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课

2006年4月25日

《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寂天论师,前面介绍了他的一些事迹,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公案 (第二种稀有传记) :寂铠到森林中依止了一位文殊菩萨化身的上师后,获得教言得到成就。后来,上师开许他去弘扬佛法,他来到印度东部的曼迦达国,当时国王正在招选内臣,有人觉得寂铠非常了不起,就推荐他当门卫保护国王。由于寂铠的威德力、慈悲力所感,周围很多人对他非常恭敬,寂铠也宣讲佛法教导他们,令许多人解除了痛苦、获得快乐。这就引起了有些奸臣对他的不满,他们便在国王面前进谗言,说他当门卫不合格,因为他保护国王的宝剑是假的 。国王听后半信半疑,于是要求每个护卫出示自己的武器,以备检查。寂铠对国王说:“我这个宝剑,您最好不要看,否则可能有一些危险!”国王不听,执意要看。寂铠只好将国王带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让他挡住一只眼睛,然后抽出宝剑。此时凛冽的剑光伤害了国王的眼睛,眼珠当时掉到地上,国王非常害怕,在场的人方知寂铠是个大成就者。国王与眷属们一起在寂铠前忏悔,并恭敬祈祷恢复自己的眼睛。寂铠答应后,用手指拿取眼珠插在原来的眼眶中,通过加持令其恢复如初。由此可见,寂天论师的成就与其他人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宣讲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就是这位大成就者所造的论典。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这部《入菩萨行论》“完整无缺”“正确无误” 地宣说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涵盖了整个大乘的所有教义、所有经论。我们在末法时代短暂的人生中,要将所有的大乘经典、论典全部了如指掌,恐怕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花一段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习这部论典,实际上,大乘菩提道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经了解了,这个意义是相当大的。

现在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去佛学院或寺院里完整、有系统、有次第地学习相关教理,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但如果能把《入菩萨行论》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对自己了解佛法、修持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现在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重点,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他们对佛法的态度是什么样呢?吃喝玩乐、生活工作占用了大多数时间,学习佛法的时间总是没有。尽管城市里的人不像寂静地方的出家人,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理解,但如果没有安排学佛的时间,修行想要成功,恐怕是永远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应尽量把学习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它安排一个充裕的时间,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精力。

现在有些学习佛法的小组,大家平时聚在一起吃顿饭、喝个茶,讲一些无关紧要、乱七八糟的事,完了以后就算今天的辅导结束了。这个不叫辅导,在我们佛学院,叫做“破坏纪律”!但这也并非千篇一律,个别修行人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大家处在一起的时候,两个小时全部都是辅导、研讨、思考,这样回到家以后,遇到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方便对治。所以,聚在一起不是浪费时间,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不管是在家里学习,还是大家集体学习,千万不要把珍贵的时间一下子就耗尽了。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财产并不重要,身体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时间。时间跟生命没什么差别,一个人如果没有时间概念,则说明他对自己的修行不负责任。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时间都应该有一些安排,这几天早上六点钟起来修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还是安排得很好,睡眠多的基本上已经缓过来了。可见,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关键就是自己太愚痴了,过去迷迷糊糊都白过了,现在既然遇到了这么好的法,就一定要抓住机会。虽然我讲者很差劲,确实不具足说法者的法相,但是所讲的这个法——《入菩萨行论》却非常完美、非常殊胜,遇到了这样的法,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去对待,没有这样的话,整天耽著于世间物欲、肮脏不堪的一些贪嗔痴对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纯洁思想,轮回就会越陷越深,最终无法从中解脱。所以,大家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对自己的时间做好安排!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梵语是古印度的语言,依不同的说法,印度本来有四种、五种或六种语言,此处首先以梵语来宣说论名。 〖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 即《入菩萨行论》。具体一一对照: 〖“菩提”为正觉,〗 意思是正等觉、觉悟、觉明,从广义上讲,也有佛陀、中佛 之意; 〖“萨埵”为菩萨,〗 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 (如文殊菩萨也叫文殊智慧勇识) ,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 〖“渣呀”为行,〗 是行为的意思; 〖“阿巴达绕”为入,〗 就是趋入。这几个合在一起就是“入菩萨行”或者“入菩萨正觉行”。

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意义上了解,如果我们学习论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次外面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场,应该共同起一个名字——“菩提学会 ”。这个名字显宗可以用,密宗也可以用,各个宗派都可以用;不仅现在学习《入菩萨行论》可以用,今后学习其他的一些论典、密宗教言也同样适用。大家在各个地方学习的时候,如果称为“菩提学会一组”“菩提学会二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缘起。作为“菩提学会”的会员,若要真正学习菩提心,我们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

〖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 经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这个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 〖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 “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 《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关键在于自己的信心。没有信心,内心不在意《入菩萨行论》,就算本论的加持再大、道理再深,对你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由于每个人的缘分、根基不同,前世的发愿也不相同,在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如果开始有一百个人,最后可能只有五、六十人通达了它的意义;一部分人不但意义没有通达,就连词句也没有了解;还有一部分人誓言不坚定,听了两天就半途而废……所以,听者的根基不同,所获得的利益也不相同。表面上看来,我们在同一个经堂、同一时间内坐在一起听法,穿着、语言、文化也没有多大差别,但为什么最后有这么大差距呢?因为各人的根基、心态不同。心态摆得正、没有杂乱心、一心一意专注的人,每天应该都能得到一点点利益。

所以,我想再次重申,大家一定要从内心当中想:“我从现在开始,加入了大乘佛教的团体。加入以后的工作是什么?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这是最主要的原则,也是大乘菩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向。如果这个没有搞定,我们表面上再怎么做、怎么修,恐怕也不能成为真正大乘菩提的因。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就是要趋入大乘菩萨的六波罗蜜多,这个意思虽然很简单,但我反反复复这样说,就是希望有人依靠这些话语,自相续能真正产生一种誓言、一种决心,若能这样的话,这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的。

〖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 世间上的名称,有些是依靠比喻或意义而取的,但有些也不依靠任何原因就顺便取的。我们藏族人取名字有很多意思,比如吉祥天女、吉祥如意等,大多数都可以解释,但有些其他民族的名字就没办法解释了。世间上的名称也是这样,石头为什么叫“石头”?就没有任何原因。关于取名称的问题,过段时间我们学因明的时候也会讲到:取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原因的,一种是没有原因的。论典的取名就属于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取名几乎是没有。 〖《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 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依靠善巧方便,通过给所有的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让众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

〖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 这部论典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还有一个原因——使利根者一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就像以前的智者大师,一看到《妙法莲华经》这几个字,就通达了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后来光讲这个经名,就一直讲了三个月。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比如说看了《入中论》《量理宝藏论》《金刚经》这几个字,差不多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至于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有很多必要。论中云: 〖首先宣说论名,其他根基者依此也容易寻找法本。〗 如果没有取《入行论》这个名字,哪个法本是《入行论》,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对于最钝根的人来说,取名为《入行论》可使找的时候比较方便,放在哪里一看就知道。以上讲的是取名的方式和必要。

〖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 为什么以“菩提萨埵……”等梵语来宣说论名呢?原因有三: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因为贤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成佛后,都是以梵语来转法轮,因此这个语言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如果我们每次读论典的时候,将前面的梵语在口中念一遍,自相续中就播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经论前面的梵语,藏地很多译师都不翻译,翻开《大藏经》也会发现,每一部经典的开头都有梵语,每一部论著的开头也有梵语 。不仅印度大德们有这样的传统,藏传佛教的个别论师在造论时虽不是用梵语写的,但开头也用一些梵语,以使后学者的相续中种下善根和解脱的种子。

第二个原因就是来源清净。来源怎么清净呢?大家应该清楚,印度当时造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不像藏地或汉地。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 (现在有些国家,对那些写反动书或者对人们思想不利的论典的人,也提倡用这种处罚方法)

所以,印度当年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像现在有些人为了金钱、为了名声,今天随便乱写一套,明天花一点钱就到处发行,实际上,这样的论典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利益众生。现在有很多作者,不管是佛教的还是世间上的,只要有一些人民币,出书就非常容易,没有一点困难,其实这种传统相当不好,真正的佛教论典若能通过严格的考核检验才可以出版,那对整个佛教界才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当年印度传下来的两百多函论著,其价值是无上的,因为这是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的,来源相当的清净。

由此可知,论典前面如果有梵语,则说明它是从印度传下来,非常可靠。《入菩萨行论》《入中论》《中论》,还有因明方面的《释量论》等这些论典,所有的佛教徒百分之百没有一个不认可的,如果不认可的话,那这个人的信仰和精神有问题,因为只要是龙猛菩萨造的、月称论师造的、寂天菩萨造的,里面的内容绝对千真万确,没有任何值得怀疑之处。有些人说:“你们学院出来的上师、法本应该是很好的。”这不一定!因为我们这里没那么严格,不敢保证百分之百都是非常好的修行人,这里出来的法本全部都很好,包括我自己的在内,有时候胡言乱语写成的文字,是否对众生有利也不知道,当然,害处不一定有,因为我的动机不是故意害众生,但凡夫人的分别念是否有利于众生,这个不好说。所以我们以后学习的时候,选择来源清净可靠的佛经论典、真正大成就者所造的论典非常重要,我平时翻译的时候,一般也愿意翻译真正大成就者、了不起的大德们的文章,而那些具有争议或是自己也搞不清楚的论典,暂时不敢翻译。所以学习佛法时,来源清净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原因是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来源地,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印度人的形象来到这个世界上,三次法轮也都是以印度的梵语来转的,为了使异族的众生能够学习佛法,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有非常多的译师翻译佛陀的经典和论典 ,如果没有这些译师们,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业力深重,要想学习梵语或其他一个语言,并且精通的话,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从内心对这些译师有一种感恩之情,如果没有这样,好像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平平淡淡的、无动于衷,不要说我们佛教,就连世间上最基本的人文道德,恐怕也说不过去。

作为佛教徒,我们对上师、对佛陀、对菩萨们一定要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始终都要非常感谢他们,如果每一位弟子对自己的上师有感恩之情,这个上师的加持肯定会融入他的心,反之,如果觉得上师跟世间上的老师一样,甚至对世间老师也没有恩德之情,那他的相续中恐怕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学问。古人常说“饮水思源”,宋代的大鉴禅师也说过:“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意思是说,饮水应该明白它的来源,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够自觉自悟,难道上师还很遥远吗?所有佛法的来源就是上师,如果没有忘记上师的恩德,那么上师离你并不遥远。

以上从三个方面讲了用梵语的原因,第一个是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个说明来源清净,第三个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平时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佛法的来源——上师,一定要以非常恭敬虔诚的信心来祈祷。以前很多古代的大德们,对于自己上师的感情、对上师的恭敬心是什么样的?大家也应该清楚。如果对上师、对佛陀、对传承上师没有这样一个恭敬心的话,他们传下来的法恐怕对你的相续不一定有利。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老师好像无所谓,那么老师和父母传下来的知识,对你的一生恐怕不一定有很明显的帮助;如果你觉得“我如今的成长、智慧全部来源于老师和父母”,对他们有非常大的感恩之情,那你相续中的这些学问一定会用于世间的。所以,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对上师、对佛陀的感恩之情是怎么样的,如果他非常想念上师、想念佛陀,那他说出来的话肯定对众生有利,做出来的事情也肯定对众生有利;如果表面上赞叹佛陀,实际上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不可能打动别人,所以我们平时观察自己极为重要。

乙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这是译师的顶礼句,《入行论》的原文中没有。顶礼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翻译圆满、善始善终,中间不出任何违缘;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最恭敬的本尊佛陀进行恭敬顶礼,也有这么一个传统。

在我们藏传佛教中,《入菩萨行论》经过了三次翻译。最初是国王赤热巴巾 时代,嘎瓦巴匝 依靠克什米尔的版本作过翻译。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 ,他建立了非常庞大的译经院,从印度迎请了许多的班智达,在藏地也培养了很多译师,不仅对国王赤松德赞时代翻译的前译教典进行校对,而且对没有翻译的教典进行翻译。嘎瓦巴匝是当时的三大译师之一,是两代国王时代中最有名的一个译师,他依靠克什米尔的版本翻译了《入菩萨行论》。

后弘时期,罗匝瓦·仁钦桑波依靠印度中部的版本也作过一次翻译。最后在阿底峡尊者时代,藏地有名的大译师罗登写热巴进行了重译和校对。所以在藏地,《入菩萨行论》共有过三次翻译。这样的论典来源非常清净,内容殊胜,词句也是相当优美。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 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基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式,一方面是尊重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在汉传佛教中,虽然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如果翻阅汉文《大藏经》,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属于论藏、哪个属于律藏。

刚才也讲了,国王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不仅如此,他对出家人也是非常尊重:国王有一个长长的发髻,上面缀有各色的绸缎,如果见到出家人或者僧团,他就把自己的发髻松下来铺在地上,让出家人在头发上踏过。国王对出家人如是的尊敬,以致当时藏地佛教非常兴盛。赤热巴巾还要求每一个出家人应该由七户施主供养 (不像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不要说是七户,就是一个居士也找不到,非常痛苦,但有些出家人特别富裕,可能有七百多户也不知道) ,并且在译经方面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像汉传佛教中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样,我们藏传佛教历史上也有以国王形式来护持正法的情况。无著菩萨在造论时,也是依照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释。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 阿阇黎善天是印度的一位论师。前段时间也讲了,现在译出来的印度《入行论》讲义大概有八九个,而在这些讲义中,最出名的就是善天、那波瓦、慧源论师所著的三大讲义。表面上看来这个《善说海》不像其他讲义写得那样广,但实际上无著菩萨在造论的时候,对于最根本的问题,都已经详详细细参考了这些注疏。善天论师认为 〖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他是以初善、中善、后善概括了全论内容。《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三处三善引导文》也是以初善、中善、后善包括了所有的内容,首先是大乘菩萨行方面,然后是总密乘方面,最后是无上大圆满。按照善天论师的说法,这里是从善妙方面来进行宣说的。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 第一品从暇满难得开始,前三品讲了造论之因, 〖回向品宣说布施度〗 中间广讲六波罗蜜多时,回向品属于布施波罗蜜多, 〖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 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在论典当中比较明显,每一品都有详细的介绍,但布施度和持戒度这两个不太明显,所以尊者概括性地总结这两度的内容。

大家应该注意,这些内容都属于考试范围,到时候让你填:善天论师是怎么认为的,那波瓦是怎么认为的……你不要不知道“那波瓦”是什么意思,似乎从来没有听过、从来没有看过,特别伤心。不要这样!应该一步一步地全部学懂。 〖(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VIZ4JVZB0h7OmGQrXf6vvhBtGcCaYHTTMqdXlwe6ZEGERc/Q7T5dNzwetiEdXf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