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课

2008年10月31日

此大圆满龙钦宁提内外前行,是华智仁波切长期依止如来芽尊者听受二十五次之后,依照上师口传而记录下来的。其中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殊胜的传承加持力。

全文分二: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

甲一(闻法方式)分二:一、发心;二、行为。

乙一(发心)分二: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发心分为两种,一是大乘显宗的菩提心,一是金刚乘密宗的观清净心。

大家应该明白,《前行》不是一般人可以听受的,这个法虽然表面上是基础法、前行法,但实际上对听受者的要求比较高。就像世间学校的高考,没有一定水平的人不能参加,同样,听法者如果发心不正确,也不能听受这个法。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听法,即使有因缘偶尔听受,目的也不会为了利益无量众生,更不会观想一切均为清净。有些人听法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有些人是为了发财、治病、得名声、工作顺利,这些目的都不如法。本论是相当深的大乘窍诀,对希求世间八法、名闻利养的人来讲,恐怕不一定适合其意乐。所以,我们从发心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这部论典的殊胜性、甚深性。

丙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一般来讲,世间人的发心渺小、狭窄,完全是自私自利或希求今世,除此以外,发愿“乃至成佛之间,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令其获得不可言说的无上佛果”,这种念头从来也没有想过。诚如寂天论师所言,不论是具有功德的梵天、帝释,还是恩重如山的父母,纵然在梦中也没想过要发菩提心,更何况说真正生起了。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在听受本论之前,首先要发菩提心。

那么,如何发起菩提心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缘众生的大悲:

我们先要明白: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其实,六道众生都当过父母,这在佛经中也有记载:《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有一天,佛陀带领众弟子往南方行走,见到路边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对这些骨骸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阿难不解地问:“您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为众人所皈依敬仰,为何要礼拜这堆骨骸呢?”佛陀说:“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遗骸,由于这个缘故,我今天理应对它顶礼。”佛陀在《梵网经》中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只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加上胎障所蔽,众生认识不到罢了。

然而,修持菩提心的圣者,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阿底峡尊者在聂塘时,有天看见一匹马将脖子卡在树中,拼命地在那里嘶叫挣扎。尊者忙对旁边的人说:“我的老母亲正在受苦,请快救救她!”所以真正修过菩提心的人,无论看见什么众生,上至梵天帝释,下至蝼蚁昆虫,都会生起与父母无别的想法,绝不会产生杀害之心。法王在《怀业时语》中也说:“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

三界众生既然都当过父母,我们就不能只孝顺今生父母,而对其他的众生,尤其是关系不好的怨敌、人类以外的动物不管不顾,甚至肆意残杀,否则,这是修行人的一种耻辱,不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现。其实,修行最难的就在这里。很多人口头上说要发菩提心,高僧大德讲经时也再再强调发菩提心,可是你这种心生起来了没有?你能否将一切众生与今生父母平等对待?这还是值得观察。倘若你所学的理论并没有付诸实践,从没有生起过一刹那的菩提心,那你说得再漂亮,也只不过是重复前人的话而已,对自己没有多大利益,想真正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经常思维: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时候,始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就像堪布阿琼所说,即使父母没有经济条件当乞丐,他们乞讨的食物中,哪怕有一点油脂或一团肉块,也舍不得自己吃,马上会给我;在垃圾堆里找到一件破破烂烂的衣服,也会把稍微干净、结实的地方,给我做成衣服或补丁。除了极个别父母因特殊业力不疼爱子女以外,一般来讲,不管是有钱人、没钱人,他们对孩子的关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每个人都当过孩子,你们可以想一想:父母对自己付出多少?自己又对父母付出多少?有些人长大后虽然很孝顺,但一个月中连半个小时也抽不出来陪父母,好好对他们嘘寒问暖,所以父母非常可怜。当然,若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仅陪他们聊天是不够的,关键要让他们学习佛法。现在提倡最多的报恩方法,就是给父母洗洗脚,其实这不是很重要,脚脏也可以、脚干净也可以,脚怎么样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应该给父母“洗洗心”。父母无始以来相续中遍满了贪嗔痴,今生中若没有办法以自力洗掉,也应让他们借助于佛法的力量消除,这才是最好的报恩方法。

当然,这是对今生父母而言的。同样,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当过我们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恩深似海。但遗憾的是,他们因为愚昧无知,再加上没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的引导,虽然拼命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为了发财去偷盗、为了长寿去杀生,将乐因当成仇敌一样毁灭掉,如寂天菩萨所言:“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他们虽不愿遭受任何痛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业,反而为了快乐而邪淫或赌博,以至于“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最终得不到丝毫快乐。

放眼整个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类造恶业的手段层出不穷,造善业的手段微乎其微、极其鲜少。很多人糊里糊涂地步入歧途,对世间法的智慧完全成了造业的手段,善恶报应自己一窍不通,等在前方的唯有迷茫、黑暗、恐怖,就像双目失明的盲人徘徊在无边无垠的旷野中一样,根本不知方向。

很多人确实非常可怜,一旦沦为地狱、饿鬼、旁生的众生,何时才能了知取舍因果啊?有时候我们应想一想,自己会不会堕入三恶趣?一旦堕入三恶趣中,解脱的机会极其渺茫,可以说几乎没有。我们现在获得了人身,一定要抓住机遇,否则,以一念之差而造下弥天大罪,到时想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现在拥有人身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时缘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二、缘佛果的智慧:

再进一步观想:要想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别的方法无济于事,如今我遇到大乘善知识和大乘佛法,自己也有幸堪为法器,这种殊胜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定要听受能斩断轮回根本的大乘佛法,同时不断地认真思维、修持。此举并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或得到名声,而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摆脱各自业和烦恼的束缚,获得遍知佛陀的果位。这就是缘佛果的智慧。

简而言之,所谓的菩提心,正如弥勒菩萨所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心利益一切有情 (缘众生的大悲) ,愿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 (缘佛果的智慧) ,就是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智悲光尊者也说过:“所谓的菩提心,断除了自私自利,为众生希求佛果之心犹如饥饿者寻找食物、口干者寻找水一样强烈。”这样的殊胜发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具足。

菩提心的修行方法,本论以窍诀方式告诉了大家,在藏传佛教中,这个窍诀书相当难得,被当作最甚深的“指路明灯”。这次我们也不赶进度,每天能讲多少算多少,希望大家在听受的过程中,务必要把里面内容贯穿于心,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与自己的心互相对照,就像美女照镜子一样,反反复复看哪里有“黑点”。对照之后你会发现,不要说以前没学佛时造的恶业无法想象,即使学了佛以后,很多修行也是一种形象,且不说算不上大乘佛法,连小乘佛法的边也沾不到,自己口头上讲得特别高妙,实则与正法南辕北辙。

有些人听了我们的课以后,说:“我过去没有懂得佛法,现在才懂了一些。”实际上,若把《前行》的内容结合你的相续,你懂得恐怕还不够,一定要发愿继续学习。其实本论内容越学习越难,就拿“发菩提心”来说,谁都能口若悬河地讲上半天,我也讲了二十多年了,可每次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没有时时以菩提心摄持,有时候讲课处于无记的状态中,好像完成任务一样,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众生,反正这一堂课不能缺,说是为了一切众生,但为众生的念头没有生起,这是很可怕的!

所以,每个人在闻法之前,当听到“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时,自己的意识要当下转变,若能转变,一刹那就可以摄持闻法功德,这是非常关键的。当然,这也跟自己平时串习有关,若从来没有这样串习过,听了多少年法也不一定发菩提心。但如果你每次不管做什么善法,首先都想到利益众生,那么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

因此,无论在上师或光盘、MP3、MP4面前闻法,还是放生、念咒、做慈善、当义工等修法 ,发菩提心都相当重要。不管你行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大至放生几千头牦牛、建造几层楼的佛堂,小至持一句观音心咒、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最初都应以菩提心摄持,这称为“加行发心殊胜”。中间善根不被违缘损害,称为“正行无缘殊胜”。 (倘若你有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的境界,则应安住于此,这是上等正行无缘殊胜;倘若没有这种能力,做善法时从始至终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要三心二意,也是一种正行无缘殊胜。有些道友听课的时候,刚开始有点专注,后来就心不在焉了,这不叫正行无缘。) 最后为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来印持,这叫做“结行回向殊胜”,就像钱存在银行里被印持了,它的利息会越来越增上,但若没有存进去,随时都会被偷走或乱花掉。因此,藏地很多老修行人对回向非常重视,自己正在禅修、做善事时,如果突然有人找,他会说:“你等一下,我回向了再跟你说话。”“你等等啊,我回向了就出去。”即使没时间念长的回向文,至少也要念一遍:“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这样一来,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因此,所有善行以此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这以上讲了“三殊胜”,我们介绍过很多次,此处又再次作了强调,希望大家听后不要只是一两天的热情,应把它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行法。我个人而言,对《大圆满前行》不是像看报纸一样,今天看了,明天就扔了,然后到处寻找新鲜法,而是对它的字字句句都非常珍惜。在过去,很多修行人将它视为如意宝,那时候没有印刷的书,如果有人抄写得非常好,有些人甚至拿一头牦牛来请。当时的一头牦牛,约为中等家庭财产的三分之一,可见很多人对这部法非常重视。然而,现在书好像太多了一样,大家对法的希求心日渐退减,以这种可有可无的心态,要想加持融入内心有一定困难。

我们这次讲得会广一点,整理出来的法本也许有好几册,天天带在身上不太现实,但希望你能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大圆满前行》随时带在身边,作为自己的“善知识”。毕竟真正的善知识不可能天天跟着你,不然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生厌烦心,上师也生厌烦心。但这个法本是无有嗔恨的“上师”,你随时都可以打开看一看,依此令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以平息。

总而言之,在闻法过程中,最初要将闻法方式放在首位,闻法方式若不如法,一边闻法一边生贪嗔,那不一定有功德,若是这样,你不要再继续听下去了,站起来离开就可以,这在佛经中也有开许。但除了闻法方式重要以外,更重要的是发心,诚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所言:“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你的善法功德大不大,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倘若相续中掺杂很多烦恼,对别人有竞争心、炫耀心,即使你修了十三层楼的经堂,这个功德也不大;但若能以菩提心摄持,有些善根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功德无量无边。就像《贤愚经》中贫女供灯的故事一样,那个贫女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得到一点油,发菩提心供灯之后,声闻圣者 (阿罗汉) 也没办法扑灭。

所以,我们平时哪怕有一点点钱财,遇到一点点机会,也应以菩提心摄持来行持善法。比如,自己实在业力深重,没有因缘听完全部的佛法课程,那即使只听一堂课,最初也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听,最后以圣者金刚语所造的回向偈来作回向。或者,你没有钱长期作上供下施,但偶尔赚了一点钱,也可用来买一包奶粉,刚开始时发菩提心:“为了众生获得无上佛果,我用它供养僧众。”供僧的时候一心一意,很快的时间就处理了,最后再作一个回向。如此,这件善事就有头有尾了,其功德在你的菩提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善根的大小,不能单凭表面来衡量。有些人做的善法非常大,每天很积极地听经闻法,但如果心不是很清净,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世间利益的动机,就像有些藏族喇嘛听法是为了得到堪布、格西的名称,有些汉地和尚听法是为了得到大法师的头衔,有些居士听法是为了当上居士法师,或者为了家庭和合、生意兴隆、辩才无碍、财源滚滚,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大乘正法。因为大乘正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如果你动机不正,听闻再高深的法,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利益。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显现上特别伤心,弟子仲敦巴问为什么,他说:“我有一个修黑班杂的弟子,今天堕入恶趣中了。”本来,修密宗本尊不可能堕恶趣,但若起了降伏别人的恶念,结果会落得如此下场。可见发心的确非常重要,如果发心清净,一切都是清净的。就像一棵树,它的根若是剧毒,枝叶花果全是剧毒;如果根是妙药,那枝叶花果全是妙药。

因此,我们最初一定要向内观,调整自己的发心,不论想说什么、想做什么,皆要以菩提心摄持,如《入行论》云:“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若能知道这样调整发心,就说明你的善法已被方便摄持了,如此一来,哪怕是做一点微小的善事,也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其实,仅仅发一个利他的心,福德也远胜于供养诸佛,寂天论师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胜月女经》亦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相反,如果不懂这样发心,就算你每天装腔作势地闻法、煞有其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不会真正得到解脱,《菩提心释》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

有些人看起来特别精进,但内心没调整好,修行是为得到赞叹供养,这样意义不是很大。原来我们去五台山时,就看到有个和尚在坐禅,我躲在柱子后面偷看,结果发现有人靠近他时,他闭着眼睛,正襟危坐;没有人的时候,他就睁开眼睛,东张西望。藏地也有这样的情况,我去拉萨的时候,见到有些出家人在那儿化缘,拿着铃杵念二十一度母的赞颂,看见有人来了,他们就开始“嗡吉赞玛帕玛卓玛……”,念得特别起劲儿,没有人时就不念了。这些人表面上很精进,实际上是为了名利钱财,这样行持善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过失。但如果以利他心为出发点,就算做的事情很小、时间很短,此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不会空耗。所以追求外在形象我们并不赞叹,当然,有些大德弘法利生的事业做大了以后,形象也不得不显出来,这是没办法的,除此之外,故意在别人面前炫耀、吹捧,这些没有实在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是闻思大小乘佛法也好,观修文殊、观音等本尊也好,持诵往生咒、百字明等密咒也好,修加行时顶礼膜拜也好,转绕坛城、佛塔、经堂、寺院也好,甚至口诵一句“嗡玛呢巴美吽”、手转几下转经轮,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这一点十分重要。尤其是现在很多人为了弘法利生在发心,于此过程中,如果你为慈善事业打电话、为外面学员制作光盘,最好能以菩提心摄持。在《大集经》中,宝手菩萨曾问虚空藏菩萨:“一切佛法的根本是什么?”虚空藏菩萨答言:“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一切法住于菩提心上,便得增长。” 倘若没有菩提心,表面的善根做得再大,实际上功德也不大。

以上讲的是发菩提心。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也曾讲过很多,但此处是以窍诀方式叙述的,希望大家一定要行持。菩提心谁都讲得来,但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发起,关键要看自己的修证。我们现在并不赞叹修成五眼六通,或者看见明点、通达光明,这些特别高的境界暂且不谈,最需要的,是先想办法具足菩提心这一基础,以令自己所作所为成为大乘善根,这样一来,做任何事情肯定是为了众生,第一个发心殊胜便已具足了。否则,这一点都不具足,许多修法真的会很糟糕! Euwdda7iKTgZKgPc7X+3DEtTA3TDxGphXZBLz+BgodCfHgK3dONdCxb+cXUQ5s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