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7课

2006年8月30日

现在宣讲大乘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中的不放逸品。

昨天讲了舍弃菩提心的过患,此问题是从三方面来阐述的,第一方面又分三个问题,前两个已经讲完了,今天接着讲第三个。

癸三、遣除争论: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以上讲了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否则必定堕入三恶趣,这时有人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因为从佛教的历史上看,有个别尊者虽然舍弃过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恶趣,而且获得了解脱,所以这种道理不成立。

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有关经典和论典当中,的确是有这样的公案。比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记载:舍利子曾于六十大劫中行持大乘菩萨道,一次有个非常可怜的乞丐向他索要一只眼睛,当时他发了大乘菩提心,心甘情愿地将一只眼睛挖出来给他,没想到那个乞丐不但不高兴,反而非常不满意地说:“你的眼珠太脏了!”边说边弃于地上,用脚踩破了。见此情景,舍利子心想:既然你不需要的话,为什么让我忍受这么大痛苦而挖眼睛呢?众生实在无法满足,我连眼睛都挖给他了,他还以这种态度来对我。最后他心灰意冷,退失了菩提心。

经典中的说法与此略有不同:舍利子转生为月光国王 的时候,有一次魔王波旬化作婆罗门的形象,来向他索要右手。国王自断右手后,以左手递给他,那个婆罗门非常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以不恭敬的态度来给我东西? ”当时国王心想:“我仅剩左手,不得不如此,众生怎么这样难以满足呢?”于是心生厌烦,退失了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大成就者,从他的经历来看,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三恶趣,反而获得了解脱的果位。另外,由华智仁波切宣讲、堪布根霍记录的《入菩萨行论》注释中也有一个金色国王传,其中就记载了一个人舍弃菩提心后,不但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独觉果位。由此,对方就找到一些理由反驳道:这么多的公案中,不管是舍利子也好,其他尊者也罢,都是舍弃了菩提心后还获得了解脱,如此一来,这不是与佛经中所说的“舍弃愿菩提心必定堕入恶趣”相违了吗?如果这都不相违,世间上还有什么相违的东西呢?

这时候,寂天论师站在大乘角度上来进行回答,怎么回答的呢?“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也就是说,这种业力不可思议,唯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全了知,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和得地菩萨对这些细微甚深的因果道理也不太明白。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道:“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当时没有舍弃解脱心 (有些论师认为这是指出离心) ,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这部论典时说过:“虽然各大论师的说法各不相同,但这只不过是个人的看法而已,真正业因果的深细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能通晓。”所以,对此甚深的因果道理,凡夫人没有必要冥思苦想,这样深深思维实际上也找不到最究竟的答案,毕竟这么多了不起的论师们都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深奥、难以答复,我们这样的人想要完全明白就更加困难了。但是在闻思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道理,有时候也不得不分析。

在座的各位应该知道,《百业经》等经典中经常说,非常甚深的业和果之间的问题,菩萨、阿罗汉等大成就者也没有办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方能抉择。《入行论广释》中也引用了教证说明这个问题,如佛陀在佛经里说:“就像照见地下藏有黄金一样,我能照见众生相续中具有解脱的种子。”萨迦派的一位大德在他的《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还引用了一些例子,譬如孔雀羽毛上各种颜色的因缘,只有佛陀才能了知,以此来叙述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

因此凡是牵涉到甚深的因果法理,依靠我们凡夫人的臆测分别念,是根本没办法获得真实意义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道“亦遮思维诸业果”,意思就是说,佛陀也遮止我们思维一切业果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分别念毕竟有限,不可能通彻业因果的深奥涵义。一般来讲,对最甚深、最细微的业因果问题,必须要依靠第三者“教量”作为正量,否则,仅凭凡夫的寻伺分别念来观察,始终也没办法了知究竟的甚深意义。《宝积经》中讲道:“自己遇到无法了知的对境时,应该确信佛陀的一切种智是唯一正量,佛陀的一切种智才能了知它的真理。”所以根据以上大乘经论的教义来进行分析,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舍弃菩提心也有解脱的情况,但这是非常甚深微妙的一种因果。

另外,有些论师还认为,舍利子之所以没有堕落,是因为他只是显现上舍弃了菩提心,实际上并没有舍弃。对此说法,有些藏地论师,如布敦大师等不太承认。当然,这里如果广泛引用诸大论师的观点,以前没有闻思过经论的人不一定非常明白,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应该作一些分析、思考、判断,如果没有这样,每天只是按传统来念一下、讲一下,这样没有多大的必要。

在《入菩萨行论》的学习过程中,我再三强调了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毕竟像舍利子那样的把握,我们每个人恐怕都没有。舍利子在佛陀教下真正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他的这种因缘、他的这种根基,的确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也认为:舍利子都舍弃过菩提心,我舍弃应该没有关系吧。将自己与舍利子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因此大家平时应经常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菩提心”,只有具足了菩提心,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

壬二、失毁利他行为 (如果失去了菩提心,则将失毁利他的行为)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舍弃菩提心是菩萨戒堕罪中最严重的,无论是十八种堕罪也好,四种根本罪也好,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它的。我们有时候自赞毁他,或以吝啬心不给众生法施、财施,这些堕罪相对而言虽然严重,但舍弃菩提心的果报更为可怕。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舍弃了菩提心,产生了“我从此以后不再饶益众生,不学大乘佛法了”的恶分别念,势必直接或间接损害饶益有情的行为。

在修学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先明白舍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如果触犯了这种罪业,自己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般若摄颂》中说:“纵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后发了欲求缘觉阿罗汉的小乘心,这种罪业远远胜过破小乘四种或八种别解脱戒的根本罪。”要知道,倘若破了比丘或沙弥的四大根本戒,将来必定堕入地狱,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然而,有些人入了大乘后又舍弃菩提心,这种罪过远远超过了前者。

当然,舍弃菩提心并不是永远不理众生,如果改发小乘的心,也属于舍弃菩提心。我们有些人会不会有这样,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因为学习大乘佛法,自己比较愚痴的话,就会无意之间造下重罪。但若有智慧的话,一般来讲是不会退的,因为他知道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真正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是不会随便舍弃的。但那些没有智慧、孤陋寡闻或者业力深重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仅凭自己的感觉和分别念,认为“我不想学习大乘佛法了,现在把它全部舍弃,从此以后进入小乘,做一点小乘的慈善事业就可以了”,如果你发了这样的心,那比犯了根本戒还严重。

有些释论中还说,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没有舍弃菩提心,照样能够饶益众生,做无量的功德事业。所以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万不能放弃菩提心,佛陀在《善巧方便经》中也说:“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舍弃菩提心的界限,我前面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了,在修学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违缘、什么困难,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舍弃菩提心。即使你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身体、财产、地位、名声等遭到了无法忍受的侵损,内心也应当明白:我以前受过菩萨戒,不管怎么样,在短暂的人生中,这个菩提心永远也不能舍。假如始终都有这样的心态,白天想晚上想,那么做梦的时候,不舍菩提心的意念自然也会出现的。我们若能在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困难的时候经常这样想,那当你真正遇到了困难,也会想起当初的承诺和誓言的。

这种法宝和这种境界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可是,现在末法时代的有些人,重要的修学跟不重要的修学分不清楚。当然,在寂静地方的有些修行人,比较而言还算可以,但外面的有些居士虽然报名要学《入菩萨行论》,嘴巴上说得好听,但实际上整天都在搞接待:今天请一个上师,上师来了以后,暂时陪他住几天,上师走后,休息两天,没有上师陪实在坐不住,于是又打电话请一个上师来……现在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估计有个别人就是专门搞接待工作的,在他们的相续中,至高无上的菩提心能不能生起来也很难说。当然,这些上师的力量不可思议,依靠他们的加持,也许不用像我们这样一步一步去学,光是一个看式、一种姿势,不要说是菩提心,大圆满最高的境界也可能会恍然大悟的。

但不管怎么样,我有时候经常想: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很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那个时候自己能不能面对呢?最好提前有一些准备,每个人在后半生中,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舍弃菩提心。我们的身体放弃了无所谓,生命也好、财产也好,这些没有都可以,毕竟世间中盛衰无常,今天富裕的人,明天就有可能变成乞丐,这些纯属正常现象。但你上半生是大乘修学人,相续中确实接受过菩提心,下半生却变成了小乘行人或者外道徒,甚至是什么宗教信仰都没有的人,那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学习佛法一定要明白道理,正如我昨天所讲的,西方人一般不容易进来,一旦进来以后,就很不容易退下去了。然而,当前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进来的时候非常容易,听别人说大乘菩提心很殊胜,“真的吗?那我就来了,我要马上受菩萨戒,马上皈依,马上灌顶……”,他特别着急,也特别开心。再过了一段时间,修行好像没什么感应,或者遇到了一些违缘,他就马上放弃了。其实所谓的受菩萨戒,并不是凭想象顺便做的,应该受着因果的支配,做到当然有相当大的功德,但若违越了这个界限,也会有相当可怕的果报。这一点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好,来世的感受会说明一切的。所以,舍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应该搞明白!

下面用教证、理证来宣说它的合理性。首先是教证: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不要说长期作损害,哪怕是在非常短暂的一刹那中,制造违缘障碍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其下场也会堕入无有尽头的恶趣中感受煎熬。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来不是特别严重,但实际上确实非常可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过失呢?因为佛经中说,若能帮助一个众生,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以前有位热译师 (又名热罗多吉扎,意为金刚称) ,在他的传记中说:有一次他准备在寂静的地方长期闭关,安住于如如不动的禅定境界当中,此时本尊现身对他讲:“你纵然安住在寂静的灭定中千百万劫,也不如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解脱种子的功德大。”得到这样的授记后,他从此以后不断云游各方,度化众生。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坐在寂静的地方禅修,修几十年虽然功德很大,但如果能度化众生,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个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这是从正面来讲的,从反面而言,假如一个人正在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此时我们不但不随喜,反以嫉妒心或嗔恨心对他制造违缘,那这个过失确确实实非常大。佛经中讲过:“若人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的财产,并杀害了所有众生,这个过失非常大。但若有人对别人哪怕布施旁生一团食物的善行作障碍,后者的过失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无数倍。”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对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业作障碍,人家讲经说法或是放生、建道场,这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若以嫉妒心来制造违缘,令其利益众生的发心遭到损害,这个果报,自己无数劫中在地狱里也是无法偿还的。

有时候我看到,一个大德在某地弘法,或者办佛学院、做慈善事业,一群佛教徒由于嫉妒心而关系不和,就到政府部门去告状,使这位大德的弘法事业受到限制。假如你造违缘的对境是个发了菩提心的人,那这种所作所为的果报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凡夫、哪些是菩萨,故应以清净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自己要精进地行持善法,见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千万不能制造违缘障碍,而要详察自相续,断除嫉妒心和嗔恨心。”这是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牢记的一件大事。

我们平时如果有弘法利生的能力,那当然是非常好的,但若实在没有能力,也最好不要给别人制造违缘。有时候我们去放生,某些人就说:“不要去放生了,放生有什么用啊?不如拿这个钱来做什么什么……”这种话真是非常可怕,要知道,业因果极其细微,虽然只是一瞬间的语言,也许就成为你在地狱中生生世世受苦的因。所以在说话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能信口开河。当然,自己不注意而犯错,这种现象是有的,但这个也没办法。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不放逸?就是希望大家平时小心翼翼,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一定要看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不会违越因果的标准线,如果违越了,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不仅对自己不利,对所有的众生和整个佛法也不利,大家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按照无著菩萨和《广释》中的说法,刚才的教证 是用来解释下一颂的,但大多数论师认为,这一颂是以教证说明舍弃菩提心之严重过失的合理性,下面则是用理证来说明这个道理。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为什么对他人行善制造障碍有如是大的罪过,需要堕入恶趣感受无数劫的痛苦呢?原因是这样的:我们损害一个有情的快乐,果报就相当的严重,如《正法念处经》云:“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一中劫当中堕入地狱。”或者说,杀害一个有情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损害一个众生的快乐,都要感受如是的痛苦,假如对菩萨行善制造违缘,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安乐的根本因——菩提心,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别人发了菩提心,这颗菩提心就是一切众生安乐的源泉,如果我们对他制造违缘,说“你发菩提心没有意义,帮助众生也没有必要”,或者“你天天放生太浪费了,这跟把人民币扔到河里没什么差别”。他的这种说辞,没有智慧的人听来似乎言之有理,觉得“这些放生的众生过段时间也会死的,还不如用钱来做佛像等”,这样就损害了别人的菩提心。本来,真正帮助众生、救护众生,就是菩提心的一种标准,如果制造违缘损害了这颗菩提心,此人将永生永世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如同别解脱戒中所说:“一个人若发心出家,有人对其制造违缘加以阻挠,此过失是相当大的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准备发菩提心,我们去制造障碍,其果报更是无法言说。比如有人准备帮助一些可怜众生,看到乞丐想布施一点东西,旁边的人就说:“不要给!不要给!这些人讨厌得很,给什么呀?去去去……”把乞丐给撵走了,实际上也是对别人的菩提心不太赞叹。总而言之,自己没有能力的话,也不应该对别人的善行制造违缘!

壬三、阻碍解脱:

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有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受菩萨戒者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菩萨戒不要紧,马上忏悔再受就可以了,这也不是特别的麻烦。

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如果你犯了菩萨戒,相续就被严重的罪恶所染污,再受持菩萨戒,相续中又有了受戒的善法功德,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由于堕罪与功德两种力量轮番交替起作用,结果将使你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别说是佛陀的果位,就连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也要拖延很长时间。犹如两个力气相等的人,一个往前面拉,一个往后面拉,最后自己始终也达不到目的地。

颂词中的“蹉跎”,原意是指虚度光阴、浪费时间,但此处的含义是耽误很久。有些注释里说,颂词的直接意思是说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要耽搁很长时间,间接也说明了佛果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有些人平时说:“我犯了戒也没关系,可以重新再受”“我今天打架,明天在上师那里忏悔就行了”。做坏事和做好事轮番交替,不管你住在什么环境中,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不会太好。同样,我们在轮回中又造罪业又做功德,两个互相掺杂起来,获得登地也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大家受了菩萨戒以后,最好圆满清净地守持,不要今天犯一次,明天又犯一次,这样一来,你的相续中有罪恶染污着,染污的力量也很强大,肯定得不到你向往的果位。

原来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小孩子 (现在他已经是大法师了) ,他的行动特别快,爬山的时候总是遥遥领先,但他一会儿帽子掉了,一会儿别的东西又掉了,不停地爬上来又下去找,爬上来又下去找……做善事可不能像他一样,积点功德上去了,犯过失又下来了,这样始终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因此,受了大乘菩萨戒以后,大家应当善始善终,圆满受持菩提心,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益的! zZLxHAl59/rJeupkD3dO5VqU2a9TV/WmUvx6177/ACFWTDeySQxeD4cwkY4jHLa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