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此曲只应天上有
——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

(2014 年 12 月 24 日)

圣诞节就要到了。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常常可以在各种音乐媒体上听到圣诞歌曲和圣诞节有关的宗教音乐(当然,这里的“宗教”指的是与基督有关的宗教)。我从来不信教,但对宗教音乐还是很有兴趣的,这并不奇怪,欧洲古典音乐的源头除民间音乐外,就是宗教音乐了。宗教音乐的形式很多,大型的如弥撒曲、安魂曲、受难曲、众赞歌、清唱剧和康塔塔等。小型的有格里高利圣咏、诗篇、颂歌、哀歌、答唱曲和灵修赞歌等。宗教音乐的演唱或演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多的当然是在乐器伴奏下的混声合唱。而无伴奏的人声演唱为数也不少,这种无伴奏的人声演唱的宗教音乐往往或真挚而深沉、或温柔而静谧,因而给予人们的灵魂的震撼或抚慰,有时比有伴奏的更来得直接和让人难忘。也许这正印证了这样的说法:“人声是音乐的起源,是最古老的‘乐器’。世界上没有比人声更美丽的声音了,一切乐器的发明改进都不过是把人声作为其终极目标。”

格雷戈里奥·阿雷格里

在纯人声演唱的宗教音乐中最早让我心仪的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格雷戈里奥·阿雷格里(Gregorio Allegri,1582-1652)为《旧约》“诗篇第五十一首”(Psalm 51)【注:也称“忏悔圣咏”】所创作的合唱曲《求主怜悯》(Miserere mei,Deus)。我查了一下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标记在盒式磁带盒上的录音记录,第一次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立体声之友”的节目中听到并录下这首合唱曲是在 1988 年 10 月 5 日。记得那次聆听这首乐曲时,那非凡间的音响让人感到它仿佛是从天外飘来一首仙乐,这是任何别的地方都不可能听到的声音。这种声音如同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瞬间把人的精神升华到无比清纯、无比明晰和无比崇高的境界。至今我都无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那时那刻的内心感受。二十多年来,在我碰到或烦恼、或沮丧、或不尽人意时,我常用这首合唱曲来平息和抚慰自己。

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是一首典型的用复调音乐风格写成的合唱曲【注:所谓复调音乐是指若干同时出现的旋律结合起来的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其中每一个旋律都清晰可闻,而且各有其独立的表情意义】,由一远一近两个合唱队演唱,分五个声部,加上四个独唱声部,一共九个声部。它们此起彼伏,错落有序,飘逸的高音C在深厚的低音的衬托下渐升渐远,飞向云端,将人们的心灵带入无垠的苍穹。这首乐曲以其精准的对位、完美的和谐、圆满的统一营造了无与伦比的整体美学效果,不愧是文艺复兴晚期宗教音乐杰出的代表作。1831 年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旅行意大利时在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听完这首乐曲后说:“听过这首曲子的人都认为这不是人声,而是来自天使的声音。”

阿雷格里出生于罗马。他从小喜爱音乐,少时作为梵蒂冈的男童合唱团的成员在罗马圣路易斯神学院学习音乐,随作曲家乔凡尼·纳尼诺(Giovanni Maria Nanino,1543-1607)学习作曲。他的音乐天赋得到了纳尼诺的老师、当时教堂圣座首席大乐师、大名鼎鼎的作曲家乔凡尼·帕勒斯屈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的赏识,成为帕勒斯屈那的义子,由此得到大师的真传。二十五岁时他获得了罗马城郊费尔莫大教堂的封地,成为教堂的乐正【注:也称“乐长”或“首席乐师”】。在那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经文歌和其他宗教音乐,这些作品包括了 1618 年和1619 年出版的两卷五个声部的教堂协奏曲(Cancerti da chiesa)以及1621 年出版的两卷六个声部的经文歌。1623 年,默菲厄·巴尔贝里尼(Mafeo Barberini,1568-1644)成为教皇乌尔班八世(Pope Urban Ⅷ),这位新任教皇酷爱艺术,喜爱音乐,因此阿雷格里受到了他的注意。

教皇乌尔班八世

1629 年 12 月 6 日他被调回罗马,成为著名的西斯廷礼拜堂(Cappella Sistina)唱诗班的低音歌手。早在十五世纪,罗马教廷就建立专职的教堂唱诗班,在遇到宗教节日和举行重要仪式时都在西斯廷礼拜堂内演唱。在西斯廷唱诗班里,阿雷格里不仅是一位音色纯正的歌唱家,而且为这个唱诗班创作经文歌。不久乌尔班八世授命阿雷格里为《旧约》《诗篇第五十一首》谱写一首合唱曲《求主垂怜》(Miserere mei,Deus)。1630 年复活节前一个礼拜的教堂仪式上演出了这首合唱曲。作品感人的旋律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加上西斯廷教堂特有的音效,当教皇乌尔班八世一听完这首犹如天籁的合唱曲后,高兴到了极点,他很快颁下敕令,只准许这首合唱曲在每年耶稣受难周时在西斯廷礼拜堂内咏唱,作为“神圣弥撒礼拜”仪式大弥撒结束时的终曲。于是,这首《求主怜悯》的乐谱在梵蒂冈便成为高度“机密”的文件,严格禁止任何人将此乐谱抄写外传,违犯禁令者要受到当时教会非常严重的惩罚——禁圣餐,甚至革出教门。这首《求主怜悯》也因此成为 1514年以来十二首宣叙形式的《求主怜悯》中最后的、也是流行至今的一首。后来从梵蒂冈流出去的《求主怜悯》实际上是 1638 年左右阿雷格里和 1714 年托马索·白(Tommaso Bai,1650–1718) 两人的独唱部分的合成本。到十八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1640-1709),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João V,16891750),著名的研究音乐的学者、神父乔瓦尼·巴蒂斯塔·马蒂尼(Giovanni Battista Martini,1706-1784)得到了当时教皇的特许,才有了这首《求主怜悯》的抄写谱。然而,他们从未交给像西斯廷礼拜堂那样的唱诗班来演唱过这首合唱曲。

十四岁时(1770 年)的莫扎特画像

《求主怜悯》的乐谱

关于此乐谱的外传,还有一段与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有关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

1770 年 4 月 11 日,正在欧洲各国宫廷作巡回演出的十四岁的莫扎特在父亲带领下来到了罗马。这天正好是复活节前一个礼拜三。这一晚,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正在烛光下举行祈祷仪式(Tenebrae),莫扎特父子也在参加祈祷仪式的众人之中。由西斯廷礼拜堂唱诗班演唱的最后一首作品,正是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莫扎特听完演唱后回到住所,立即凭他非凡的记忆将《求主怜悯》的全部乐谱写了出来。他父亲为此颇感骄傲,在写给莫扎特母亲的信中,他兴奋地说:“我们的沃尔夫冈已经将罗马教廷秘不示众的乐曲全部默写了下来”,“但既然这是罗马教廷的秘密之一,我们也不想让它落入他人之手。”然而,没隔多久,他们就将莫扎特的默写本交给了他们在旅行期间结识的英国著名的音乐历史学家和旅行家查尔斯·伯尼博士(Dr.Charles Burney,1726-1814),让他带到伦敦。1771 年这个默写本在英国刊印出来了。为此,罗马教皇克莱门特十四(Pope Clement XIV,1705-1774)将莫扎特传唤到罗马,出乎意料的是,教皇非但没有给予处罚,而且还赞美他惊人的音乐天才。1770 年夏天,莫扎特也曾为《诗篇第五十一首》谱写了他自己的《求主怜悯》(Miserere mei,Deus,K 85),其中可以明显看出阿雷格里的影响。1831 年,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得到了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的乐谱,成为德国第一个了解这首合唱曲的作曲家。他把原曲的五部合唱进行过一些修订。随后,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也发表了他的修订版本。现在罗马梵蒂冈教廷“神圣弥撒礼拜”中所用的包括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在内的完整的演出版本是德国莱比锡的“勃雷特科普夫和海特尔出版社”(Breitkopf and Härtel)出版的。正是因为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最终被教皇“解禁”,这首合唱曲才成为现在最流行的无伴奏合唱之一。

西斯廷礼拜堂内景

有关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的乐谱还有一点存疑之处就是,在伯尼博士出版的莫扎特默写本中并没有现在乐谱中的高音C的独唱声部,现有这一独唱声部可能是后来某一位作曲家增加的“花饰”(Embellimento),然而这一“花饰”却没有巴罗克时期的风格,而是具有在这之前文艺复兴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古朴的风格。不过也有人认为,当时的西斯廷教堂唱诗班在演唱当中,经常将简单的乐句加以变化,增加多部和声。此外,在今天的演出版本中还包含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位乐谱抄写员所造成的一个“错误”,他大概是觉得歌词前后两部分是一样的,所以将后面部分从G小调为换成了C小调,提高了四度音程,而在原谱中是没有高音C的。因此,这段高音C的独唱即便不是阿雷格里的原作,也是按原谱依照一定章法变化而来的,而不是演唱时的即兴发挥。正是有了这段如仙乐般飘逸的高音C的独唱,才使这首合唱曲有了那么令人痴迷的奇特性质。所以,无论原谱的历史真相如何,现在所有的演唱和录音都采用了包括这高音C独唱声部的形式。

《求主怜悯》的CD

《求主怜悯》的CD

阿雷格里一生除创作了上面已说过的那些作品外,还创作了一首四个声部的交响曲;五部弥撒曲;两组“耶利米哀歌”以及大量没有出版的经文歌。不过他为西斯廷唱诗班写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不如他的老师乔凡尼·帕勒斯屈那。在有些情况下他过多地省略了一些精致而简约的装饰音。由于阿雷格里一生正处于欧洲文艺复兴晚期到巴洛克早期的阶段,他是最早创作用弦乐器演奏作品中的一位作曲家,例如最早的弦乐四重奏被认为是他创作的。在已刊印的作品中,他的器乐作品已经具有了早期巴洛克协奏曲的风格。

1652 年 2 月 7 日,阿雷格里在罗马逝世。阿雷格里尽管写过不少作品,但他在现代的名声,却完全建立在他的合唱曲《求主怜悯》的基础之上的。

1963 年,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第一次把这首合唱曲进行录音,Decca公司随即推出了CD,很快,这首《求主怜悯》轰动一时。权威的英国“留声机”杂志用一句话对它做了最高的评价:“对于它,只有一个词是适用的:难以置信!”

1988 年 10 月 5 日我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立体声之友”的节目中听到并用“上海牌”盒式磁带录下的正是这首由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The Choir of King's College,Cambridge)演唱,由罗伊·古德曼(Roy Goodman,1951-)担任最高声部独唱,戴维·威尔科克斯(Sir David Willcocks,1919-2015)指挥的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今天我将这盒保存得还不错的磁带中的这首合唱曲再次播放了好几遍,与二十六年前的感受是一样的。写到这里,想出来了,这种感受也可以用一句也许有些俗套,但还是很实在的话来表达:此曲只应天上有!

打开以下链接可以聆听阿雷格里的《求主怜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1710655/ afOtpkxU0ifeS6knWeovsyachMDI10txbzMb8n74MXuBU3hHYnJKOl3SeoFMal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