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丙二(真实论体)分四:丁一、未生者令生;丁二、已生者不退;丁三、不退而增上;丁四、如是善果利他回向。

丁一(未生者令生)分三:戊一、说利益而生欢喜之菩提心利益品;戊二、于菩提心之相违者忏悔品;戊三、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

戊一(说利益而生欢喜之菩提心利益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菩提心利益。

己二(正论)分二:庚一、说其菩提心所依;庚二、真实菩提心利益。

庚一(说其菩提心所依)分二:辛一、说身依;辛二、说心依。

现在趣入对真实论体的讲述,按照科判,前三品的内容是让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菩提心,为了达到此目的,寂天论师先以“欲钩牵”,说明菩提心的种种功德,使人由衷生起向往之心。在述菩提心利益前,论中先提到菩提心之所依,即身依、心依,十分难得、短暂。

辛一(说身依):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闲暇圆满的人身极难得到,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倘若不利用它来成办自他的究竟利益,来生怎能再获得暇满人身呢?

菩提心必须要有一个依靠处,无缘无故中不会产生。依处有两种,第一种是身体方面的依处。在有些大乘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人、龙王、人非人等皆可在佛陀前发菩提心,但是天人、龙王等他们修持之机缘没有人那样殊胜,修持善法力量在六道中最大的是人道。可是具足修法最优条件的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之人身,非常难得,如今既然得到能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倘若今生没有利用它来成就自他究竟利益,以后怎有可能再得到圆满人身呢!

暇满的概念在经论中有详细论述,“暇”即闲暇,指远离了八种无暇处,有修行正法的殊胜机缘。八种无暇:地狱、饿鬼、旁生,这三恶趣众生恒受寒热饥渴等苦;长寿天则于无想之中虚度时日;生边地无有佛教正法;于外道邪见家受生则自心染着邪见;生于暗劫纵三宝名亦不得闻;生为喑哑者身心不调适。若于此八处受生,无有修持正法之暇,故称为无暇。十圆满指修行正法必须具备的十种条件,分自圆满、他圆满两类。自圆满有五种:一、人身为所依圆满;二、生于有正法之处为境圆满;三、六根具足为根之功德圆满;四、业际无倒,欣乐善品为意乐殊胜圆满;五、于正法心能欣向为正信圆满。这五种条件观待自身,必须具足,故称为五自圆满。他圆满五种:一、生值佛出之劫为大师殊胜圆满;二、值佛示现三转法轮为圣教正法圆满;三、圣教正法住世为时分圆满;四、有趣入圣教之缘为自缘圆满;五、有善知识摄受为增上大悲圆满。这五种条件皆需观待他缘,故称为五他圆满。

具足这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非常不易得到,以比喻方面说,佛经中有很多:如盲龟入木轭、撒豆留壁、昙花一现等;从数目方面喻:恶趣众生如夜间星、人趣众生如白昼星,或恶趣众生如大地尘、得人身者如爪上尘等等;再以因缘上看:佛经上阐明过,得人身必须要守清净戒律和广行布施等。从比喻、数目、因缘上看都很难得之人身既然得到了,像在座各位一样,各种因缘都具足,就应该利用这个机缘去成办自他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详细说,得暇满人身后,上士、中士、下士三种根基者可以修习三士道,完成暂时、究竟之二利事业。“难得此身如昙花,超胜万宝具大义”,这样的人身宝,十万个摩尼宝也比不上,这是法王如意宝《忠言心之明点》中的比喻。摩尼宝唯能解决今生衣食受用,此外也就没有什么益处了。而利用人身,能成办究竟成佛事业。

“倘若今生利未办”,如果拥有了珍宝人身,仅是忙于世间琐事,吃喝玩乐,或游手好闲,不利用它去修行正法,成办二利,就如有人得到了摩尼宝,而没有利用无异。《亲友书》中亦如是说:这种人是把金宝盘当成粪盘。也许有人想:不要紧,生命是长久的,这辈子我就这样虚度,下辈子再修正法吧!论中立即警告说:“后世怎得此圆满”,将来转生过程中怎么会得到如此暇满人身呢?在三界轮回转生过程中,得人身的机会比在针尖上叠豆更难,虚耗了此生,佛经中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今后无疑转生到无暇之中,陷入无暇后,再也难以得到听闻、修持正法的机会,到时你怎么解脱!现在佛法很兴盛,你们也得到了人身,趣入了正法之门,也幸遇大善知识法王如意宝的摄受,八闲暇十圆满一一具足,每天应不间断修习正法,不要放过这样的机遇,只要不断地坚持积累资粮,“智者积其善,少许少许积”,二利之事业定会成功!

辛二(说心依):

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就像那乌云密布的黑夜中,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同样,因佛陀威德力感召,许多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

菩提心第二个依处是“心”,即向善之心。有了向善心,菩提心方有因缘生起,可是在人趣众生中善弱恶强,要生起善心,是多么难得。为了形象说明这一点,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就像那乌云笼罩,四野黑暗中,刹那闪电的晃耀多么明亮,照彻了大地,万物毕呈;同样,因佛陀威德力感召,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习善法之念。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譬喻。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如乌云暗夜的五浊黑暗中,佛陀威德力如同闪电一般极为明亮,照耀着黑暗中的众生,世人因前世善缘和佛陀的加持,生起了暂时修行福德之意念,但这个念头只是刹那的,非常短暂。

也许有人想:“太夸张了吧,我的善念没这么短暂。”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波涛汹涌的妄念流中,每天有多少个刹那是善念呢?上师如意宝说:凡夫对上师三宝生起真正的信心,非常非常难得,就像是得到摩尼宝一样。诸位想一想,自己出家修习大乘佛法的因缘,在你的生命之流中,占多大比例,能维持多长时间呢?凡夫的念头刹那刹那变化不停,尤其是学佛修正法的意念,如同闪电,只有一刹那,非常的短暂、偶然。堪布根霍说:“我们凡夫不可能经常生起善法意念,所以善念生起后,必须及时抓住,不要放跑了。”

如果这种善念能恒时具足,你们人人都是大成就者。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恶业习气力大,环境又是如此恶劣,要把这短暂偶然之善念抓住、稳固扩展,委实不易。虽是不易,但不能因此而生恐惧,你们必须先把脆弱甩掉!佛经云:“若人能发心,佛也恒加持,若得佛加持,彼人证觉性。”只要你能发心,发起真实向善之心,对三宝的信心、恭敬心,诸佛菩萨就会恒时加持,如同我们推开封闭的窗户,春天那盎然的气息定会弥漫自己的小屋,与户外广阔的原野浑然无别。你们自己必须要勇毅截断烦恼相续,以上师诸佛之加持,定能将这个“暂萌修福意”无限地扩展、加深,直至成佛!

如上所述,菩提心所依十分难得,得者应该珍惜,利用这个因缘,发起菩提心。那么菩提心本身有什么利益呢?

庚二(真实菩提心利益)分三:辛一、总说发心之利益;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辛三、具发心之功德。

辛一(总说发心之利益)分三:壬一、胜于余善之利益;壬二、名义转变之利益;壬三、比喻说明利益。

壬一(胜于余善之利益):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凡夫的善行通常是非常微弱、短暂,而恶业习气势力很大,难以抵挡,除了圆满的菩提心,还有什么其他善行能胜过这些恶业习气呢?

发菩提心之利益分三方面来宣说,第一是发心的利益胜过其余任何善法。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是现在末法时期,五浊厚重,众生业障极其深重,因此在修行善法时,力量很弱,比如说念心咒,观不清本尊;依止上师,又对上师生邪见;修五加行,几天就心烦、生病;闻法时心又特别散乱、东想西想。可是在造恶业时就不一样,据说你们有些人在家时一口气能喝十几瓶酒,跳舞通宵达旦,赌博时几日几夜不下“火线”……在现在这个时代,修行正法的顺缘很难具足,你们当中有许多人说:“上师!本来我是要出家的,要在学院住多久多久,但是,我身体不好,家里人反对、不理解,单位不给请假,没有经济条件……”似乎每个人都有重重违缘!

个人业力如此,共业亦是。昨天上师如意宝说:“现在学院里所有的建筑工程,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大家要集中精力来讲习正法。现在弘扬佛法越来越难,住持几个人讲法也很困难。建立一座学院,摄受一批信心弟子讲授正法,几百个真正的高僧大德一起去做难度也很大!可是要去摧毁呢,世间一个小人物也有此能力……”

“罪恶力大”,从内从外,一齐夹攻,真是“极难挡”啊!“极难挡”还有一层意义:许多修行人因烦恼习气深重,不能调伏自心,违反了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不管是何种原因,只要造了恶业,其恶报必定“极难挡”,必定会因此而招感难以忍受的猛烈恶趣痛苦。

要上进,烦恼习气布下了重重障碍,如果退,可怖的恶趣痛苦在等待,我们凡夫处于这种可怕境遇中,难道是走投无路吗?并非如此,论主紧接着指出:“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要战胜这些恶势力,唯有圆满的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讲过《华严经》中一个比喻:老鼠特别害怕猫,只要猫一出现,老鼠就消失无踪了;同样,菩提心“猫”生起时,所有罪业“老鼠”就会跑光。他很详细地抉择了比喻的含义,认为只要生起世俗菩提心,所有的罪恶业障就会全部遣除。上师如意宝也这么讲过:“对我们初学者来讲,发胜义菩提心虽然有困难,但世俗菩提心所摄的愿行菩提心,大家都应该、而且能够生起来,一旦世俗菩提心生起来,很多业障、罪业都能全部消除,如同猫能赶尽老鼠一般。”

整个大乘基础建立在“发菩提心”上,然而纵观专弘大乘教法的汉传佛教,似乎没有对此予以应有的重视,你们当中有人学过华严、天台教法,有人专修过禅宗、净土等法门,但是有没有一套系统的发菩提心教授及修法呢?虽然净宗省庵祖师有《劝发菩提心文》,文中以报佛祖、父母、施主等恩德而劝发菩提心,但具体使菩提心生起、稳固及增上的次第修法何在呢?我觉得你们中有些人好高骛远,成天把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挂在口头上,一心想:我这样的大人物,是来藏地向大活佛求大法的,《入行论》没什么听头。昨天有些人来请假,说要回汉地受戒,有些人说要回去治病、安居。很明显,对《入行论》不感兴趣,不想继续听下去,这种想法很可怕,上师如意宝说:“故意断一部法的传承,比毁坏一千个佛塔的罪过还要大!”

《入行论》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利益。诸位应仔细观察自相续,在“猫”来之前,“老鼠”肯定会加紧折腾一番,这时你们要坚毅,不应让烦恼把你打败。大家把自己信心“窗户”打开,让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的加持“阳光”照耀自己,唯精唯一,闻思此论,定能透彻理解寂天论师给我们阐明的大乘修学正途,生起殊胜圆满菩提心!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诸佛在多劫中思索、观察,发现了菩提心的利益最为广大,如果众生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学,必定会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

上一颂讲菩提心能消重罪的利益,那么是谁知道这一点呢?此颂首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以释迦牟尼佛代表的三世诸佛,为了度化众生,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以明鉴万法的无漏智慧,作了甚深观察思维抉择后,得出了一个答案:要遣除众生无明痴暗所引起的痛苦,使他们得到究竟安乐,唯有修学菩提心!若不依止菩提心,不能证得等觉之位,若依此心,则能获得最胜乐的佛果,因此说“觉心最饶益”。抉择此理者是最究竟的量士夫——诸“佛”;抉择时间是“多劫”;抉择方式是“深思维”;抉择结果是“觉心最饶益”。以这样严谨、圆满抉择,所得出的结果,理所当然是究竟正量。

这两句不但叙说了菩提心能灭除重罪,也说明了菩提心最能饶益自他。为具体说明饶益,下文就说:“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无量众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够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无上佛果。依菩提心之胜道,过去有无量众生已成佛道,未来的一切众生亦皆能成佛道,因此说“无量”。若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则所行的一切法,皆成证得等觉位因,任运中能积聚起大资粮,成就佛果,因此说“顺利”。

我们翻开诸佛菩萨及大乘高僧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到相同的一点:他们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万万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

也许你们当中有人会想:“这点我也承认,但是说依菩提心能够顺利成就,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吧,菩提道上障碍多得无法计算,一个修行者,发了菩提心后,反而不知要经过多少磨难、挫折,如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三大阿僧祇劫中,被提婆达多害过多少次,头目身骨布施了多少次……这么多苦行,还算顺利吗?”你们这么想,探索精神可嘉,但这种想法很幼稚。修持菩提心有一定层次。大乘行人首先修学愿菩提心,纯熟坚固“为利众生愿成佛”之愿心后,便趋入行菩提心的六波罗蜜多,修行布施、持戒等由低至高,福慧资粮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证悟胜义菩提心。这时候的佛子,悲心非常深切,菩提心很坚固,自己的肉身与外界的草木,此二平等无异。将肉体布施给众生不但没有痛苦,反而因为能利益众生而生起数数欢欣、安乐……这些在《入行论》后面内容中有阐述,在《入中论》里也讲:“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我们凡夫眼中“挫折、磨难、苦行”,在菩萨的境界里,这一切都是无缘安乐,是任运顺利的修行助缘。这一颂是诸佛圣者与寂天论师留给后人的无上窍诀,不甘堕落、追求解脱者,为什么不重视呢!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如有人想灭尽三界中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那么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的菩提心。

三界众生陷于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曰三有。三界众生有无量的痛苦,归纳而言为行苦、变苦、苦苦三种;详细一点,在《瑜伽师地论》里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个人想灭除自己的这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乐,以及想要享受种种安乐幸福,唯一妙法是不舍弃修持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解释此颂为三士道修法,颂中第一句是中士寻求自我解脱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让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乐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乐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舍弃菩提心!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父母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或享受出世大乐,必须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或有人怀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没有菩提心吗?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个欲入解脱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为其基础,下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也? (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菩提心能消除无量重罪,能让我们最终获得究竟佛果,也能成办暂时的事业,所以作者在此很直接地告诉后人:“恒常莫舍菩提心”!佛经中也如是说:“诸比丘,纵遇命难莫舍菩提心。”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三个教言:“自己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诽谤三宝;求正法的意志要坚定,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菩提心。”诸位当扪心自问:遇到生命难关,我会不会舍弃菩提心呢?

壬二(名义转变之利益):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有情,只要生起刹那世俗菩提心,那么立刻可以尊称为如来之子,世间的人天都应该向他礼敬。

总说发菩提心利益第二方面是“名义转变”的利益。名义转变指发菩提心后,有名称、意义转变为菩萨的利益。系缚在三界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虽然他还被各种业惑烦恼系缚,在三界生死轮回监狱中,没有得到解脱,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里生起了无伪世俗愿菩提心,就可称为佛子,从意义上也成了世人、天人、龙王的福田,成了天龙鬼神以及人等礼敬之处。

关于此处菩提心的具体标准,各种讲义不一。印度布布达论师解释为胜义菩提心,认为只有证悟胜义谛,才是佛子,才是人天的福田。后来很多高僧大德破斥了这种观点,贾操杰大师在讲义中说:“若人能发愿行菩提心者……不唯诸登地菩萨有如是功德。”明确地指出了此处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虽也包括胜义菩提心,但主要是指世间凡夫力所能及之世俗菩提心。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世俗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后能立即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像布布达论师所说,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不能毁坏的,用金刚宝比喻很不恰当。在《迦叶请问经》《宝积经》中也以转轮王的儿子来比喻发菩提心的人,王子刚生下来,尚在襁褓之中,诚然此时王子没有摄受、利益民众的能力,但所有大臣、子民肯定要顶礼、恭敬他;发菩提心亦然,凡夫发起世俗菩提心,虽无利益众生的能力,但他实质上是佛子,世间人天都应向他礼敬。

从金刚宝喻和王子喻看,此颂中所说的“菩提心”,无疑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所摄的愿行菩提心,在座大部分人是有的,我们每天在上课前念发菩提心仪轨,大家要修观:“为了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今发愿成佛。为此,现在我要闻思正法。”生起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为愿菩提心,将此愿心付诸实际行动,精进闻思修行正法,即行菩提心。所以今天你们在座的都是佛子,非常了不起,世间的人、天、龙王、非人,都应该礼敬你们,你们也要好好接受他们的顶礼、供养……

壬三(比喻说明利益)分六:癸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癸二、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癸三、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上;癸四、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癸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癸六、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此下的六个颂词,用五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利益,最后用《华严经》的教证补充尚未阐明的利益。

癸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如同少许点金剂能将众多铁块变成黄金,以刹那的菩提心为因缘,能将凡夫身体,修成无价之宝的清净佛身,所以应该发起并坚持菩提心。

以点金剂喻菩提心,出于《华严经》,经中说一两点金剂将千两铁变成纯金,以此而喻发菩提心的功德。人道凡夫,由种种无明业惑相系,血、肉、骨、毛发、指 (趾) 甲、各种涎汁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了身体。虽然有这么多烦恼垢秽,但只要生起一刹那菩提心,也能将诸烦恼逐渐转成清净的如来智慧,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之躯体亦能藉此转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色佛身,就像一大堆黑乎乎铁块,加上点金剂后,便变成黄灿灿的金块。

菩提心有如是利益,能将不净凡夫净化成如来,诸位能遇到这种殊胜妙法,这是在往昔无数劫中积累资粮而得的善果,应该生大欢喜心,抓住这个机会,坚定地发起、稳固、拓展自己的菩提心。

癸二(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众生唯一导师以他现见一切的智慧观察,发现菩提心最为珍贵,所有希求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应该坚定持守珍贵菩提心。

很多讲义在解释此颂时,都说是以摩尼宝喻菩提心的珍贵。在古印度,有智慧的商主带领很多商人到大海去寻找如意宝,他们到达宝洲后,商主以智慧辨别、挑取真正的如意宝,带回赡部洲,使人们得到大利益,而其他珍宝对人虽能饶益,却都比不上如意宝;同样,人天导师——佛陀,为了断除众生无边痛苦,让他们得到无上安乐,用无漏智慧进行了非常详细、彻底的观察,在众多法门中,彻见唯有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益,如同摩尼宝能解除众人贫穷痛苦一样,菩提心能遣除众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轮回痛苦,所以凡欲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应该持守菩提心。在《华严经》中亦有这样的比喻:“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处,一切财宝衣服等物,所有价直悉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王宝,亦复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处,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无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

菩提心有如是功德,超过了其他一切善法,如同一个人想遣除贫穷痛苦,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我们要想出离三界轮回,也应该坚定持守菩提心,“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稍微清醒一点的人,只要思考人类处境,他会发现自己所处环境与着火的房屋一样,充满了可怖的苦难。请回顾一下人类历史,战争、自然灾害……哪有片刻之宁呢!再上一层,依彻证“苦谛”的内道圣者来看,三界之内是无异于一栋正燃着熊熊烈火的住宅,一个明智之人谁会平白无故生活在火宅中呢?他们会努力奋斗,摆脱自己可怕的处境。追求超越三界的安乐,这当然要依照一定方法。三界总导师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能让人得到解脱,都很珍贵,但菩提心法门是最珍贵的,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总汇,只有发起此心,摄持集资忏罪等一切修法,才能让我们得到究竟安乐,如果舍此而追求他法,就像到宝洲未取如意宝反而拾取其他珍宝无异!

这次讲授解脱法门中最殊胜的正道,希望诸位都能圆满听受,能依教奉行,发起广大菩提心,如能这样,你们一生中能集聚无量资粮。有些人想:闻思佛法是好,但不如一人闭门修法功德大。这种想法极为愚痴,闻思修是修学佛法之正道,没有闻思经论,不懂修行窍诀,你在家里无论磕大头还是闭起眼睛静坐,没菩提心的摄持,能有多大功德呢!

癸三(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树一般,结一次果实后就枯萎了,菩提心却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反而能越来越增上 (感召更多的异熟果)

有许多善法,如顶礼、转经、布施、持戒等,这些善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其果就会像芭蕉树一样,大家都知道芭蕉树只结一次果实,树便枯槁了。一般的人天各种善法,异熟果肯定会成熟,暂时不成熟,纵历百劫也不会消灭,但这个果报成熟后,就再也不会感果了。比如说生天的福业,感受生天果后,此福报便不会再有了;或者一般小乘行人,以修行善业得到阿罗汉果位,入无余涅槃,此后其善报就不会再有了,像芭蕉树一样,只有结一次果实的机会。相反,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这些善根像如意树一样,如意果实成熟后,不但不凋谢,反而越来越茂盛;善业的果报成熟后,不但不尽,反而更加增上,乃至得佛果间,这个善业不会毁坏。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譬如天雨一渧之水,堕大海中,其渧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

我们在修善法时,总是愿意它无限增上,不愿它一会儿灭完,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大乘教法,按“三殊胜”来修行善法。三殊胜即前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菩提。正行无缘要求有很高的见解,对初学者来讲有点难度,但前行、后行两项,对初学者非常重要。在前行发菩提心与后行回向菩提时观想:为利一切有情而行诸法行,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么此善根即为菩提心摄受,无有毁坏、灭尽之时,而且会愈来愈增上。若没有菩提心,整天转法轮、布施、修寺庙佛塔等等,表面看来善根很大,但与有菩提心摄持的善根相比较,则差之甚远。

以后,诸位在修行时,“三殊胜”的窍诀一定要记在心头。法王如意宝在作任何善业时,开始有发心,后行有回向,作为他的传承弟子,这些行为应该学习。如果你的修行见解坚固,恒时按三殊胜而行,任何事皆可成修行的增上缘,在现生积累起巨大福慧资粮。在“文革”时,藏地有一位老堪布——嘎秋仁波切,当时红卫兵批斗他,每次押他上台时,老堪布观修:现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应修持忍辱度;在台上群众批斗时,他观修无缘大空性;批斗完毕、押他下台,老堪布又观想:以今天修行忍辱的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皆证无上菩提。这些大菩萨行为,请诸位牢记,于日常中反复修持!

癸四(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同有人虽犯下了极重的罪行,然而他投靠勇士,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惧。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脱恶趣,那么害怕罪报者为何不去依止呢?

“决定罪”指显宗中的五无间罪、诽谤三宝等罪业,这些罪必定会感受恶果,一般无法改变。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罪人依勇士的比喻,说明了依菩提心能解脱这些罪业。在解释这个比喻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前两句为比喻,后两句为喻义。比如某些人犯了重大罪行,但是依靠一个有能力的勇士,能很快消除畏惧、违缘,这是从比喻方面讲;同样道理,如果在修行过程中,有人造下严重罪业,想尽快解脱这种罪业所感之苦果,为什么不依菩提心呢?第二种是将意义和比喻合为一体。如果有人造了极重罪业,像诽谤三宝与五无间罪,但是他若依靠如勇士一样勇猛有力之菩提心,定能消除堕三恶趣的怖畏。

法王如意宝在讲解这一段时说:像小乘里犯根本戒等严重罪业,依靠菩提心亦不会成熟恶趣痛苦,万一感受,也会刹那得到解脱。未生怨王造了杀父的无间罪,后来依靠菩提心于一刹那间从地狱中得解脱,便是很好的例证。在大乘佛教中,对谤法罪没有很明显说可以忏悔清净。在《宝性论》中云:“应畏谤深法,及谤法知识,决定令人入,可畏阿鼻狱……诽谤甚深法,彼人无量劫,不可得解脱。”但是,论中密意是指无有菩提心之士夫,若能生起菩提心,谤大乘法罪亦能解脱。世亲菩萨、马鸣菩萨都诽谤过大乘法,后来发起菩提心,精进忏悔,终于获得成就,就是很明显的公案。

为了教诫我们,法王如意宝说:我摄受了很多弟子,其中也有少数人破了密乘誓言,因此自己可能圆寂后先示现下堕地狱,然后才往生极乐世界。前几天晚上,法王如意宝梦见已圆寂四十余年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法王特别高兴地想:本来我要问萨迦法王,自己以后转生到哪一刹土,现在根本上师在这里,不用问其他人了。于是马上去托嘎如意宝前顶礼,祈问上师,自己以后会转生到什么地方, (托嘎如意宝) 上师告诉他将转生到寒地狱。法王听后特别害怕,又问上师 (托嘎如意宝) :如果转生到寒地狱,那以后长时间里肯定得不到解脱吧?托嘎如意宝告诉法王不要怕,说法王在寒地狱时间非常短,比大天比丘堕地狱时间还要短,然后因你的菩提心利益了无量众生,以此能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去饶益无量众生。这也许是法王为了引导弟子而作的不了义示现,也许因果不虚,会是这样的 (后又得授记,与此处不同,暂不记载)

大天比丘的公案,《格言宝藏论》讲义中有详述,他原来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弘法,造了三条无间罪,怕别人知道,就逃于另一地方。因他精通三藏,擅长讲经说法,在当地又大转法轮,在他教授下有许多弟子证得阿罗汉果。后大天比丘圆寂,那天他的一位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餐前洗手时,阿罗汉想:“上师不知转到哪个刹土去了?”他用神通观察,结果发现他的上师在地狱中,但此时大天比丘并不知堕了地狱,还在说“我这屋子怎么这样冷啊”。阿罗汉满腹惊疑,洗手毕,又想:“上师现在不知怎样了?”又观察,发现大天比丘已离开地狱,转生在三十三天。这位阿罗汉极为感叹:“因果真是很奥秘、稀奇啊!上师因无间罪而堕地狱,又因传法功德于一刹那上生三十三天。”

以上事例都说明了菩提心能胜伏决定罪业,不会去感受果报,即使感果,亦在一刹那中能获得解脱。《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也说:“善男子,比如有人虽犯重罪,然依勇士,能除畏惧。如是依菩提心力,也可遣除众多罪业之果报。”《华严经》云:“依靠勇士者,不畏惧一切怨敌。如是,依菩提心大勇猛力,于一切恶劣罪行怨敌,亦不必畏惧。”

虽然引了上述教证、理证,有些人也许仍存疑问,汉传佛教中常讲佛有三不能:第一便是定业不能转,这里为什么说可以胜伏决定罪呢?这点不用怀疑,我们在讲《事师五十颂》时,疏中引用了《密集金刚》的教证说明,有些小乘自宗无法忏尽的五无间罪等,在入密乘后,立即就获得清净。以此表明,所谓定业指未依殊胜对治法,决定会受的业报,但在依靠殊胜对治法前提下,不会存在定业。这一点,你们稍加思维便能明白,也能找到很多例证。

癸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如同劫末猛火一样,能在刹那烧毁各种重罪。

菩提心既能胜伏各种决定罪,那么对各种不定业呢,菩提心如劫末猛火一般,刹那之间能将一切不定罪业障碍摧毁无余。“劫末火”是坏劫时之火,按《俱舍论》等所说,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阶段,器世界到了坏劫,初禅天以下的须弥山、大海等器界为大火焚尽无余;同样,一个修行人发起菩提心之后,他以前所造各种恶业如杀生、偷盗等诸罪,此等重罪也就到了“劫末”,为菩提心之“猛火”摧毁无迹 (劫末火喻出自《慈氏解脱经》与《宝树经》) 。在《华严经》中也有此比喻:千年黑暗的房间,只要点上灯,刹那间,千年黑暗全部消尽;龙王头上戴有摩尼宝,只要此宝珠在,外界各种违缘都不能伤害他。菩提心如同灯光、摩尼宝,刹那之际能遣除众生无始劫来所造罪业黑暗,不为种种烦恼、罪障侵害。

菩提心有如此功德,我们欲忏尽自己无始生死中所造之恶业,为何不靠这最殊胜的法门呢?

癸六(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上文中已大致概括菩提心利益,然而菩提心利益无量无边,非言语所能尽,为补充说明此功德,论中引《华严经》教证,弥勒菩萨谕示善财童子: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翻开《华严经》第七十八卷,善财童子参访诸方善知识,入弥勒菩萨之坛城后,弥勒菩萨广赞了善财童子的功德,接着广讲菩提心无量无边之功德。经中列举一百三十种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广博精微,此处不一一详说。

综合而言——菩提心功德有两方面:摧毁一切罪业烦恼,增长一切善业功德。这两点正是每一个修行佛法者所求吧!

关于《华严经》藏文有数种译本,经中详载了善财童子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过程,而汉传佛教中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们仔细阅读,是否也有善财童子参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经过。此经开显如来秘密境界,广阐浩如烟海之菩萨行,汉地以前依此经而证入清凉之境者不乏其人。现在研习《华严经》者不少,但能像清凉国师、贤首大师一样讲传此经者,不知有没有!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分三:壬一、分类;壬二、利益差别;壬三、教理成立。

壬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简要地归纳应知菩提心有两种:即愿求菩提之愿心与行向菩提之行心。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心中想去某处与正在动身去某处的差别,同样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愿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别。

总说了发心利益后,以下十六颂分说愿行菩提心各别利益。首先两颂解释世俗菩提心分为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就如人人皆知想要去与上路行至某处的差别。同样,智者亦能很容易了解愿心与行心有先后次第的差别。

据《现观庄严论》及其他大乘论典,菩提心有严格定义、分类。从分类上看,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胜义菩提心是登地以上菩萨,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从一地至十地之间可分不同类。菩提心亦可依比喻分二十二种:“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在其他论中也有以八十无尽法而分。当然,从胜义菩提心本体来看,不可能分类,但为了让众生了解究竟智慧,从不同反体而安立各种名言。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言语思维之寂灭境界,初学者不容易直接趋入,但也能相似发起胜义菩提心。所以有些念颂仪轨,如麦彭仁波切所作《药师八百颂》前,有胜义发心,亦有世俗发心。本论中在此处从世俗菩提心而言,虽然广分有无量,但总摄起来为愿行菩提心两种。

愿菩提心是缘菩提果而发的愿心,我们经常如是发愿:为一切众生得到如来果位,我一定要趋入菩提道。自己从内心发坚固的誓愿,即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实践,不单是发愿,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此二心在次第差别上,颂中用“欲行正行”来说明。以往藏传佛教论师在讲解此喻时,很喜欢用去拉萨作例子。欲去拉萨心愿未付诸实行时,是内心一种计划或主意,此计划即是“欲行”,主意打定后,各种准备工作完毕,然后是步行、大礼拜等各种方法,向拉萨行进,这是“正行”。“欲行”与“正行”之别,人人都清楚。同样,智者也能了知愿行二心之次第差别。一个修行人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立志求证佛果,这是“愿菩提心”,如同“欲行”,在此基础上,开始将愿心付诸行动,修持诸菩萨学处,是“行菩提心”,如同“正行”。二者一前一后,次第分明。

汉传佛教在行愿菩提心分类方面,似乎看不到有著作阐述过。但在印度和藏地,关于菩提心之论著、辩论非常多。

就愿行菩提心而言,有一部分论师承认为此二心同体,即二心本体相同,反体上分二,可以说是同体面异分,宗喀巴大师及其高足甲曹杰,宁玛巴的智庆仁波切都秉持此宗;印度慧足论师承认此二心为异体,说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续中,愿菩提心是凡夫之发心,行菩提心为圣者之发心;中观论师阿巴亚也认为:资粮道菩萨发心名愿菩提心,加行道菩萨发心名行菩提心;慧源、海云等法师说:经仪轨受戒后之发心为行菩提心,未受戒者之发心为愿菩提心;阿底峡、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

我们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发愿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但若有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肯定具足。比如要去拉萨,虽有愿心,但不一定动身去,如果已动身,肯定会有去拉萨之意念。或有人问:在行菩提心时,愿菩提心是否要一直在心中忆念?这点不一定要如此,在发心后,行持时只要不失毁誓愿,不必时时念叨:“我要度化一切众生……”一刹那也不离此念,凡夫做不到,也不必要。比如你向拉萨进发,只要你没有放弃最初去拉萨的主意,路途中无须一直意念:“我要去拉萨,我要去拉萨……”此举没有必要。

《华严经》云: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想求菩提指愿心,行持菩提指行心,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别。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以上几种从本体与反体、所缘差别、修持次第等不同方面分析行愿二心,为增深诸位理解,以教理略释一番。

壬二(利益差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愿菩提心虽可出生极大果报,但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样,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

只要相续中生起一念愿菩提心,即能获得广大福德。比如说能转生为帝释、梵天,即使在人间受生,亦能成为转轮王、长者等大福德人,具有非常圆满之受用。虽然一般人的愿心很容易失毁,但它的福德仍是非常巨大。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比喻愿心,金刚宝虽可毁坏,但它价值和庄严仍然胜过其他宝物,名称也不会失坏;同样,生起愿菩提心,能感召巨大福德,即使此心退失,名义也不会改变,福德也不会消失,仍能遣除福慧贫乏之苦,超过二乘人功德。诸位想一想,愿菩提心是不是很殊胜呢!

但是如此殊胜之愿心与行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为行心生起后,其功德会时刻不停增长,这个特征,愿心不可能具备,它只在证佛果间不消失其功德,而不能日夜增上,也就是说愿心之功德只能保持平衡 (其他讲义没有明显讲愿心功德能平衡不消失,但依前面“具果树喻”一颂,即可成立。如果愿心功德能消尽,与芭蕉树无异,这样前后之义就会相违) ,而行心之功德能无限增长,直至佛果。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何时为度尽一切有情,立下永不退转之誓愿,真正去受持行菩提心,即自此时起,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中,他的福德仍不断滋长,广大得就如同无边虚空。

入大乘佛道者,发起了度化无边有情的誓愿,并能坚守无有退转,此时方能真实受持行菩提心。此处,无退转之愿心并非指文殊、观音等八地以上大菩萨一样不为一切烦恼所转的菩提心,而是针对我们初学者从内心生起不退之坚定誓愿,去度化有情而精进修法,即为真实行菩提心。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受戒仪轨来受持,也可在自己的上师像或佛像前,自己发愿受持菩萨戒,即可完成。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阐明了菩提心不可缺少的两方面:一为以大悲缘利他之分,视一切轮回众生如同慈母,而生报恩利益之心;二为以智慧缘圆满菩提分,为了究竟利益众生,唯有证得正等菩提,引导众生得到究竟大乐。如是为得度化众生之力而发心证佛果为愿心,在此心基础上趋入真实的学道为行菩提心。行心中必须具备发心利他之誓愿与求证菩提之行这两条,方称为真正的行菩提心。

若相续中生起坚固的行菩提心,福德能任运增长,纵然在睡觉、放逸等时,福德亦会相继滋生,无法限量如同虚空。下文将以教证理证成立。

这里请诸位细心思维颂文含义,原文旨在说明行菩提心之利益,并非让你发心后去睡觉、放逸度日。一切佛法的功德建立在自心上,只要自心与法相应,外表行为已是第二位了。如同本论作者虽外显“三想者”之相,其内心境界、功德,并非一般人所能了解。但如果自心有放逸染污,不可能与行菩提心相应。

壬三(教理成立)分二:癸一、以教成立;癸二、以理成立。

癸一(以教成立):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生起信心,在《妙臂请问经》中,如来亲口宣说: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是极为应理、无误的。

上文宣说了愿行菩提心的广大利益,如果没有依据,虽然人人皆知作者是位大成就者,但有些人不一定承认这种说法,所以紧接上文,引用《妙臂请问经》作教证。《妙臂请问经》是世尊为了引导小乘弟子回小向大,也为了一些怖畏菩萨行而退信心的弟子而说。小乘弟子对大乘空性法义很畏惧,而一些信心不坚定的弟子听到入大乘后要于三大阿僧祇劫积聚资粮,需要修持布施身体等诸多苦行,因而生起胆怯心理,于是妙臂菩萨于释迦牟尼佛座前启请,如来便宣言:“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众生,而披上发心之铠甲,发起无上菩提心,饶益无边有情,于短时间中即能积聚无可计量的资粮,以发心之方便法,即使于睡眠、放逸之时,功德也能相续增上,依此菩提心功德,得佛果也并非很难。”引用这个教证,意义很明显,佛陀亲口说了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此即上文所宣愿行菩提心利益之依据。

不要认为佛陀上述那番话是给别人说的,你们要认真思维:从表面上看,菩萨需在千万亿劫中修持各种善行,积累二种资粮,难度太大了,而实质上发了菩提心,千百万亿劫中要积的资粮,往往能在一刹那中圆满,而且福慧资粮任运滋生,即使放逸时也会增长,如同从成都到北京,路程遥远,要步行去,一般人会“谈虎色变”,但是坐飞机去,少时即能到达。

发起菩提心如同坐上飞机,漫长的积资过程变成旅游观光一般任运自在。不一定要天天闭关、布施头目脑髓等各种苦行,才能增长福慧资粮。没有发心的摄持,这些都不能算是殊胜修法。针对初业行人,必须重视发心,《华严经》中云:“所说种种众譬谕,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这个教证,每个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定要记住。

通过学习《入行论》,你们许多人愿意发菩提心,天天念诵发心仪轨,但内心深处是否真实生起了为利有情求证菩提之誓愿,请仔细观察自相续。作为一个学佛者,应作之事业即是成佛利益众生,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从现在起无论任何行仪,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能退失誓愿。内心能不失此誓愿者,当继续稳固,没有发过誓愿者,利用这次机会,励力使自己发起菩提心。

癸二(以理成立)分二: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就像过去有人仅仅想到:我要疗愈一切众生的头疾。因具此饶益众生之善心,他得到的福德便无穷无尽,更何况菩萨一心想解除有情无量不安乐,而且进一步去成就其无量功德!

颂中“疗愈头疾”出于印度一公案。以前有商主名亲友女,他祖上各辈皆因入海取宝而亡,后来他也准备继承祖业去大海取宝,他母亲极力劝阻,亲友女认为母亲的话不吉利,恼怒之下踢了母亲的头。他入大海后,堕入近边地狱,受到铁轮旋击脑汁迸飞之剧苦,此时他知道这是自己伤害母亲而招感的恶报,因而生起猛厉的后悔心,他想:轮回中像我一样打骂母亲的逆子定有不少,这种痛苦,他们怎么忍受呢?愿我一人承受他们的这种痛苦,让他们永不受这种恶报。就在这一刹那,他得到解脱,转生到三十三天。

公案中亲友女发起善心,所缘对象只是极少部分众生,时间只有一刹那,想除却的亦只是头痛之苦。以如是相对微小的善心,便得到了无量福德;更何况大乘行人发无上菩提心,所缘对象是所有众生,要除却的痛苦是三界轮回中一切生死苦难,要予以的是无上安乐之佛果,时间是尽轮回际,所得福报也就无法计算。

这是以理证成立愿菩提心利益无边,理证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某人以有限的善心,得到如是大果报;大乘行人的愿菩提心,所缘无限,故可得无量果报。这一点本来有教证成立,但教证是佛智现量,凡夫人的分别念无法达到这种层次。因此用理证,以世俗名言思维方式去推理,亦能得出此结论。

有些人也许想:虽然佛经和论典上说菩提心有如是功德,但实际上怕是没有吧?他们这么想有什么理由呢?大概是他们不能现量见到吧。菩提心能得到无量功德,观待如来智慧前是清晰的现量;观待世俗凡夫分别心,是无法现见的。凡夫不能现见,不能成为不成立的依据,就如你肉眼看不到太空中黑洞,你的智商理解不了相对论,但你无法否认这些世间名言量一样。凡夫虽无法现量见到菩提心利益这种微细、奥妙的因果,但依上述理证也可得到结论:菩提心利益确是无限量!如果有人不承认,请举理由,没有任何原因,而又不承认这种观点,那是愚者的行为。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谁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父亲有吗?或是母亲有吗?仙人或欲界天有吗?难道梵天有吗?

菩提心愿在世间非常难得,有情未入大乘佛法,无法具此。以人趣众生来说,父亲、母亲对自己儿女非常慈愍,但他们会不会将这种善心扩及到每一个众生,生起为一切有情除苦予乐之愿心呢?除自己父母外,夫妻、姐妹、兄弟、亲戚朋友相互间很爱护、悲怜等,但他们是否具此愿心呢?也许父母亲人不懂道理,但那些有智有识、深明大义或有权威者,比如古代的仙人,他们精通世间各种学问,有极高智慧与神通,还有帝释天等,具大威势、大福德,亦具五通,他们对众生也有一定悲心,然后还有梵天王,他们依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得位,应该说是很有慈悲心,然而他们是否有菩提心愿呢?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上述那些有情,即使是为求自我解脱,尚且未曾在梦中梦到过发起菩提心愿,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生起饶益之愿心呢?

上面提出的问题,这里做了回答,他们没有愿菩提心。我们的父母,对自己非常慈爱,但是很可惜,他们不修学佛法,即使皈依佛门,绝大多数根本不懂菩提心,亦不懂菩提心功德,怎么可能生起此心呢?我们看《百业经》《贤愚经》里经常提到仙人,他们很聪明,但不具足愿菩提心,然后帝释、梵天等世间怙主,亦不具足此心。这种成办一切有情殊胜安乐之饶益心,对他们来说,即使是想要得到无量福德智慧,受用无漏大乐的自利,在梦中也没有想到生起菩提心愿这个殊胜法门。

现在有许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发过这种愿心呢?汉地戒坛很多,传戒法会次数也不少,出家、在家学佛者都喜欢受菩萨戒,戒牒也非常精美。但是,如果问他们:菩萨戒根本学处是什么?如何取舍?……绝大多数回答是摇头,“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概念似乎一点也没听过。学佛流于形式上,是现在一大弊病,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让他们明白形式上的事情并不很重要,菩萨戒本有无皆可,真正重要的是内心深处是否有菩提心,是否有真实“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意乐,若没有,你还是与一般世间人无有差别,不能算是大乘弟子。一个修行人发不起菩提心,虽然去受灌顶、闻法、修行,也唯是影像而已,更谈不上去利益众生。

法王如意宝在去年宣讲了《百业经》,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对因果生起很大信心,在因果取舍方面有很大进步。今年讲习《入行论》,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生起和稳固菩提心。大家每天闻思此论,背诵颂文,参加讲考,阅读有关菩提心的各种经论等,应依各种方便,全力以赴,未生菩提心者使之生起,已生者令稳固、增上,此是你们生生世世之大计,千万不要忽视。

或许有人暗地里想:“世俗菩提心是不了义之法吧,其利益无边,这种说法亦是不了义的,我只要修学真实究竟了义的法……”

注意:了义不了义不是你那样分别的,如果你说世俗菩提心是不了义法,那你吃饭是否是了义法呢?睡觉是否为了义行呢?这一切都不了义,都是虚幻,而你要真实的,就不必再吃饭、睡觉了……若这些在未证悟之前是了义法,则此菩提心也是了义法。关于世俗菩提心,在印藏两地佛教史上,没有哪一位论师辩论过其是了义或不了义,为了防止一些似懂非懂人的这类毛病,这里先给他们打“预防针”。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哪怕是追求个人利益,一般人尚且生不起这种饶益心,如果有人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贵的愿菩提心,那真是稀有啊!

上面我们分析了种种具有悲悯心、智慧、神通、福报,甚至具有四无量心的有情,都没有生起愿菩提心,即使为利益自己亦未生起过这种愿心。而我们有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寂天论师和历代传承上师的加持,现已生起如此珍贵之愿心,就像每天念的发心仪轨偈中说:“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生起真实愿心,便名为佛子,以后各种功德能不断增上,已发愿心者应生起大欢喜!

虽然在末法时代,修法有很多违缘,但是我们有机缘遇到具德善知识,得到了摄受,能享受这样的妙法甘露,生起这种无与伦比的珍贵菩提心,是不是极稀有呢!比一个穷人在垃圾中捡到摩尼宝更幸运。即使你能拥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宝珠,也比不上菩提心之珍贵,有漏财宝只能让你现世获得有漏安乐,而愿菩提心能让你永世获益!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珍贵菩提心,是众生安乐之源,涤除痛苦的胜妙甘露,它的广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众生欲求暂时人天安乐或无上大乐佛果,最好的方法是修持菩提心,如同追求衣食财物,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一般。愿心一方面是诸有情暂时与究竟安乐之来源,另一方面,如同甘露能除众生一切病苦,菩提心能遣除轮回众生的八万四千痛苦,依靠它能获一切乐,除一切苦,此福德何人能计量呢?《勇施请问经》云:“发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尽虚空界悉充满,犹复盈溢不能容。”虚空无际,谁也无法衡量,然而发心功德比虚空更广大,那怎么去测量呢?

龙树菩萨于《菩提心释》中也说:“一刹那发心,其福德如果有色相,虚空亦无法容纳,佛陀也无法衡量。”修其他善法,比如去年你们修了十万大礼拜,若没有菩提心摄持,其福德佛陀肯定能衡量,但是一刹那发心的功德,龙树菩萨说连佛陀也无法衡量。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证,刹那的发心,应该是没有多大困难,我们每天上课前,在一刹那中想:为度化一切有情,现在我当认真闻法。这一刹那的发愿,“其福何能量”!

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心念,所得福德即超胜以无数宝物供养诸佛;那么菩萨精进利乐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德,就更不用说了!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是说修行人仅仅思维利益诸有情,即发愿菩提心,此功德亦远远超过以充满大千世界的各种珍宝去供养诸佛之功德。在《三昧王经》中云:“日以满千百万俱胝刹土之七宝供养诸佛,然此功德亦不及大慈心功德。”经中所说“大慈心”指愿菩提心,类似的教证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有。

我们每天用很多珍宝供养诸佛,所得功德当然是很大,不用说供养珍宝,即使供一朵花,一杯水,亦能获无量功德,在《百业经》中可以见到很多类似公案。但这种功德,无法与愿菩提心功德相比。《勇施请问经》中有这样的教证:“何人恒沙劫,七宝供诸佛,其得无量福;何人敬合掌,志求无上道,彼德更胜前。”《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也列举了三种无上供养,其首便是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愿心有如此功德,那么将此愿心化为实际行动饶益众生,修持六波罗蜜多,即为行菩提心,所得功德亦比愿心更加殊胜,更是无法计量。

在座诸位都发过愿菩提心,功德很大,很了不起,但不能停留于这个层次上。比如说你发愿要去朝礼金刚座,只是心里想,不去行动,不可能达到目的。你们发愿要利益众生,就得勤聚福慧二种资粮,因而需要闻思教理、修习禅观、讲经说法、布施放生等等。特别是放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有重大意义,希望你们尽力为之。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避苦趋乐,不仅是人之常情,其他各道众生也是如此。饥渴、冷热、病痛、劳累……你们见过哪个有情不逃避这些呢?尤其是人道众生,穷思竭虑地追求生存、安全、爱、尊敬等等种种安乐,而尽力避免死亡、伤害、贫穷等一切不悦意之事。可是众生由于无明愚痴所蒙蔽,在无始轮回中养成了深厚的恶习,想除苦,却去制造更大更多的痛苦之源。比如说:有人欲摆脱自己贫穷之苦,但他不懂因果规律,不知贫苦是自己前世悭吝、不肯布施等恶业所招致,反而不择手段,以种种恶行去积聚财产,以此感召后世更大的恶果。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将此比喻成患癞病者的行为,这些病人为避免癞虫叮咬之苦,靠近火边,使癞虫暂停活动,但离开火边后,癞虫便更加活跃,使病人更加痛苦。愚昧无知,不明因果规律之众生,本来都渴望享受安乐:如财富圆满、长寿健康、大威势等等,因不明因果事理,反而“缘木求鱼”,以非法手段去求取这一切,如通过杀生、抢夺、欺骗等恶行获得财富、权力等。现代人所谓改善人类处境的努力,只要稍作观察、思考,大都是违背因果规律的愚昧之举,将会导致人类堕入更深的无明黑暗中。

这一颂活生生地写出了世人困于轮回火坑,越陷越深,欲出无力之惨状;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他们多苦乏乐之因:愚昧无知,不明因果而去造恶业、毁灭安乐之源,使自己痛苦增多增深。对这些众生来说,安乐是多么难得,痛苦如此难忍且接连不断,无明愚痴的黑暗使他们几乎永无解脱之机!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对那些缺乏安乐,充满苦难之众生,行菩提心能给他们无量安乐,断除一切痛苦,更能除尽他们无明痴暗,哪有与这行心相等之善法呢?哪里还有善知识能像行菩提心一样帮助他们呢?哪里再有比此心 (彻断众生多苦乏乐之根因——无明愚痴) 更广大之福德呢?

三界众生是如此痛苦不堪,而又无力自救,作为大乘佛子,发过誓言要救度他们。当然,要将誓言去实施,需要依靠一些方便法。要成办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事业,必须要有大慈心;众生的痛苦,必须要有大悲心才能遣除;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要用大智慧光明去照亮。大慈大悲大智慧同时具足的方便法门便是菩提心,这一点我想你们听闻过基础教理的人都明白,大慈大悲等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之加行修法,大智慧是行菩提心学处中的般若波罗蜜。

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解救轮回众生,宣说了众多法门,这些法门只有在菩提心摄持下,才能成为救度众生之方便法,故说要解救苦难众生,“宁有等此善”——哪里还有比得上菩提心的善法呢?世间善知识威力可能因缘分不足而不能利益你,而菩提心能无偏使任何一个有情离苦得乐,除此之外,“安得似此友”呢?菩提心不但能断除现行痛苦,增上种种安乐,最重要的是能彻底断除众生之苦因,让众生获得无上安乐之源,在整个世间哪里还有比这更广大的福德呢?

正是因菩提心在二利事业上有超胜一切法的功德,菩萨在修行此心时,无数劫中都坚持不懈。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菩萨利他行愿之迫切,凡夫利己心愿亦难及。”凡夫为了自我解脱轮回,尚是懒懒散散,有的甚至是自甘堕落,放弃一切善法修行,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菩提心,无数劫中越来越坚强!

也许有人想:“菩提心有这么大功德,可能不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得地菩萨以上才能真正发起行心与愿心吧?”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本论作者在《学集论》中对此有详细辩论,很明了地说明了愿行菩提心,凡夫也能发起。在《除盖障菩萨请问经》中说凡夫可受持菩萨戒,而守菩萨戒是发菩提心的一种方便,能发起菩提心方能得到菩萨戒。凡夫人也能发起菩提心,这一点你们去翻阅经论,可得到许多教证。

在此有必要再三强调,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础。未发菩提心,无论你修任何法,如观本尊、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也得不到戒体。你们有些人觉得《入行论》不重要,不是实修的法门,只是“哲理佛法”。这是无比的大邪见,《入行论》是真正大乘佛法实修大仪轨,若此非实修法,岂有其余实修法耶!

辛三(具发心之功德):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如果有人能知恩报恩,世人尚且应去称赞,更何况不待劝请而自愿利益众生的菩萨呢!

一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其他人设法帮助他,如布施钱财、人力、物力等等,使其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对被救者来说,这些帮助者肯定对他有一定的恩德。如果他能知道这一点,而且去酬谢帮助者,一般世间人都会赞叹说:“这个人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能够知恩报恩,很了不起啊……”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须说?”汉地有不少因果故事方面的书籍,也说鬼神钦重和保护知恩报恩的人。在人世间,能知恩报恩,确实值得赞叹。

针对一个大乘弟子,并未受任何人托付、劝请:“你去利益某某人、去度化某某人……”但因他无始以来之善愿和善根成熟,见到众生在轮回中受各种痛苦煎熬,自然地生起猛烈大悲心。为此悲心所转,菩萨全心全力、以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他人,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善果,也不是去偿还他人之恩德。《佛子行》中也如是说:“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菩萨利益众生的心愿十分迫切、清净,甚至为众生而舍弃自己,而且在利众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伤害,如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持菩提心时,被提婆达多伤害过多少次,但是菩萨不但不会因此而放弃饶益行,反而更增上了大悲心。此中利益他人的精神与世人报恩思想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世间对知恩报恩者尚且歌功颂德,对菩萨利众行为,理应更加赞叹,而且应该恭敬顶礼、供养,即使这样,也不足以表达对菩萨的恭敬。

观察自己周围的道友,从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些人是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值得自己去恭敬、随喜。现在佛教界亦有许多高僧大德,为了利益他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像这样的大德前,我们凭什么不去恭敬顶礼由衷地称赞呢!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有些人偶尔用数量很少而且口味不好的食物,以轻蔑态度施给少数众生,使他们得到半天饱足,仅是这样,世人恭敬地称他为“善士”。何况菩萨尽轮回中以种种布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而且进一步去引导他们得到圆满正觉的无上安乐呢!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我们都亲眼见过,或亲身体验过。这种布施,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就像昨天,有几个乞丐来学院,我们有人给他们一些食品、衣服、零钱,这些有限的布施只能让他们度过一段时光,仅仅是这样,人们还是会赞叹:“好人,真有同情心……”还有你们很多人星期天去色达县城,县城里小乞丐们就非常高兴,你们很慈悲给他们钱、衣服、食品,虽然不是很多,县城的人都很称赞:哎呀!你们如何如何有同情心等等。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不像我们一些人只给一点点衣食财物。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菩萨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在偈词中没有明说菩萨布施众生的态度,在《入中论》中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菩萨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从时间、对境、所施物及布施态度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是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所无法比拟的。佛在《般若摄颂》中说:“除损害众生之物,菩萨无有不施者。”《经庄严论》中也云:“发大乘菩提心者,身体受用皆愿施与众生,饶益之时也毫无傲慢……”

我们凡夫人连布施一般财物也很困难,但菩萨之布施如此广大无边,如何赞叹也无法表达发菩提心者这种功德。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广大布施利济众生之菩萨,如果有人对他生起恶心,佛说这种人一定会堕在地狱中,他所生恶心有多少个刹那,在地狱中就要受多少劫恶报。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对造恶业者来说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有人在这种对境前,生起邪恶念头,轻毁损恼,将会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佛在《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中说:“妙吉祥,若时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其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并言:“如金刚宝,唯有金刚宝能毁,发心菩萨对他菩萨生嗔,方能使其堕入地狱。”即使是一个已发心佛子对另一菩萨生嗔心,尚要感受经劫住地狱之果报,更何况一般凡夫对他生恶心呢?

关于这个受果报时间,颂词中说:“长如心数劫”。一个刹那为一弹指的六十四分之一,生一个恶念时,大约有多少个刹那呢?生多少个刹那恶心,便要堕多少个大劫的地狱。《信力入印法门经》中云:“妙吉祥……假使有人于阎浮提一切有情而悉杀害,加复侵夺一切所有;若复有人随于一菩萨所而生毁谤,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诸位思维一下,一个极其暴戾的人,将世界上所有的人全部杀死,并且要侵夺他们所有的财产,那他这种行为招感之业报无疑极为严重,但是另一个人对一个大乘菩萨生了恶心,进行诽谤,这种恶业果报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我想你们谁也不愿受这种恶报吧!

常听到有些人说:“我很不愿意接触某人,甚至一刹那也不想看到他。”希望你们观察自己的相续,这种恶心的果报,难道你不怕?你敢肯定生恶心的对象没有发菩提心?在《信力入印法门经》里还有一个比喻:“假使有人于十方一切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忿恚已,舍而背之不乐瞻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另有一喻说:“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皆以刀杖而打斫之,加复侵夺所有一切资生财物。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及怀损恼,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此类教证不再列举了,诸位当三思!

今天在座听法者,都是入过密乘的行人,因此也略言轻毁损恼大乘密法上师之过患。《时轮金刚本续》中说:“密乘弟子对金刚上师生多少刹那之恶心,必定会堕多少个大劫无间地狱。”以前为你们讲《事师五十颂》时,其中也有许多教证:“身为弟子若故意,轻蔑如是之上师,则已轻侮一切佛……堕入无间之地狱。”请诸位注意,对菩萨生恶心之果报已是无法言喻,对金刚上师生恶心之果报更要超过一层,不用说生恶心,哪怕仅是违背上师教言,他在千百万劫中以最大的精进来修持,也只能得到堕地狱的果。

觉囊派大德多罗那他所著《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有一个很能让大家入耳不忘的故事。有一位上师教导他一名在家弟子,让他放下一切去修行,不要积聚财产,而他的弟子认为:可能是我太富裕了,因此上师不高兴。于是没有遵照教言去做。过后不久,上师又劝诫:“弟子啊,放下你的财产吧,不要贪恋世间享受,修行人应在山洞里过日子。”弟子听后生了邪见:上师对我越来越富生了嫉妒心。这样也就没有理会上师的良言。一段时间后,此人反省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放弃世间一切,到寂静处专致修持本尊,过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点感应。有一次他终于梦见了一位天尊,天尊告诉他:因你曾违背上师教言之缘故,这种修持不会成就。他就祈问天尊:我现在该怎么办,用什么办法才能忏悔这种罪过呢?天尊告诉他:你把手脚全部砍断,方可忏悔此罪。此人依教奉行,自断手脚励力忏悔,继续苦修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临终时亲见本尊,但在即生未得到究竟成就。还有那若巴大师的公案,诸位都很熟悉:他的上师帝洛巴在那若巴与外道辩论时显现在空中说:“弟子啊,我原来嘱咐过你不要与人辩论。现在你没有得究竟成就的机会了。”那若巴就没有在现生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听完了这两个公案,诸位有何感想呢?

如果对菩萨生一刹那嗔恨心,有如是的果报,反过来,如果对菩萨生起信心,有什么样的功德呢?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所得善报之长久广大程度远胜前者;菩萨行善时虽会遭遇多种障难,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遇到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而且对他生起清净的信心。一般来说,这种净信是一种清净的欢喜心,并不需要很多理由才生起,就像你们有些人初次见到法王如意宝时,从内心生起欢喜,究其原因,也说不清。这种欢喜心,在即生中能得到善报,亦能在无数劫中享受因此而感的善果。在《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说:“妙吉祥,假使有人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悉挑其目至满一劫;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彼如上诸有情所起慈愍心,悉使其目平复如故,至满一劫;妙吉祥,若复有人,于信解大乘菩萨所发清净心,暂一观视者,如是福蕴倍胜于前阿僧祇数。”还有比喻若人将关在铁狱中的十方众生释放,又使他们得到转轮王、梵天地位,其功德不可思议;若人对菩萨生净信心或赞叹,其功德远超前者无量倍 (大正藏第32册54页下) 。这类教证,不胜枚举,都明示了对大乘菩萨生净信的福德无有边际。

前面我们讲了对菩萨生嗔恨之过患,许多人听后胆战心惊:完了完了,我经常对他人生恶心,这可怎么办呢?诚然,对一个凡夫来说,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些人经常有一些想法,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观察自相续,我们时常能对上师、道友生起净信,而且生净信较生恶心多。按此颂所言,生净信的功德能胜伏生恶心的罪业,这样你们不会陷入绝望之境,而能积累起大资粮。

有些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对境是得地以上菩萨,而非凡夫菩萨。这毫无根据。此论中所言菩萨大都是凡夫菩萨,即已发愿行菩提心,并且尚未退转此心的凡夫,在《学集论》中作者对此做过很清楚的说明。今天在座闻法者,在我看来全都是菩萨,最低也是这种凡夫菩萨,当然也可能有登地以上的佛子。你们相互之间亦应生起净信,诸大德有教言说:“谁是佛菩萨,尤其谁是凡夫菩萨,我们无法通晓,因此对任何众生皆应生清净心,观为佛菩萨。”《迦叶请问经》亦云:“观一切众生作本师想。”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何时、何地,应当把所有众生作为佛菩萨观待,自己当处于卑下处,不观察他人过失,而应细察自心,尽量以清净心观待一切,这样可避免造恶业。

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别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诸位在修行中不可让这种病发作,否则极有可能让你对圣者造罪,因为在我们身边,有佛菩萨的种种化现。《华严经》中说:“善逝幻变即无量,为调伏一切有情众,现示彼色形色等。”经中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外道、屠夫等多种形象,比如观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言三十二种化身) ,其中包括将军、鬼王等,以凡夫的眼光去看,显然不是那么清净如法。外境的一切有情不论显现上如法不如法,你以净信心观待,不但能避免造业,而且能种下无量善根,积累起广大资粮。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这点我们在经典和传记中可以看到,现在亦能见到,持守大乘菩提心非常坚固的修行人,在修法过程中,遇到各种违缘:病痛、诽谤、无衣无食等,但这些违缘并不能使他消极堕落,退失菩提心,他反而因此更为精进,增上善法功德。《般若摄颂》亦云:“虽遇多违缘,彼心无动摇,坚固安忍力,愈勤行菩提。”我们看本师释迦牟尼佛本生传记中,佛在因地时,无畏地面对一切损害,转诸违缘为道用,修持菩提心终得圆满。你们大多数人看过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尊者在山中苦行时,无衣无食,身体虽越来越虚弱,但他的出离心、菩提心越来越强烈,善业愈加增上。汉地高僧大德如虚云禅师,他一生修道中,虽遇过许多危难,亦从来未舍弃过菩提心,还有清定上人,把二十余年的铁狱监禁,转为利益众生的闭关修行,悲心、信心等善法功德更为增长……发菩提心的功德使他们面对任何违缘也能任运、自然地增长善法。

有些人说:“他们这些大德,早已证悟了佛果或大菩萨果位,所以能如此,像我们凡夫肯定做不到。”像这种性格软弱的人做不到亦有可能,颂词中也没有说所有的佛子都能如此。这里的佛子,指有坚固不退菩提心之佛子,他虽是凡夫菩萨,但已有一定功德,根基较利,就像我们学院中一些佛子,虽遇各种违缘,而对上师三宝之信心更为坚固,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愿也日趋强烈。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谁生起了这种菩提心,我就恭敬顶礼这位菩萨;谁能令仇害者得到安乐,我愿皈依礼敬众生安乐的源泉。

世间任何人都可学佛,都能入大乘法门发起菩提心。谁只要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寂天论师说他要很恭敬顶礼他,此原因我们在前面讲得很清楚。任何一个凡夫发起菩提心后,即成为人天应供福田,对他生一念净信也能得无量福德,甚至也值得像造论者那样的圣者去顶礼、恭敬。

不仅如是,这些具足菩提心的佛子,即使对他们作损害,也能使作害者接上得安乐之缘。藏地有这种说法:“与菩萨接上善缘可在今生成就,接上恶缘也能断尽轮回。”意思是说,与菩萨接上善缘,有无量功德,即生就能以此缘解脱轮回;即使与菩萨接上恶缘,也可以断尽轮回种子,未来一定能得解脱。因菩萨对这些造恶业的众生有特别强烈之慈悲心,藉此缘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度化他们,使这些众生在轮回剧苦中尽快解脱出来。

那么前面说对菩萨生一刹那嗔心,即会堕地狱一大劫,与这种说法岂不是相违吗?关于这点,根索曲扎仁波切作过如是答复:“前面主要宣说菩萨是严厉的对境,如造恶果报极大;此处讲菩萨的加持力与功德力不可思量,即使与他接上恶缘,也能种下解脱之因。”当然,造恶者不忏悔清净,肯定还会感果,像提婆达多想伤害佛,死后无间即入地狱。然从长远看,和菩萨根本没接上缘与接上恶缘哪个好呢?虽然接上恶缘不忏悔要受恶果,但毕竟上能以此缘得到菩萨的加持、摄受等,步入解脱之道,尽快得到无上安乐。而根本未接上缘者,“无缘不能度”,无法得到菩萨的利济。

在《本生经》中,记有慈力国王菩萨的公案。当时有五个夜叉食尽他的血肉,后来五夜叉因此而堕入地狱,但以菩萨威德力加持,他们很快便得到救度,得到了解脱。此公案很能说明“作害接乐缘”的意义。麦彭仁波切最杰出之弟子——堪布根霍说:“从长远看,即使与菩萨接上恶缘,也有无边利益。但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留意,我们凡夫无法知晓周围的人,谁是佛菩萨化现,谁发了菩提心。因此很可能对菩萨造过使自己无量劫堕地狱之罪业,而对他们生的信心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忏悔恶业,免受无量劫地狱之苦。对任何入大乘的佛子生起清净信心,方是稳妥的忏罪积资之道。”

初发心菩萨是诸佛之因,依此最终能成办自他一切安乐。《入中论》亦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菩萨说他要先礼赞诸佛之“因”,概世间一切果从因而生。如是无上安乐之佛果,也从菩萨修持菩提心而得。想得到安乐佛果者,必须要重视这个“因”,故寂天论师说要皈依敬礼一切具有菩提心的佛子,他们是一切安乐之源。

在座诸位都发过菩提心,都是如来之因,也是造论者顶礼皈依处。寂天论师尚给你们顶礼、生信心,你们之间还有什么理由不互相恭敬生信呢?有些道友之间以前可能有些不同看法,这个疙瘩结在心里,像珠穆朗玛峰顶上的积雪一样,一直化不开。这次应该好好想想,泯灭所有芥蒂,相互生起清净心来,不但如此,而且还要生起欢喜心,相互顶礼!

听完了菩提心利益品,有些人有点要发菩提心的意思,但要内心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必须具备种种因缘。在《菩萨地论》中说:“发心是从四因、四缘、四力而生起。”所谓四因,指发心者要具足种性圆满,为善知识摄受,有大悲心,不畏轮回痛苦四种条件;四缘为见佛菩萨的神变,闻大乘经论,见佛法将衰落,见浊世众生的烦恼;四力是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由这些因素的积聚才能发起菩提心,当然,不一定是十二种全部需要具足才能发心。我们各自观察自己具足了哪些因素呢?为了引导我们发心,本论在第二品中,从这些因素方面着手,引导我们皈依三宝,广修供养,并忏悔罪业。此是第二品的总义,诸位一面听讲,一面可随文义观修。 /c/lyX28H5eWhYwxKWzEWgtmdY0HCKOQIV+Z72401axtR+3ifP56m7KNMHvmZF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