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4课

2009年5月26日

《前行引导文》正在讲“寿命无常”。

寿命无常是个很甚深的窍诀,平时我们要在生活中经常串习。当然,这种境界并不容易生起,一定要经过漫长的修习,所以各位不要放松,也不要觉得它是加行法门而轻视,如果这样,说明你对修心法门没有深入。真正的高僧大德,始终觉得对无常修得不够,因而大家平时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这些修行境界不会随随便便就出现。

在实修寿命无常时,只要反反复复观察,定会生起来一种紧迫感,知道万法都是无常的,现在不修就来不及了,有了这种信念,修行则很容易成功。世间上的大多数人,虽然明白自己终有一天会死,但总觉得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于是把修行一拖再拖,无限期地延迟下去,最后修行一无所成。这种现象如今比比皆是,所以你们获得如此殊胜窍诀后,应当很认真地去修持。

现在许多道友比较积极,尤其在共同加行上下了一定的功夫,我见后心里很安慰。尽管这次讲的速度比较慢,任何法师可能也不会这样,但若给大家讲得比较细致,让每个人花些时间把加行基础打牢,那修什么法都比较方便。所以,我经过再三观察,特意给大家讲得比较广,你们也不要对此有所抱怨。虽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大圆满前行》也可以,我专门拿两三天来念传承,一下子就传完了,但如果没有一步一步地修,除了有个得传承的功德外,自相续得不到真实利益。

这次传讲《前行》,有些人肯定收获很大,也有些人刚开始比较精进,慢慢就虎头蛇尾了,这与各人的缘分、信心、精进有着密切关系,故希望大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心和恭敬心。

下面紧接着讲:

当今,有些一家之主认为:“我千万得长久住世,如果有个三长两短,那我的家人会挨饿受冻而死,或者被怨敌所毁,或者为大水溺死,因为现在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和幸福等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依靠我才得到的,所以他们绝不能没有我。”有些寺院的住持也觉得:“我可不能离开人世,不然天就垮下来了,到时弟子们该怎么办哪?”可是,这些人死了以后,他们的亲人眷属将其尸体火化或投到水中,或者丢到尸陀林,随便哭几声,便心安理得了。

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因此,你们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呢?”“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人在死亡之时,诚如前面所说,就像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样,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当时所能依靠的,唯有正法。不知你们想过没有,死亡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等着,而它一旦降临,器情世界的一切事物,我们都要统统抛弃,唯有随业力漂泊在轮回中,这是非常可怕的事,也是非常重大的事。

现在很多人对“死”字提都不敢提,其实这种讳疾忌医的心态并不可取,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此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依靠处。因为生生世世跟着我们的,只有善业和恶业,诚如《德施请问经》所言:“父母兄弟妻,仆财眷属众,死后无跟随,诸业随其后。”我们死的时候,父母不能跟随,兄弟妻儿不能随后,仆人、财产、眷属等更不能带走,就算是珍爱了一辈子的身体,也要万般不舍地留在人间。那么,唯一跟随自己的是什么?就是生前所造的业,哪怕念一句观音心咒、做一件善事,也会像身影一样始终跟着自己。

如今很多人特别可怜,他们连后世都不承认,更不要说为此去造善业了。即使造了一点,也只是为了今生利益,对来世想都没有想过。不仅在家人如此,包括极个别法师,对后世也不太重视,他们只提倡今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简单因果概念,除此之外,言行举止中根本没有考虑过后世。其实,人一天的时间很短,一生的时间却很漫长,同理可知,我们一世怎么过都无所谓,但遥遥无期的生死轮回,确实应该值得三思。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勤修正法,不要只搞表面形式,或者虚报一些数字欺骗负责人。现在有些人,学佛就是为了领资料、得名声,实际上从来也不修持,这一点,很多人观察自己就会一清二楚。你们不妨好好想想:“从皈依到现在,我每天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修无常修了多长时间?前辈大德们和真正的修行人是怎么修的?我也不是没有时间,但对死亡想过多少次?对无常法门是如何观修的?……”这方面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

以上讲了“无常四际”的第一个——生际必死。下面接着讲第二个:

积际必尽:一切积聚同样终将散尽,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即使是统治南赡部洲的国王,也有沦落为乞丐的时候。如南朝皇帝梁武帝,他在位时,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举国上下一片繁荣,但到了晚年,侯景发动叛乱,他成了侯景的俘虏,囚于台城,最后被活活饿死。

许多人上半生受用圆满,下半生却因弹尽粮绝而饿死;有些人去年拥有数百头牦牛,但遭到大雪或其他灾难,今年就沦为一贫如洗的乞丐 (这种说法比较适合藏地,汉地城市里的很多人,说“几百头牦牛”不一定有什么概念。对他们的话,应该说:许多令人羡慕的大老板、大企业家,遇到金融风暴或者一些灾祸时,一瞬间便家财耗尽、不名一文,很多人因此而跳楼自杀) ;昨日是地位显赫、腰缠万贯的富翁,也有被仇敌毁得一无所剩,今天成为乞丐的……

在历史上,西晋有个人叫石崇,他可谓富甲天下、侈极四海 ,是中国古代十大富豪 之一。后来八王叛乱,赵王司马伦看中了他的家财,要杀他之时,石崇后悔地说:“是财多而招致了杀身之祸!”司马伦直言相告:“知道是财富害了你,为何不早一点把财富散了?”石崇言:“晚了!”

还有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田地万亩、姬妾成群,在当时风光无限。虽然他富可敌国,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最终却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短短的时间内,事业崩毁、倾家荡产,下场相当悲惨凄凉。

所以,从世间人的兴衰、成败、得失来看,一切万法均是无常的。这个道理,不像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那样需要一直苦思冥想,其实从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上,包括有时候看新闻、看报纸,也能完全了然于胸。我在城市里住院时,经常拿报纸来看,有些医生很好奇:“你们出家人怎么天天关心国家大事?”实际上,我看报纸,关心的并不是某些明星歌星,世间人极力赞叹的,我确实不太喜欢。但每天在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灾难,使无数人流离失所;有些贪污分子被查出,最终锒铛入狱……从中可令我对无常有深刻的认识。尽管表面上它只是张报纸,描述的多是世人吃喝玩乐的情节,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看了以后,确实对生起悲心、出离心有帮助。不然,我也不可能无所事事,整天拿着报纸看。所以,对世间的种种无常现象,了解一下还是有必要,这也是一种修行。

总之,我们亲眼目睹的许多事例足以说明: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故一定要慷慨布施。然而,不懂无常、没学过佛法的人,为了财产受用,首先不择手段去追求,得到之后,又绞尽脑汁地保护,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这些终究会离开自己。因此,如果你拥有了财富,应当以不贪执的心态去享用,一旦失去了,也没必要特别伤心。这即是学习无常法门的作用。

对于以上道理,大家理应再三深思熟虑。文字上我给你们这样讲了,但下面具体有多少人去思维,也不是特别清楚。但不管怎样,希望大家对每一个道理要重视,平时行住坐卧中,有空就打开这个法本,仔仔细细去琢磨。我以前学《前行》时非常认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修了很长时间,所以如今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还是有一些定解。这些道理的定解,短期内肯定生不起来,只有长期不断地串习,才会一年比一年稳固,到了一定时候,对名声、地位、财富等世人贪求的对境,才能真正看淡。

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的法,最终定会分离。譬如,某地的大市场或大法会上,虽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人,最后也都会各奔东西。

对此规律,世间人也是认可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场白中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际上打开历史画卷,便会完全明白:这样的现象一直在不断上演。即便是一个上师开法会,暂时集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众,可过一段时间,他们仍旧会分散。学院今年的金刚萨埵法会马上也要开了,相信届时各地的很多四众弟子会来到这里,但法会八天以后,又会分散到各个地方去。在座的道友也是同样,今天聚在经堂里共同学习,然而再过几年,很多人会无影无踪,甚至离开了人世。包括菩提学会的佛友们,利用网上网下等各种方式在一起学习,但过几年之后,也会像以前读书毕业后一样四散分离,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而绝不可能永远在一起。

尽管现在我们中的师徒、主仆、施主福田、道友、兄弟、夫妻等,彼此慈爱、和睦相处,但最终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尤其是有些弟子与上师,关系融洽、不愿分开,但正如有些高僧大德所说,这样的时间不会恒常,就算上师很想在一个地方、对某些眷属长期地传法,也是不可能的。我看过一些历史,像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释迦牟尼佛将佛法交付予他们,但他们真正弘法利生的时间,要么是四十年左右,要么只有三十年。因此,在人寿百岁的当今时代,作为上师,弘法的时间肯定有限,而作为弟子,想在具有法相的上师面前一直听法,也是不现实的。就拿我们来说,曾经也发过愿,希望在上师如意宝座下永远听法,一直不离开,但是后来,这种希望却变成了失望——上师突然示现无常,离开我们而前往清净刹土,我们就像是一群被遗弃在人间的孤儿,不得不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痛苦……

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聚合,师徒也好、夫妻也罢,最后都会面临分离,诚如古人所言:“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就是无常的体现。

前两天,我去了小时候住的地方——一个牧民的冬场。没读小学之前,我们家冬天都住在那里,后来我读了小学、中学、师范以及出家,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去过。那天我跟弟弟几个人去了一下,到那里以后,三十多年前的景象浮现在眼前,渐渐变得愈发清晰。这个地方,大的变化倒没有,但是附近的一些邻居,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在那边看到几块刻着观音心咒的石头,是自己没读小学之前刻的,字迹依然很清晰,就顺便带了几块回来。去一趟以前待过的地方,我确实体会到了万法无常,再过三十年,我肯定不在人世了,这个没什么好怀疑的,但现在算是比较年轻的人,到时候还在不在了,也不好说。

所以,对于无常法,大家切莫停留在理论上,如果每天高谈阔论,会讲诸行无常等四法印,但心里从来没想过,修行恐怕不会成功的。在藏地,很多老年人对无常观得不错,他们始终想到生命短暂,觉得“我今年肯定会死”“明年肯定会死”,以此来鞭策自己尽快圆满咒语、完成善法。而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这个概念了,成天盘算着几十年后要干什么什么,这完全是不智之举。

实际上,纵然你现在身体康泰、无病无灾,但若突然遭到死亡,或偶然性的恶缘,当下即会舍弃一切而赶赴后世,与心爱的人分道扬镳,这些都是没有固定性的。所以,每个人的幸福定有尽头,即使很多道友想永远待在殊胜的道场里修学,也不一定现实。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歌德曾说:“任何人无论是谁,其幸福总有尽头,末日也必将来临。”他虽然不学佛,也没以大乘窍诀观过无常,可是他也深深明白,任何幸福都不可能长存。

如今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各奔前程,聚在一起只是暂时的因缘,所以彼此之间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应当想到大家不一定能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中,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诚如帕单巴尊者所言:“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

夫妻间最好不要吵架,假如整天吵吵闹闹,没完没了,不但自己痛苦,还会搅得四邻不安。有位法师讲过:曾有对夫妻开了一家糕饼店,两人稍不顺意就发脾气,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左邻右舍没法过一天安宁日子。有一天,两人又吵了起来,丈夫说:“你如果再不听话,什么事都反对,我就拿刀杀了你!”妻子也不甘示弱:“杀啊杀啊!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乡长上前劝解,他们不但不听,反而骂得更大声,动作更激烈。乡长看他们这样,故意大声叫道:“大家来啊!这里有很多糕饼,免费拿去吃吧!”夫妻俩听了,急忙问他为何如此。乡长说:“反正你们一个想杀人、一个想要死,被杀的人死了,杀人的也要坐牢,留这些糕饼有何用!”他们冷静下来,觉得这话有道理,就不再吵架了。

其实,世间人吵架经常是为了没意义的事,只不过一个小小的矛盾,比如丈夫说炒两个菜,妻子说不用炒两个,一个就可以,为此就开始争执不息,吵得面红耳赤。若能知道夫妻的因缘是无常的,很短暂,互相迁就包容一下,家庭就和睦了。家庭和睦的话,整个社会也比较安宁,因为一个不吵不闹、内心平和的人,各方面很容易随顺别人,不会与人发生冲突,但如果他特别不开心,那他所波及的人群也不会快乐。

懂得无常的人,必定会珍惜短暂的因缘。所以,你们在发心过程中也好,在班里、组里学习也好,千万不要说很多是非。我在佛学院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与任何道友吵过架、红过脸,除非是为了公家的事,尤其在管理方面,跟有些道友说一下而已。要知道,大家聚在一起的因缘很难得,如果没有清净观,就像苏东坡对佛印禅师一样,那看谁都是不净粪,很坏的,但若清净观修得很好,眼中会全部是佛菩萨。其实,喜欢吵架、说是非的人,与自己的修行有一定关系。因此,大家不要吵架,应该珍惜这种缘分,今生既然能够相聚,肯定有前世的因缘,对此每个人务必要珍惜。

总之,修学佛法的时候,上师的教言要记在心中,时时去观想、去思维,这样的话,言行举止才会逐渐改变。学佛法不像学气功一样,马上就有一些感应,只有自己的起心动念与法相应,久而久之,才能看破世间一切,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日益增上。

堆际必倒 (凡是堆积的东西势必会倒塌,不可能永恒存在,这与物极必反的规律相同) :一切修砌成的建筑,都将土崩瓦解。从前,繁荣昌盛的村落及寺庙,都有贤德之士管理和住持,可是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废墟,已经变成了鸟窝雀巢。

在印度,昔日的那烂陀寺、吉祥戒香寺可谓鼎盛一时,无数大智者和大班智达住锡于此研讨佛法,对佛法弘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现在只剩一堆遗址,此外什么都没有了。

在藏地,天子赤松德赞时期,由幻化工人 修建、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和堪布菩提萨埵开光的桑耶三层宝顶宫殿 ,算是藏地较早的建筑,也因遭受火灾,在一天之内毁于一旦,外部大框架全部毁了,只有几块墙壁残留下来。 (当然,历史的说法比较多。)

法王如意宝传大圆满窍诀时,常会提到桑耶寺。因为上师的前世是莲花生大士二十五大弟子之一——降魔金刚,每每忆及该寺往昔的辉煌壮观、而今的面目皆非,往往伤感万分、老泪纵横。从藏地历史上看,桑耶寺的建筑非常庄严,但后来尤其在“文革”期间,遭受了极大破坏,现在虽又重新修复,但原来的建筑风格基本上荡然无存。此外,法王松赞干布时,宛如尊胜宫 般的红山 宫殿,如今也已片瓦不留,连基石都无影无踪了。

其实,再辉煌雄伟的建筑,最终都将毁坏、倒塌,不可能永恒存在。以前我在读书时,特别喜欢《霍元甲》里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天天下了晚自习后,一群人对着教室的墙壁,或在教室里吊个沙袋,一边唱一边用拳头打。那个时候,真的以为万里长城会永远不倒,但学了无常以后,方知万里长城也有毁坏的一天。我去北京时,专门看了一下长城的构造,全是砖石修筑而成,比现在建筑物的质量更差,很多地方都不行了,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建筑能“永不倒”。

还有世人特别推崇的美国世贸大厦,主体有110层楼,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层建筑物。后来两架飞机一撞过去,爆炸后,瞬间化为一堆废墟 。因此,任何一座钢筋水泥的建筑,即使水泥的标号再高,各方面看似不会毁坏,然无常一旦到来,再牢固的材料也靠不住。

另外,汉地历史上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的增建和修缮,终成为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乾隆皇帝称之:“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可是在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后被一把火焚为灰烬,唯余几处断垣残壁,仅供后人凭吊哀念。

不但这些世人了知的建筑终有毁坏的一天,即便是史前文明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建筑,也难逃无常之网,甚至因年代过于久远,人们将其曾经的辉煌一时,当成了玄之又玄的神话。拿大西洲 (亚特兰蒂斯) 来说,有关于它的故事,最早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之笔。他在两篇著名的对话著作《克里齐》和《齐麦里》中,详细记述了大西洲的存在。他说如今的大西洋那里,在一万多年前,有一片美丽富饶、高度发达的陆地,即大西洲。那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宫殿和庙宇用金、银、象牙等装饰,城市宏伟壮观,运河四通八达,港口日夜繁忙……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是一块得天独厚的乐土。当地人信仰龙神 (即海神) ,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时时加以供奉。后来,大西洲的人们开始腐化,邪恶代替了圣洁,贪财爱富、好逸恶劳、穷奢极欲代替了天生的美德。此举触怒了龙神,降下灭顶之灾,在一次特大的地震和洪水中,整个大西洲仅于一日一夜便沉沦海底,消失于滚滚的波涛之中……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玄乎,但柏拉图多次强调,它是历代相传,并非虚构捏造。

对柏拉图笔下的大西洲,有人认为是天方夜谭,有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只是苦于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几个世纪以来,众多考古学家试图证明它的存在,但都纷纷无功而返。直至2009年2月,英国媒体对外宣布:日前,英国航空工程师伯尼·巴姆福德通过“谷歌海洋”软件查看三维海床地图时,震惊地发现在大西洋海底,竟有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海床!这一惊人发现,让全世界的考古学家、海洋学家们充满了兴奋,因为如果它真是一处城市遗址,那很可能就是传说中沉入海底的大西洲。由此可见,人类用肉眼或分别念无法达到的地方,不一定就真的不存在。

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处藏地的大型遗址,小时候那里就有一些墙,后来我在土堆里又发现许多古代的人骨,还有一些金属材料。忆及昔日此处的风光,觉得一切太无常了。我们现在活在人世间,但死后会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每个人理应有所考虑。

其实,观无常对我来讲非常乐意,周围的一切事物,皆是开示无常的善知识。既然万法无有恒常性,那我们对现在如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非常耽著,又有什么用呢?有些城市里的人真的很累,为了住得舒适一点,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把自己一生牢牢绑在房子上;山上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为房子付出了大量时间,今年也修,明年也修,一直不好好地“修”心,只是拼命地“修”房子,最终有什么用啊!

作为修行人,理应追循噶举派诸前辈大德的足迹: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住岩洞,与野兽朝夕相伴,将衣食、名誉抛之脑后,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不要像现在世间人那样,对物质生活要求特别高,穿的要高档华贵,吃的要山珍海味,结果造的业也罄竹难书。对我们而言,一定要彻底依止噶当“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什么意思呢?首先,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佛法,而不依止其他 (心依于法) 。其次,佛法的境界依靠安贫乐道才能生起,假如你整天追求奢靡豪华,任何修行也不会成功。当然,也不是非让你把所有家当都处理了,变成一个穷光蛋,这个“度”要学会把握 (法依于贫) 。然后,安贫乐道不能只是一时热情,刚出家时什么都不要了,渐渐却越来越富裕,最后死时家财万贯,这说明法没有融入心。噶当派的大德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少欲知足,一辈子都过这样的生活,死时也没什么牵挂,在山洞里安详示寂,但现在许多出家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当然,对城市里的人来讲,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但即便如此,至少也不能贪得无厌 (贫依于死) 。最后,要死在山谷里,而不是城市里,更不能是医院里。有些修行人知道时日不多,就到寂静地方去,这种做法比较合理。倘若你没有一定的修行境界,死的地方最好选择寺院。以前的大德们都是如此,包括汉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圆寂时要么在茅棚里,要么在山洞里,身患重病时并没有入于城市——打开《高僧传》就知道,这样的故事相当多。当然,生病时依靠治疗是有必要的,但在死的时候,务必要前往寂静之地 (死依于干涸之壑)

作为一个修行人,修行务必要自始至终,保持不变。比如,出家人从受戒起一直到临终,都要戒律清净;在家人也应一辈子生活简朴、业际无倒,在非常清净的状态中死去,这是最快乐的。不然,你最初舍弃一切,最后又一一重新捡回来,身陷五欲不能自拔,在欲求不满的心态中离世,这是十分悲惨的。

总而言之,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追循前辈大德的足迹,以他们的传统和教言要求自己,尽量让修行善始善终。否则,末法时代障碍比较多,法越来越深的时候,违缘也越来越重。为此,始终要祈祷上师三宝和护法神垂念、加持自己:不要出现违缘,修法圆圆满满,菩提心日益增上。经常发这个愿,这一点非常重要! lu63/Vnoo8TOcE0fie0JQQKX9F/CFyVxth1+RCWblMKCOX/0YJ8dGSOXK4o6aIS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