、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1850)、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am Dickens,1812-1870)、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肖邦(Frédéric Chopin,1810-1849)、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等在内的一大批巨星级的大师。

法国大革命(油画)

在浩瀚如海的古典音乐作品中,对法国大革命及其精神反映得最为深刻的当然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Eroica”,1803),以及与其相关的二幕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Op.43,1800-1801)和钢琴曲《英雄变奏曲》(Variations and Fugue for Piano in E flat Major,Op.35 "Eroica",1802)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Grande symphonie funèbre et triomphale,1840)也是一首极为著名的大型交响乐作品。这首作品是专门为法国大革命时期(1792 年)由当时的国民议会决定在巴黎巴士底广场建造的“巴士底风暴纪念柱”(即“七月柱”(July Column))建成揭幕而写的。1840 年 7 月 28 日,柏辽兹亲自指挥乐队演出了这首作品。此外,他在1830年为鲁日·德·李尔(Rouget de Lisle,1760-1836)所作的《马赛曲》(La Marseillaise)进行了管弦乐配器后,这首著名的进行曲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9.4~1940)于 1878 年定为法国国歌的乐队演奏版本。

法国大革命(油画)

不过,真正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直接反映这场革命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古典音乐作品似乎应该是十八世纪后期摩拉维亚(捷克)作曲家帕维尔·弗拉尼茨基(Pavel Vranický,1756 -1808)在 1797 年前后所创作的《C 小调大型带描述性的交响曲——与法兰西共和国取得和平》(Grand Characteristic Symphony for the Peace with the French Republic in C Minor,Op.31)。

说到作曲家帕维尔·弗拉尼茨基,对于许多爱乐者来说可能还不大熟悉。这里先对他作个简单的介绍。

帕维尔·弗拉尼茨基是与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同年诞生的。早年在摩拉维亚著名的奥洛穆茨大学神学系(Faculty of Theology of University of Olomouc)学习。二十岁时到维也纳的神学院继续学习,同时跟随当时正任匈牙利埃斯特哈齐(Esterházy)亲王宫廷乐长的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学习作曲和指挥。他与当时许多来自波希米亚的作曲家指挥家一样,试图在奥地利帝国的首都寻找自己的机会。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打拼,1790 年后他担任了维也纳两所皇家剧院乐队的指挥并掌管宫廷歌剧事务。在维也纳,他与莫扎特和贝多芬也过往甚密,特别是海顿和贝多芬,经常将自己的新作品交给他指挥演出,如海顿著名的清唱剧《创世纪》(The Creation,H 21 No. 2,1796-1798)和贝多芬 1800 年创作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Op.21)就是由他指挥首演的。

帕维尔·弗拉尼茨基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歌剧是早期德语歌剧的典范,他的交响曲则体现了他对管弦乐形式的深刻理解。他一生写过十部歌剧,四十四首交响曲,五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以及大量的管弦乐作品和室内乐作品。他在1789 年创作的歌剧《仙王奥伯龙》(Oberon,The Fairy King)作为当时维也纳颇受欢迎的一种新的歌剧流派的代表作品直接促成了著名的歌剧剧本作家希康奈德尔(Emanuel Schikaneder,1751-1812)为莫扎特的德语歌唱剧《魔笛》(The Magic Flute,K 620,1791)编写剧本。据说 1790 年代中叶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曾有过与帕维尔·弗拉尼茨基合作创作歌剧《魔笛》续集的想法。

法国大革命(油画)

杜莎夫人蜡像馆中反映法国大革命中被砍著名人物的人头的一组蜡像

帕维尔·弗拉尼茨基的具有维也纳古典时期交响曲的典型风格的《大型带描述性的交响曲——与法兰西共和国取得和平》是他四十四首交响曲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创作于 1789 -1799 年法国大革命的后期(1797 年),也就是热月党人统治时期(1794 年7 月- 1799 年 11 月)。此时的法国大革命已经历了:《人权宣言》的公布(1789 年 8 月)/君主立宪派统治(1791 年 9 月-1792 年 9 月)/吉伦特派统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处死路易十六,欧洲第一次反法联盟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1792 年 9月-1793 年 6 月)/雅各宾派专政,第一次反法联盟受挫(1793 年 6 月-1794 年 7 月)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因此这首交响曲所反映的(或描述的)就是这几个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大事。当然,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些事件的。

全曲分为四个带标题的乐章,每个乐章还分成几个带小标题的乐段:

第一乐章:革命——(1)革命;(2)英国人的进行曲;(3)奥地利人和普鲁士人的进行曲。第二乐章:路易十六的死亡——(1)路易十六的命运和死亡;(2)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英国人的进行曲——(1)英国人的进行曲;(2)反法联军曲的进行曲;第四乐章:和平谈判——(1)混战;(2)和平的期盼;(3)和平到来时的喜悦。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交响曲是作曲家在欧洲反法联盟两个中心之一的奥地利帝国(另一中心是英国)的首都维也纳创作的,是写给保守的哈布斯堡皇朝听的,他既要让他的受众对法国大革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面对作品所涉及的那些严酷的事件前,他又必须在作品中表现出贵族的那种所谓“高雅和处变不惊的气质”,从而让他的受众感到一些宽慰。这些都必须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对作曲家来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聆听这部作品时,人们因立场和价值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例如,标题为“路易十六的死亡”的第二乐章,当时哈布斯堡皇朝王公贵族们可以认为那是作曲家对在断头台上被处决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哀悼”,而今天的人们却更愿意理解为那是作曲家为在战乱中死去的无数士兵和平民写的安魂曲。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弗拉尼茨基的《C 小调大型带描述性的交响曲——与法兰西共和国取得和平》: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paul_wranitzky_grand_symphony_caracteristique_in_c_minor_op-31_1798/ zRhQC+bwPsULkyX5SZNdQiKXVFCDulSrcyRI1GK+0QqgCNEa3MaptqkSC8q9XY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