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8课

2009年8月18日

今天还是在讲“寿命无常”。这次不管讲寿命无常还是其他引导,都通过教证、公案叙述得比较详细。我个人觉得,讲经说法的时候,内容最好是讲多一些。

然而,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方面的著书或开示,内容应该越少越好。以前也有人劝我:“您最好不要翻译得太多了,也不要写得太厚了,不然没有人愿意看。讲法时也要少讲一点,否则大家接受不了。”

但在我看来,佛教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你们现在所接受的,连沧海一粟的千万分之一都没有,若这样还觉得太多、太广,那就有点不合理了。如果是世间的一些无稽之谈,则尽量不要花太多时间,可是佛法对我们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是生生世世的解脱津梁,故串习的时间要越长越好。

其实相对而言,我平时所讲的内容并不多。因为现在人工作特别忙,时间很紧张,根本无暇付出太多精力学佛,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在过去,汉地的清凉国师,每天讲经八个小时;如今印度和美国有些大德传法,也基本是上午四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还有,以前藏地有位堪布达色尔,他讲课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滔滔不绝,连中午饭都不吃,最后很多弟子都受不了。而我们并没有这样,一方面,不像那些高僧大德一样,有很多教理能讲得出来;另一方面,即使讲得出来,也不一定有那么多人听。不过尽管如此,我原则上还是认为:在佛法方面,内容最好讲丰富一点,时间也不要太短了。

这种观点,也许特别忙碌的人不太赞同。但不赞同也没办法,倘若我们一味地随顺世人,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这并不是佛法中所谓的“随顺”。真正的随顺是应机施教,故大家要对佛教多学习、多了解!

上节课讲了必死无疑、死期不定之理。但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唯一可伴随我们的,也只有正法,其他的子女、财富、名声、地位、荣华富贵等,死后都要统统留在人间。寂天论师亦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因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莫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我有时候反观自己,虽然修过一些法,但并不像前辈大德那样,对死后的去处很有把握。在座各位也想一想:你即生中有没有精勤行善?假如什么善法都没做,就这样离开世间了,真的很可惜。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而现在,不要说一般在家人,即便是比较有名的出家人,修行时间也特别少。所以,大家务必要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记得《窍诀宝藏论》里有个教证说:“今生琐事死亦无完时,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纹,死时是否有用当慎思,今起当修解脱之菩提。”我们今生所忙碌的诸般琐事,即使到命终也不会有完结之时,一件做完,马上又有另一件,犹如水中波纹般连绵不断。所以,我们对此应当慎重思维,看自己兢兢业业所做的这一切,临死时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那从今天开始,就应该改变方向,去修持能令自己解脱的菩提之道。

其实不说中观、密法的甚深教义,即便是现在所讲的无常之理,很多人恐怕也接受不了,更不用说去付诸实践了。一个人若对无常观得起来,就会觉得世间万法无实义,唯有修行最有意义。如同以前学《山法宝鬘论》和《开启修心门扉》时,很多人的出离心、解脱心相当强,这样才能变成真实的修行人。否则,纵然你办了皈依证,发了菩萨戒的戒本,但内心跟以前一模一样、丝毫没有改变,那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特别执著的许多法,实际上没什么可执著的。就拿每个人最爱执的“我”来说,若以中观推理或上师窍诀进行观察,五蕴的暂时聚合是无常的,没必要对其耽著不舍。

《大智度论》中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奉命出远门办事,晚上住在无人的破屋子里。半夜时来了一个鬼,身上背着一具尸体。他吓得全身发抖、毛骨悚然。不久又来了一个鬼,说那尸体是他的,骂前面那个鬼为什么偷他东西。两个鬼为此争斗起来,互不相让。

经过一阵争执,先来的鬼说:“我们不要争了,这里有个人,让他评判尸体究竟该属于谁。”那人听后特别害怕,心想:“这两个鬼的力量都很大。如果我照实说,后来的鬼一定发脾气,加害于我,说实话就会死;假若不说实话,先来的鬼也会发脾气,加害于我,说妄语也会死。既然都免不了一死,我为什么要说妄语呢?”于是他回答:“这尸体是前面鬼带来的,应该属于他。”

后来的鬼听了,果然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把他一只手拔下来,扔在地上。先来的鬼就从尸体上取下一只手,补回他身体上……如是这般,后来的鬼把他两臂、两脚、头、胁等全身各部分都拔下来,先来的鬼就用尸体的相应部分又给他补回去。随后,这两个鬼共同将他被拔下的残肢吃掉,擦擦嘴扬长而去

事后这人再三看看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我母亲所生的身体,已被这两个鬼吃掉了,而现在这个身体,尽是别人的身肉,那我到底是有身还是无身?若说有,这些都是别人的;若说没有,现在这个又是什么?”

于是他跑到众比丘那里,把自己的经历详细讲了,询问他们:“我是有身还是无身?”诸比丘说:“身体上本来就没有‘我’,‘我’只不过是五蕴假合,并非真实。”他的根基不错,听后豁然大悟,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的身体若详细观察,跟尸陀林中的尸体并无差别,然由于无始以来的迷乱执著,每个人都把它误认为是“我”,进而为此造业受苦,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通过这样的观察,大家要认清五蕴不是“我”。

还有,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如《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节食苦行时,许多空行母现身供养衣食,并说:“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吃一点人间的食物,穿一点衣服,同时服用一点点空行的妙食,对禅修和善行会大有帮助。这些衣食,我们会替您筹备的。”尊者回答:“世间人所有的财物和资具,是不能与修行人的觉受和证解相比的。因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间的衣食和享受有没有都无所谓!”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条毒蛇,晚上吃一只鸡,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每顿饭吃掉的众生不是一两只,而是无数只,这种人比屠夫还残忍、比恶魔还可怕,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好。

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世间人对有漏的财物极为重视。前段时间,有些台湾居士去一个寺院参加开光仪式,当时在场有一个藏族老乡,我以前认识。她整个身体装饰得金光闪闪,十个手指戴满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块一块的……那些台湾居士见了,都说她这样做实在是浪费,平心而论,这种打扮十分俗气,一点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信心、知惭、有愧等圣财。

当然,作为修行人,所有的行为特立独行,一点都不随顺世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都务必要重视圣者七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

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的话,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 ,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这是一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理。

现在有些人,仅仅念莲师心咒一万遍,就抱怨特别累,念一个小时头都要裂开了;而让他讲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说别人的过失,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确实烦恼深重,做善行的话,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时间,磕半个小时头或念一个小时经,就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让他做些世间琐事,马上精神抖擞、活力百倍。这是非常颠倒的。因此,我们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进,至于造恶业方面,务必要想方设法加以杜绝。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否则,即使你再能说会道,口才无人能及,想象力特别丰富,可对自他有没有利也很难说。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

你平时生起强烈的烦恼,从来都不察觉,而稍微有一点觉受、有一点境界,就开始到处打电话:“我开悟啦!看到什么东西了。”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

对我而言,并不是特别吝啬,不愿给你们传密法。实际上传密法不太难,即便是《上师心滴》的一个引导文,也可以在一个礼拜或一个月中全部讲完。文字上我应该会讲,但你们没有修完加行的话,很多境界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不稳固。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修一些甚深法要,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否则,每个人的风脉明点不同,你暂时可能出现一些验相,但这只是道位的验相,很容易退失,故不必对此十分耽著,务必要追求果位的验相,即达到大圆满第四步境界——法性尽地。到了那时,你已了脱生死,就像雄鹰翱翔虚空一样,可自在操纵死亡,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了。

其实,禅宗也有这种说法。不久前,我听了来果禅师的一些开示,他再再强调光是念佛诵经,不能断除轮回根本,要想真正了生脱死,必须通过参“念佛是谁”,来认识心的本性。他讲的与这里基本相同,到了法性尽地时,认识了心的本性,就会像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等无数持明大德一样,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本不会害怕死亡,甚至可不舍肉体前往清净刹土。

当然,作为凡夫人,我们肯定害怕死亡。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过:“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米拉日巴尊者也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恶业,他担心来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堕入恶趣,于是跑到寂静的地方,依止玛尔巴罗扎接受了窍诀,对寿命无常再再地串习,最终获得无死的坚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

很多道友也是这样,想起以前没学佛时的恶行,自己非常害怕死亡,于是进入佛门专心致志地修行。到了一定时候,虽不敢说像前辈大德那样获得了成就,但至少明白,如果自己没学佛,早晚肯定不断造业,而今一方面不会造那么可怕的业,再加上终身学习佛法,过着清净的生活,死时应该有一些把握,不会特别畏惧了。

现在也有很多居士,通过学习佛法,命运和生活完全变了,这非常好!不管世人对你有何看法,作为修行人,必须要有一些改变。我们学院有很多道友,常抱怨自己业力深重、修行不好,其实跟你以前比起来,现在虽说修行不是很好,但造业不是那么严重,这也是值得庆幸的。否则,假如你没有抛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往地狱大步前进。有些人以前天天吃海鲜、吃活鱼,洁白的牙齿上,流下一滴一滴的鲜血,他却没觉得自己多恐怖、多残忍。而现在通过佛法的慈悲教育,很多人完全醒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前几天,有个人给我写了封信,说自己学习《入行论》后,对我的感激千言万语道不尽,就在一张大大的纸上,写满了感恩、感恩……其实对我倒没什么可感恩的,但对《入行论》这样的大乘教言,确实要有感恩之心,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一生,这不是用财富或地位可以衡量的。

总之,通过修持无常法,我们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证得无来无去的不死果位。佛陀在因地时也是如此,《涅槃经》中记载:往昔,佛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当时无佛出世,也无有教法。帝释天为了试他的道心,化现为极其恐怖的罗刹形象,来到他面前宣说半偈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听后,觉得此半偈为三世诸佛的正道,于是恳请他讲完后面部分。罗刹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养。菩萨欣然答应了,于是罗刹宣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得到法之后,菩萨欢喜异常,遂于石壁、树木上,处处书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有些道友常在经堂柱子上贴很多“止语”,其实这倒不用,你要贴的话,应该贴这个偈颂。) 后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攀上高树,纵身跳下。此时虚空中传出美妙音声,帝释天恢复身相,接住菩萨,对其忏悔、顶礼、赞叹后返回天上 。在《释尊广传》和其他本师传中,也讲过这个公案。可见,无常法是真正的解脱之门,为了听闻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意思是说,修无常的过程中,最初要像野兽逃离猎人的笼子一样不会回头。有些人刚生起无常观时,什么都不管了,非要出家学佛,别人怎么劝也劝不住,母亲昏倒也好,父亲恐吓也好,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出离心,则无法从世间琐事中解脱出来。

中间的时候,要像农民耕地一样勤勤恳恳,最终获得一定的把握,就算死也没有遗憾了。

到了最后,一切修行皆已成办,自己心安理得。就像上师如意宝在《快乐之歌》中所说:“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贝若扎那在擦瓦绒时有一个《满足快乐之歌》,其中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不过,世间人的快乐与修行人的大不相同,我看过一本书叫《我就是快乐的人》,里面的很多快乐,似乎没有多大意义,它不是修行上的快乐,更不是生死自在的大乐。

塔波仁波切还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意即修无常的时候,最初应像箭射中自己的要害,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全部放弃,抓紧时间去抢救。同样,刚生起无常观时,除了修法以外,对什么都不关心,一切都不可能阻拦你。

中间的时候,应像母亲死了独生子一样,日日夜夜想着他、念着他,对于别的事物,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

到了最后,证得无作无行的究竟果位,此时对一切万法明明了了,但却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像牧童的牛都被怨敌赶走了,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当然,这种证悟境界,并不像牧童被赶走牛那样特别伤心,此处主要是从不可言说、无有可作的角度说明的。

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普穹瓦格西说:“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香怎耶巴说:“上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中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汉地寺院上晚课时,也有一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因此,我们应时时以无常观督促自己,通过各种教证、公案来观修无常,若能如此,久而久之,生起无常观也并不难。

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在一切众生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好,为什么呢?有些上师解释说它圆圆的,特别庄严,而其它动物的脚印不完整;也有上师说大象走路极具智慧,能绕开一切险处,唯一选择安稳之道,若遵行大象足迹,则可避免任何损害,故大象的脚印最为第一。同样,在一切思维观想中,观无常是最殊胜的。

有些人平时分别念特别重,总喜欢胡思乱想,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老是安住不下来,非常苦恼。其实你若实在喜欢想,那最好想无常:山是无常的,河是无常的,我是无常的,你是无常的……最终我也会死,你也会死,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印光大师当年在他的佛堂里,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佛像后面贴一个大大的“死”字。其实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哪样东西能带得去?所以,很多大德对修死亡无常特别重视,这也是他们修行得力的秘诀。

又《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中,舍利子和目犍连如妙瓶一般,戒律清净、修行超群、神通无碍、智慧高深,对像这样的一百位比丘供养各种饮食衣物,功德肯定非常大。 (不说像舍利子,即便是对一百位普通比丘供斋,功德也不可思议。) 但如果你一刹那间忆念无常,这个功德较前者更大。

其实,一刹那间忆念无常,是很容易的,希望各位要经常观修,这不仅是一种修行基础,而且功德也特别大。即使你的分别念再厉害,观想一刹那应该没问题,你就想:“一切都是无常的,世界上没有一人不死,不知我什么时候会死?”通过理论来观察也可以,依靠窍诀来观修也可以,只要好好思维无常,每天坚持这样串习,那么修行境界必定会圆满。

过去很多高僧大德,在每次修行之前,都会观一座无常法,就像修上师瑜伽一样。其实这些窍诀很甚深,大家对此要引起重视。今年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汉地许多道友以前连基本的法都不懂,不知道哪些法最深、哪些法最浅,通过这次给大家讲了,相信很多人能从中受益。当然,我能做的,也只是把道理告诉你们,至于修不修,则是你们的事,我不可能抓着你们的胸口,一个一个逼着修。释迦牟尼佛也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但是有心的人,应该明白这个法珍贵无比、来之不易。佛教的道理跟其他道理不同,有智慧的人可以接受,没有智慧的人也可以接受。就像这部《前行》,大学生、博士生有信心的话,谁都会觉得这无懈可击;而从来没读过书的文盲,也不会认为万法无常不合理。所以,通过这次的学习,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些利益。

尤其是观修无常,平时必须要经常串习。宋朝有个人叫吴信叟,博学多才,一心向佛,他虽在朝廷身居高位,但深知诸法无常之理,从不贪慕荣华富贵。他日日夜夜都观修无常,并请人做了一口棺木,晚上就睡在里面。每到天亮时,要求家仆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道:“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他一听这个声音,马上就起来念佛。后有一天,他在念佛的时候,家人听到天乐鸣空,他告诉大家:“金台已到,我也该走了!”说完即安然往生。

在家里修一个棺材,世人会觉得这不吉祥,但对修行人而言,却是观修无常的不共方便。以前博朵瓦尊者捎给奔公甲格西一块氆氇,说他的行装过于简陋,这氆氇可作他死后裹尸之用。若是换成世间人,听了这话必定勃然大怒,因为他们喜欢听的,多是“长命百岁”“益寿延年”,如果有人送礼时说:“这礼物是给你裹尸体用的。”他肯定把送礼者棒打出门。但我们修行人,还是应依照噶当派的窍诀来修无常,若能如此,不管你口头上会不会说,但实际行为中,面对生老病死时都不会害怕,不像世间人那样特别可怜。 8rv3HBZvGKtpQ53D6C6OLaGxejxn2/O8/H3jfvi5GeXndeLPxlBE4Wlz6bjwDM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