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你很了解你家孩子,是不是?他来到你生活中已经有些年头了。你生养了他,你心疼地亲吻他磕青了的膝盖,每晚给他掖被子,鼓励他吃西蓝花。后来,你教他乘法口诀,给他示范你的招牌勾手投篮,鼓励他吃完早餐收拾餐具。春风秋雨,寒来暑往,你对他的爱始终如一。

然而,就是这个被你深深爱着的孩子,只要迷上电子游戏,就判若两人。转眼间,他已不再是那个欢快活泼、乖巧听话、鬼灵精怪、常常逗你笑得前仰后合的小可爱了。他变得喜怒无常、一点就着,稍有不满就会像他6岁以前那样大哭大闹。电子游戏一旦玩多了,他或许就离魔鬼不远了。

不用说,随着你对孩子玩游戏的态度越来越严厉,你家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孩子的面目日益陌生,你的担忧也日渐加重。就算孩子的问题并不严重,离上瘾还差得远,你也难免会恼火。因为孩子游戏玩多了,原本简单的事,例如喊他吃饭,也会变复杂。你觉得你的要求很正常,因为你过去一直这么做,例如喊他去遛狗,他听到后却对你大喊大叫,好像哪里惹到他了。孩子暴跳如雷,你心里恼火,同时也感到莫名其妙。

野火燎原

仿佛一夜之间,电子游戏的野火就燃遍了我们的整个生活,成瘾、注意力涣散等问题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好似入侵物种被引入新的环境,很快泛滥成灾,势不可当。

不幸的是,面对游戏的侵袭,我们缺乏有效的防御手段和应对策略。一众科技公司更是挖空心思,故意制造越来越多的让人上瘾的产品,让我们和社会整个沦陷。这些科技公司的游戏产品遍地开花,而且一代比一代精美、强大,让人 欲罢不能 。而我们的社会却应对不力。

这是因为,能够对抗这一趋势的所有主体——例如学术界——在反应上都存在滞后性。相关的研究,例如信息技术对大脑的影响或屏幕成瘾的危害,需要3~5年才能完成。而这类研究还需累积到足够的数量,再经独立的第三方验证,才能由权威机构形成正式的建议。

建议形成后,后续实施还需至少1~2年。等相关知识好不容易排进教育机构的课表,受训者还需花费4~10年来学习。所有这些步骤全部完成之后,相关知识才得以普惠大众。

然而与此同时,游戏或科技巨头却拥有反应迅速和善于创新的先天优势。《堡垒之夜》(Fortnite)是极受青少年喜爱的一款游戏,注册用户逾4亿,每两周更新一次,每2~3个月推出一整套全新内容供玩家探索。这样的速度,我们如何跟得上?

在读这本书的你,很可能也感受到了其中隐含的巨大风险!也许你觉得你家孩子玩电子游戏太多,或者你已经与孩子因为玩游戏的事产生了冲突,又或者你家孩子只是刚跟你提出想玩游戏,而你怕他就此一发不可收。无论哪种情形,这本书都能帮到你。

反面教材

我过去也玩电子游戏,跟你家孩子一样。我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游戏迷,从初中一路玩到高中。上大学后,我的恶习进一步恶化,到了触碰红线的程度。我父母可以做证,我差点因为沉迷游戏而被学校开除学籍。

我一点也没有夸张。大学第一年,我凭借不到2.0的平均学分绩点涉险过关。第二年,情况也没有好太多。一天,我夜里玩到很晚,结果第二天睡过头,错过了西班牙语的期末考试。这一情形过于尴尬,我甚至没有向教授解释原因。显然,我的游戏瘾已经相当严重。

我父母为此殚精竭虑,从约束惩罚,到放手支持,再到无条件关爱,都毫无效果。于是大学刚读两年,我就被勒令退学。那时,我们几乎已经无路可走。我父母决定给我换个环境,送我到他们的故乡印度。虽然我同意了,但我心里其实毫无准备,可我还有别的选择吗?就这样,我乘机去往印度。

这是我一生的转折点。没有了电子设备,我竟然可以控制自己的念头。多年来,我一直想战胜自己的欲望和想法,可我的念头却总是在游戏上打转——我看的是游戏,说的是游戏,躺在床上琢磨的还是游戏。我人在去教室路上,可心里却想着游戏;我嘴巴在吃饭,可两眼却盯着游戏视频。可是,我竟然能控制自己的想法,而非一直被游戏所控制!这一觉知改变了一切。

于是,我重返校园,继续学习,毕业时得到了2.5的平均学分绩点。这意味着,我只是个中等偏下的学生。这一成绩将伴随我一生,再也无法改变。然而,这一点也激发了我内心的斗志,让我在印度生活时点燃的小火苗燃成了熊熊大火。退学后不到8年,我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

控制你的想法

你不必送孩子去印度,重要的是理解为何我在那里的心态发生的转变能让我洗心革面,这对你或许会很有帮助。根据古代瑜伽经典的说法,我们脑中的念头有两大来源,一是感觉器官(感官),二是感官的记忆。

例如在篮球赛季中,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在聊昨晚的篮球比赛,或者你正在观看比赛回放,那么关于这个话题的感官输入就会不断占据你的大脑,进而让你更有可能与别人聊起篮球话题。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利有弊。例如,经常听到某种语言的孩子也会使用这种语言,而总被训斥没用的孩子也会信以为真。两者虽然都是学习,但后者显然谈不上健康或有益。

此刻,你面临的难题是,游戏开发商正在借助游戏本身,以及游戏论坛、游戏直播和永远刷不完的游戏短视频来 侵占孩子的大脑 。所以,孩子满脑子都是游戏一点儿也不奇怪,他根本无力抵抗。

注意你家孩子手里的游戏,留心游戏运行时的画面、音效和色彩。孩子每过一关,他都会得到金灿灿的奖杯,听到庆祝音效,那种感官上的愉悦和满足极为强烈。可是这个时候,游戏也会趁机进一步侵入你家孩子的大脑。所以,你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他脑袋里那些数不清的关于游戏的念头,而不是去跟孩子吵。你得跟孩子联手,一起 夺回被侵占的大脑

这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要从长计议。在约束孩子玩游戏之外,我们也要留意孩子的感官输入。你越是能切断或减少孩子在游戏上的大量感官输入,例如各种直播节目和短视频,你就越有可能取得进展。孩子接收的此类感官输入越少,他就越有可能找回健康的自己。

我的疗法之所以效果好,奥秘就在于首先联合孩子,然后小步推进,这样才能把 丢掉的领地一步步夺回来 。随着失地逐渐收复,孩子也会更愿意与你交流,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治疗过成千上万的成瘾者,他们常说,整个过程好似从多年沉迷游戏的恍惚中苏醒过来。他们说,在那些沉沦年月,他们的脑子是不清醒的。我当然完全理解他们的意思,因为我也有同样的感受。直到许久之后,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念头,用游戏之外的东西来填充我的脑袋,我才终于醒了过来。

尽管恍惚了很久,我到底还是醒了。大学毕业后,我立下了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的志向。在异国他乡辛苦打拼的父母闻此又惊又喜。虽然我三度申请医学院才获得入学资格(我的大学成绩拖了后腿),我最终还是来到了波士顿,在麻省总医院和麦克林医院受训和工作。它们都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学附属医院。

在医学院求学和担任住院医师期间,我极其幸运地遇到了许多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的老师。他们不仅传授给我许多关于精神病学的知识,也深化了我对人性的理解。此外,他们还帮我看清了我能以何种方式帮助他人。不用说,因为多年在游戏中沉迷挣扎,我对帮助他人解决游戏成瘾问题充满了兴趣。

然而,在精神科做住院医师期间,我却发现,精神病学领域那些最聪明的头脑、业内的知名专家,都无法在曾经困扰我多年的游戏成瘾问题上给我启发。最大的原因是,成瘾专家、儿童精神科医生、抑郁症专家和认知行为疗法专家都缺少应对这一问题的数据或经验。我四处讨教后,对这一现象的成因看得越来越清楚。精神医学领域那些备受尊敬的资深专家都已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多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大多甚至都没玩过任何一款今天的电子游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那些任天堂游戏并不会通过频繁更新来诱使我们沉迷。《乓》(Pong,诞生于1972年的一款乒乓游戏)虽然很好玩,但只要玩上一会儿,眼睛就会受不了!

很明显,如果你从未玩过今天的那些电子游戏,那么你肯定不会了解身处其中的感受,也不会知道它们为何如此令人着迷,以及你为何总是难以关掉手里的游戏,哪怕你已经知道,再玩下去只会让你的生活出问题。

所以,对于游戏成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不再指望我的老师们能教给我什么,转而开始接触游戏玩家。我利用新技术,直接在游戏玩家的自然聚集地展开访谈,例如聊天室、直播室,甚至一边陪玩家玩,一边通过耳麦与对方交流。总之,只要对方愿意,我就可以展开实地访谈。我访谈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例如中东、韩国、加拿大、美国。他们当中既有乡下的孩子,也有城市的孩子。为了进一步理解他们,我询问了关于他们生活经历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他们一开始玩电子游戏的具体原因。我发现,他们面临的很多问题也曾深深困扰着我,例如学习压力大、晚上睡不着、与父母关系紧张,以及放不下手里的游戏手柄。不过今天,孩子们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加严重,因为技术一直在飞速进步,许多孩子沉迷游戏的程度甚至超过21世纪初的我。

不少孩子告诉我,在父母的催促下,他们最终妥协,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他们常常会得到一纸诊断,例如某种心境障碍或焦虑障碍,并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然后,他们回到家,吃过药,仍旧继续玩他们的电子游戏。大多数时候,我理解其中的原因。他们或许确实患上了焦虑症或抑郁症,但他们对电子游戏的沉迷却没有得到干预。其实,他们已经游戏成瘾了。

我也曾像他们那样,整夜玩游戏,白天因睡觉错过考试,遇事能拖就拖。 这些情况我太了解了 !而这里也正是我能发挥所长的领域。我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标。

2018年,我在红迪网(Reddit,一家社交新闻网站)发帖,表明我是精神科医生,擅长治疗游戏成瘾,有相关问题可以联系我。这篇帖子登上了网站首页,成千上万的提问和评论随即如潮水般涌了进来,我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

随后,我开通了直播频道讨论游戏成瘾问题,吸引了很多人参与,也开始收到数不清的约诊电话,可我一人完全无法应付。在多方协助下,我做了许多筹备工作,不久后创立了“健康玩家”(Healthy Gamer)品牌。我设计了一套培训课,培训了几位治疗师,也增加了直播管理员。

今天,我正在与一批优秀的治疗师一起,帮助数字技术大幅发展背景下的个人与组织解决逐渐显露的精神与心理问题。我们提供便利的、多种形式的、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且价格合理的精神心理服务,致力于让成长于数字世界的新一代拥有健康快乐的平衡生活。

如何使用这本书

我的“健康玩家”疗法旨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鼓励的是自我控制,而非外部限制。过去几年,我和我的团队帮助数百万喜欢玩游戏的孩子提升了自控力。通过学习我在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数不清的父母也明白了如何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与独立。借助“健康玩家”疗法,父母们不仅能教会孩子如何自控,还能鼓励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健康的游戏习惯。

健康玩家玩游戏是为了娱乐,而非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健康玩家在真实生活中会结交更多的朋友,而非更少。一旦拿电子游戏来代替面对面的社交,或者拿它来弥补自信心的不足,孩子就会沦为 病态的 游戏迷。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把我沉迷游戏的亲身经历,和我多年来通过“健康玩家”疗法帮助游戏玩家及其家人的丰富经验,以及我身为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背景拧成一股绳,以此来帮你和你家孩子过上健康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我也是两个爱玩游戏的可爱女孩的父亲,真实地体验了在一个科技全面侵入生活的世界养育孩子的生活,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源自我的这一体验。

面对孩子的游戏成瘾问题,我的做法是教给你一套适用于这个数字时代的育儿新法则。虽然我整理了一份实践“健康玩家”疗法的时间表(稍后你会看到),但各家情况不同,所以你不能期望一段时间过后问题就一定能解决。你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同时也要明白,你将要跟孩子进行的谈话也绝不会“谈一次就结束”。我要做的是帮你优化你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这种改变是永久的。

我的“健康玩家”疗法将通过三个步骤来帮你调整孩子玩游戏的行为。第一步是 自我教育 。你是帮孩子抵御游戏成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深深爱着孩子、愿意为他捧起这本书的人。我能理解,你很可能 急于 纠正孩子的行为。但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迷上电子游戏。这也是本书第一篇的主旨。这一篇分三章,旨在帮你理解电子游戏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和神经生化反应,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建议来帮你调整心态,以便你能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本书的第二篇谈的是“健康玩家”疗法的第二个重要步骤: 对话 ,你希望你们能一起采取的各项措施。这一篇有四章内容。第4章讲的是评估孩子处在哪个认知阶段。第5章讲的是如何与孩子站在一起的具体步骤。与孩子联手是这一疗法的核心环节,尤其在困难阶段,少了它你将寸步难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 磨炼沟通技能 ,以此来帮你从情感上走近孩子,与孩子联手,而非对立,这是第6章的内容。接下来,当你成功与孩子联手后,我还将帮你设立游戏规则来让孩子的生活井然有序,其中包括应对孩子抗拒的具体策略。

第三篇讲的是何时 行动 ,以及从哪里着手。这一篇的三章内容谈的是什么是好的游戏规则、如何设立规则,以及如何借助鼓励正面行为的多种策略来执行规则。在此之后,你和孩子将 共同 努力,让他过上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

由于游戏成瘾常常与其他精神健康问题并存,所以这本书的第四篇会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介绍,例如游戏成瘾伴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这一篇还会就如何缓解这些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整个过程会持续多久?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疗法效果非常好,但要见到效果仍旧需要一些时间。你会看到,我为你提供了一个分步骤实施的宽松时间框架。简单计算便知,从你尝试与孩子改善关系开始,到你与孩子联手制订调整方案,这个过程需要2~3个月。虽然我在附录二里逐周列出了这一阶段的建议事项,但实施起来仍旧需要视情况调整。

有时,父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孩子建立信任,或去面对孩子的抗拒和退却。有时,父母不得不去调整已经达成一致的游戏规则,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更多时候,父母还会被自己的事情牵扯精力,拖慢进程。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小步推进、持续改善的做法一般能够在6~12个月里帮孩子摆脱游戏成瘾问题。

总之,我希望你能耐心面对,把眼光放长远些。真正的改变需要的不是急躁冒进,而是悉心培育。西方社会只关心短期结果。我们会夷平山丘,大兴土木,急功近利地追求各种结果,例如关键绩效指标、股市收盘价和年销售额。

然而在东方思维里,培育却是主旋律。我的过往经历中写满了失败,但它们也培育了今天的我。你可以把养育看作对孩子的培育,即把孩子置于有益成长的环境中,然后退后一步,看着他茁壮成长。

要让孩子变得独立,你就不能包办一切。你得允许孩子成长。孩子很像你家后院里的花草,无法在一夜之间长大。有时,孩子还会稍稍偏离你的预想,朝向别处生长。

我知道,对父母们来说,要花这么久确实很吓人。但你可以放心的是,不论你在这段充满挑战、备受煎熬的旅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你都搞得定 。我向你保证,所有孩子的游戏瘾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我见证过成千上万的电子游戏迷走出泥潭,包括不少已经成年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只是需要一点点帮助。我就是来做这件事的,你也是。只要我们联手,就一定搞得定。 YKPiHPNhfZkaJfx9xsDsGepBqBTwaejICOUy+n+ryd3CKrnN/t+wX0MhfJSRHA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