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5课

2006年8月24日

下面继续学习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所摄三品中的最后一品——受持菩提心品。

本品宣讲了受持菩萨戒的前行、正行、后行,其中“后行”分为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令他人生起欢喜心,“令自己生欢喜心”又分成办自利而生欢喜、成办利他而生欢喜,现在我们还在讲“成办利他而生欢喜”。

总的来讲,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心里一定要有种欢喜心,如果没什么欢喜心,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你对菩提心不一定非常重视。倘若如此,那你以后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违缘,也不一定能以殊胜的方法来对治。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心里就会觉得“我真是非常幸运,得到了这么好的东西”,始终有一种保护心,并将这个东西藏在最保险的地方,如挂在脖子上或锁在箱子里,一旦没看见,就马上去寻找,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了。以前在家人认为金子银子最珍贵,而现代人认为人民币最珍贵,稍微有点钱的人,则认为银行卡或一些电器最珍贵,对这方面比较重视,经常有一种保护心。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大乘修行人,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受持了菩提心,从今以后就应该让它永不退失,不能随便放弃,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此颂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一方面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另一方面通过赞颂来了知菩提心的珍贵。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菩提心是漂泊三有轮回长途中的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通过十三品的教言,让众生心性获得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中,通过安住的方式,来让众生疲惫不堪的心获得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中,通过宣说八种或十二种幻化喻,让我们疲劳的心性得以休息。传承上师的教言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休息的窍诀。在这里,寂天菩萨也说,无量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漂泊,整天被行苦、苦苦、变苦等三大苦为主的一切痛苦折磨着,折腾着,没有一个安歇的时候。假如相续中生起了珍贵的菩提心,从此之后就不会那么疲劳和痛苦了,菩提心犹如大树般可以令人得到休息。

我们顶着烈日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棵具有凉荫、结满硕果的大树,心里就会特别快乐。记得大概1986年的时候,我们到马尔康那一带安居,有一次去外面的牧区传法,路途特别遥远,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没有吃饭。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树,在树下美美地吃了一点水果,休息得相当好。现在将近二十年了,每次路过这棵树时,我心里都有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当时的情景全部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路途中,特别的劳苦,好不容易得到这棵清凉的菩提心大树,依靠它,就可以获得安歇、凉爽和快乐。以前的高僧大德,如玄奘法师、根登群佩大师在去往印度的途中,举目四周,全部是茫茫的沙漠、空无一人的荒野高原,从他们的游记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倘若能找到安歇之处,内心就会非常快乐。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也是特别的劳累,现在遇到了殊胜菩提心的荫凉树,大家应该有一种快乐之感。为什么要快乐呢?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对自我就不会特别重视,如此一来,你的许多痛苦便会自然消失。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心里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难等全部源于我执而产生,假如没有我执,就根本不会有这些痛苦。人们为家庭、为感情、为财富所感召的痛苦,说来说去都是围绕一个“我”字,如果对“我”不在乎而对众生特别在乎的话,生活真是非常快乐。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一问周围的人,看他们到底为了自己还是为他人而痛苦?现在很多人欢喜看一些书和电影电视,尤其在家人经常看一些迷乱的东西,整天都迷迷糊糊的,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伤心不已。然若详细观察一下,真正为众生而哭泣流泪的有多少呢?可见,只有舍弃自己而一心为了众生,痛苦才会荡然无存,内心始终充满快乐。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也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充斥着烦恼喧嚣的轮回苦海难以渡越,若没有像菩提心那样的桥梁,众生永远也到不了解脱的彼岸。上师如意宝经常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这个问题虽然前面也讲过,但由于它非常关键,所以不得不再再重复。要知道,众生都害怕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如果我们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就会从此与恶趣绝缘。即使你堕到恶趣中,一弹指间也会得到解脱的。《释尊广传》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由于对同伴嘎玛热巴生起了大悲菩提心,刹那间就获得善趣的果位。因此,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就不必担心转生于恶趣了。

我们临死前最好不要失去菩提心,要经常这样思维:我的名声、寿命、财产不管如何增长,对今生来世也没有多大用处,真正有用的就是生生世世相续中有这颗善心。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菩提心,有时候觉得没有,这也说不清楚,反正假装有吧。如果有了这颗菩提心,希望它永远也不要退失,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因为现在人也老了,不想成就什么事业、实现什么目标,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生生世世不要失去菩提心。我有时候观察自相续,好像有一种善良的心,但有时候不要说善良,真是特别恶毒,觉得自己特别坏。但假设说有这颗善心,希望它永远不要退失,我觉得这是最珍贵的东西。你们也应该这样想,临死之前若没有退失菩提心的话,这是一切获得中最难得的、最珍贵的东西了。

此处是以桥梁来比喻的,实际上,《华严经》中用了220个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大家了知后,理当生起欢喜心。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这里用太阳和月亮为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所谓的烦恼障,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就是吝啬等分别念,或者说是对解脱起障碍的心。而去除这种烦恼障的根本,就是这颗菩提心。

有些人可能认为:“不一定吧,阿罗汉全部断除了烦恼障,但他却没有菩提心。”当然,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也辩论过。实际上,阿罗汉如果连凡夫的世俗菩提心也没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他已经完全断除了我和我所执,而我们自认为是大乘菩萨,我和我所执却那么严重,人家是已经断完了,我们是一点也没有断,这两个比较起来,阿罗汉的相续中应该是有菩提心的,只不过小乘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而已,不然的话,我和我所执是无法断除的。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让众生获得利益。阿罗汉通过宣说佛法引导群迷,具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断除烦恼障的根本因也是这颗菩提心。它就像东升的明月一样,能将烦恼障的所有热恼一并去除。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菩提心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璀璨红日。所知障能障碍获得遍知佛果,属于习气的部分,它的唯一对治也是这颗菩提心。大家都清楚,菩萨的大悲菩提心不像佛陀那样圆满究竟,这就是因为细微的无明习气没有断除,因此菩提心是断除二障的唯一根本。

菩提心能在最快时间内断除二障、获得功德的这些教言,《华严经》和《妙臂请问经》当中也有广说;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宣讲得非常清楚,大家有时间应该翻一翻,看看菩提心的功德到底是什么样的。当然,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到底是谁宣说的呢?寂天菩萨和龙猛菩萨并没有凭自力宣说,《入行论》第一个颂词也可以看出,佛陀没有宣说的教言,寂天菩萨也没有说。因此,有些教言书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萨也不能圆满宣说,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所以我们应日日夜夜行持菩提心,它的能力和作用是任何善心也无法相比的。阿底峡尊者当年经常喜欢念一个偈颂:“灭除诸恶趣,解脱诸障碍,赐予正觉果,顶礼菩提心。”后来,印度和藏地的许多高僧大德也经常诵此偈,以巩固自相续中的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无论是修行圆满也好,断除障碍也好,积累资粮也好,都是非常容易的,纽隆巴格西曾说:“只要生起了菩提心,积累资粮、断除障碍、修行成就等一切的一切,均可依它而获得圆满。”他始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宣讲菩提心的功德。

反之,假如没有菩提心,修任何法也不可能成就。以前阿底峡尊者在聂塘时,遇到一位来自印度的修行人,尊者向他打听家乡 (印度) 最近有什么稀奇事,那个人说:“现在大家都议论纷纷,因为有位修喜金刚的瑜伽士,由于没有修好,后来获得了预流果位。”尊者听后,连声说道:“哎哟哟!哎哟哟!他没有堕入地狱多好啊!”意思就是说,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修行,很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位瑜伽士没有堕入恶趣而获得了小乘果位,已经算是运气了。《文殊根本续》中也记载,有个人修大威德,由于没有菩提心,最后悲惨地堕入地狱。可见,倘若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不管修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最后也会堕入恶趣或是堕入轮回的。

前段时间学习《净土教言》,很多修行人在做我们的思考题时说:“没有菩提心也可以往生。因为我看见有个老太太已经往生了,她就没有菩提心!”可能这些人是以他心通来观察的,我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表面上她是个老年人,也许还没有文化,但她有没有菩提心也不好说,即使生前没有,但在往生的一刹那,你说她不存在菩提心,这种教证我是找不到的。如果你们认为没有菩提心也可以随随便便往生,这一点用教证、理证来证明,恐怕是有一定的困难。

总的来讲,这颗菩提心不可缺少,一旦缺少了,什么样的果、什么样的功德都是得不到的。平时在修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对大乘菩萨的功德有信心、有兴趣,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乘修行人对菩提心看得比较重,这确实是一种境界!我们有些人受加持的时候,说“你加持我,要很顺利地回到家”“你加持我,生生世世不要拉肚子”……我觉得这些愿望不太好。有些人还是很不错的:“请加持我对众生多做事情”“请加持我的菩提心不要退失”,一看就觉得他可能是大乘种性。有些素不相识的人,表面上看起来穿得很脏,头发也长得不太好看,但实际上他的心还是很不错的,从言谈举止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发心和爱好。总而言之,大家千万不能忘记相续中的这颗菩提心。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菩提心不仅是断除二障的对治,它还是搅拌如来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

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菩提心。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过:“这样的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其他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修法,统统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就像牛奶没有经过搅拌就不可能提取酥油一样,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只有通过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的搅拌,才能得到菩提心的精华。这种菩提心不仅是释迦佛教法的精华,未来、过去、现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成就的妙道,也唯一是依靠菩提心而得到的,它是一切法门中最珍贵、最精华、最好的醍醐。

因此大家千万不能想,我有时间就去学一学、看一看,不能以这种心态来学《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佛法,在你没有得果之前,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为自己的事情而跟别人讲条件,我觉得这没有必要。现在的学习气氛,有些地方是非常不错的,但有些地方可能是业力现前吧,经常讨价还价。总的来看,我觉得藏地寺院的闻思气氛很不错,每个寺院基本上有一些法师,引导大家学习大乘的唯识、戒律、五部大论等。而在家人当中,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普及,一方面可能是传统的限制,另一方面,藏地也有一些文盲。所以从总体看来,藏地学习大乘佛法在寺院中比较兴盛。

从汉地来看,学习大乘佛法,我感觉在家人还算好一点。很多居士团体礼拜天集中在一起闻思讨论,这种现象是比较多的。而有些寺院里,每天都忙于接待、卖门票等,有些佛学院开设政治、法律、英语等课程,虽然也学一些唯识法门,但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教言学得并不多。这一点我并不是诽谤哪个道场,只是觉得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应该在闻思方面有进一步的加强,不然的话,寺院里面没有闻思,佛法依靠谁来弘扬?毕竟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不说别的,单是为了这个头发,每天也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在家人弘扬大乘佛法恐怕不是特别现实。但汉传佛教的有些寺院,可能是由于历来的传统吧,像藏传佛教那样的辩论,把白天晚上的时间都用来闻思和背诵上,这种现象特别少。当然,极少数道场还是有一点,但整体而言,并没有像藏地的这种风气。

所以有些高僧大德或者出家僧人,如果稍微有能力的话,不仅应在在家人的团体中弘扬佛教的基础法门和大乘教义,更重要的是,应在寺院及佛学院中进行推广。这并不意味着汉传佛教被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人所取代,而是对自己的佛教文化提升、弘扬佛法有非常大的利益和贡献。当然,在推广大乘佛法的过程中,某些现象跟寺院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记得有次我在某地传讲《心经》,当时在家人全部自始至终地听了,有一个寺院的出家人,开始时他们全都来了,到了中间,大和尚听不懂就回去了,后来其余的僧人也陆续离开,最后只剩下一个小沙弥。这对我来讲倒也没什么,反正只是一堂课的时间,但个别的地方确实是有这种现象。在有些在家团体中,学习《入菩萨行论》一直没有间断过,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非常明显。但从某些寺院来看,很多情况不太理想。所以希望大家站在公正的中线上看左右,看看现在的佛教到底是谁在弘扬?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的话,依靠哪些高僧大德在弘扬?这方面应该值得深思。

言归正传,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最珍贵的就是菩提心,前面也讲过,“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既然释迦牟尼佛都觉得菩提心最珍贵、对众生最有帮助,那我们也应当尽量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以后到哪里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依靠这种方式,别人先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后来也逐渐逐渐地知道了。或者像藏地的华智仁波切弘扬《入菩萨行论》一样,尊者没有出世前,此论在整个藏地并不太兴盛,但自从尊者来到这个人间,《入菩萨行论》在各大寺院开始广泛弘扬、遍地开花。华智仁波切的祈祷文中也说了,他本人就是寂天菩萨的化身,真的是这样!

以后在各大寺院或其他团体中,大家能不能把《入菩萨行论》和菩提心作为弘扬的重点?如果能的话,这确实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助益。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法的醍醐是菩提心,千万不要认为是人民币!原来法王去香港时,有个僧人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把红包当作搅拌正教乳汁所出的醍醐。”什么意思呢?有些上师给信众们传法,这相当于搅拌如来的正法乳汁,然后他们得到一些红包,这就是提炼出来的醍醐。这种做法对佛教有损,是很不合理的。以后我们不管给别人灌顶、传法、打卦还是做其他事情,如果是为了人民币的醍醐,这样实在不太好,不要搅拌这种如来乳汁!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流浪在三有的路途中的众生都想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便能满足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愿。

我们若想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茫茫世间界中,芸芸众生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奔波。根登群佩大师曾说:“没有眼睛的小蚂蚁为了安乐而忙碌;没有四肢的蚯蚓也为了安乐而忙碌……总之,世间所有众生都是为了求得安乐而奔波。”确实如此,上至梵天,下至地狱,无可计数的众生都想获得自己的快乐,但真正获得快乐的又有多少呢?有时候我到大城市里,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他们有些人在赚钱,有些人在搞生意,有些人在装扮自己的身体……乍看起来,这跟蚂蚁穴和蜜蜂窝没什么差别。他们成天都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奔波,其实如果生起哪怕一瞬间的菩提心,他们的一切愿望就全部解决了。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高僧大德住在山上寂静的地方,为了众生而修菩提心,他们的生活、资具非常简单,但内心的快乐却无法言喻。而现在世间上的人,上至国家主席,下至乞丐,真正快乐的人是很少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缺少菩提心。倘若有了菩提心,心里就会很快乐、很开心,生活也会过得很美好。所以我们若要自己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菩提心的精神,以此帮助家人、帮助社会、帮助其他众生,这对众生是最有利益的。

我们始终都要把菩提心当作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它的可贵,才会对它非常珍惜。倘若对它没有兴趣,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希望大家应该重视大乘修法,不要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一说到“利益众生”,就一点精神都提不起来。前几天我们要做一点弘法利生的事情,问你们愿不愿意报名?有些道友非常积极,虽然后来没被录取,但他的行为说明他真的具有菩提心;有些人平时嘴巴上很会说,行为也比较如法,但遇到利益众生的事情,他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甚至要从这种行列中急忙退下来。这种人帮助众生没什么兴趣,一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就勇往直前,别人一看就知道他的种性——“哦,这就是独觉道的人!”

作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少争取一点是可以的。对于帮助众生的事情,不管是什么行列、什么项目,大家还是应该主动地参加,这对培养我们的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当然,大家现在是初学阶段,相续中的利他心不可能马上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毕竟佛菩萨的境界是多生累劫积累而来的。但我们即生应该有个最好的开端,在死亡来临之前,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要经常反复思维:菩提心是我的家产中最珍贵的东西,其他的东西丢了也没关系,但这颗心一定要保护好,千万不能让失毁正知正念的小贼偷走了。如果始终都有这样的念头,我们的修行必定会有所长进的。

以上讲了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不知道你们生起欢喜心了没有,我感觉还算是不错的,虽然自相续中什么都没有,但能对你们讲这些道理,我觉得还是很有福报的。就像聋子唱歌一样,虽然他自己听不到,但若能让别人有一种欢喜心,也就心满意足了。你们如果能对菩提心真正生起兴趣,感到它非常的可贵,这就是我宣讲本品的目的所在!

辛二、令他欢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在菩提心生起的今天,我于十方诸佛、金刚上师、住地菩萨前,迎请他们作为见证,宴请地狱、饿鬼、旁生、人间等一切众生作为贵宾。当然,请客人一定要给他吃好、招待好,否则,他不满意的话,下一次就不理你了。那么我请这些众生要给他们什么呢?就是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的人非人等众生皆大欢喜。

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那他始终都会想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善根、身体等全部布施给众生,这样一来,人天等一切有情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因为世界中有了一个菩萨,就会增添一分美好,人和非人自然而然也会消失他们的嗔恨心。有些大德们的教言中说:假如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众生哪怕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样子,享受到他的任意一分,也会获得无上善根,播下解脱的种子。

在这个世间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非常难得,如果有的话,众生见到他、接触他、忆念他、观想他,不管结上什么样的缘,都能直接或间接趋入菩提正道。我们在座的人,身份方面没什么差别,地位方面也没什么差别,如果你们堪为大乘法器,相续中有一颗菩提心,那不管别人怎么歧视你、欺负你,实际上你也是众生的怙主。

因此,我们在所有的众生面前可以这样说:你们应该生起欢喜心,我现在已经成为菩萨了,不要伤心,应该快乐起来,我一定会救度你们的,到了一定时候,我将把佛菩萨的无上安乐赐予你们,使你们离苦得乐,不在轮回中受苦。这些内容我们每天都在念,只不过有些人没有注意罢了。若能经常这样发愿,邪魔外道、妖精附体等就会消除怒气和嗔恨心,逐渐逐渐愿意帮助修行人和其他众生。所以,世间上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菩萨,自私自利心强的人多得不得了,到哪儿去都是这种众生。但如果真正有了具菩提心的大德,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快乐。因此,平时串习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无论修行、参禅还是做任何事情,我们均应当以菩提心来摄持。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以上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 (第一品) ;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 (第二品) ;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 (第三品) 。再比如说,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我想买一个空调,首先要打听哪个厂的空调质量不错,了知它的功德;然后再看钱包里的钱够不够,算一算应该可以的,有七百八十三元四角五分钱,所以就去买;买完以后,在家里打开一用,很舒服、很快乐,不仅自己欢喜,而且也让众生欢喜——“我家有空调了,你们都来啊……” (这些空调的内容,如果冬天讲,你们不一定有感觉!) 同样的道理,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以后,自己欢喜,众生也是非常欢喜的。

然而,只是生起菩提心还不行,以后怎样用正知正念来护持呢?下面从戒律度、安忍度直至智慧度一直讲下去,最后进行回向,这就是本论的全部内容。

一般而言,在藏传佛教中,前三品再加上最后一品,叫做“入行论四品”。这四品的颂词,每个寺院中乃至小僧人以上都要背,如果不能背诵全论,这四品也是必须要背的。尤其是刚开始学大乘佛法的人,你们必须要串习背诵,即使自己的根基不太好,实在没有办法闻思,也要尽量背诵这四品。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已经六七十岁了,考试时还背得非常不错。他们都有这样的兴趣,你们年轻人没必要天天都在吃喝玩乐!

有时候看来,人的素质跟学问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一提到大乘佛法的道理,他们就饶有兴趣、津津乐道;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如吃吃喝喝,他们就不愿意浪费时间。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讲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他们就眉飞色舞,但若提到重要的问题,就开始打瞌睡,不太愿意听。所以从一个人平时的言行举止上,有时候也能看出他的素质、智慧、品德如何。希望你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多谈一下、多想一下、多说一下,不是特别重要的事,讲也可以、不讲也可以。平时每次下课的时候,大家都闹哄哄的,你们说的事情重不重要,我也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和语言,有智慧的人是不愿意讲废话的,这是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的教言! d5irKXNn0ItR03CLZFw01kQCD1dYZzse+Hinj+a7pGNgdLC35h0YC2T4bMKWnjJ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