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献给卓娅的歌》
——肖斯塔科维奇的《电影卓娅组曲》

(2015 年 03 月 14 日)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中,苏联死亡的总人数达到二千七百万,仅次于我国抗日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在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群体和英雄人物,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就有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五人,他(她)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从来就是鼓舞人们伸张正义、战胜邪恶、反对侵略、捍卫和平的精神力量。

在我不久前重新整理过的书橱内,除了已说过的那本《普希金文集》外,一本看上去也已经是“历经沧桑”,书页泛黄的竖排版的布面精装书《卓娅与舒拉的故事》(The Story of Zoya and Shura)也是经过十年动乱后我所藏的文革前出版的文学类书籍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当我重新翻阅这本由苏联卫国战争英雄姐弟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Zoya Kosmodemyanskaya,1923-1941)和舒拉(Aleksandr Kosmodemyansky,1925-1945)的母亲柳芭娃·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Lyubov Kosmodemyanskaya,1900-1978)创作、幺洵翻译,1952 年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旧书时,曾一度勾起了我对少年时代许多碎片式的回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本书在中国引起轰动之强烈,对于那一时代青少年影响之大,可以说只有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1904-1936)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能与之相比。

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卓娅

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国青少年来说,“丹娘”(即卓娅)曾是他们最熟知的苏联女英雄,她的英勇事迹曾是他们精神的楷模。可是对于五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来说,对她也许就不是那么了解了,为此,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不过这个介绍是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公布的“解密材料”为根据的,与过去我们所知道的略有不同。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大举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当年 10 月,还是一名中学生的卓娅主动申请参军,她被安排在苏联内务部莫斯科州委下辖的一个番号为 9903 的特别行动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是在敌后进行破袭和侦察以配合正面战场红军的作战。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格训练后,根据方面军司令部 0428 号命令,11 月 20 日卓娅所在的鲍里斯·克拉依诺夫小组接受了越过前线深入敌后“烧毁法西斯占领军的军事设施及驻地营房”的任务。位于莫斯科以西八十六公里的彼特里谢沃村(Petrischevo)是德军 197 步兵师下辖的第 332 团团部所在地,这个村被选定为小组破袭的目标。11 月 26 日夜,克拉依诺夫带领卓娅和另一个叫克鲁勃科夫的一共三个人开始执行破袭任务,卓娅负责烧掉村南的目标,克鲁勃科夫负责村北,而富有经验的克拉依诺夫则自选了村子中央的目标,那里有住着德军军官和通信兵的332 团部四座房屋。克拉依诺夫完成任务后,返回到了原先约定好的地点,准备等待卓娅和克鲁勃科夫完成任务后撤退。此时,遭到袭击的德军四处乱窜无目标地向四周开火,混乱中卓娅钻进了树林藏身,没能到达预定地点,克拉依诺夫等了很久也没能等到她,于是独自点燃了原来是为苏军轰炸机指引轰炸目标的一个大草垛。躲在树林中的卓娅误认为是克拉依诺夫出了意外,为了营救他,卓娅决定返回村里去烧马厩和其他建筑。当她回到彼特里谢沃村,刚把汽油浇在干草上,弯下腰去点火时,一个德军哨兵朝她猛扑了过来,她迅速地抽出手枪但被哨兵用枪柄打落,这时又扑过来两个德军,卓娅不幸被俘了。德军第 332 团团长留捷列尔中校亲自审讯她,卓娅一开始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自称为塔尼娅(Tanya,注:“丹娘”的译名由此而来),因为这是她最崇拜的偶像——一位俄罗斯女革命家塔季扬娜·索罗马哈(Tatyana Solomakha)的爱称。克鲁勃科夫当晚看见卓娅和克拉依诺夫下手的目标已燃起大火,他也走到德军营房前抛掷了燃烧瓶,但没起火。在他准备跑进树林时被德军抓住,很快就叛变投敌,并指认了卓娅。身份暴露后的卓娅更加坚强,她坚决拒绝回答任何问题。面对包括皮带鞭打、烟头烧灼皮肤等酷刑和每隔半小时就被押着光脚在雪地里走等非人的折磨,她没有泄露任何秘密,没有发出任何痛苦的呻吟。11 月 29 日,年仅十八岁的卓娅被德军带到了绞刑架下。在临刑前,她向村民们高呼:“我们不只是我一个人,我们有两亿人,敌人不能把我们都绞死!”“为自己的人民而死是一种幸福!”卓娅被害后,她的遗体在绞刑架上吊了一个月,一个醉酒的德国军官还残忍地用刀割去了她的左乳房。为了掩盖罪行,德军最终将卓娅的尸体扔进一个土坑内掩埋。不久德军从莫斯科前线溃败逃跑后,满腔悲愤的村民将卓娅的遗体重新埋葬在村外的小树林里。1942 年 1 月 27 日,即卓娅的牺牲地彼得里谢沃村获得苏军解放的当天,苏联《真理报》和《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真理报》记者彼得·亚历山大·李多夫(Pyotr Lidov)发表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塔尼娅!》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她的英勇事迹。当时人们尚不知道在德寇面前视死如归的女英雄真名是什么,作者只是根据她在敌人面前自称“塔尼娅”等情况作了记叙。为了查明“塔尼娅”的真实身份,苏联政府下发了寻人启事,曾有十多位女儿下落不明的母亲为了这具遗体争执不休。后来,苏联政府专门成立了法医鉴定委员会。由于当时天寒地冻,从小树林临时埋葬地挖出来的卓娅遗体基本保持了原貌。经过周密的检验和调查,法医鉴定牺牲者确系卓娅·柯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她的遗体从彼特里谢沃被移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Novodevichy Cemetery)下葬。1942 年 2 月 16 日,苏联政府追授她“苏联英雄”称号,卓娅成为卫国战争期间获得这一最高光荣称号的首位苏联女性。而叛徒克鲁勃科夫于 1942 年 4 月 3 日被苏军军事法庭判处极刑。德军在杀害卓娅前后拍下的照片记录了她遇害的过程,这些照片后来在一个德国军官的尸体上找到了,德国法西斯对卓娅施加的暴行激起了苏联全体军民对德国法西斯更大的仇恨,卓娅的英雄壮举激发了他们更大的斗志。此后,在苏联卫国战争的战场上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就是:“为卓娅报仇!”战后,在苏联的许多城市里,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广场数不胜数,而各地建立的纪念馆和纪念碑也是星罗棋布。

卓娅在共青团团证上的照片

卓娅的共青团团证

1944 年,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根据卓娅的英雄事迹拍摄了由列夫·阿伦斯坦(Lev OskarovichArnshtam,1905-1979)导演的黑白影片《卓娅》(Zoya),1950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后改名为《丹娘》。为这部电影配乐的作曲者正是二十世纪苏联作曲大师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听众对肖斯塔科维奇的电影音乐是不陌生的。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大量的苏联影片,1950 年 3 月 30 日,由他配乐的苏联影片《带枪的人》(The Man with the Gun)在北京首映,在随后十多年里放映的大量苏联影片中,有十几部就是由肖斯塔科维奇配乐的,因此在影片开头的演职员字幕表中,经常可以看见“萧斯塔阔维奇”(解放初期肖斯塔科维奇的中译名)的名字。

卓娅在刑场

卓娅在刑场

绞刑架上的卓娅

卫国战争爆发后,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包括《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在内的大量以伟大卫国战争为背景或素材的作品。而为电影《卓娅》的配乐则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卫国战争中唯一的一部电影配乐。这部电影以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展现了卓娅在战前的生活和成长过程,和以往谱写的电影音乐不同,肖斯塔科维奇采用了庄重的合唱颂歌形式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大作曲家米哈伊尔·格林卡(Michael Glinka,1804-1857)的著名歌剧《伊凡·苏萨宁》(Ivan Susanin)中的圣咏主题有类似的风格。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用弦乐轻轻奏出的柔美而略带悲怆的卓娅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虽然不长,但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表现童年卓娅的一些场面中,依稀可以听到肖斯塔科维奇的 1930 年创作的芭蕾音乐《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的一些诙谐幽默的动机。影片中“1941 年的春天”这一场戏中有大量的空镜头,音乐从宁静徐缓的柔板渐渐过渡到有军乐风格的进行曲,预示着即将来到的战争和年轻的卓娅面对考验的坚定决心,音乐在镜头顺着卓娅和男友的背影缓缓上升,银幕中映出克里姆林宫钟楼在落日下的清晰轮廓时音乐达到高潮,这一段堪称电影音乐中声画结合的代表作。在影片《卓娅》中,肖斯塔科维奇成功地将自己以往用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结合风格过渡到一种用更具有俄罗斯民族风味,同时又具有作曲家鲜明特征的手法来创作电影配乐,因此电影《卓娅》的配乐是肖斯塔科维奇电影配乐中一部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后来,作曲家从这部配乐中选取了五段,改编为长三十分钟左右的《电影卓娅组曲,作品 64a》(Zoja,Filmmusik,Op.64a),这部组曲很快成为音乐会上很受欢迎的曲目。

苏联画家库克林尼克斯(Kukryniksy)的油画:绞刑架上的卓娅

这首组曲由五个部分构成,它们的标题分别是:引子——卓娅之歌;场景——战斗任务;前奏曲——悲壮的牺牲;进行曲——英雄的胜利;终曲——英雄万古流芳。

第一部分是“引子——卓娅之歌”。这是影片开始时的一段在乐队领奏下庄重的俄罗斯圣咏式的颂歌咏唱。接着在小号轻声吹奏中引出了弦乐演奏的一段优美抒情的旋律,这是十八岁的花季少女卓娅美丽的形象,接下来就是被称为《献给卓娅的歌》的对这位女英雄的一首赞美诗。歌词是:

祖国母亲俯向女儿的灵柩,

唱起温柔的卓娅之歌。

姑娘啊,你已经逝去,成为传奇,你已经得到不朽的生命。

故土激励她去勇敢,

伟大祖国教导她自豪。

姑娘啊,你已像白桦一样美好,像俄罗斯之心一般,真诚而崇高。

随后乐队重复了开始那段圣咏式颂歌的旋律,在如山谷中回声般的小号声和乐队轻轻的伴奏声中,小提琴如同在为安眠在祖国母亲温柔怀抱里的英雄女儿演奏一首轻柔优美的摇篮曲。

第二部分是“场景——战斗任务”。这一部分的音乐相当的画面化,因此很容易理解。音乐大致描述了四个场景:法西斯德寇的入侵;人民被杀戮,村庄被洗劫,城市在燃烧,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再;军民奋起抗击入侵者;为保卫祖国而誓死战斗。

第三部分是“前奏曲——悲壮的牺牲”。音乐一开始在大提琴拨奏下,弦乐队演奏了一段凄美哀伤而又不谐和的旋律——卓娅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俘了。在这一部分的中段,乐队的从悲愤转为激昂的全奏,凸显了卓娅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末段从短短的一段葬礼进行曲开始,低沉的旋律仿佛是在默默哀悼被暴力无情摧残的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哀悼一位为国壮烈牺牲的女英雄,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了埋藏在人们心中为英雄复仇的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

第四部分是“进行曲——英雄的胜利”。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千千万万支为卓娅和所有为国牺牲的烈士们复仇的利剑刺向敌人的胸膛。英雄的队伍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他们高举胜利的旗帜向一切侵略者宣告,能不惜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民族是永远不可征服的。

在莫斯科州的明斯克公路八十六公里标记处的卓娅雕像

第五部分是“终曲——英雄万古流芳”。由三段音乐构成,第一段音乐从弱转强,描述了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人们没有忘记像卓娅那样成千上万为国捐躯的烈士,在他们的纪念碑前,人们不仅献上了花圈,而且献上了永远继承烈士遗愿的决心;第二段音乐由小提琴主奏,这段音乐由第一部分中的卓娅形象的主题演变而来,清新而舒展,抒发了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无限缅怀之情;第三段中,肖斯塔科维奇用了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最后一幕结束时著名的《光荣颂》(Ode to Gloria),那听了让人就热血沸腾的史诗般宏伟壮丽的颂歌不仅歌颂了在卫国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苏联人民,也歌颂了一切为反法西斯而浴血战斗并取得胜利的国家和人民。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中的卓娅的大理石墓碑和青铜雕像

苏联解体后,曾经有过(甚至现在还有)有关卓娅和她牺牲的各种说法和争论,其中免不了夹杂着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这里不作细说,因为我认为这都没有任何意义。这位年仅十八岁的花季少女,在蹂躏自己的祖国、残害自己的民族的德国法西斯侵略者野兽般暴行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直到最后慷慨就义的事实,是铁板钉钉、谁也否认不了的。就此一点,她就是一位值得让人崇敬的俄罗斯民族的女英雄。如今,在莫斯科州的明斯克公路八十六公里标记处还耸立着一座巨大的卓娅雕像,基座上用镏金大字写着:“苏联人民的女英雄卓娅永垂不朽!”而在莫斯科州鲁斯区的彼特里谢沃村的村口的“卓娅纪念馆”前也放着一座成熟、自信、目光深邃的卓娅雕像。而今,当人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中瞻仰总是放满鲜花的墓碑前那座卓娅深灰色大理石雕像时,她那微微前屈的双脚、挺起的胸膛、随风飘起的短发和衣襟、仰望天空坚信胜利在望的就义前的形象依然是那么壮烈,那么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今天,1968 年 2 月 28 日由苏联天文学家塔玛拉·斯米尔诺娃(Tamara Smirnova,1935-2001)发现后被命名为“卓娅”的 1793 号小行星正在太空遨游,卓娅是不朽的!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电影卓娅组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TExNTM3NzQ4.html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观看苏联电影《丹娘》:

https://www.ixigua.com/7109769536420708871 2msfKbTvXDiMjklqIqqQrnF9A2dWtk1qzfqgUE2iqp7N4qmt+6AOQNmAOmJrzbC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