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不清的父母因为孩子沉迷于游戏而向我求助,他们的孩子大多十几岁,也许在读高中或大学低年级。但电子游戏的种类非常多,各年龄段人群都有可能沉迷其中。
不过总的来说,孩子年龄越大,他对自己沉迷于游戏的问题就认识得越清楚,解决问题的条件也就越成熟。下面,我们来谈谈你家孩子可能身处的不同认知阶段。
如果你家孩子年纪尚小,比如未满12岁,那么他很可能缺少自知。他大概率看不清局面,即游戏玩得太多了。我称之为“不自知”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只知道你允许他上网玩,他也喜欢玩,还想玩更多。他并非出于心理防御(用以保护自身情感免受伤害)而否认沉迷于游戏有害,而是他的大脑(确切说是大脑额叶)尚未发育到能够考虑后果的程度。
在这一阶段,父母需要站出来掌控局面。现在你说了算!孩子还小,他的日常起居仍旧主要由你管理,例如规定睡觉时间,给他做饭,甚至决定他跟谁一起玩。因此,你能够也应该严格限制他玩游戏,比如可以玩多久,必须在哪里玩,以及什么游戏可以玩,什么游戏不可以玩。孩子抗拒时,虽然你首先要做到理解和共情,但你或许也得设置一些硬性规定,而不管孩子是否认可。做这件事时,你要竭力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扰。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设立游戏规则,并且 一以贯之 地执行。这么做是在为该年龄段的孩子建立良好的游戏习惯打基础,所以你得严格执行你定下的规矩。
如果孩子十二三岁了,情况会复杂一些。他的身体已经开始成熟,对学校和友谊也开始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但最大的问题是,他 觉得 自己什么都懂,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并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懂的事。他的大脑仍在发育,对电子游戏缺少抵抗力。他还无法理解玩游戏可能或已经成为问题,他只觉得游戏好玩!他仍旧处在“不自知”的阶段。
孩子再长大一些后,他就会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会觉得自己聪明,有能力,还会对你说他能自己做决定。没错,这一阶段的孩子愈加明事理了,因此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他确实知道玩游戏会影响他的生活。他或许已经开始醒悟,或者到了我说的“自知”阶段。可尽管如此,他仍旧处在青春期,因此会抵制你单方强加给他的任何东西。这时,你凡事就只能与他 商量 ,而不能霸王硬上弓了。
当然,孩子是否愿意就他玩游戏的事与你交谈,以及他能否接受你定下的游戏规则,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年龄。有可能你家孩子非常早熟,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不能这样玩下去。也有可能你家孩子虽然已经成年,却仍旧像个妈宝男(详见第54页),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这样做有什么问题。而且,你家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可能与其他同龄孩子大相径庭。简单说, 看年龄不如看阶段。重要的是孩子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愿意改变 。
有时,你很难判断孩子对他玩游戏这件事的认知水平。很多时候,已经“自知”的孩子却还是摆出一副“不自知”的样子。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不敢承认问题的存在。他们会暗自嘀咕:“我要是承认有问题就不让我玩了。”他们不敢让步,只怕我们得寸进尺。
要让孩子从“不自知”阶段过渡到“自知”阶段,关键在于增进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我们无法强迫孩子理解,但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多观察,并且问他一些开放式问题,以此来推动这一过程。我会在第6章里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心理学用改变的五阶段模型来评估一个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去认识问题并做出改变,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介绍前三个阶段。
重要的是,你跟孩子的谈话方式要匹配他对问题的认知水平,否则谈了还不如不谈。
我曾经帮助过一对父子。父亲是一位经理,我们姑且叫他戴夫。儿子沉迷于游戏,我们姑且称他希恩。职场上的戴夫精明强干,是解决问题的一把好手。同时,他也是一位慈父,非常关心孩子。然而他觉得,以他的资历,他完全明白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并且确信他能“药到病除”。
戴夫尝试直接上手解决问题,他确信自己知道希恩应该做什么,并且明确指示希恩这样做,例如每天只能玩1小时,每周至少两天完全不能碰游戏,以及在附近的夏令营找一份工作,因为他确信希恩必须多在户外活动。
希恩全盘接受了父亲的指示。他是个随和的孩子,爱他的父亲,也希望缓和他们之间紧张的关系,所以愿意按照父亲的话去做。然而,愿意并不等于做到。希恩尝试每天只玩1小时,几天后,他每天的游戏时长又慢慢涨了回去。而且,他从未做到每周至少两天完全不玩游戏。虽然他向一家夏令营提交了入职申请,可随后就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继而错过了面试。而为了戒掉希恩的游戏瘾,戴夫继续给希恩提供各种建议,发出各种指令,但效果都无法持久。父子俩的关系不仅没有缓和,还更紧绷了。
这里的问题是,戴夫并未考虑希恩的 认知水平 。希恩虽然愿意按照父亲说的去做,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有多么严重,因此总是坚持不下去。希恩尚未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而只是单纯地讨好父亲。他虽然乖巧听话,却无法长期坚持,因为他并没有认识到要为自己负责。
戴夫指点得再多,意志力再强大,也无法取代希恩承认自己有问题的意愿和解决问题的决心。除非父子俩能达成共识,结成亲子联盟,否则希恩的心就会一直拴在游戏上。
我希望以下内容能让你明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家孩子到底处在哪一个认知阶段?如何契合孩子所处的阶段,而非让孩子去满足你的想象?不管你制订的计划有多么详尽,只要你没有从孩子所处的阶段出发,而只是让孩子来迁就你,那就注定不会有结果。
在第10章和附录一里,我将详细介绍如何推动孩子走过实现改变的五个阶段,以及如何制订具体的引导方案,例如在什么时间跟孩子说什么话。不过在这里,我只希望你能理解和认识这些阶段。
在这一认知阶段,孩子尚未意识到自己这样玩游戏是有问题的。
这就是我在前面讲的“不自知”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尚未“醒悟”,甚至从未想过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孩子或许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更常见的情形是,孩子对你说的表示不解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时,孩子常常会一口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有的孩子也会为自己辩解,例如:“没有,妈妈,我没有问题,因为……”“我在玩游戏这件事上管着自己呢……”“只有在……情况下才是问题。”这些孩子会把自己的问题合理化,提供各种理由来消除父母的担忧,只是他们的解释往往漏洞百出。
孩子处在前意向阶段时,父母要做的是通过 开放式提问 ,鼓励孩子 不带评判地 审视自己的行为,激发他思考。你流露出的批判态度会激发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所以,你要鼓励孩子全面审视他玩游戏的行为,包括好处和坏处。
问孩子一些开放式问题,即不能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孩子思考,而非直接告诉孩子他有问题。
例如:“对于玩游戏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
开放式提问不是反问,例如:“你不觉得你每天玩5个多小时游戏有问题吗?”反问用于表达观点,而非收集信息。 开放式提问旨在了解情况,而非表达观点 。提问时,你要怀有一颗好奇心。现在,孩子是专家,你不是。你只是求教者。
这一认知阶段的特点是内心矛盾或存在一定的内心冲突。孩子知道他很可能得做出一些改变,可又有些东西在妨碍他。他承认这样玩游戏有问题,但问题又 没有大到值得他付出努力去解决的程度 。换句话说,他知道这样做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总的来说,他仍然觉得不值得费力去改变。
如同戴夫,很多父母都会误解孩子在改变上的矛盾心理,犯下急躁冒进的错误。一听到孩子说“这好像是个问题”,父母们就会跑步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
“很好。那我们就别再玩了。”
“谢天谢地你 终于 明白了。”
“那我就把你的游戏机收起来了,因为我爱你。你知道这一点,是不是?”
遗憾的是,这样做只会弄巧成拙,或许你已经遇到过这种情形!孩子会觉得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危险,甚至会对你更加抗拒。如果孩子处于意向阶段,你就要站到他那边,有时还要把话说得夸张些:“嗯,我想,玩游戏可能影响你的成绩了……可游戏还是太好玩了,是不是?”孩子处于这一阶段时,正确的做法是 回声式反馈 ,用孩子的看法来回应他。
如此一来,孩子就不会反射性地关闭心扉,产生抵触情绪。你没有向他施压,他就没有对象可抵触。
事实上,如此回应往往能引导孩子走向你期望的方向,例如孩子接着说:“游戏确实好玩,但学习也很重要。”孩子常常能自己得出这条重要的结论,而不需你去点破。可是很多时候,一旦孩子说出“学习很重要”这样的话,父母就会兴奋不已,立即要求孩子停止玩游戏。我想再次强调,此时,你应该运用回声式反馈,例如:“嗯,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一方面,学习对你来说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游戏也确实好玩。那该怎么办呢?”
如果孩子承认游戏已经影响了他的生活,干扰了他的学习,或者破坏了亲子关系,他就进入了准备改变的新阶段,好比站上了起跑线。不过现在还不是起跑的时候。如果你们没有做足必要的准备,改变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后续还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现在要做的是: 与孩子一起制订解决方案。给孩子提供一些选项,让他来选择 。
我也用这种方法来帮助酗酒者。如果患者已经做好了戒酒的准备,我就会问对方, 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他 觉得怎样治疗效果最好?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还是加入戒酒互助会?身为医生,我知道,如果 我 这时候告诉他应该怎么做,那么从科学的角度看,效果是不会好的。患者本能地知道怎样做更适合自己。所以,在与孩子一起制订解决方案时,你要提供一些选项供他选择。例如:
让孩子决定什么时候可以玩游戏:“写完作业随便玩,还是每天玩固定的时长,你觉得哪个好?”
让孩子决定玩游戏的次数:“你想在每天特定的时段玩,还是在一周的某几天里玩?”
既限制“垃圾食品”,也增加“健康食物”:“你每周还想做点什么?下棋?练习武术?还是学一种乐器?”
让孩子决定是否通过停止玩一些游戏来减少游戏时长:“你想停止玩哪几款游戏,而不是由我们来限制你玩游戏的时间?”
提供选项供孩子选择,这么做能增强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感,使他们能够对最终的结果拥有一定的掌控权,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认可”调整方案。在帮助孩子改变行为这件事上,孩子的“认可”重于一切。
在大多数国家,18岁是成年的法定年龄。然而在实际中,许多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仍然住在父母家里(至少在大学放假时)。这时,开放式提问和提供选项仍旧是帮助他们改变行为的有效做法。
不过,一旦孩子的年龄迈过20岁的门槛,你就得允许他在改变游戏习惯这件事上做主了。不管你是他的父母、伴侣,还是兄弟姐妹,你都不能再强制他停止做你看不顺眼的事了。
当然,妈宝女也是有的,但是总体上看,我的患者约有七成是男性。典型的妈宝男,如:23岁,借住在父母的地下室里,没有工作。他在年龄上已经成年,可在行为上却还像个孩子。他们的成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模样是成年人,做起事来却像青少年。
“妈宝男”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但也并非不能解决。不论孩子年龄多大,我的总体原则都是: 孩子自己能做就一定不要替孩子做 。如果你做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问题就会产生。
假设你与男友住在一起,他整天玩游戏,自己的衣服从来不洗,都交给你洗,那么这就是问题。如果你的儿子或女儿仍旧住在家里,你还像往常一样提供一日三餐,那你就必须警醒了!
首先,你只需停止为孩子做事。这里的停止不是一下子全停,而是从小处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直到你彻底停止帮孩子做他分内的事为止。也许你可以先停止给他洗衣服,接着停止给他做饭,再停止帮他打扫卫生。让他自己做,敦促他去做。
毫无疑问,你这样做会激怒你家的妈宝男,因此你一定要循序渐进。但只要是他 力所能及 的事,最终都 应当 由他自己做。如果你为他做了这些事情,你实际上就是在鼓励他继续做小孩。
而且,你这样做还会促使他沉迷于游戏。如果你为他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还不收他房租,那么他甚至都不需要去工作。你实际上是在为他随心所欲地玩游戏提供肥沃的土壤。
如果你不再照顾已经成年的他的各种需求,结果会怎样?如果他想吃饭或洗衣服,他就得放下手里的游戏,至少放下一小会儿。这不就是进步吗?——每天少玩一小时游戏,他才能有饭吃,有干净衣服穿。
如果你在经济上资助他,例如给他买游戏,买食物,给他交宽带费,那么你也可以把这些事项列入削减计划。如此一来,他早晚都得放下手里的游戏去工作,这样才能挣到钱让自己玩下去,甚至还能把房租付掉。你肯定也希望他一点点地担负起他作为成年人的责任。一旦他开始这样做了,他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能看到未来真正实现自立的自己。
你跟孩子很可能得在玩游戏这件事上交流很久。在此之后,孩子才会对自己玩游戏的行为有所反思,并且会有改变的意愿。走到这里,你的感觉会非常好。不过不要忘了,现在还没到快马加鞭的时候,稳健才是王道。
“成功”并非我们当下设置的目标,而是持续不断地改进。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你跟孩子是站在一起的。你们是一个团队,只有密切配合才能收获最大的成功。现在,你们要真正联合起来,一起制订和打磨你们的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