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1课

2009年1月8日

《前行》中正在讲五种他圆满,现在是第四个。

己四、自入圣教:

我们虽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这三个因缘,但关键是,自己还要入于圣教。倘若你出离心等具足,则可以出家;倘若这方面因缘欠缺,则应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话,至少也要守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行,如此方可称为佛教徒。

如果你没有进入佛门,尽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佛法中无边的智慧和大悲将与你无缘。就好比周围有一所好学校,老师每天不断地授课,一个孤儿如果想去,学校会收,但他自己不愿上学,整天在校外游荡,懂道理的人一看,就会觉得他很可怜,可是他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无拘无束、非常自在。同样,我们若没有入于佛门,纵然佛教极其兴盛,对自己也毫无利益。

如今,无论是出家人、在家居士的身边,都有很多不信佛教的人,看到茫茫人海中无数的迷失方向者,我们即生有缘了知取舍之理,的确很有福报。假如没有趋入佛门,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虽已高挂空中,照耀广大无边的世界,但在盲人眼中,始终是一片漆黑,太阳东升西落对他无利无害;或者河水虽然清澈甘甜,但口干之人不喝也无法解渴一样,佛教再兴盛对自己也无有利益。

我们今生虽有因缘进入佛门,但旁边还有千千万万糊里糊涂的人,尽管他们有学问、有地位、有财富,然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看,都是可怜的迷茫者。因此,我们要发起广大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哪怕令一个人生起一瞬间的悲心或出离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当然,这并非一日之举,而是需要长期发心。有了这样的发心,利他因缘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实现,不管你去哪里、住在何处,都能以佛法的智慧帮助众生,依靠种种途径使有缘者趋入佛门。对他人来讲,这种利益不可思议,将其安置于高位、赐予巨额财富,并不是一种恩惠,只有助其断除恶行、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意义。所以,首先自他趋入佛门非常重要。

当然,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

1.救怖之发心:

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灾祸重重、走投无路;要么是看了佛经论典之后,害怕来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感受恶趣痛苦。一者担心今生违缘,一者畏惧来世痛苦,如此只为了驱除怖畏、救护自己而皈依,并不是真正的皈依。纵然你已趋入佛门,在寺院或上师前办了“皈依证”,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现在有些国家说,自己国内有佛教徒几百万、几千万,但我很担心这些人虽已皈依,自己也办了证,不过大多数只是怕出违缘才皈依的,这样的话,只能算是相似的佛教徒。我有时候坐出租车,看很多司机在车里挂观音菩萨像、释迦牟尼佛像,就问:“你为什么挂这个?”“因为我怕出车祸,挂它可以保平安。”还有时候问:“你是不是佛教徒?”“是啊。”“你为什么皈依呢?”“因为别人说我命短,为了长寿才皈依的。”当然暂时来讲,这也无可厚非,是趋入佛门的一种方便,但究竟而言,他们并没有明白皈依的目标。

2.善愿之发心:

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升官发财、身体康泰、获得名声、生儿育女,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出身富贵、转为天人等善趣乐果,那么即便已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暂时追求这些,佛陀虽然也开许,因为对欲望强的众生而言,可先通过满足他的所欲,最终引导其归入解脱道。古大德常言:“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可是现在很多人,被前面的“欲”已经钩上了,但后面的“佛智”一辈子中还没有摸到。这种现象,如今可谓比比皆是、不乏其数。

我就有个熟悉的人,怎么劝他为了解脱而皈依,他就是不肯:“上师,我家里平安很重要。我有两个孩子,大的要找到个好对象,小的要好好读大学;我自己也要平平安安;我老婆身体不好,应该让她健健康康;还有她爸妈经常吵架,以后不要再发脾气;我爸妈平安就可以,其他什么也不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说:“你求这些也可以,但还是要想一想解脱,这个很重要。”“不不不,只要平安就够了!解脱没事、解脱没事,这些都不求。”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皈依佛教。

二、真实的佛教徒

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 (我们是不是佛教徒?也应该好好扪心自问。)

现在很多人依靠上师的加持和恩德,修行虽有种种情况,但理论上应该比较明白。在整个六道轮回中,三恶趣谁都不会羡慕,而三善趣——人间、天界、非天,也没有必要去希求。那天有个人跟我说:“如果有来世,我就……”我听后有点生气:“你学佛这么长时间,还对来世贪求啊?”他马上说:“不是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今生肯定能解脱,只是说这辈子‘万一’没有虹身成就,‘万一’有来世怎么样。”

世间人常说:“如果有来世,我就……”好像是另一种语气。但是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想:假如即生没有解脱,来世一定要继续修行,诚如《极乐愿文》所说,要像重罪的囚犯从牢狱中解脱出来一样,义无反顾地想逃离轮回。有了这种想法,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则,不要说居士,就算是出家人,身披三衣、袈裟,头剃得光光的,平时住在寺院里享用信财,若还特别羡慕世间八法,根本没有解脱的意念,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当然作为凡夫人,想长期保持出离心不退,有一定的困难,但即便如此,至少也应偶尔生起解脱的念头,知道轮回没什么可贪的。不然,这么长时间以来,你若从来没想过超离轮回,就肯定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的出家人是什么样的?不是佛教徒的居士是什么样的?有时候真的要观察。有些人认为自己不但是出家人,而且境界很高很高。其实且不谈你很高很高的境界,首先你是不是个佛教徒,就值得好好观察。

学习这部《前行》,意义真的非常大。如果不懂这些道理,表面上你特别精进,实际上你的所作所为,可能根本不属于佛教范畴。所以对《前行》的这些词句,不要随便划过去就可以了,应当一边读一边细心思维,逐字逐句、详详细细地琢磨,与自相续结合起来再三观察。若能如此,一方面可认清自己的过错,同时也能明白今后该怎么做,以此作为修行道路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有些人觉得:“我是大学生,学历那么高,像《前行》这么简单的法,还有必要学吗?”实际上世间学历不算什么,《前行》中讲的有些境界,才是最为重要的。假如你有信心、有精进,这些境界就可以在心中出现;但如果你既无精进,也无信心,即使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内心也很难与法相应。因此,希望大家再再地思维,这不是往外观察的法,而要将每一句与自心进行对照。

己五、师已摄受:

即便已经皈依佛门,在寺院办了皈依证,正式加入居士团体,自己也认为是佛教徒——“我是6月25日早上7点钟皈依的”,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那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是原来的你,佛法对你没有多大利益。

故《般若摄颂》中云:“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为什么呢?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以前,我曾去过香港、纽约的佛教大书店,那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一进去就不知方向了。大乘、小乘,藏传、南传、北传……表面上看一本本都非常好看,自己对每本都爱不释手,但全部买又不可能,真不知该买什么才好。

还有《大藏经》也是那么多 :就拿乾隆皇帝的《龙藏》 来说,全藏共724函,分为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续藏239函;而著名的《永乐南藏》 和《永乐北藏》 ,各自都是636函;如今广为流通的《大正藏》 ,也共有100册,其中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藏地《大藏经》也是同样,经典100多函,论著200多函。还有许多高僧大德的著作不计其数,甚至一位大德撰著的,就将近有上百函。

这么多的法本,初学者乍看会云里雾里,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到底是一转法轮好,还是二转法轮好,或是三转法轮好?南传佛教好,北传佛教好,还是藏传佛教好?但如果有了上师教言,这一切经论和教典的内容,都可通过上师的窍诀来领受,即先要有出离心,在此基础上有菩提心,然后以无二慧来抉择空性。 (无二慧在显宗中是中观,在密宗中是证悟自知自明的心识本体。) 归根结底,就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破一切人我相、法我相。大概这么几句话,就把所有经教的内容都概括了,如此修持也会非常圆满。

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我经常都会想:“倘若没有上师如意宝当年的摄受,我不一定出家。即使出了家,也许现在会像有些出家人一样,表面上看来挺不错,威仪也很庄重,但内心跟在家人没什么差别,对佛法根本一无所知。所以,真的非常非常感恩上师!”

要知道,上师的窍诀确实很重要,假如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将经论要点与自心融为一体而修行。因此,有了佛法也不行,自己皈依了也不行,还必须有善知识摄受。《戒律花鬘论》中有一句话是:“六十岁也孩童。”意思是说,即使六十岁皈依三宝,但不懂教理的话,也跟孩童没有差别。而要想懂得教理,就一定要依止上师。

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但现在人可不是这样,只要上师给你剃了头,第二天就无影无踪了。很多人都是如此,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口口声声非要依止我,结果我把他的头剃完后——“谢谢,拜拜了!”第二天就背着包走了。他自己也没想过怎么依止,只是把这当作一个形式而已。

其实,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世间人读小学和中学,尚且需要九年义务教育,那我们学佛的人若不受九年佛法教育,则达不到真正佛教徒的资格。我们不仅需要佛法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不能离开上师。学院中极个别稳重的道友,长年一直住在这里,每天坚持闻思修行,已将近二十年了,真的很随喜。如果没有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熏习,凡夫人的坏习气特别多,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一个道场,或者上师面前小住几天,然后就离开的话,恐怕是不行的。

以前的布玛莫扎和嘉纳思扎,历史中记载,曾五百世转世为班智达,纵然如此,他们也分别于21年、9年中承侍上师。圣者尚且如是显现,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可能刚从地狱、饿鬼中爬出来,好不容易有了依止善知识的机会,就更应值得珍惜了。虽然依止的过程中,也许有点辛苦、有点累,但求法没有一个快乐的,此时必须要有耐心。

在我们学院,成绩较好、戒律清净、人格不错的道友想离开时,我通常会劝阻他们。有些人认为我怀有私人目的:“那——我过段时间再回来帮您发心,可不可以?”其实,我并不是想你给我发心,而是想到你自己刚学不久,就这样离开的话,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到了社会上,很容易跟以前的贪嗔痴混为一体,没有能力自拔。所以,首先不能离开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于此理,《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讲了很多,与密宗的窍诀大致无二。比如,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这一教诲与密宗对上师观清净心如出一辙。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与密宗中视师为佛,视师为佛法之本、功德之源的含义也完全相同。因此,亲近善知识乃修持佛法的全部,并不是密宗的一家之言。

若想获得佛法的最高境界,依止上师必不可少。有些人以为离开上师后,自己就自由了,此时定有成才的机会。这种念头,就像小孩子逃学一样,当时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我从学校逃出来之后,肯定能买一个很棒的玩具,然后玩得特别开心。”实际上,这种想法特别愚痴。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长期依止才有真实收获。

下面讲一段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以说明上师的教言与摄受尤为重要:

从前,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时,度母授记说:“希望你尽快前往雪域,那里有与你前世有缘、三怙主 化身的三位弟子正等着你,如果摄受他们,将有利于弘扬佛法。”而这三怙主的化身,就是库鄂仲三人,即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仲敦巴·杰瓦穷乃。

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弘法,仲敦巴问了很多问题,记录下来汇集成《祖师问答录》;库和鄂两人也问了一些教言,记录下来成为《弟子问答录》。这两部问答录,总称为《噶当问答录》,其中涵摄了修心的殊胜窍诀,与《扎嘎山法》和《修心门扉》一样相当殊胜,同时,里面还讲了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弟子之间的前世因缘。

(这些问答录,我很早以前便想翻译,但苦于没有时间,就这样一直拖着。大概二十多年前,我去马尔康的温古寺,给那里的二十多名僧人安居、传法。每天上午传完法,下午我就带上《弟子问答录》和《祖师问答录》,坐在旁边的森林里看。那时候,我刚出家没几年,出离心非常强,对阿底峡尊者、仲敦巴的行为特别有信心。现在每当路过那个寺院和森林,心里也感觉很舒服。这两本书确实非常好,可能有些老道友也记得,法王如意宝以前经常引用,讲他们师徒之间生生世世的殊胜因缘,内容十分精彩。)

阿底峡尊者一生中有不可计数的弟子。他来藏地之后,在康区一带,主要是库鄂仲三人;在卫藏一带,则有大译师仁青桑波、那措·赤诚嘉纳、菩提光。尊者在尼泊尔也有不少极为出色的徒众,在印度也有许多班智达弟子。不过在藏地,尊者主要是与仲敦巴他们几个弘扬佛法,而且极为成功。现在虽说过了这么多年,但后人听到他们的教言、窍诀,尽管语言很短,可是对内心的作用相当大。

记得有一次,库鄂仲三人向尊者请教:“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遍知佛果,经论教典与上师窍诀哪一个更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你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像世间的文学家,或学因明辩论的寻伺者,他们对法相讲得特别清楚,将色法的法相、五蕴的法相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若缺少上师的窍诀,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要真正修持时,也根本无从下手。

前段时间,学院全体僧众闭关二十天左右。这个时候,过去没有修行过的人,整天就在家里憋着,很辛苦。我遇到一个法相师,他就说:“修行真不好过,讲法倒还可以。无论让我讲《因明》、讲《现观》,都没有问题,但是闭关的话,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唉,我讲法这么多年,很惭愧哦!”

所以,大家理论上虽然要精通,但这些理论若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必须依靠上师窍诀。否则,佛教经论多得不可胜数,在短暂的一生中全部都修,恐怕不太现实。倘若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导致法是法、人是人,人与法根本无法相融。但如果有了上师指点,法融入了心,就像《前行》这部法,最初怎么样发心、中间怎么样入定、最后怎么样回向,必定会了了分明。所以说,上师的窍诀很关键。)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假如完整地归纳上师窍诀,能否概括为净持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以及身口意三门日日夜夜勤修善法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一尘不染,但若对三界没有生厌离心,仍然是轮回之因。

即使三门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若不懂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有些人身体天天在佛堂磕头、打坐;口中不断地念诵佛号、观音心咒、《金刚经》;心里也不生贪嗔痴,尽量地行持善法。或者来学院开法会,闭关一个月念百万佛号,非常非常精进。但他坐车回去的路上,生起一个大嗔心,跟金刚道友打架、吵架,结果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善根,都会被一扫而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回向,不懂以菩提心来摄持,纵然精进地闭关、禅修、苦行,可是分别念一生起,以前的善根还没来得及保存,一下子就全都没了。不但没了,还可能造下很多罪业。

但若有了上师的窍诀,做任何善法结束时都会回向,以菩提心摄持此善根。就像你好不容易赚了一笔钱,出门时要把它锁在保险柜里,或者存在银行里。同样,你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如果以回向来摄持,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空耗。这一点特别重要,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解脱之道。”

(有些人为什么修行很成功?主要因为他能看破今世,不管对名也好、利也好,都看得很淡,一心一意向往解脱。而有一部分人,表面上看来很不错,但由于贪著今生的名闻利养,以致修行一败涂地。我们学院培养的法师,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任何一个群体中,很难做到百分之百非常圆满。)

总之,得到上师的摄受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上师窍诀,则生不起出离心,即使清净三种戒律也没用;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懂善根以菩提心来摄持,三门日夜精进也收效甚微;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然而,一般人对此根本不明白,他们一生中皓首穷经,翻阅了无数佛经论著,最终仍然茫然迷惑。例如,鲁迅先生读了佛经之后,知道极个别经典很殊胜,于是开始捐钱刻印,但遗憾的是,他缺少真正的窍诀,否则,像他这么聪明的人,肯定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我还写过一些文学巨匠和明星的佛教情结 ,很多人因为没有上师窍诀,结果只是与佛教结个善缘、种个善根。要知道,佛教甚深窍诀的钥匙,唯一在上师手中,上师若没有为你打开宝藏之门,你在门外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内在精华并不能得到。故《真实论》中云:“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人依自身,不能攀高峰。”世间上虽然也有自学成才的现象,但在佛教当中,上师的窍诀不可或缺,不然,仅凭自己的精进,想获得成就难如登天。

当然,依止善知识,并不是非要找一个人。很多人总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上师,有个人就跟我讲:“我寻找好多年了,但一直找不到非常合适、与我相应的上师。”倘若你实在找不到,可以将《大圆满前行》当作上师,它又叫“无嗔阿阇黎 ”。一般的上师,不管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显现上有时还会有嗔心,不那么好依止。而《大圆满前行》这个法,永远不会对你生嗔,你随时都可以祈祷、翻阅。

以上已经分析了十八种暇满,我们要认认真真一个一个观察,看哪些具足、哪些不具足。假如你完整无缺地具足八闲暇、十圆满,自己的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假如只具备一部分,则对已经具足的,应当生起欢喜心,对尚不具足的,要尽量想一切办法令己具足! aWLhcwzHdxRDkaJ4H9W7DLyk9jwmV8WkhQZ6mnRbMh5vsJz/s2VdRnnTDiB7xS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