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0课

2006年5月9日

现在正在讲第一品中“菩提心的功德”,昨天通过点金剂、如意宝、如意树、护送者四个比喻宣说了菩提心 的无上功德,今天继续宣讲这部分内容。

在介绍这个问题时,昨天提到了芭蕉树,有关此树,我向一些南方人打听过,也有人说它只生一次果后就灭尽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你们自己可进行观察。

要知道,讲经说法与造论有很大的差别。造论时,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形成文字后很难改动,但历代大德对讲经说法和辩论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印度的论师旃扎古昧认为:在讲经和辩论时,词句、比喻上稍有矛盾也是可以的。所以,平时不管哪一位法师、辅导员讲法,在逻辑、比喻、用词上可能会有不太恰当的情况,但上师如意宝说过,我们在讲经或辩论时,是通过各种途径让大家明白其中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要特别重视语法和比喻,可以对某些特殊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专门宣讲一些道理。所以,讲经与造论有很大的差别,我平时在讲经的时候,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表达,当然,一些教证理证没有可靠的依据,我也不可能在课堂上讲,但在讲解的时候,说话不像写文章那样,应该让大家有种放松感,这样比较好一点。总之,不管是印度还是藏地,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和造论方面,都有这样的差别。

关于芭蕉树生果的问题,我觉得两种说法都可以理解。其实,有关“芭蕉树是否有芯”,每个人也说法不一,即使生于热带,住在芭蕉树旁边的人也不太了解这些,虽然他们有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所以,别人的话也不一定可靠,自己亲眼所见可能才算有点依据,否则,也会有各种差错的。

下面讲一下早上观修的问题。现在每天都有半个小时的实修,在观想的时候,个别道友可能观不起来,昨前天一位佛友给我打电话,她说心里特别乱,每次观想的时候,分别念特别多,杂念纷飞,心一直没办法安住下来。她哭着说:“看来我修行没有希望了,每天这么多的分别妄念,怎么办呢?”我叫她不要这么想,告诉她这是初学者的正常现象。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光明藏论》《释迦牟尼佛广传》的后面都说过:在观修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五个阶段的不同境界。作为修行人,必须要领会这些道理,否则,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会认为自己好像没有进步而特别失望,导致最后不愿意修行。

修行时,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呢?不管是修菩提心还是坐禅、念佛,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从来没有修过禅定,妄念肯定非常多,各种各样的思绪纷纷出现,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在意。因为心就像一匹野马,刚刚逮住它的时候,反抗肯定特别厉害,不会轻易就被驯服。所以,第一阶段就是如 峭壁落水 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由于从来没有调伏过,一旦让它安住下来,就想这个、想那个,甚至根本不愿意想的事,也会在这个时候想起来。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将此时的心喻为闪电、风、云、大海的波涛,一刹那都不会停息,始终在外面散乱。可见,刚开始时心特别乱、杂念特别多,这是正常现象。

第二阶段是如 山谷流水 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

第三阶段是如 平原江河 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分别念。

第四阶段是如 大海离波 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但走近时才会发现还有细微的动摇。

第五阶段是如 山王般稳固 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的心不管专注在哪个地方,都能随心所欲,不为任何分别念所动摇。

对凡夫人来讲,每个阶段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训练,有些人几个月后,心才能稍微安住下来;有些人好几年以后,才能达到第二步境界。所以,如果没有观过自己的心,从来没有坐过禅,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发现妄念原来不太多,现在一观反而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半个小时当中,该观的什么都没观,不该观的什么都观完了。这就是我们平时没有观过心的缘故,根本不知道它一直都在妄念纷飞。心就如同一个顽童,在没有关心他的时候,不管他怎样调皮,对自己也无所谓,可一旦有人把他交给你,叫你好好看管,你的注意力就开始放在他身上,这时,才发现这个小孩竟然如此调皮,特别的坏!

所以,开始的时候,好多人恐怕不知道怎么下手修菩提心,故这次我并没有特意规定观想的内容,而是要求你们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们观什么,在最初和中间一定要想:我是为了令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如果心特别乱,根本想不起要观菩提心,你可以在面前放一张佛菩萨的照片,先看着他,当其相貌基本上能显在心中时,就闭着眼睛开始观想,直至眼前的相貌逐渐消失,只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时,再睁开眼睛看一会儿,然后又观……如此反反复复,经过好几个月的练习,久而久之,你的心才能够稍稍专注下来。如果实在观想不了,也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念释迦牟尼佛心咒:“达雅他,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一边观想,一边这样念诵,逐渐你的心才会堪能。记住,心里一定要想:我祈祷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自相续中能够生起菩提心。这个目的务必要明确!

到今天为止,我们共修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有些人可能现在就退失信心了,如果这么短的时间就退心了,那未来的学习还很漫长,你们将怎样度过?修行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两天观不起来就放下,这是愚者的做法,绝不是智者的行为。历代的高僧大德为了求法而苦行,在这个过程中,不知花了多少年、闭关了多少年,唯有这样,才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觉受。假如这种境界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修一两天就可以成就,那很多人都是求之不得的,但实际上,修行并不是这样。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它的规律,刚开始时,分别念肯定比较多,这不是什么坏事,是正常现象,你们必须要知道这一点。

我今天给大家提醒一下,希望你们不要失去信心,否则,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了。这么多道友都在不断地向前进步,每个人都会获得一些境界和成果,但如果你半途而废,即生中这么难得的法都错失了,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所以大家发了愿以后,修行最好不要退,明年或半年以后,我们要总结一下,看看各自的成果如何。当然,如果你这几天特别忙或者生病了,可以利用后面的时间慢慢补上,假如有人完全不修了,我也不会强迫你,毕竟修行是自由的,但我心里还是会比较失望,因为我们都在诸佛菩萨面前一起发过愿了。

在这次共修的过程中,有些人的效果可能比较好,有些人不太好,有些人一点也不好,但不管怎么样,如果能够坚持,这种情况会慢慢改善的。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我们的心是有为法,首先它很坏,但通过修行,可以逐渐改变,首先它一点都不能安住,但慢慢肯定是能安住的。所以,这方面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对待。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前颂中讲了定业可依靠菩提心来压伏,此处讲的是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彻底摧毁。

〖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 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这个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末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 〖同样,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 哪怕是一刹那生起菩提心 ,当下也能摧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什么样的罪业呢?直接转生于恶趣的罪业,比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按照显宗的观点,无间罪属于定业,造了这种罪就必须要感受果报,否则是不合理的,汉传佛教有些经论中也说,不能改变的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定业不能改”。但实际上,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对治,定业也是可以改变的。

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有些论典中说,所谓的定业是指自己故意去造的业,而无意中所造的称为不定业。也就是说,不管是善业恶业,如果自己故意去造,来世一定会成熟果报。比如故意去杀生、犯戒、造五无间罪、毁坏三宝,这些绝对都是定业,如果没有对治,来世必定会感受果报,但若遇到了菩提心,就不会堕入恶趣。当然,这里的断除罪业,并不是像《中观庄严论》中所讲的那样,当佛智产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断除,此处只是说,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这一点,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经常强调。有一次学院举行大辩论,上师如意宝讲了一些要点,其中一点就是:相续中如果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会堕入恶趣。当时所有的喇嘛以各种锐利的理证对此驳斥,后来法王依靠显宗、密宗的很多教证理证力折群雄。

所以,我们在临死的时候,如果相续中的菩提心没有毁坏,绝对不会堕入恶趣。《华严经》中也有明显的比喻: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可见,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它的力量也相当强,印度的《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说: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即使你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样,盐味马上就会被大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涅槃经》中也说:“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早上修半个小时可能没什么”,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涅槃经》里讲得非常清楚,《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讲“愿菩提心的功德”时,也可以找到这个内容。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我们在有生之年,或无始以来到现在,肯定造过很多很多的恶业,有想得起的也有想不起的,有些人杀生、有些人发脾气造口业、有些人生嗔恨心、贪心……这么多的罪业,若想通过其他方法完全根除,恐怕是相当困难的,所以通过这次学修,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那么相续中的罪业该压制的已经压制了,该摧毁的已经摧毁了。

暂且不说其他罪业,光是在吃饭的问题上,有些人就吃了很多众生的肉,甚至还专门点活的来吃。这样的话,你在人间如果活了二十岁,这二十年中要吃了多少生命?假如现在没有以菩提心来好好忏悔,你的来世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一个一个赔偿?要知道,生命的赔偿并不是一般的赔偿,如果能用财产代替的话,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家产赔给它们,但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生命必须要用生命才能偿还,这一点确实非常可怕。按理来讲,世界上的每个众生都有生存权,但我们人类非常可怕、非常残忍野蛮,为了自己瞬间的口腹之欲,杀害了多少生命?如果没有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没有好好地忏悔回向,以后有没有解脱的机会?你们每个人回顾一生,都应该会知道的。

下面看讲义: 〖《华严经》中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 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能焚烧一切罪业。这些都是佛经的金刚语,我们必须要重视。

无著菩萨在每个颂词中基本都引用了佛经的教证,而不是藏传佛教大德的话,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因为这次听受《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很多人都不一定是学藏传佛教的,如果引用的教证大多来自藏传佛教,可能很多人会起分别念“这是藏传佛教的,我不学;如果是印度佛教的,我就学,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家乡是印度,我对印度的佛教才有信心”。本来人的性格就千差万别,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来自藏传佛教也好,印度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真正认识菩提心。以前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是菩提心,或认为参禅就是菩提心,或认为念佛就是菩提心,或认为做一些好事就是菩提心,实际上这些都不是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呢?恐怕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白,那么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要真正明白菩提心是什么,与菩提心相似的善妙功德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必须要搞懂。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想学佛的心非常迫切,我每到一些城市,就知道肯定有许多年轻人、知识分子想了解佛法的真谛,但可惜的是,在一些佛学道理上,他们就连最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佛法教育,不可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就像若没有受过系统的世间教育,想通达世间学问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想,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除了学院的道友以外,外面的人应该非常高兴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求法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我们依靠科学技术的方便,能让很多人不需要到藏地苦行,感受高山反应、寻找住处吃穿的痛苦,舒舒服服坐在家里,就能轻而易举听闻如此殊胜的佛法,还能同时获得传承,这种机会,对于真正想学习佛法的人来讲,是最难得、最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有时我到外面的城市里,看到有些出家人、居士对学佛很有信心,但仅凭我们的一面之缘,今天在某个城市见见面,随随便便谈两句,不可能让他们马上就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这次有这种学习机会,大家应该有一分难得之心,若能这样的话,你的学习才会成功,否则,觉得有没有都无所谓,《入菩萨行论》就像世间上的流行歌曲一样哪里都听得到,若是这样的心态,我觉得对这种人而言,佛法可能就没什么价值了。

这次的公开传法,我也是反反复复考虑过,此举对大家究竟有利还是无利?但后来想不管怎样,相当一部分佛友若到藏地或佛学院读书,这样的机会恐怕在他们即生中不一定能实现,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能让大家明白佛教的教义。如果你们真正有收获,这就是我讲经说法的目的,从此以后,你们也不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了。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明白菩提心的每一个道理,尤其是通达《入菩萨行论》的所有颂词和讲义,认认真真地去学习。

〖善天尊者说:“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缘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烧(罪业)。”〗 “一刹那的安忍不缘所取”,可以解释为胜义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世俗菩提心,因为在相续中若生起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就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了,这是一种大安忍,是不缘自私自利这种所取的大安忍,这样的菩提心能焚毁所有的罪业。

〖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 昨天用护送者的比喻,今天用末劫火的比喻,这两个比喻是不相违的,前者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间罪,但并不能根除;而这里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华智仁波切也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来讲,具有菩提心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即使堕落,也会像篮球弹地般很快获得解脱,往生到清净刹土,但有些论师认为:如果生起菩提心后又失毁了,相续中的罪业也会成熟,有可能堕落,但堕落后很快就会解脱。因此,从菩提心失毁的角度,以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从菩提心没有失毁的角度,以末劫火的比喻说明菩提心能断除一切罪业,即便是转生恶趣的罪业也能从根本上断除。

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与其他论师的解释有所不同。无著菩萨认为,前面和这里都提到了五无间罪,但前面是说菩提心能压制五无间罪,这里是说菩提心能根除五无间罪。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因为后面的对治力量很强。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如果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也就是利他的心不强烈,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 一是压制罪业的功德,一是根除罪业的功德,如果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两种功德,难道不相违吗?

〖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 根本不相违。因为在菩提心力量不强的时候,对五无间罪等罪业只能起压制的作用,暂时让它不成熟,一旦堕入恶趣,也能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但如果菩提心的力量相当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从根本上断除。所以,一颗菩提心有两种作用并不矛盾,就像火一样,既能够压制水,也能让水完全干涸。

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难以一一道尽,为了补充说明,论中又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智者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菩提心的利益无法限量!

弥勒菩萨对一切万法的本体完全证悟了空性,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补处,在因地时名字就叫弥勒 (意为慈氏) ,获得佛果时也叫做弥勒,即我们所谓的“弥勒佛”。

〖此外,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 《华严经》中详细记载了菩提心的功德。在汉传佛教中,《华严经》可分为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等不同的版本。这里是按照藏传佛教的《华严经》,经中讲了一百三十种菩提心的功德。

〖《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 文殊菩萨在乐源城时,商主坚财及其儿子善财童子,以及五百童子一起到文殊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发心之后,按照文殊菩萨的授记,善财童子去往南方寻觅善知识,以获得菩萨的所有学处。在寻访的过程中,按照汉传佛教《华严经》的观点,是五十三参;按藏传佛教《华严经》中所讲,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按照印度布布达论师的教言,是依止了一千一百位善知识。

〖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 在南方海滨城市由毗卢遮那佛所严饰的宫殿外面,至尊弥勒菩萨正为梵天帝释为主的无数眷属宣讲佛法,看到远方的善财童子来了,弥勒菩萨就进入宫殿为大家讲法。汉传佛教《华严经》的六十三卷至八十卷,也讲述了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公案,你们可以自己翻阅。 〖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 有些经典中说,善财童子在五百由旬之外的地方看见了弥勒菩萨,急忙从远方向菩萨顶礼。弥勒菩萨在宫殿中右手指着善财童子,在众多眷属前先赞叹了他依止善知识及求法的精神,然后宣说了这个偈颂。 〖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 弥勒菩萨说:“这是坚财的儿子,名为善财童子,他意乐清净,为了希求菩提而来到我面前。” 〖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 随后,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你依止了这么多善知识,今日来到我的面前,实际上就是要见我的坛城。”依靠弥勒菩萨的加持,在善财童子面前,如魔术般显现了弥勒菩萨从因地到十地之间所有的发心状况,依此坛城,善财童子真正发起了菩提心。

在此之前,善财童子依止了很多善知识,在依止的过程中,有些善知识传授了胜义菩提心的一些学处,有些传授了世俗菩提心的一些学处,完整的学处并没有宣说,每位善知识只给了他一部分教言。当然,汉传佛教《华严经》中也记载,有些善知识的形象显现上不是很如法,这一点凡是读过的人应该都清楚。

〖善财童子恭敬请问:‘圣者,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时,不知该如何励力学修菩萨学处,请您明示。’〗 善财童子在弥勒菩萨面前说:“我现在真实发了菩提心,趋入了菩萨行。以前文殊菩萨让我四处寻访善知识,我已经依止了五十多位,但现在还不知道到底该怎么修,请菩萨您明示。” 〖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何以故?’〗 弥勒菩萨回答说:“善男子,你已被这么多的善知识所摄受,堪为法器,故我可以为你宣讲菩提心的功德。”下面,弥勒菩萨以比喻的方式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 没有种子,就不可能有开花结果,菩提心犹如种子,是所有佛法的根本。 〖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 菩提心犹如良田,能令所有众生的善法增上。 〖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 菩提心犹如大地,依靠它万物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没有利他的心,所有功德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叙述。〗

藏传佛教中,学习研究《华严经》的高僧大德比较多,而在汉传佛教,自古以来也有很多华严宗的大德对《华严经》情有独钟。比如唐朝的清凉国师,从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一辈子都在钻研《华严经》,一生中给人传讲了五十多遍,每年基本上都讲一遍,对我们而言,可能念一遍都比较困难。但他老人家非常精进,每天讲经八个小时,我们有些道友听一个小时就要看表,看看时间是不是已经过了,外面有些居士看VCD或者听MP3,如果过了半个小时,就觉得听法的时间太长了,实际上这个不长,如果你是清凉国师的弟子,就得八个小时坐在那里听《华严经》!清凉国师是七个皇帝的国师,后来活到101岁,从他的一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皇帝们非常信仰佛教。

大家在求学的过程中,不要稍微累一点、听经时间长一点就叫苦连天,我们与以前的高僧大德相比,现在的这种学佛态度非常可悲。律宗始祖道宣律师以前在终南山修学的时候,仅仅是《四分律》,就听了二十遍;不丹国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一生中听了七百多函经论的传承。与这些大德相比,我们听了多少法?自认为已经皈依了、学佛了,但你学的佛法有没有二十本?如果连二十本都没有,那可以说是孤陋寡闻。也许你不高兴,但不高兴也没办法,事实就是这样的。

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把修法放在首位,他们认为世间法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最主要的就是获得菩提心,就是要学习佛法。但现在很多世间人一说到学佛,就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整天都是没完没了,脑袋里全是满满的世间法,真正留给佛法的空间相当少。这样一来,我们这个难得的人身,就被这些没用的世间琐事给占完了,非常可惜!

不管是研究《华严经》还是其他论典,我觉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古大德说过:不读《华严经》不是佛教徒。不仅如此,《华严经》对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分析得特别细致,以前黄念祖老居士 经常宣讲《华严经》中的十种神玄,原因也在于此。所以,若想将世间法与佛法结合起来,必须要懂得华严世界一些不可思议的奥义,如果能真正通达,我们对现在所谓的奥秘也会有所认识的。爱因斯坦曾说:“人们现在所承认的空间、时间以及物质等,全部是一种错觉。”世界上旧有的科学体系,在被新的理论推翻时,这种新理论的观点往往与佛教的精神不谋而合,没有任何相违之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美国玉佛寺的一个典礼上说:“我是一位信仰佛教的科学家,我认为,佛教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奥义,它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两千多年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它还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他还提到了苏东坡的学佛经历,并分析了现代科学跟佛教的真理有哪些地方能够吻合,哪些地方根本比不上等等。

有些人学过一点世间理论,读过博士、硕士等,相续中就生起傲慢心,根本将佛法不放在眼里。其实,此举只能说明你对世间学问也是一知半解而已,真正的科学家从来都不把佛教视作迷信,不认为学佛是消极的,而那些对佛教并不了解的人,仅凭自己对佛教表面接触,就妄下断言“佛教是一种教条主义”“佛教对生活没什么帮助”“学佛的人是在世间中走投无路,实在没办法了,才把佛教当作一种精神安慰”……若持有这些看法,则说明此人对佛教并不了解。如果他真正深入佛教,一一观察佛教中的慈悲观、缘起观、轮回观,不要说推翻佛教的所有理论,就连“前后世存在”这一观点,恐怕绞尽脑汁研究一百年,也不可能找出来一点漏洞。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佛教徒不应该只是口头上说得来,最好在心里有个坚定的正见,这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华严经》,方便的时候应该好好学习,这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利益。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庚一、分类:

菩提心的分类是相当多的,按照《涅槃经》的说法,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华严经》中讲,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现观庄严论》通过地、火、月、水等二十二种比喻,宣讲了菩提心的二十二种分类;《经庄严论》也讲了四种分类——信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和断障发心。

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从相续产生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相续中先要生起世俗菩提心,然后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什么叫做胜义菩提心呢?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称之为胜义菩提心。什么叫做世俗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今天所讲的菩提心之分类,就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种分类是从本体方面来分的。怎样分的呢?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归纳而言,菩提心可分为两种,一是愿求菩提心,一是趣行菩提心。

〖我们一定要明确,归纳起来,菩提心有两种,也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说:“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无著菩萨此处所引用的教证几乎全是《华严经》,不然的话,有些执宗派偏见的人可能不会承认,正因为引用的是《华严经》,不管你是什么宗派,都没有理由不承认的。

《华严经》中说:无论是什么众生,如果发起了“为度化一切众生,我要获得无上圆满正觉果位”的愿菩提心,这样的人在整个世界中非常罕见、寥若晨星,但与之相比,不仅发起了这种愿,还在实际行动中精进行持,具有这种行菩提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据资料统计显示,现在的中国,学佛的人大概有一亿多,在这么多的人当中,真正发了愿菩提心的有多少呢?平时每逢观音圣诞或佛陀转法轮日,在一些大的寺院里面,经常是人山人海、非常拥挤,人们来此烧香拜佛,大多是为了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的又有多少?可见,《华严经》说得一点也不错:在所有的修行人中,发菩提心的非常少。因此,大家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所谓“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也就是为利益他众而希求圆满正等觉佛果,这即是菩提心的定义。

这种发心,我们每个修行人都不能舍弃。虽然现在有些人也在讲菩提心的利益,但真正触及其内涵的,很多人都没有讲到。我听过很多法师的光盘,看过很多法师写的书,也听过很多居士说的话,有些人口头上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但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的概念是什么,这一点到底懂了没有?大家应该详详细细观察一下。所谓的菩提心,不是我今天捐了多少钱,我在哪里办了一个希望学校、搞了一些扶贫项目,这些确实是一种利他的行为,但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以佛法来饶益众生,令他们最终获得佛果,心里面这样发愿,行动上也这样去做,这才叫真正大乘菩提心的行为。因此,对于慈悲心和菩提心,我们千万不能混淆! QKZ450s5FsUOTBWqhrIKN0UqE+RABigkglQWOC2sqY2b1yn500Mv1xdPVSRunO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