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友谊地久天长》和沃克斯曼的《变奏曲》

(2015 年 01 月 21 日)

1997 年 6 月 30 日,也就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一天,香港总督府内原香港皇家警察部队的管乐队列队为即将永远离开港督府的第二十八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Chris Patten,1944-)送行,演奏的送行曲就是根据苏格兰民歌改编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苏格兰文,意思是“逝去已久的日子”)。人们很难知道彭定康在聆听这首他肯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这首名曲时的确切心情,不过用“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来形容肯定是不为过的。

对于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来说,《友谊地久天长》也是不陌生的,被誉为电影史上三大不朽的爱情影片之一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由梅尔文·勒罗伊(Mervyn Le Roy,1900-1987)执导、费丽雯(Vivien Leigh,1913-1967)和泰勒(RobertTaylor,1911-1969)主演的著名美国电影《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就是以这首名曲作为主题曲的。不少人正是因这首主题曲而记住这首名曲的。这首苏格兰民歌二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表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相互间真诚友谊的美好期待。在很多西方国家,这首歌曲通常会在除夕夜新年来临那一刻演唱,象征辞旧迎新;而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毕业典礼上,师生们常用这首歌曲抒发告别时的情感。韩国曾一度用这首歌的曲子(旋律)作为国歌的曲子(旋律)。此外,在英国BBC每年夏季举办的“逍遥音乐会”的最后一晚音乐会结束时,听众有自发地合唱这首歌曲的习惯。

美籍德国犹太裔作曲家、电影配乐作曲家和指挥家弗朗茨·沃克斯曼

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

长期以来,对于《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的来源,几乎所有有关的音乐文献资料都说: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1788 年根据苏格兰民谣传录下的一首民歌。并且说,在彭斯将这首民歌的副本交给苏格兰音乐博物馆(Scots Musical Museum)时曾写了一段附注:“这是一首古老的歌曲,在我从一位老人那里记下这首歌曲时,它从未被印刷过,也没有手稿。”然而,到了 1998 年,情况有了变化。这一年在英国盖茨黑德市(Gateshead)学校音乐教育服务中心一位叫约翰·特雷艾尔纳(John Treherne)的负责人在市立图书馆内为当地青年管弦乐团寻找新的演出曲目时,发现了出生在当地斯瓦韦尔村(Swalwell)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作曲家威廉·谢尔德(William Shield,1748-1829)在1781 年创作的歌剧《罗西娜》(Rosina)的原稿。当他抄写着这部歌剧的序曲的乐谱并默默哼唱到序曲的结尾时,突然发现他哼唱的正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也就是说早在 1781 年,谢尔德就在他的歌剧《罗西娜》序曲结尾中用了《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比彭斯要早七年。虽然早在十九和二十世纪初对于彭斯是否是《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民歌(包括旋律)最早的提供者这件事曾经有过争论,但当时并未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否定的意见,也无人看到过谢尔德歌剧《罗西娜》的乐谱原稿,因此,争论不了了之。当 1998 年特雷艾尔纳发现了谢尔德这部歌剧的原稿后,《友谊地久天长》是否如彭斯所说是“在我从一位老人那里记下这首歌曲时,它从未被印刷过,也没有手稿”再次引起了质疑。也就是说,彭斯是否是“借用”了谢尔德歌剧序曲中的旋律。不过现在乐界比较多的看法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有可能来自一种古老的、名为《磨坊主的婚礼》(The Miller's Wedding)或《磨坊主的女儿》(The Miller's Daughter)的《斯特拉斯佩舞》(Strathspey)的苏格兰民族舞蹈。它具有典型的苏格兰民歌五声音阶的旋律,原来应当有比较活泼的舞蹈节奏。而谢尔德和彭斯很有可能各自独立地“借用”了这个民族舞蹈的旋律。

威廉·谢尔德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作曲家威廉·谢尔德

当然上述这些争论和质疑并不会影响到这首《友谊地久天长》的传播。如今它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演唱版本,而且也被改编为许多不同的器乐演奏的版本。在各种音乐网站上,在许多音/视频媒体,以及不少音/视频制品中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友谊地久天长》的、这些演唱和演奏的数不清的版本。

这次要给大家介绍的不是上面说的那些不同的演唱和演奏版本,而是 1947 年作曲家弗朗茨·沃克斯曼创作的一首为小提琴和室内乐队演奏的非常有名的《友谊地久天长变奏曲》(Variations on“Auld Lang Syne”,for Violin and Chamber Ensemble)。

首先介绍一下许多爱乐者还不太熟悉的二十世纪著名的美籍德国犹太裔作曲家、电影配乐作曲家和指挥家弗朗茨·沃克斯曼(Franz Waxman,1906-1967)。

1906 年,沃克斯曼生于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的霍茹夫(Chorzów),少年时代曾学习过六年钢琴,但后来不得不尊重父亲的意愿到一家银行工作,做了两年的出纳员。之后他离开银行,先后到德累斯顿和柏林继续学习作曲,晚间则在一家爵士音乐俱乐部弹奏钢琴。1930 年他为德国导演约瑟夫·冯·史坦伯格(Josef von Sternberg,1894-1969)的电影《兰色天使》(Der blaue Engel)写了配乐,从此小有名气。

1933 年纳粹上台之后,为躲避对犹太人的迫害,他先迁居法国。在巴黎,他曾为弗里茨·朗(Fritz Lang,1890-1976)导演的法语版电影《利力姆》(Liliom)配乐。1935 年,他又迁居美国。导演詹姆斯·韦尔(James Whale,1889-1957)邀请他为电影《化身博士》(Bride of Frankenstein)配乐,这是他在美国第一部电影音乐作品,此后一系列为好莱坞电影如《蝴蝶梦》(Rebbcca)、《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后窗》(Rear Window)、《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等配乐。这些电影中令人耳熟能详的音乐,使其名声大震。他一生曾为二百部电影写过配乐。十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提名,其中《日落大道》(1950)和《郎心如铁》(1951)分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2005 年,《日落大道》配乐被列入《AFI百年百大电影配乐》。由于沃克斯曼也是一位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天才作曲家。像其他好莱坞的同辈作曲家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1897-1957)、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1871-1942)等一样,很受音乐界的尊敬。

英国作曲家威廉·谢尔德在他故乡的纪念碑(碑上注明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作曲者)

除了电影配乐外,沃克斯曼其他知名的作品还有:根据比才歌剧《卡门》改编的小提琴与乐队演奏的《卡门幻想曲》(Carmen Fantasie,for Violin and Orchestra);根据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改编的小提琴、钢琴与乐队演奏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幻想曲》(Tristan and Isolde Fantasy,for Violin,Piano and Orchestra)以及这里要介绍的小提琴与室内乐队演奏的《友谊地久天长变奏曲》(Auld Lang Syne Variations,for Violin and Chamber Ensemble)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住在美国洛杉矶的著名小提琴大师约夏·海菲茨(Jascha Heifetz,19011987)每年除夕经常会邀请一些好友参加在自己家里举办的一个迎接新年的聚会,这个聚会通常包括一个室内乐音乐会。当时已有相当知名度的在好莱坞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沃克斯曼自然也在被邀请之列。1947 年,沃克斯曼为当年的这个聚会写了一首诙谐动人的钢琴四重奏:《友谊地久天长变奏曲》。就在这一年的除夕聚会上,由约夏·海菲茨(小提琴),弗吉尼亚·马耶夫斯基(Virginia Majewski,1907-1995)(中提琴),埃曼纽尔·拜依(Emanuel Bay,18911968)(钢琴)以及一位大提琴家【注:可能是格里高利·皮亚提哥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03-1976)】一起演奏了这首作品。这首变奏曲将传统的新年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作为主题,用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等各个时期几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大师不同的作曲风格作变奏,将整首乐曲处理得既活泼又抒情,既生动又诙谐。不久,沃克斯曼又将这首钢琴四重奏改编成了一个短小的小提琴/钢琴和弦乐队演奏的《变奏曲》。

在伦敦西敏寺大教堂南修道院内威廉·谢尔德的墓碑,他与德国著名小提琴家约翰·萨洛蒙(Johann PeterSalomon,1745-1815)合葬在一起

这首《变奏曲》由四段组成。

第一段的标题是“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它用典型的十八世纪古典时期莫扎特小夜曲的风格呈现这首《变奏曲》的主题,由钢琴主奏,给人一种欢快愉悦的节日氛围。

第二段的标题是“月光协奏曲”(Moonlight Concerto)。乐曲一开始,在弦乐缓缓奏出的主题衬托下,钢琴奏出了模仿贝多芬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引子,经过一段徐缓的钢琴和弦乐的主题变奏,出现了让人心醉神迷的贝多芬另一首著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的主题,它与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极具十九世纪初浪漫时期风格的一首优美而又抒情的浪漫曲。

第三段的标题是“恰空舞曲”(Chaconne a son gout)。这一段是专供独奏小提琴炫技的,《变奏曲》主题用巴赫著名的《第二小提琴组曲》中那样的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恰空舞曲”形式进行变奏。

第四段的标题很独特:“向肖斯塔可菲耶夫致敬”(Homage to Shostakofiev)。所谓“肖斯塔科菲耶夫”是将二十世纪苏联两位作曲大师肖斯塔可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和普罗可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1891-1953)两人的姓氏“合二而一”。顾名思义,在这段完全是二十世纪现代风格的音乐中,既含有肖斯塔可维奇《第一交响曲》中那种既活泼又阳光的元素,同时也打下了普罗可菲耶夫作品中特有的既诡谲又诙谐的印记。

1967 年 2 月 24 日沃克斯曼因患癌症逝世于美国洛杉矶。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钢琴四重奏《友谊地久天长变奏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Dc2NTk0MzA4.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改编为小提琴/钢琴和弦乐队演奏的《友谊地久天长变奏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Dc2NjAyMzI0.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EMcbBA2yZiXWUNeeCfTS5DpqJAzGVy4wNMYAz+BvlUQwos1PBBBGRd9g4fFlhc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