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巴赫和他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2015 年 03 月 21 日)

今天,3 月 21 日,微信的《古典音乐》公众平台发来的《今日大师》栏目中介绍的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猛然一想,对啊,3 月 21 日不正是这位德国伟大的作曲大师诞生三百三十周年吗!

说起巴赫,这位两百多年来在音乐艺术领域内无时无刻不在起着重大影响的“音乐巨人”在世时,只是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堂管风琴师和一名普通的教堂乐正而为人所知,没有任何显赫的名声和地位。他的作品也不完全被人们所理解,他的音乐创作成就更没有赢得社会的广泛承认。在他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没有公开演出过,他的传世名作全套《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包括《G弦上的咏叹调》在内的一堆手稿被估价四十芬尼(即 0.40 马克),也就是当时同样一堆废纸的价格。由于子女众多(生了二十个,养大成人的十个)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他的第二任妻子甚至不得不靠别人的施舍度日。然而“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在他离世二十年后才出生的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当第一次看到(不是听到)巴赫作品的乐谱时,立刻被他的音乐的深刻、完美和无懈可击所震撼,他惊叹地喊道:“他不是小溪,是大海!”【注:在德文中Bach的意思是“小溪”】。1802 年,德国音乐学家约翰·福克尔(Johann Nikolaus Forkel,1749-1818)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巴赫的传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生活、艺术和作品》(Johann Sebastian Bach,His Life,Art,and Work)让人们第一次了解了被湮没了半个多世纪的这位“音乐巨人”既平凡又不平凡的经历。1829 年,“在故纸堆中发掘出了巴赫的宝藏”的十九岁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不顾当时音乐权威的反对,亲自指挥了巴赫作品的音乐会,这也是巴赫逝世七十九年后其作品第一次公开演出。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正是巴赫宗教音乐的巅峰之作:《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BWV 244),这首作品再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表现出的是热情、正义和崇高。音乐歌颂的不仅是上帝,更多的是人类世俗的感情。它那宏伟的气势、澎湃的激情让所有在场的听众无不为之感动。也正是在门德尔松的努力下,巴赫成百上千的各种形式的作品开始被世人所欣赏、所了解。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外观

这些作品,就如同当代人们在哈勃太空望远镜中看到无垠的宇宙中那些以前从未见过的一个个绚丽的星系和多彩的星云那样,让人惊讶,让人赞叹!人们也才逐渐意识到巴赫和他的作品的真正价值。

据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我想,所有听过巴赫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对巴赫的崇敬随着年龄而增长。也正是这种崇敬之情,驱使我 2002 年的秋天在德国逗留期间特地到莱比锡(Leipzig)的圣托马斯教堂(Thomaskirche)去拜谒他的墓地。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的中午,位于莱比锡城西的圣托马斯教堂在阳光照耀下,外观设计简约而且洁白如洗的立面十分夺目。在一片绿树掩映中的教堂南侧入口前矗立着一座由德国雕塑家卡尔·塞夫耐尔(Carl Sefner,1861-1932)于 1908 年创作的站立在一架管风琴基座前手持谱卷的深色的巴赫铜像。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外巴赫的塑像

1723 年巴赫来到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音乐学校的乐监以及城市教堂的乐正,主要的工作地点就在圣托马斯教堂,直到 1750年去世。为了履行乐正的义务,他必须保证每周都为周日弥撒或其他的宗教节日奉上一部新的康塔塔(即大合唱),而每次演出完毕之后,他就将这份乐谱束之高阁。在这二十七年中,巴赫为莱比锡各个教堂创作了五套、近三百部供全年演奏的宗教康塔塔(即大合唱)以及《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圣诞清唱剧》等一生中最伟大的声乐作品,还有《哥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大量杰出的器乐作品。

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外巴赫的塑像进入教堂后,午时的“管风琴圣乐会”正在演奏我非常熟悉的巴赫著名的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BWV 565)。庄重而神圣的气氛迎面而来,透过彩窗射入的阳光让教堂内显得十分祥和而温暖。巴赫的墓碑就设在教堂中心的主祭坛前的地面上,这是一块刻着巴赫全名的铜板,墓碑上散放着前来凭吊瞻仰的来访者敬献的花束。1750 年巴赫去世后,只是被草草安葬在莱比锡的老圣约翰公墓(Old St.John's Cemetery in Leipzig)的南墙下,没有明显的标记。直到一百四十四年后的 1894 年,墓地进行了翻修,根据记载,当年下葬于公墓中的死者只有十二位用橡木棺材盛殓,而巴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棺木被确认移至圣约翰教堂(Johanniskirche)重新安葬。二战中该教堂被毁,1950 年,也就是巴赫逝世二百周年时,莱比锡当局决定将其棺木移葬至圣托马斯教堂这块铜板墓碑的位置下,让离开了整整两百年的巴赫又重新回到他曾度过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和他有着长达二十七年情缘的这座教堂内。

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内景(可看到对面楼上的管风琴)

我站在他的墓碑前,继续聆听着回响在教堂偌大空间内的他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思绪万千。我想,长眠于地下的巴赫也许永远不会想到,正是他在这座教堂中昏暗的烛光下为他心目中的“上帝”和“上帝的子民们”创作的一首首作品,如今已成了古典音乐的经典,而他自己也已成为古典音乐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我想,正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的赞美诗和基督教艺术以及日耳曼民族勤奋、严谨、精准的特质造就了巴赫,也造就了他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深邃的寓意是他无穷创造力的表现,而他对宗教的热忱和对普罗大众的热爱,则是他创作那么多闪烁着耀眼光芒作品的意志力的源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最后一个音符让我从冥想中醒来。整个教堂又变得那么静谧,前来拜谒和参观的每个人的心灵都似乎在刚才巴赫的音符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一个个步履轻缓,生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这位“古典音乐的巨人”……

圣托马斯教堂中心的主祭坛和巴赫的墓碑

巴赫著名的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许多爱乐者都很熟悉的。对于初入门的朋友来说也许还需介绍一下。首先说一说曲名:“托卡塔”(Toccata)一词源于意大利文:Toccare,意思是“触键”,作为音乐词汇就是“在键盘上演奏”,或者说是“键盘乐曲”,更确切一点,“托卡塔”就是“早期的键盘乐曲”。它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到了巴洛克时期(一般指 1600年到 1750 年)这种乐曲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早期的托卡塔只是在和弦中插入一点音阶片段,后来逐渐引进赋格段落,再加以各种变化,最后成为施展高难度演奏技巧的一种键盘乐器的练习曲。而“赋格”(Fugue)是一种对位的方法,它由几个独立的声部组成,先由第一声部奏出主题,其他各声部先后依次作完全的模仿。合唱中经常采用的几个声部的轮唱就是赋格的一种最简单的应用(大家熟悉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就是用“赋格”写成的)。而所谓“键盘乐曲”,就是指在有键盘的乐器(如钢琴、古钢琴、羽管键琴、管风琴等)上演奏的乐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就是巴赫为管风琴演奏而谱写的一首乐曲。

圣托马斯教堂中心的主祭坛前地面上巴赫的墓碑

这首管风琴曲大约创作于 1706-1708 年间,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的管风琴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乐曲采用了D小调,4/4 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在主音持续音上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后戛然终止,接着呈现出三连音型的托卡塔主题,这个主题采用风暴般的急板,极具戏剧性,足以让人荡气回肠;在展开过程中,不时插入急速的音阶,在低音部出现吟唱的宣叙调。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高声部出现了赋格主题,它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这首乐曲所呈现出的感情的自由奔放和激烈起伏凸显了青年巴赫的个性与活力。

这首乐曲曾被改编过不同的演奏版本。早在十九世纪,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卡尔·陶西格(Karl Tausig,1841-1871)就将它改编为钢琴曲;二十世纪著名的波兰指挥大师列奥波特·斯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又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通过乐队的渲染,将这首乐曲原本就已十分恢弘的气势发挥到了极致。我想,每个人听了它都会为之感动的。这就是巴赫!

走出教堂,仰望天空,在微风中,一丝丝淡淡的云彩正在湛蓝的晴空中缓缓飘过,它们飘得那么匀称、安详、恬静、圣洁,这不正是巴赫音乐的精髓吗?再看那轻拢慢涌,千姿百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云彩的形态,这不正是有着千变万化的技巧、丰富多彩的灵感、层出不穷的乐思、无穷无尽的表达方式的巴赫音乐的特质吗?回头再看了一眼在秋日阳光下反射出古铜色的那座耸立在教堂前的巴赫铜像,正是这个伟大的灵魂在生前用尽了全部生命之火去燃烧自己,将它们变成了无数在苍穹中闪耀着光芒的星辰而永远留在了身后。

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巴赫的音乐是不朽的!巴赫是不朽的!这就是十三年前我拜谒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巴赫墓地后的一点随想,与大家分享。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观看由管风琴演奏的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5MDgxMjE2.html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观看改编为管弦乐曲的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2ODMyNjA4.html 1fVBXI7hN7BEnu8/Df5w+2eIhQx3/gk7IDOUBqxh8Dy0gJrtmutmJDfAWRFAhl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