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时的你一样,许多父母都在担心孩子误入歧途。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我家孩子是不是游戏成瘾了?我的意思是,他们知道孩子出问题了。他们往往已经发现孩子不对劲,并为此忧心不已。可他们还是问:我家孩子的情况属于成瘾吗?
这个问题争议很大。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将“游戏成瘾”确认为一种疾病。但也有人认为,游戏成瘾在机制上明显不同于酒精或阿片类等成瘾,因而不能叫“成瘾”。两派观点吵成一片。不过坦率地讲,在我看来,精神科医生是否认可这一诊断术语并不重要,那些所谓的专家大可以在网上论战或撰文论辩。真正重要的是你和你家孩子本身。
如果孩子玩游戏的行为影响了亲子关系,给孩子的未来蒙上了阴影,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个问题,不是吗?至于是否属于成瘾,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变现状,让孩子与数字技术形成更加健康的良性关系,而不管他的问题有没有跨过“成瘾”的门槛。
而且,令父母担心的不是只有儿童和青少年,还有已经成年的孩子,例如已经23岁却还借住在父母家的年轻人。他的人生道路走偏了吗?他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难了吗?甚至,他有没有在上学或工作?他有没有情绪不稳,有没有爱发脾气,或者只是对父母不够尊重?
从学术角度看,包括各类成瘾在内的所有精神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妨碍了正常生活。不论对什么成瘾,患者都会“功能受损”。而过去几年,我见到的许多孩子和年轻人确实存在这一情形。
总之,如果你认为孩子玩游戏太多是问题,那么它就是问题,无须专家界定。你是父母,孩子的情况你最了解。
要想帮助你家孩子,你就得对他沉迷游戏的原因有所了解,这非常重要。我想帮你理解,游戏到底满足了他的哪些关键心理需求。这些需求是人生来就有的,也是完全正常的。我们先来了解,促使你家孩子迷上电子游戏的是哪些神经回路。
在读到或听到别人谈论成瘾话题时,你常会碰到一个词—— 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即神经元相互传递信息所使用的化学信号。这是我们大脑的沟通方式。
多巴胺碰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不过它的具体作用取决于神经元所在的部位。例如,黑质是中脑里的一个小团块,在这里,多巴胺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的肌肉协调运动。如果黑质里制造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损伤,人的运动就会出问题,帕金森症患者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会用多巴胺来治疗帕金森症)。
不过,多巴胺最著名的还是它在奖励和行为强化中的作用,因为它是大脑伏隔核中奖励回路的主要神经递质。成就、成功、胜利和快乐这些感受,均借助多巴胺在伏隔核中的释放来实现。
多巴胺也参与 塑造行为 ,因为每当伏隔核中释放多巴胺时,我们都会“感觉良好”,于是便会重复相应的行为。
例如,在人类进化史上,高热量食物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生存概率,所以喜欢这种食物的人就更有可能活下来。久而久之,人类就喜欢上了这种食物。所以,我们所认为的“愉悦”只是大脑在命令我们:“继续这样做,因为对我们有好处。”再次吃到这种食物时,大脑又会再次释放多巴胺,既带给我们愉悦,也让这一行为得到强化。如果吃高热量食物意味着愉悦或享受,我们就会想要再次吃到它,形成期待。所以,愉悦、强化和期待这几大机制都由多巴胺控制,它们都是为了我们的生存进化而来的。
问题是,在现代社会,掌控这几大机制的化学信号却可能被电子游戏劫持。游戏开发商已经熟谙如何控制我们的多巴胺开关。他们为我们提供各种愉悦、强化和期待,却唯独不能增加我们的生存概率。
多巴胺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完全不是。即使在今天,多巴胺也依然在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学习弹奏一段乐曲为例,初次尝试时,你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不断犯错。但是,只要坚持练下去,你终究是可以掌握的。这种从失败到成功的转变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是通过多巴胺的释放来实现的。事实上,任务难度越大,挑战越艰巨,成功后大脑释放的多巴胺就越多。所以,失败多次后取得的成功尤其令人心醉,而这种追求成功的行为也会得到强化。
游戏开发商特别擅长借助各种手段来最大程度地增加多巴胺的释放。他们知道,如果游戏太简单,玩家会感到无聊而离开;而如果游戏太难,玩家也会放弃,因为多巴胺能带来的快乐已经抵不上当下要付出的努力。所以,游戏开发商会极其精细地调整游戏的难度,让多巴胺尽可能多地释放。如此一来,玩家的游戏行为得到强化,他们对游戏的期待也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近期研究发现,电子游戏容易让人成瘾不仅是因为它提供奖励,还因为它在很长时间里故意不让人获得奖励。这就像学习弹奏乐曲一样,我们实际上乐意反复尝试和失败,因为最终取得成功的感觉会非常美妙。
可问题是,我们的大脑天然倾向于维持内稳态或平衡态,因此会逐渐对特定事物产生耐受。第一块饼干最好吃,第二块也不错,但连吃三四块后,你可能就尝不出味道,更别提享受了。
电子游戏亦然。随着游戏时间增加,人脑的多巴胺回路会逐渐产生生理耐受。 耐受 是大脑的平衡机制,以便让刺激保持在正常或健康范围。如果某个刺激超出了这一范围,大脑就会调整自己的敏感度来适应。就像用耳机听音乐,如果音乐太吵,你就会调低音量,好让自己听得更舒服。
由于电子游戏劫持了我们的多巴胺信号,让它变得非常强烈,于是我们脑中的 多巴胺受体 就会调低多巴胺信号的“音量”,即减少神经元中多巴胺受体的数量。这样一来,即使脑中释放了 海量的 多巴胺,我们所体验到的愉悦感也不会过于强烈。
现在的问题是,假如我们停止玩游戏,转而去阅读一本书,那么我们收到的多巴胺信号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可由于神经元中的多巴胺受体已经减少,我们所感受到的“音量”就会变得太小,这样我们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愉悦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玩游戏太多,我们的大脑在生理层面就更难把阅读视作享受。
即便抛开阅读,只谈电子游戏,你或许也在你家孩子身上见到过这种耐受现象。他第一个小时玩得很高兴,可连玩4小时后就没有多少愉悦感了。他成了一个木头人,没有笑容,一言不发。而且,你要让他去做点别的事情,他都会提不起兴趣,拼命抗拒,是不是?这是因为,他已经对多巴胺形成了耐受。也就是说,如果他总是没完没了地玩游戏,你就得花上好些时间才能让他喜欢上别的活动。
既然游戏已经不好玩了,孩子为何还要反复玩,没完没了地玩呢?游戏容易让人成瘾不只是因为它能让人感觉良好,还因为它能带走负面的感觉。所有致瘾物质都有这两大特性,既给人快乐,又减少痛苦。
下面,我们来讨论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的情绪中心——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杏仁核掌管各种关乎生存的情绪,即恐惧和焦虑等由危险激发的情绪。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预知和应对危险。
过去,人类生活在野外,只有见到老虎或蛇,这些关乎生存的情绪才会被短暂激发。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些情绪却显示出了长期存在的倾向。成年人担忧还贷、晋升和退休后的安排,而孩子们则担忧学习、霸凌和社交媒体形象。
过去,当危险消失时——比如我们成功逃离了老虎或蛇——恐惧感也会随之消失。然而,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却无法迅速解决。以还贷为例,即使你这个月还了款,下个月也还是要继续还。孩子们也不得不终日担心考试和霸凌等问题。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电子游戏能抑制大脑的情绪回路。进一步说,电子游戏能抑制或关闭杏仁核,让我们从日常压力中暂时解脱。公平地说,其他休闲活动也有这种作用。忙碌一整天后,晚上泡个澡,或者看电视放松一下,同样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
然而,所有抑制负面情绪的活动都可以让我们上瘾。毕竟,在我们心情不好、压力大、愧疚或害怕时,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活动暂时从中解脱,我们就会容易对其上瘾。即求一时乐,余者皆可抛。
电子游戏正是如此。能够显示大脑活动水平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表明,在经历恐惧、愤怒、挫败、悲伤等负面情绪时,如果我们开始玩游戏,我们的杏仁核就会逐渐平静下来,使负面情绪得到抑制。因此,玩游戏是非常“有效”的应对机制。
在大学玩游戏玩得最凶的那段时间里,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完全知道,每逃掉一堂西班牙语课,我都会落后更多。我也明白,就算我去上课,我的成绩也依然会很差。而且,我的西班牙语正变得越来越差。我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知道这一点,而且一想到这件事,我心里就发慌。唯一的出路是什么?通过玩游戏赶走痛苦。
那时,我一般凌晨四五点睡觉,因为一旦上床早了,那些与我如影随形的恐惧和担忧(“这样下去就完了”)就会悉数涌进我的脑袋,让我无法入睡。我会玩游戏玩到筋疲力尽,脑袋一碰枕头就睡着。我多么想逃离这些负面想法!然后,我会再一次睡过头,错过上课。已经下课了?好吧,那就继续玩游戏吧。就这样,要逃避负面情绪,就玩更多游戏,结果落后更多,如此恶性循环。
你家孩子或许知道玩太多游戏不好,可他也知道,一旦关掉游戏,他就会有太多时间去想他刚刚考砸的科学考试,去想你发现他其实一整周都没去上空手道课后会有多失望。他持续玩游戏,是因为这样就不必操心那些烦心事了。
更糟的是,一旦孩子开始借助游戏来调节情绪,那么他不玩游戏时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就会下降。这便是你家孩子可能爱发脾气或容易情绪低落的原因。或许,你还会发现孩子有其他看似与负面情绪无关的怪异表现,例如孤僻、退缩、讽刺挖苦和消极反叛。
总之,如果你家孩子已经沉迷游戏,那就不只是多巴胺分泌增多的事了,而是他已经对电子游戏的情绪调节作用形成了依赖。玩游戏对杏仁核抑制得越厉害,这种行为就越是对负面情绪的逃避。
现在,我们来讨论第三条重要的神经回路:额叶,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的成熟水平。15岁的孩子比5岁的孩子成熟,25岁的青年又比15岁的孩子成熟。但成熟具体指什么?5岁孩子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会提前计划,也不习惯延迟满足。青少年的责任心更强一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延迟满足,通常也能去关注需要他们关注的事情。25岁的青年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冲动,习惯延迟满足,一般能做到每天按时起床并开始工作。
这是因为他们有发达的额叶,它能帮我们控制冲动、调节情绪。我们的额叶控制着杏仁核等边缘系统。当然,额叶有时也会开小差,这点我们都知道。我们有时会被孩子搞得很烦躁,甚至暴跳如雷。不过在其他时候,我们确实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更多的自制,因为我们的额叶正在发挥作用。
电子游戏的问题是过于吸引人,无须刻意集中注意力。没人会在玩游戏时走神,因为游戏开发商已经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方面下足了功夫。可这样一来,额叶的专注能力就会萎缩,游戏迷们就会失去控制脑中想法、刻意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就算想在现实生活里做点什么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严重依赖电子游戏这种极度吸引人的娱乐形式来保持专注。
如果你家孩子沉迷于游戏,那么他就是在靠游戏来调节情绪,即他已经停止了对额叶的锻炼。从本质上讲,玩游戏过多就是在阻碍自身成熟。脑成像研究显示,比起不玩游戏的人,游戏迷的额叶往往不够发达,即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游戏迷往往更不成熟。
我们需要了解的最后一个脑区是海马。海马与杏仁核等关系十分密切,但仍旧值得我们单独关注,因为这里是形成和储存记忆的区域,因此也是我们的学习中心。电子游戏既能抑制杏仁核,也能阻碍杏仁核访问海马。所以,游戏迷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通常,如果我们做某件事的结果是痛苦的,我们就会改变做法,因为负面情绪会对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试想,你在同一家饭店吃过5次饭,你很喜欢那里,是它的忠实粉丝,可第6次却食物中毒了,让你苦不堪言。虽然你从前非常喜欢那家饭店,但那次中毒事件却让你不愿再去光顾它了。在帮助为伴侣不忠而苦恼的患者时,我也见过这种由负面情绪引发的厌恶。即使你已经与伴侣结婚15年,但伴侣只要有过一次不忠的行为,那种强烈的背叛感就可能永远改变你与对方的相处方式,甚至还会影响你与未来伴侣的相处方式。
负面情绪能激发我们的大脑去学习——错误是良师。但游戏能抑制负面情绪,让学习回路失灵。负面情绪一旦消失,我们的学习回路便会停止活动。游戏迷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因为不论错误是大是小,他们都感受不到错误造成的痛苦。他们可能考试不及格,或者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接着对你发誓要改变,可到了第二天,他们还是老样子。而且,他们 当时 并非不知利害,不愿悔悟,所以他们并没有说谎。虽然你们聊了很久,双方似乎也达成了共识,但结果却好似文档忘了存盘。他们并未把学到的东西存入长期记忆,只是左耳进,右耳出。
即使你家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做出哪些改变,他形成和储存记忆的脑区也被电子游戏隔离了。他的杏仁核无法访问海马,所以他什么教训也学不到。
这一恶性循环还会继续发酵。玩游戏不仅能抑制大脑中负责处理负面情绪的神经回路,干扰学习回路,还能让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感。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因为痴迷游戏而考试不及格,可他那浸满了多巴胺的大脑却告诉他,这么做感觉很不错,于是第二天一睁眼,他还会继续玩游戏,不学习。
所以,你很难理解眼前的一切。虽然你已经磨破了嘴皮,可孩子却仍旧似懂非懂。过去的孩子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是今天,孩子的脑回路已经被数字技术干扰——他们已经被游戏开发商劫持。
而且,这些游戏开发商不只有神经化学手段。他们知道,你家孩子还有许多心理需求,所以也搞懂了如何劫持这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